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太一样的回答:要不要留学?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要出国留学?当年,从公司辞职去留学的时候,我经常被人这样问;回国进入高校教书以后,又经常有学生和家长来问同样的问题。我却一直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
  是啊,为什么要出去留学呢?学专业、长见识、好玩、方便找工作、方便移民,这些答案看上去都很充分,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似乎都不能形容出国留学对我的帮助和影响。
  直到今天,在跟同事的一次聊天中,我似乎找到了最直接、最简单的答案。
  当时我们正在看一本国外的画册,画册的名字叫《lost in translation》(这本书以文图的形式,解释了“这种语言”翻译成“那种语言”时,因为“翻译”而丢失了语言本身表达的含义和玄机)。书中所配的插图简单易懂,且有很强的构图感和形式感。同事虽然不精通英语,但对这些插图非常赞叹。于是,我们开始讨论为什么我们学校的学生不能画出这样的插图,以及为什么在中国这样的书很少的问题。
  同事也是自国外留学回来的,他回忆起在国外上学时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名字他不记得了,但记得内容是专门讨论——如何使用各种方法来营造好的画面效果。让他大开眼界、超出他猜想的是,外国的老师并没有找一些所谓不同的插图进行比较,并没有去总结一些所谓规律和方法然后告诉学生。老师的做法是:把同样的画面用不同的绘画工具进行绘制:铅笔、油画颜料、电脑绘画……或者把同一张画打印在不同材质的表面上,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学生们一目了然。
  我们的老师是用归纳、总结、借鉴的方式教的,我们的学生,当然也会用归纳、总结、借鉴的方式做作业。我亲眼看到,我们的学生在创作、设计自己作品的时候,首先会去搜(抄)一个别人的例子,然后比着做一个,交作业。这样做可以很快做出漂亮的效果,在有些情况下,效果比国外学生的作业效果还要好。于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会皆大欢喜。
  我不禁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一个BBC拍摄的纪录片,名字叫《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么?》,讲的是由于在国际性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比赛中,英国学生的成绩总是比中国学生差得多,于是为了比较两种教育方法的优劣,从中国最好的高中邀请各个科目的老师,到英国一所不错的高中,用三个月的时间教授一个试验班,然后与普通班的英国学生一起考试,看到底哪个班的考试成绩更好。最后,中国老师教的班级,在突破了语言、文化等重重障碍后,毫无悬念地赢了。
  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中国老师上化学课的方法,是直接把各种化学公式、习题抄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记录、掌握。学习强度很大,很多学生因为跟不上而直接放弃了学习。然后,摄制组又拍摄了英国化学老师的课堂,学生们正在分组做实验,尝试各种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并记录比较。英国化学老师说,这样做实验的过程,才是“科学本身”。
  另一个类似的情节,是在教授勾股定理的数学课上,中国老师还是把大量的笔记、习题抄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很多“懒惰”的学生又放弃了;而英国数学老师的课堂上则让学生根据能力进行分组学习,老师再分别进行辅导和解答。英国老师说:如果学生由于上了我的课,而对数学失去了兴趣,那是我最大的失败。
  纪录片以中国老师取得全面胜利告终,但我们真的赢了么?
  我猜,一个在“失败”的英国教育方法下教育出的学生,无论大学选择了什么样的专业,他都会用“自幼”就开始使用的试验、分析、研究的方法去学习自己的专业;而“胜利”的中国学生呢,则会用最快的方法找到已有的“正确答案”。只是,有“正确答案”的,常常是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而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常常是没有“正确答案”,甚至可能没有“答案”的。
  我猜的哈。
  话又说回来,能够设计、实施一个这样的试验,能够拍摄这样一个纪录片,能够做这样一件事情,本身就已决出了胜负。
  那么,如果有条件,要不要出去留学呢?
其他文献
经常有人夸我家俩孩子都挺懂事的。是真夸。  说孩子懂事,我想可能是指两方面:一是情商高,能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受和周围的状况,同时也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二是能理解规则、遵守规则。  在我看来,一个懂事的孩子一半靠天生,一半靠教育。怎么才能教育出一个懂事的孩子,说来话长。从家庭关系的建立到规矩的养成,从家长自身素质的潜移默化到学校环境的影响,环环相扣,是个系统工程。  育儿经总是会一二三四列
期刊
“妈妈,给我讲这个好吗?”优妹举着一本书跑过来。我瞥一眼书皮:又是《我要救出贝里奥》 !  “这本书咱们今天已经读过七遍了,换一本好吗?”  “不要!我就是想看这个!”  好吧,深呼吸,现在开始读第八遍……  凡是带孩子的大人都会发现:孩子老是要求讲同一本书、做同一个游戏、看同一个动画片……妈妈们交流起来,都对娃儿这种执着精神抓狂不已。为啥娃儿非要一本书看好几遍、一首歌反复听、一个游戏玩十遍八遍都
期刊
周末我们带葫芦去参加了一个公益的亲子阅读活动,老实说,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的状态也就那么回事,毕竟亲子阅读,现在应该是每个家庭都很熟悉的场景。在活动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进行了一个延伸活动——假扮游戏,故事体验。  她把刚刚讲的《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分了好几个角色:乌鸦、大象、狐狸……让孩子们自告奋勇领取角色。小朋友们一下振奋了起来。  葫芦争取到了乌鸦这个角色,他的设定是保护嘴里的奶酪不要被骗走
期刊
都说小学生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为什么?因为当我们习惯性地去做事时,大脑是挂在自动档上的,没有占用很多大脑空间,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空间来思考解决其他事情。养成好的习惯,可以让效率更高,也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听课篇  多因素归纳——提高课堂效率  我女儿的班主任一直夸她学习习惯特别好,我总有点奇怪,什么叫学习习惯好。老师说,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思路一直紧跟着老师的指令。哦,我想这个她完全能做到。
期刊
老爹:  社会学,读了这么些日子,还是有些小纠结。那么大一个专业,别人听上去,都是眼光打怵的主,仍然不知道从哪儿下嘴啃,当然也是才开始嘛,是最痛苦的时候。虽然不是很后悔,但《社会学理论》一考出67分的成绩,得一个D,险些滑进E,不及格的逻辑啊,挺沮丧的事,咬牙坚持吧。上学期的《社会与媒体》,老师挺好,就是讲得快,又不给笔记看,在学校申请了一圈也没有申请下来,这学期干脆重修,感觉不错,成绩也还好。数
期刊
娃七个月的时候,苏爸去海外出差了。我给娃打水洗澡,那时候苏宝还不会爬,在床上躺着玩。浴缸的水快满了,我去洗手间关水。主卧洗手间离床才几步路,我一转身,就听见“咚”一声,小崽子翻身摔地上了……  好不容易哄娃止住哭,我按照之前在育儿书里学过的摔床处理办法,仔细检查了娃的脑袋有没有外伤,有没有出现卤门肿胀、瞳孔变化、眼底出血、呕吐昏迷等反常,都没有。给她的儿医打电话描述情况后,医生的意见是:在家观察,
期刊
不要把孩子和他人的问题变成亲子矛盾  有个周末,和孩子在植物园玩,孩子和她的小伙伴们开始钻一丛芦苇状的、中间有间隙的植物丛,旁边一位游人看到了,就目光寻找到我,提醒我他们不能钻,我正要过去跟她们说,一位工作人员也注意到了,就过去微笑着跟孩子们说园里规定不允许钻植物丛。  这个植物园在办一个艺术品展卖会,园中有很多小展位,后来孩子又去到其他几个展位,看来看去,摸来摸去,还和展位的主人聊天搭讪,很开心
期刊
自从有了妹妹,孩他爸参与度更高了,每天无论多忙,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哄孩子,追着大的,抱着小的,做游戏、辅导作业、一起读书讲故事……他一回家,我就可以踏实休息了。总见他掩不住的疲惫挂在脸上,笑容却是发自内心的。  我有时觉得他对孩子好得没限度,家人和身边的朋友们都说,他比我细致很多。出门给孩子带水,带备用衣服,带小点心,带帽子,带墨镜,带小毯子,带玩具,带防晒霜,各种带。进出温差大的屋子,必定是俩
期刊
周末给书房翻新墙面,为了空气安全的考虑,这两天我一直都厚着脸皮赖在女儿的房间,蹭她的写字台用。于是呢,也就不得不经常在伏案工作的同时,不断听到她躺在床上,用手机微信和朋友聊天的语音声——其中大部分的谈话内容,都是和几个关系很好的半大孩子(小学六年级)凑在一起互探口风,反反复复地互相追问:“你到底喜不喜欢他/她?”  昨天晚上,小姑娘终于耐不住了,凑过来跟我确认说:“妈妈,你真的不介意我们聊这些吗?
期刊
不想上学  依依:今天不想去上学,一只脚都不想去,一个脚趾头都不想去,连一根汗毛都不想去,一个头皮屑都不想去。  陪奶奶看电视  奶奶正在看《精彩老朋友》(老年相亲节目)  依依(兴奋地):奶奶你也报名参加节目吧,我来给你加油!  奶奶:哈哈哈……那爷爷可也得一起去!  双眼皮单眼皮  依依:妈妈,你的眼皮是双眼皮,我的是单眼皮。  妈妈:单眼皮、双眼皮都是为了保护眼睛,都一样。  依依:那双眼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