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18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抽屉原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的不同形式,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解释相关“抽屉原理”的现象。
  2.采用操作、观察、比较、说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抽屉原理”的形成过程,增强逻辑推理、数学模型思想的体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理解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了解“抽屉原理”,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谁来告诉大家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抽屉原理”。用多媒体呈现例2。
  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为什么?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看看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是不是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了3本。看看题目中的“不管”“总有”和“至少”的说法是否正确。(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学习,学生对“抽屉问题”已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引入新知,再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结论,解释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直观操作,抽象理解
  1.学生探究。(略)
  2.反馈交流。
  (1)直观枚举。
  我们动手,随便放放看,每放一种,记下放的结果:①一个抽屉放1本,一个抽屉放2本,一个抽屉放4本(1、2、4)。②两个抽屉放2本,一个抽屉放3本(2、2、3)。③一个抽屉放1本,两个抽屉放3本(1、3、3)。④一个抽屉放4本,一个抽屉放3本,一个抽屉放0本(4、3、0)。⑤两个抽屉放1本,一个抽屉放5本(1、1、5)。⑥一个抽屉放5本,一个抽屉放2本,一个抽屉0放本(5、2、0)。⑦一个抽屉放6本,一个抽屉放1本,一个抽屉放0本(6、1、0)。⑧一个抽屉放7本,两个抽屉放0本(7、0、0)。(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每种放法的结果)
  通过操作,你发现了什么?(以上8种情况,不管哪一种,都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根据刚才的不同放法,谁来说说“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的依据。(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第一种放法有一个抽屉是4本,大于3本;第二种放法有一个抽屉是3本;第三种放法有2个抽屉是3本;第四种放法有2个抽屉大于等于3本;第五种放法有一个抽屉是5本,大于3本;第六种放法有一个抽屉是5本,大于3本;第七种放法有一个抽屉是6本,大于3本;第八种放法有一个抽屉是7本,更大于3本。)
  谁来说说“至少放3本”的意思。(引導学生明白“至少放3本”就是最少是3本,比3本多也可以,也就是说4本、5本、6本、7本都符合题意)
  (2)直接把“7”分解成3个数。如(1、2、4)(1、3、3)(2、2、3)……
  (3)用“平均分”来假设思考。(引导学生这样想:如果平均每个抽屉放2本,那么3个抽屉最多放6本,但题目要求放7本,所以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4)用除法算式理解。 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可以用算式“7÷3=2(本)……1(本)”来表示,每个抽屉放2本,还剩1本,这1本无论放哪个抽屉,总用一个抽屉是3本。
  师:以上几种放法都有一个抽屉放了3本或多于3本,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多样化地解决问题,引导他们逐步从直观走向抽象,采用算式“7÷3=2(本)……1(本)”去分析,引导学生数学化地理解假设法的核心思路,加深对数学思考过程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三、提升思维,建立模型
  师: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如果有8本书会怎么样呢?10本书呢?请同学们用列算式的方法自己放放看。(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算式)
  7÷3=2(本)……1(本)
  8÷3=2(本)……2(本)
  10÷3=3(本)……1(本)
  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分享。让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小结并用多媒体显示:
  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4本书。
  师:你发现了什么?(借助算式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抽屉里至少有‘商+1’本书”。)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抽屉原理”的第二种类型,即“把多于kn(k是正整数)”个的物体任意分放在n个空抽屉,那么总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我们也可以用“a÷n=b……c,总有一个抽屉至少可以放(b+1)个物体”的形式来理解。
  设计意图: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本例中的具体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建立所学知识的数学模型。
  四、强化练习,巩固模型
  1.基本练习。让学生运用已获知识独立完成教材第69页中的“做一做”。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巩固练习。让学生先找出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三中第2小题中隐藏的“抽屉”,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当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模型时,紧接着对其进行强化练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以及建立模型的能力。
其他文献
我国地域广阔,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有着自己的风俗民情。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了解家乡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感受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在感受家乡发展变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联系实际,了解风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我们当地的风俗》(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一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
期刊
“四时景物皆成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古诗词及文章是描写四季景物的,具有景物美、动静美、写作技巧美、情趣美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读古诗词,在想象中感悟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有的古诗词描绘了诗情画意的美景,表达了诗人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有描写山间傍晚的景色的诗词,有描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的诗词,也有描写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用诗写童年钓鱼、游泳、林中釆摘小蘑菇的快乐场面,就像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有讲述老剃头师傅和“我”分别给小沙剃头的故事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童真童趣;有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写自己童年吹肥皂泡的经历的文章,描述了童年的快乐和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梦想;有讲述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的文章,赞美她坚守诺言的美好品质。学习这些课文,不但能让学生体验到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快乐情趣美、抒发感情美等特
期刊
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搭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把课内阅读作为点,把课外阅读当作面,做到点面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结合教材,挖掘阅读资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1.以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为线索,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拓展知识面。在阅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
期刊
多年以来,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我国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注重了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原来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除了“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之外,加上“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众所周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
期刊
2019年8月,云南教育网发布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对象公示》,其中有马琼郭的名字,她是大理州永平县水泄彝族乡中心完小的教师。  马琼郭,一个山村小学教师获此殊荣,谈何容易!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成长之路。  一  1980年,马琼郭出生在永平县水泄彝族乡乐把村。  乐把村是一个彝族小山寨,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交通闭塞落后,经济发展迟缓,村民生活困苦。  
期刊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活动中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构建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个性化阅读”不能以教师的感知强加于学生,限制学生的自由,不能过于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而应尊重学生、尊重生活,唤醒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主体悟的状态中阅读,在真实自然的状态下阅读,并在阅读中提升思想,提
期刊
生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源泉。生活数学包括生活问题数学化(即数学抽象)和数学问题生活化(即数学应用)两个理论层面的内容。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抽象)就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应用)就是
期刊
在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具象、直观、感性一直是其鲜明的认识心理特质,而数学学科本质是抽象、理性、形式化的。数学的本质特征与儿童的认知心理特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造成了一些儿童在学习数学之初就产生种种困难。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儿童与数学两个视角寻找一条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体和谐发展之路,找到有利儿童数学发展的平衡点,成了很多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设计出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教学,让
期刊
不知您是否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在学校门口的小吃店,很多家长为孩子背着书包,有的家长一边吹,一边喂孩子,有的家长正在拿出纸巾给孩子们擦嘴。而孩子们吃完早点后却三五成群,说笑着离开,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在孩子们的眼中,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和关爱被看作是平常和理所当然的。因此,我决定开展“体验亲情,润物无声”的活动,并确立了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  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内心世界。了解父母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