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如意品鉴 (四)

来源 :大观·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1977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石如意
  清代中期以前,内地的玉料来源渠道不畅,玉石如意的制造受到限制。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新疆叛乱被平定,障碍消除了,上好的玉料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宫廷,令此时各类玉器的制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其中,用玉制作的如意也大量增加,取代了竹木制如意,占据了主流。由于如意的基本形状为长柄,头大而回折,其整体需用较大玉料;而其柄细长屈曲,极易折断,又需用质地较好的材料,故而玉如意选用材料比较严格,制作非常精密。在玉质方面,大都温润细腻,具有良好的色泽。其品种包括了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及翡翠等。尤其是主要产于缅甸的翡翠,成色好形体大的材料十分难得,制成的如意特别珍贵。
  玉石如意在选择花纹图案上同样广泛,往往选取多福长寿、吉祥平安、百年好合、中魁登科等各种寓意吉祥的纹饰,可以说是无所不备。更有甚者,为了增加如意的华美,还用各种宝石镶嵌其上。乾隆时期还创造出一种“三镶”如意,在以紫檀为主的木制如意的首、身、尾三处留出位置镶入玉饰件,其中又以镶嵌古玉的如意特别为乾隆所喜爱,称许其为“汉玉香檀接柄长”,“得一含三趣可详”。
  玉嵌彩石如意
  乾隆帝爱玉成癖,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平定回部叛乱以后,和阗美玉输入中原的道路畅通,宫廷内各种玉制品大量增加,形式如同百宝嵌的玉嵌彩石如意的制造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宫中旧藏有大量玉柄上嵌玉石的如意,“所嵌主要为玛瑙、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石、芙蓉石、碧玺等珍贵宝石,将其雕刻成各种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色彩艳丽、雍容华贵,显示出尊贵的皇家气派。其图案的组合主要为“三多”纹饰,由佛手、桃、石榴组合寓意多福、多寿、多子之意;也有“福寿”纹饰,由蝙蝠、桃构成,喻福寿之意,表达人们对生活幸福美好的期盼。
  各种宝石如意
  宫廷造办处制作的如意材质丰富,除玉石外,还包括多种珍寶,有翡翠、玛瑙、水晶、孔雀石、绿松石、珊瑚等;用途广泛,在如意发展的鼎盛时期,根据社会的习俗,这类用整体玉石雕刻的如意即不断成为寿诞、婚庆、赐赠礼品的必备。
  宫廷的需求,促使地方官员利用各种手段,投其所好,不断进献,如乾隆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广东巡抚王检所进如意九柄,就包括珊瑚、蜜蜡、琥珀、白玉、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鹤顶红、金星玻璃等稀有材质,真是力求奇巧,务须贵重。这些如意以天然灵芝形的为多,有的雕有云龙纹饰,有的是以花卉作为主纹,如荷花、菊花、灵芝、蝙蝠、瓜果等,雕刻细腻,绚丽多彩,寓意吉祥。
  木柄嵌玉三镶如意
  木柄嵌玉三镶如意盛行于清代中期,也是目前所知清代宫廷收藏最多的一类。这类如意是在木制柄身的首、中、尾三部分分别镶嵌大块的玉石作为装饰,形成了独特的形制和不同于其他品种的特殊效果,并衍生出诸如只在首、尾嵌玉或嵌以其他材料,及以竹、玉等作柄进行三镶,或只存其形而不镶嵌玉石等变体,形态极为丰富。木柄三镶如意所嵌玉石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清宫收藏的古代玉雕饰件,一种是清代所作玉雕。木柄的质地则包括紫檀木、红木、花梨木、黄杨木、黄檀及檀香木等不下十余种。柄身有些是光素的,有些是深浅浮雕各种吉祥图纹的,有的是嵌有金银丝花纹的。因其装饰效果极佳,所以乾隆皇帝就非常喜欢在宝座之旁摆放这种木柄嵌玉三镶如意。
  镶嵌所用古代玉石,都是采用战国、汉代的玉佩、玉璧及宋、元、明的腰带玉饰件和玉佩。战国的玉佩,汉代的玉璧,琢工细腻。宋元的玉腰带板,玉质莹白,图案生动,精美绝伦。古玉的精美,曾吸引着历代喜好金石学的文人,乾隆皇帝也不例外。把这些古玉巧妙地汇聚于一柄如意上,使其成为新颖的玩物,乾隆是非常认可的,他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作的《咏汉玉檀柄如意》诗中赞赏道:
  汉玉香檀接柄长,两端仍汉玉为相。
  居今慕古思恒永,得一含三趣可详。
  荷叶缀头似芝朵,辟邪承趾足征祥。
  期如意岂易如意,难是屡绥万定穰。
  由于皇帝的提倡,上行下效,朝廷官员们一边寻找古玉,制成三镶如意,进献邀宠,一边收集这类如意,以求吉祥。一时间,收藏镶嵌汉代玉璧、玉佩,宋、元、明玉带饰的如意蔚然成风。金银如意固然贵重,但它毕竟价值有限,镶嵌古玉的如意,则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其中蕴涵的精神性内含更是开掘不尽的。这时也有大量用和阗美玉仿制古代玉器,然后镶嵌成三镶如意的情况,充分说明这类如意在上层社会的影响。
  木柄嵌玉三镶如意中也有一些嵌玉是光素的。这些如意大多是在光绪时期制作。晚清时,对如意的态度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很多场合,都要手执如意,比如慈禧皇太后六旬圣寿时,她从咸安宫乘辇去西苑,各级官员自西华门排队至大栅栏,手捧三镶玉如意,面向南跪迎恭送。礼毕,又将如意交到庆典处收存。今天想来,大约是意图借如意的吉祥来驱除时代的阴霾气氛吧。
其他文献
“呼延生方在少年,其书得有如是造诣,禀赋不凡,盖由天授。方之古人,在唐则近于北海,宋则山谷,明则倪文正、王觉斯,而非赵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论也。”这是徐悲鸿先生为学仲早年题的词,我即用它作为这篇文章的序引。  我和学仲交往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觌面相呼,信札通邮,书画题款,彼此互称“老友”。我们是从喜爱书画开始相识的,学仲多情,每逢农历除夕亲自来我家送画,我被他的盛情所激发,观赏他的画以后,也提笔画梅
期刊
古时文人的日常用品,大都精致考究,或使用,或把玩,可助文思,可发雅兴,故而常有“纸墨精良人生乐事”之类的赞叹。纸,属于“文房四宝”,作为诗文书画的“载体”,更是文人时刻不可或缺之物。陆放翁有诗句云:“浣花理腻觉毫飞”,又云:“笑擘蛮笺落醉题”,更是生动地表述了在名笺佳纸的触发之下诗人挥毫落墨逸兴遄飞之情状。  日常用纸,须裁为小幅,小幅的纸,其名日“笺”。纸张出现以前,用竹片写字,故“笺”字从“竹
期刊
西汉宫廷乐俑高34厘米。  两汉陶俑的艺术风格,“前静后动”,各有千秋。  西漢人物俑虽然较东汉高大,但动作却比较小,好像在追求一种温文尔雅的风格。因此,制作精细,线条流畅,刻画入微。如跽眼坐俑的文静、秀雅。拱立俑的沉着、恭谨。即使骑射、乐舞俑也动作不大、给人一种规行矩步的感觉。这好像与其处于京畿锻地区,受京都文化熏陶与专制制度的约束有关。  东汉的人物俑则恰恰相反,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宽广。大凡射猎
期刊
东汉郑羌砖铭(永初七年)宽21厘米,高24厘米,厚11厘米。此砖存铭23字,隶书,刻于永初七年(公元113年),文为:无任长沙临相□钳郑羌永初  七年正月十四日死在此下。  (此藏品为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館所藏)
期刊
1900(庚子),出生。  7月12日,生于江西彭泽县株树峦村。乳名卯生,谱名国顺,学名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  父陶次园41岁,母周太夫人33岁。  1904(甲辰),4岁。  父亲次园公逝世,由母周太夫人抚养。  1906(丙午),6岁。  入私塾,从周载西先生读四书、唐诗,开始临颜柳诸帖。  1908(戊申),8岁。  从周介藩先生读《诗经》、《左传》,继续临写颜柳诸帖,能做短篇文言文和
期刊
从清代乾隆至慈禧统治时期,如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因为皇家的需求和宫廷造办处的参与,使其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形制丰富,某些异形作品甚至突破了原有的如意结构。所选用的材质除金属、竹木外,玉石、陶瓷等无所不包,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在很多方面能代表相关门类当时的最高水平;装饰手法变化多端,异彩纷呈,尤其是配以编扣美妙的各种所谓“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取得了和谐的视觉效果,也
期刊
金属如意  中国的金属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商周的青铜器、春秋战国的错金银器、汉唐的铜镜、唐宋的金银器以及明代的宣德炉、明清的景泰蓝等,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金属工艺品。特别是清代宫廷,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不仅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匠师和艺术家,而且也汇集了从各地进贡来的精美艺术品和各种奇珍异宝。明清两代宫廷在艺术品的制作与搜集上,可以说是不惜工本、不遗余力,至清代乾隆 时期,宫廷的金属工艺
期刊
童俑右腿担于筌蹄之上,双手抱鸭。此前有学者论述此类抱鸭形象陶俑为酒间酒令,作游艺用途。有学者认为是鸭形水(酒)囊。还有填鸭之说等。曾在日本收藏家处见过成组唐俑,均为杂技杂耍,其中一件為抱鹅俑,按此推测,抱鸭俑是否属于百戏中的禽戏内容,将鸭嘴插入管状器,再灌入酒类,观其走姿颠簸滑稽之态。《唐会要》记载,唐代有负责饲养飞禽走兽的机构,称为五坊使,五坊所饲动物却不止于五种,除了供皇家打猎用途,也供表演用
期刊
竹木如意  在留存至今的古代如意中,以竹、木为材质的作品占据相当的比例。其原因不外乎竹、木的原材料俯拾皆是,取用方便,成本低廉,也不需要十分復杂的加工工艺。我们甚至可以说,早在“如意”之名出现以前,爪杖在民间兴起时,恐怕就是竹、木所制,而其批量化生产也必以竹、木为主流,只不过这类材料保存不易,因此在早期作品中反而显得稀少。至如意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就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似乎上层人士所使用的高档如
期刊
百宝嵌如意  清代如意制造的主要成就之一是百寶嵌工艺的应用。百宝嵌,又称“周制”,清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述:“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法。其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槅、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