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依托科技主题探究活动,着力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科技主题探究活动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丰富科技社团活动,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潜力的“种子学生”;二是科技制作活动,鼓励全员参与;三是科技展示活动,通过搭建平台,在媒体上和学生间宣传和表彰脱颖而出的“创意小达人”,使“人人都想做明星,人人都能做明星”,由此来引导学生以自信为基、以兴趣为师,在创新的海洋里自由徜徉!
【关键词】科技主题;科技探究;创造力;创新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快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发展面临的时代要求。美国苹果公司前总裁乔布斯勇于创新,将技术与人性结合,创造出风靡世界的苹果智能手机,创造了惊人的成绩;中国企业家马云敢于创新,一手制定了中国电子商务的游戏规则,如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网络平台,成为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大师。
那么,什么是创造力?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潜能和价值》一书提到的,“创造力是人类潜在能力的表现,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这就是说,人人都有创造的潜力。然而,如何发展创造力需要后天的培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基本和最高效的途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学生身上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创新潜力激发出来,着力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埋下“创新的种子”,或许这颗种子,在合适的时候就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在学生群体里培养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种子学生”,这些孩子会影响更多的孩子加入,就像在肥沃的土壤中种下一棵小榕树,小榕树会长成一片榕树林。通過保持对外界的好奇心,勇于探究,遇到问题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并形成发现问题—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孵化器。因此,依托科技主题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结合学校开展的科技主题探究活动谈一谈“点—面—点”的具体做法。
一、科技社团活动,是学生创新意识的“炼丹炉”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创新”显然不只是一个“知识问题”,关键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特质、能力特质和素质特质,因此,我们依托科技社团活动,抓住“学会创新”的生成特点,设计了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具有趣味性的创新活动:利用科学探索资源库的学具,加一加、改一改,让学具的外观、功能等有所不同等。孩子们通过大胆猜想—交流碰撞—完善方案—动手实践的模式,捕捉住一个个思维的“闪光点”,并将“闪光点”呈现出来。大胆猜想是指依据已有的材料、知识或经验进行估计、推测,并带着一定直觉性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努力提供猜想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
通过参加科技社团活动,可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如有的同学不满足于单纯的验钞机功能;有同学利用电焊技术,做成了一个可移动遥控验钞机,装上了轮子,配上遥控传感,创意感十足;有的同学把验钞机与台灯结合起来,把验钞机作为台灯的光源部分,制作出一个验钞机台灯……在改造小台灯的科技社团活动中,孩子们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果:有的是附带吹风、照明、手提、消毒、平放“五合一”的创作,有的是加上轮子、遥控后可以进入窄小的角落照明的可遥控台灯等不一而足……并且通过交流分享,不断改掉缺点、修正方案,如原来设计“五合一”的学生还加上录音、太阳能功能设计出“七合一”的台灯,有的孩子还设计出太阳能台灯,孩子们的创新欲望也是满满的!
孩子们的设想、作品,也许还很稚嫩,还有许多不太实用的设计,但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逐步得到启发和培养。
二、科技制作活动,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推动器”
如果说科技社团的孩子们的创新尝试是星星之火,那么每一个孩子的模范作用便可以成就创新的燎原之火。通过带动了身边的好朋友、班级里的小伙伴,同学们慢慢地对这些创意改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逐步体会到所谓“创新”,并非遥不可及,也可能就在身边,举手可得!
有了科学社团孩子们的带动,我校学生对于“创新”不再抗拒,甚至踊跃参与!我校顺势推出了一个全校学生参加的主题探究活动“物品循环再用科技创意小制作活动”。活动的主题词是:物品循环再用、科技创意。科技社团的学生发挥了“创意种子”的作用,带领班级里的同学积极收集素材,查找资料,共同设计、交流和改进,通过反复尝试,孩子们的创意灵感如泉水涌现:有的用一个家用衣刷加一个简易开关组合成一个可移动的刷头;有的用简易台灯加上纸杯做灯罩,再配上漂亮的花草,一盏独具个性的温馨小台灯就完成了;有的用废旧的硬纸片加一个小马达开关,就能组合出一个能转动的小风车了;有的用几根塑料管加两个旧光碟就能装配出一台轮子能滚动的小自行车;还有的用一个纸箱分成几格就能身体力行垃圾分类了……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点燃了创意的火花,让一件件表面上风牛马不相及的物品,整合成一件件科技创意作品,令人对小学生的无限创意潜能充满赞叹!
三、科技展示活动,是学生创新意识的“练兵场”
从科技社团到科技创意作品比赛,就像在校园里洒下一颗颗“创新的种子”,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后,又连成一片,影响了更多的孩子参与,完成了从社团培训的“点”到全员参与的“面”的华丽转身。当孩子们的创新热情不断积累,参与的人数不断扩大,呈现的作品越来越多,举办全校性的科技节,把创意新、技术含量高的人才和作品作为楷模、作为榜样、作为明星一样在学生中进行表彰,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做“科技创意明星”的成功。
在2015年学校科技节上,我们既现场呈现了科技社团孩子的学习成果,如电子摇摇棒焊接、无轨探测器的拼装和展示等,还设计了二十多个科技游园项目供全校孩子参加,动画转盘、纸船承重、电子变色灯、气火箭等蕴含科学小知识的游戏,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并设立了展板,用来讲解游戏规则、科学原理等,让孩子们寓学于乐。
在活动中,人气最高的当然是会电子焊接的小帅哥、手拿遥控操控探测器酷酷姐姐啦!他们就像大明星一样,身边围着一群同学,对他们的作品啧啧称赞,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我们还把这些小明星推荐到报刊上,让我们听听他们对科技、创新的一些想法。陈紫蓝同学被“摇摇棒”上魔术般出现的字体深深震撼,从此与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林子淇同学在学校社团里接触到机器人、智能寻轨器的电子制作后,非常有兴趣,后来还到少年宫进一步学习科技知识;黄洪易同学和郭嗣同学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把发明创造与生活结合起来,分别发明了扫地机器人和变废为宝的USB小风扇,他们的作品还被选送到广州市的创新科技制作比赛,期待他们的好消息!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能力的世界,学生在一次次的小创意中自信心得到很好的鼓励,兴趣不断得到强化,有了自信,学生才会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以兴趣为师,觉得好玩,就会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和持久力,甚至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炼丹炉”里生成、提炼,在“推动器”里修正、完善,在“练兵场”上尽情展现,让我们发挥科技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德育功能,引领学生在创新的海洋里尽情翱翔!
参考文献
[1]何晓文.德育引领创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军.中小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良才.让思维更创新:思辨与发散让学生思维活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宫承波.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5]娄维义.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王壮.思维与创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科技主题;科技探究;创造力;创新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快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发展面临的时代要求。美国苹果公司前总裁乔布斯勇于创新,将技术与人性结合,创造出风靡世界的苹果智能手机,创造了惊人的成绩;中国企业家马云敢于创新,一手制定了中国电子商务的游戏规则,如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网络平台,成为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大师。
那么,什么是创造力?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潜能和价值》一书提到的,“创造力是人类潜在能力的表现,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这就是说,人人都有创造的潜力。然而,如何发展创造力需要后天的培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基本和最高效的途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学生身上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创新潜力激发出来,着力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埋下“创新的种子”,或许这颗种子,在合适的时候就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在学生群体里培养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种子学生”,这些孩子会影响更多的孩子加入,就像在肥沃的土壤中种下一棵小榕树,小榕树会长成一片榕树林。通過保持对外界的好奇心,勇于探究,遇到问题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并形成发现问题—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孵化器。因此,依托科技主题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结合学校开展的科技主题探究活动谈一谈“点—面—点”的具体做法。
一、科技社团活动,是学生创新意识的“炼丹炉”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创新”显然不只是一个“知识问题”,关键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特质、能力特质和素质特质,因此,我们依托科技社团活动,抓住“学会创新”的生成特点,设计了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具有趣味性的创新活动:利用科学探索资源库的学具,加一加、改一改,让学具的外观、功能等有所不同等。孩子们通过大胆猜想—交流碰撞—完善方案—动手实践的模式,捕捉住一个个思维的“闪光点”,并将“闪光点”呈现出来。大胆猜想是指依据已有的材料、知识或经验进行估计、推测,并带着一定直觉性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努力提供猜想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
通过参加科技社团活动,可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如有的同学不满足于单纯的验钞机功能;有同学利用电焊技术,做成了一个可移动遥控验钞机,装上了轮子,配上遥控传感,创意感十足;有的同学把验钞机与台灯结合起来,把验钞机作为台灯的光源部分,制作出一个验钞机台灯……在改造小台灯的科技社团活动中,孩子们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果:有的是附带吹风、照明、手提、消毒、平放“五合一”的创作,有的是加上轮子、遥控后可以进入窄小的角落照明的可遥控台灯等不一而足……并且通过交流分享,不断改掉缺点、修正方案,如原来设计“五合一”的学生还加上录音、太阳能功能设计出“七合一”的台灯,有的孩子还设计出太阳能台灯,孩子们的创新欲望也是满满的!
孩子们的设想、作品,也许还很稚嫩,还有许多不太实用的设计,但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逐步得到启发和培养。
二、科技制作活动,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推动器”
如果说科技社团的孩子们的创新尝试是星星之火,那么每一个孩子的模范作用便可以成就创新的燎原之火。通过带动了身边的好朋友、班级里的小伙伴,同学们慢慢地对这些创意改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逐步体会到所谓“创新”,并非遥不可及,也可能就在身边,举手可得!
有了科学社团孩子们的带动,我校学生对于“创新”不再抗拒,甚至踊跃参与!我校顺势推出了一个全校学生参加的主题探究活动“物品循环再用科技创意小制作活动”。活动的主题词是:物品循环再用、科技创意。科技社团的学生发挥了“创意种子”的作用,带领班级里的同学积极收集素材,查找资料,共同设计、交流和改进,通过反复尝试,孩子们的创意灵感如泉水涌现:有的用一个家用衣刷加一个简易开关组合成一个可移动的刷头;有的用简易台灯加上纸杯做灯罩,再配上漂亮的花草,一盏独具个性的温馨小台灯就完成了;有的用废旧的硬纸片加一个小马达开关,就能组合出一个能转动的小风车了;有的用几根塑料管加两个旧光碟就能装配出一台轮子能滚动的小自行车;还有的用一个纸箱分成几格就能身体力行垃圾分类了……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点燃了创意的火花,让一件件表面上风牛马不相及的物品,整合成一件件科技创意作品,令人对小学生的无限创意潜能充满赞叹!
三、科技展示活动,是学生创新意识的“练兵场”
从科技社团到科技创意作品比赛,就像在校园里洒下一颗颗“创新的种子”,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后,又连成一片,影响了更多的孩子参与,完成了从社团培训的“点”到全员参与的“面”的华丽转身。当孩子们的创新热情不断积累,参与的人数不断扩大,呈现的作品越来越多,举办全校性的科技节,把创意新、技术含量高的人才和作品作为楷模、作为榜样、作为明星一样在学生中进行表彰,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做“科技创意明星”的成功。
在2015年学校科技节上,我们既现场呈现了科技社团孩子的学习成果,如电子摇摇棒焊接、无轨探测器的拼装和展示等,还设计了二十多个科技游园项目供全校孩子参加,动画转盘、纸船承重、电子变色灯、气火箭等蕴含科学小知识的游戏,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并设立了展板,用来讲解游戏规则、科学原理等,让孩子们寓学于乐。
在活动中,人气最高的当然是会电子焊接的小帅哥、手拿遥控操控探测器酷酷姐姐啦!他们就像大明星一样,身边围着一群同学,对他们的作品啧啧称赞,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我们还把这些小明星推荐到报刊上,让我们听听他们对科技、创新的一些想法。陈紫蓝同学被“摇摇棒”上魔术般出现的字体深深震撼,从此与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林子淇同学在学校社团里接触到机器人、智能寻轨器的电子制作后,非常有兴趣,后来还到少年宫进一步学习科技知识;黄洪易同学和郭嗣同学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把发明创造与生活结合起来,分别发明了扫地机器人和变废为宝的USB小风扇,他们的作品还被选送到广州市的创新科技制作比赛,期待他们的好消息!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能力的世界,学生在一次次的小创意中自信心得到很好的鼓励,兴趣不断得到强化,有了自信,学生才会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以兴趣为师,觉得好玩,就会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和持久力,甚至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炼丹炉”里生成、提炼,在“推动器”里修正、完善,在“练兵场”上尽情展现,让我们发挥科技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德育功能,引领学生在创新的海洋里尽情翱翔!
参考文献
[1]何晓文.德育引领创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军.中小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良才.让思维更创新:思辨与发散让学生思维活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宫承波.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5]娄维义.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王壮.思维与创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