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走出困境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课,其目的是学习语言、传承文化、培育人文精神。但眼下很多学校删减或停开,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要改变困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方法
  引言
  最近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节目掀起汉字风暴,引领了电视栏目新风向。十月份北京和江苏宣布自明年提高高考语文分值,这些都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重视。但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却少开或不开,大学语文教师也被日益边缘化。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尴尬?它的未来何去何从?似乎还没有人说得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能在讲授过程中辅以多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就对大学语文课堂如何走出困境、丰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
  高职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但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視却常常带来“技能至上,技术第一”的认识误区,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学制压缩的背景下,很多职业技术院校中大学语文等基础教育课程被边缘化甚至被强行删减,从事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地位日渐下降,大多转行到相近专业从事专业课教学。出现以上令人痛心焦虑的现状,原因有四:
  第一,个别教师自暴自弃随意应付。大学语文课程不受重视,教师地位每况愈下,收入逐渐减少,有些教师自暴自弃,不注意自身提高学习,固步自封,不熟悉当下语言文字发展,不学习丰富新式教法,语言魅力下降,教师讲课索然无味,学生听课昏昏欲睡。效果不理想,学校不满意,教师不舒心,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某些教育管理者存在认识误区。管理者只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忽视学生的人本特征,忽视基础教育对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高职学生应主要学习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课程学不学无所谓。于是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甚至非常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的教育。有一些高校院系压缩、停开课程,首选的往往就是大学语文课。
  第三,很多学生轻视大学语文学习。因为很多学校专业设置的要求和改革开放以来重视外语能力的风气影响,高职学生普遍轻视英语、计算机之外的基础课程的学习,认为是高中语文再现,学了没有用处。
  第四,社会深层原因不可小觑。快餐文化泛滥,急功近利的灰霾甚嚣尘上,强调所谓专业对口,科系与课程设置更为单一、片面、直接,传统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修养十分欠缺,大学语文所能带来的几缕人文素养之光,被无情阻隔在实用主义的鸿沟彼岸。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
  (一)扩充内容 以点带面纵横发展
  第一,介绍民俗文化。如讲解《诗经·国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我们可以提问在《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为什么在此用“桑”而不用“桃”来形容女子呢?查阅“桑”的文献会发现, 桑树的养蚕治丝以及结出累累桑椹的功能,以及桑叶摘了再生、继续不衰的实际现象,使古代人对桑树产生了不死、再生与生殖的原始信仰。桑是具有“永远年轻”的不死与再生神秘力量的圣树。神话中的古帝颛顼、殷商的伊尹以及孔子的出生都有“生于空桑”的传说,殷商的后裔宋国以桑社做为自己土地的原始母神,到了后来的传说里,连桑椹也成了九千年生一次的不死仙果。因此民俗中“桑”有“促进生殖”的含义,在此意义上,可以对女子被遗弃的原因作进一步的解说,对女子的生活展开更加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这也是《诗经·国风·氓》中用“桑”而不用“桃”的原因。
  第二,引进传说对联等传统文化。如在讲《迢迢牵牛星》时,给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四大爱情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祝英台》和《白蛇传》。在介绍牛郎织女时,可介绍有关的风俗习惯。讲孟姜女时,介绍孟姜女庙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让学生读一读,还可以多介绍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悠久的对联,让学生对我国古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有更多的了解。
  第三,结合生活场境,语文教学生活化。陶行知说:“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应奉行一个原则“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分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中“号”、“卷”、“飞”、“洒”等动词运用具体形象时,根据学生早上起床设置情景,让一名学生表演早晨起床“急”的模样。其他学生根据表演来描写,最后集体描述成“我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抓起衣服、抹了一把脸,抓起书包,到食堂扒了几口饭”,从而体会动词跳、抓、抹、抓、扒的形象生动,增强学生兴趣,又锻炼学生炼字造句的能力。
  (二)丰富形式 生动活泼提高吸引力
  第一,进行艺术熏陶,提高艺术修养。在讲《春江花月夜》时,给同学们听古筝曲,未入课堂先进乐境,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深情无限缠绵悱恻、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意境深邃无与伦比、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旋律典雅韵味悠长、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雄伟辽阔激昂澎湃,唢呐曲《百鸟朝凤》的高亢嘹亮响彻云霄、钢琴曲《命运》坚强的生命给人自信与勇气、萨克斯《回家》的柔和丰满圆润流畅,体会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乐感与情感。当然,还可以加入更多的艺术形式,如在讲戏剧时,可以把河南作家陈涌泉老师创作的豫剧《程婴救孤》和京剧《赵氏孤儿》对比欣赏。在讲小品相声时,可以观看相关节目。讲到影视剧本《魂断蓝桥》、《日出》时,观看电影电视相应剧集,了解文字剧本转化为可视听艺术时的不同魅力。
  第二,引进热点话题,课堂变综艺节目。在讲授《拿来主义》时,为了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对外来文化的“占有、选择”,我用伦敦雾都的雾霾、跑酷、网络游戏、街舞、芭比娃娃、美国人的冒险精神等三十多个例子让学生思考该如何对待,使学生对枯燥且难以理解的议论文有了深刻且现实的认识。为提高他们的背诵兴趣,我根据《联合对抗》、《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选择了一些名句,选拔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猜,既活跃了气氛,又背会了诗词。   第三,丰富肢体语言,提高语言感染力。语文教师最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掌握一些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语言艺术、面部表情、态势语言、肢体动作等,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力争课堂上每一种表情手段的运用都能调动学生的激情,使课堂生动有趣充满快乐享受,使教学内容深印学生脑海,使学习效果深刻学生心灵,激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望和激情。
  (三)听说读写 四管齐下全面发展
  第一,进行口语训练的教学。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口语训练几乎被语文教学所遗弃,学生不敢说、不善说。当今时代,“口才、金钱、电脑”是最有力气的三大法宝。“大学语文”要真正变成大语文,就要在教学中把口语训练作为一项内容来实施。在学期初,我就按照周次安排好每节课课前发言的同学,一般每次课三四名同学,一人2-3分钟,可以介绍该文章作家的思想、逸事,也可以是励志故事、时事新闻、自己的故事等,演讲要求脱稿不带材料,根据演讲内容、语音语调等语言面貌、表情手势等打分,纳入期末成绩。这种方式学生既要动手(查资料),还要动口、动脑,锻炼了学生的勇气与自信,学生演讲时要抑扬顿挫绘声绘色,也提高了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
  第二,进行写作训练的教学。应用文写作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求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求职和工作中,会经常用到“求职信”、简历和竞聘词等应用文。例如,“求职信”、简历和竞聘词等是所有学生都要用的,“调查报告”、通报是在校期间和工作以后经常用的,计划总结的写作、策划书、海报的写作、通知的写作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的写作等都不同程度地用于工作中。但大学里好多不开设应用文写作,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一入校同学们很快遇到学生会、团总支等各处招新,而各种招新文件可以和求职应聘很相似,加入各类学生组织后,就要组织活动可以讲解活动文书和会务文书等,在这些文种的撰写中,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学功底不深厚就写不好文章,这样,大学语文就脱离开单纯阳春白雪式的欣赏,把实用和文学相结合,大学语文就活起来了。语
  参考文献
  [1]赵玉芳. 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邱麗梅.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03) .
  [3]严运桂,龙厚雄.《大学语文》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3).
  [4]牛天伟.由汉画看我国古代的桑树崇拜[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下)[C]. 2004.
  [5]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0(1).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很大比重,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而语文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主动性、热爱度、积极性有着紧密关联,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贯彻并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提升小学语文的阅读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以生为本  引言  素质
2018年绍兴市语文中考卷的命制指导思想是:基于学生,凸显素养,注重思维,以文化人。命题以教材为基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原则,以《浙江省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为依据,以“生活·语文·文化”为核心思想。注重《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说明》倡导的学科思维,力求凸显语文的基本元素,如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积极
一、引言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以下简称PIRLS)是由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以下简称IEA)于1998年全体会员大会通过的一项国际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旨在对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的名句。人们记住了这句话,并常常在纷繁杂乱的现实中,用它来表述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和习惯成自然的现象。  我们对身边很多事因为习以为常而见惯不惊,对很多天天都在发生的变化也已习惯,自然而不足为奇,这是一个人类不断进步的大时代所培育出的我们的麻木。于是,我们常常在很多事物的认识上先入为主,习惯于自以为是的主观臆断。因而,当张人仕会长通知我去
摘要:《简·爱》是英国杰出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1816-1855)的代表作,发表于1847年。作者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的奋斗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对于人生与爱情的感悟。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该作品最大的成功在于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文坛轰动不小。本文
摘要:网络时代背景下,传统写作面临新的挑战与发展,写作素质与写作意识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在开展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的需求,并且结合新形势发展的趋势,对于现有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进,构建完善的应用写作教学体系。本文对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了一系列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时代写作能力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  作 词:刘晓昱  四川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多次担任省级大型文艺演出文学撰稿。作品《博巴森根》获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舞台艺术精品大赛第二名,作品《嘉绒随想》获第二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群星奖”,作品《红色怀想》入选“听见中国听见你”2020年度四川優秀歌曲推选活动展演、四川省“颂歌百年”专题歌曲创作优秀作品展演等。  作 曲:丁一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学位,文化
蜀绣 Φ50cm 2015年  该作品采用三异绣——异形、异色、异针法技艺绣制而成。三异绣被称为东方的艺术明珠,是蜀绣中绣法最高端的技艺。  作品绣图特请著名蜀绣设计师马开琪原创设计。绣品经白桦和资深绣师刘贤顺28个月的精心绣制,完美地再现出设计师的创意与蜀绣绣法的精致奇妙之处。整幅作品色彩搭配丰富,正面人物神情栩栩如生,背面动物毛发厚重立体,作品片线光亮,丝丝到位,将蜀绣的精致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向来被誉为中国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被鲁迅先生称作讽刺小说的“绝响”。其书技巧高超,鲁迅先生曾说:“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引,物无遁形……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1]意思是说,吴敬梓身为士人,亲所历见,而又能明察事物隐微之处,因而描绘世态与人情,毕现于人前。对于作者怎么明察细节隐微之处,鲁迅先生没有详述。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
安徽巢湖人,1958年生于重庆。1983年师从“三峡画派”创始人岑学恭老師研习山水画。多次随师赴三峡及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写生,创作了大量的巨幅作品,并应邀为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国家和省、市政府会议大厅作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四川当代书画院执行院长,省文史馆“巴蜀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四川警察书画院特聘画师,成都市文联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