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历史与其音乐的渊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畲族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与音乐的传承主要靠畲族歌谣口传身授。在畲族的传统文化中,山歌作为畲民最主要的口头文学占有重要地位。畲家人称山歌为“歌”,“歌”自古以来就是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通过畲族音乐作为畲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需要、情感娱乐的表达、劳动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等方面 ,说明畲族音乐的起源。畲族音乐作为中国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关键词:畲族 音乐渊源 小说歌
  一
  畲族的历史来源有着不同的说法,首先,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对畲族的起源以及发展进行简单的回顾。这种回顾便于我们更清晰地分辨畲族历史与音乐的渊源。
  畲族来源有着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是在哪个资料、图片、历史故事或族谱、歌谣里,都写到了凤凰山,后人也都认为这里就是他们的祖地。对于畲族的起源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讲到畲族的始祖盘瓠曾是高辛帝身边一条神奇的狗,由于戎部落的吴将军作乱,高辛承诺谁将叛军首领的头砍下,就将三公主下嫁于他,盘瓠咬下了判军首领的头胜利而归,高辛帝遵守承诺,将三公主嫁给了盘瓠。婚后盘瓠育有三男一女,大儿子姓盘,二儿子姓蓝,小儿子姓雷,四女儿后来嫁给姓钟的男子,全家生活在深山之中,其后续子孙逐代繁衍形成了畲族。后来,他们以打猎为生,一直生活在凤凰山上,有一次盘瓠在山上打猎时不小心被山羊撞到了,摔死在山崖下面,被埋在凤凰山上。畲族的后人为了纪念盘瓠,就将女性的发髻梳成凤凰型,这一习俗流传至今。畲族这一民族的名称来源说法也不一,大多数学者认为起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主要理由是“武陵蛮”与畲族有着共同的盘瓠图腾崇拜。对于“盘瓠”传说来讲,它代表了一种神圣的民族信仰,是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的图腾崇拜,同时也是一种“氏族标记”。所以,“盘瓠”是他们的尊神和始祖,盘瓠确定了畲族与苗族、瑶族之间的密切联系。
  到魏晋时期,畲族开始向南迁移。因文化与经济等各方面的不同,他们与汉族之间矛盾越来越明显,并且会时常发生叛乱。于是到了唐王朝时期,就派了陈政、陈元光父子到福建地区,对叛乱进行镇压,陈氏父子在镇压叛乱后,实行了轻徭薄赋、广收散亡等措施,这一系列措施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畲族与汉族的矛盾,实现了畲汉文化与经济的共同繁荣。
  由于畲族历史记载十分混乱并且资料有限,所以对于畲族地区的起源和发展成为了后人不断争论和讨论的话题。“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是畲族族源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说法。从地方的历史记载来看,为畲族人民开辟了浙江西南地区和景宁县的很多土地。除了武陵蛮地区的传说之外,还有很多人认为周代的“闽人”是畲族的起源始祖。福建的土著与周代“闽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今天的畲族就是闽的后裔。当畲族往浙江南部和福建东部一带迁移时,有很多自然条件好的地区都已被汉人开辟了,因此畲族人民只能去自然条件相对很差的地方建造田园,开山劈岭。畲族地区的封建社会在明清时同汉族一样,社会经济状况与汉族一样,这一时期,畲族也在不断地经历着迁移与动荡,最终在皖、赣、粤、浙、闽等省的广大山区定居下来,并且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山区的发展。
  二
  畲族的历史发展在畲族音乐起源当中有着充分的反应。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畲族用一种神话的方式,讲述了畲族的始祖盘瓠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并且冲破重重阻碍之后繁衍出了钟、雷、蓝、盘四个姓氏的子孙后代。并且反映出了畲族的图腾崇拜和原始的宗教信仰。古代的崇拜仪式当中就伴随着音乐的发展,音乐是与神话、崇拜仪式交融在一起的,音乐的产生,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的精神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要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也是艺术创作产生的动力之一。例如,《末朝纲》是一部最长的小说歌,整部巨著有近四百首小说。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封建社会的腐败统治和政府的平庸为人民带来了灾难,人们生活的悲惨现象,让作者钟学吉第一次体会到社会现实的残酷,钟学吉对当今这种朝代所带来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呼吁,期盼着能有“真命天子”的出现来统治这个朝代。人们受到封建统治的压迫,精神压抑,无从申诉,借助音乐来表达民众的不满,从而寻求精神上的幻想和慰藉。
  其次,音乐为表达感情而产生。音乐是人情感的表达,畲族音乐种类繁多,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人们特定情感的表达,情感的需求也是促使音乐诞生的原因之一。作品《钟良弼》讲述的是在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福宁举行科举考试,畲族福鼎人钟良弼到霞浦准备参加秀才考试,在途中巧遇到了汉族考生王万年,并受到了他的侮辱,王万年为了不让钟良弼这个畲族人参加考试,纠集了很多汉族考生给钟良弼制造麻烦,钟良弼在家乡畲族人民的帮助下,到福州府院去告状,最终打赢了这场官司,并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中了秀才,成为当时福宁府畲族考生中第一个考中秀才的人。《钟良弼》所讲的故事带给畲族人民无限大的力量,他告诉人们不能被汉人瞧不起也不能受到汉人的打压,这对该民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情感凝聚成一个民族的情感,畲族借助《钟良弼》的故事,通过音乐的方式讲述,是民族情感的需要。而畲族音乐当中的山歌是畲族人民传唱最多的歌曲,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可以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再次,音乐起源于模仿。模仿说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在音乐当中,表现为对大自然的模仿和对人类社会的模仿。对大自然的模仿则是模仿自然界的音响和鸟类的叫声等,而对社会的模仿学说,则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人的一切创造都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音乐也同样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畲族的音乐也同样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畲族人无论是社会生活和还是音乐创作上,都是对另一个先验世界的模仿,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产物。   最后,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生产的过程。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也是马克思观点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音乐也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需要,从劳动号子到反应劳动内容的作品都说明了人类劳动是音乐产生的重要渊源之一。例如,迁徙之后定居下来的畲族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音乐也快速发展起来,音乐就是对定居生活劳动实践的反应:“眼下田仔嫩苗苗,都是眉毛斗笠丘,人作洋田养鲤鱼,我作山田养泥鳅。郎田与娘共坝头,娘禾乃大郎细蔸,问娘下的什么料?你娘都讲骨灰调。”这样的歌谣就反应出畲族居民定居后的地理环境和经济运作方式。随着畲族居民生活的日渐稳定,畲族歌曲也日益增多,“好比深山大树木,吹了一蔸又会有”。到了清明时期,畲族的迁徙也到了高潮时期,并且为现在的畲族地理布置奠定了基础。因为受到了经济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制约,畲族人民的迁徙只能在小规模当中进行,不管是自身力量还是居住环境,都不能形成闽西地区和闽南地区畲族“千人而居”的集体村落的条件。因此,赣北、浙南、闽东和闽北等地区的畲族人民,因此只能居住在地形狭窄和资源有限的山坳里。
  正是因为畲族的音乐是对文化社会生活的记载,因此重视畲族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关于畲族的公益团体较大的就是福宁山民会馆,是由闽浙赣地区的畲族全体人民联合组成的一个社会公益组织。组织对闽浙赣的畲族社群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畲族音乐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作用。
  三
  畲族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起源,也在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地经历着变化,无论是唱法还是内容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变化。
  畲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它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表达的方式只有唱歌,缺乏自己具体的文字。因此,在音乐方面的传承主要是靠口头传授。畲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山歌,并用歌来代言。例如,农闲的时候,有客人来村里做客,很多年龄相近的异性都会主动接待客人,如果来的客人是名歌手就会与其一起唱歌,如果不是歌手来做客,就会用唱歌的方式将对方骂回去。在对歌的时候,客人要是外村的没有出嫁的人,而对歌的是年龄相仿的异性;主家如果是造房竖柱或是三年丧服期内的人,就不能对歌,要是想对歌就只能去别人家。对歌多以情歌为主。
  在后来的《解放歌》、《迎新年唱新事》、《毛主席领导强》、《不怕地主田不分》、《解放二字值千金》等近30首作品的涌现,从不同角度赞颂祖国的美好和解放后的幸福生活。随后诞生的长短篇诗歌不下300篇,对鼓舞人民参加中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的代表作有《起书堂新歌》、《畲山新貌》、《十二月生产》等。畲族农民翻身做主人后,每年到白云山与目连山歌会对唱的有二三千人,20世纪50年代后,人数每年都会有所增加,而且声势浩大。在畲族民歌的构成里,一首歌里有四句话,有些歌曲的第一句话由五个或者三个字组成,非常押韵。他们的民歌有很多种形式,一个人唱歌的方法,互相打歌的方法,还有大家一起唱歌的方法,民歌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叙事类的、风俗类的、劳动类的、小说类的等不计其数。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卷》对于畲族歌曲的记载就有很多首,其中有将近700首是表达悲伤心情的歌曲,还有将近1000首是表达喜悦心情的歌曲。建国后,《畲族婚礼舞》、《中国民间舞蹈》、《仙岩民歌》、《欢乐的畲家》、《茶歌》、《团结渠》、《我见到了毛主席》、《难为迎亲伯》、《畲民翻身得解放》、《畲民赞公社》、《幸福路》、《畲乡今昔》、《人民公社好》、《采油茶舞》、《畲民欢乐舞》、《姐妹采棉》、《桔子丰收舞》、《唢呐合奏》、《叶笛表演》等作品的出现,使得畲族文化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畲族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无论对音乐本身的发展还是对社会学、民俗学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对本民族而言,音乐是他们的精神需求,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其次,对于中国而言,畲族文化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素材之一。最后,对全世界而言,畲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是世界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最近这几年,国家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抢救畲乡“国宝”。也建立了很多关于该民族文化和风俗的宫殿和团体,都是为了将该民族文化继续传播下去,从而保护该民族历史和文化。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研究会、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对畲族原生态民歌进行专门的整理,以保护和发扬中国优秀民族文化。
  注:本文系孙静秋主持的丽水学院校级课题《畲族音乐元素钢琴小品创作的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楠:《云南拉祜族本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以双江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地6-12岁儿童为例》,《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
  [2] 雷艳萍:《畲族学生的语言生活状况研究——基于景宁小学生与高中生语言使用情况的同期调查》,《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2期。
  [3] 雷艳萍:《浙江畲族村落语言生活现状个案调查——以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下湖源村为例》,《丽水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孙静秋,丽水学院艺术学院助教)
其他文献
摘要 《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集大成之作。这部作品以其丰富、深邃的生态主义思想内涵,在生态文学的宝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生态批评理论则是欧美文艺批评界的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视角,立足于以生态伦理、自然价值的角度来考察作品。故以生态批评理论的视角来解读《瓦尔登湖》,有助于深入挖掘作者的生态人文主义情怀,对此书的生态价值观念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瓦尔登湖》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
期刊
摘要 小说《傲慢与偏见》是英国19世纪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品,也是其流传范围最广的作品。为什么这部文学作品在几百年间依旧广为流传,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关键在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构造,通过塑造出多种人物形象来表达出自身的主观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分析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人物形象,深刻体会在简·奥斯丁眼中19世纪不同人物的婚姻与生活态度。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 人物形象 婚姻 生活态度  
期刊
摘要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著名小说,于1890年在《利平科特月刊》(Lippin-cott)杂志上正式对外公开发表,一直以来,受到来自文学界以及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通过简要梳理当前国内国外诸多专家学者对于奥斯卡·王尔德以及奥斯卡·王尔德小说诸多的宝贵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关于《道林·格雷的画像》小说中的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角度。  关键词:享乐主义 唯美主
期刊
摘要 《夏洛的网》是一部风靡世界的经典童话,它所折射出的爱与忠诚的信念为世人所称道。但本文却另辟蹊径,首先从它也“写给大人”这一被众人长期忽视的创作初衷着手,依次从主旨、形象这两方面深度探寻分析了它鲜为人知的象征意义层面,由此一步步、一层层揭示出掩藏在其背后的深刻转喻机理。  关键词:童话 转喻 “写给大人”  一 引言  《夏洛的网》是由美国作家E·B·怀特书写的一部世界级儿童文学名著。它以其独
期刊
摘要 《天黑以后》是村上春树的一篇比较特别的小说,讲述了从午夜十一点到凌晨六点所发生的故事,村上春树用电影镜头一般的文字描述,展示了黑夜与白天不同的人物表现。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作品中善与恶的对比表现,接着从浅井姐妹、高桥等人的困境中研究了恶在现代都市生活的普遍存在性,最后提出了在恶这种普遍存在的世界中,善是一种救赎和选择。  关键词:《天黑以后》 善 恶 村上春树  一 《
期刊
摘要 中国作家张爱玲和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生活于同一时期,并且在各自国家都是极具个性的女作家,其作品也产生出相似的主体意蕴。两人在幼年都有母爱缺失的经历和体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她们颠覆传统,用文笔塑造了一个个丑陋罪恶的母亲形象,却在作品深处充满了对女性的关怀。本文探讨杜拉斯与张爱玲的“女性书写”之异同及二者在女性主义文学史上的意义,对其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内涵深入解析。  关键词:张爱
期刊
摘要 恐惧的表现及程度与图像的阐释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意义上的恐惧感,如博克所言,与生命、肉体遭受威胁有关。然而,极度恐惧感的生成则有赖于环境以及人的本质的质疑。影片《荒岛余生》通过图像的矛盾性对比阐释了这种极度恐惧,同时,又因为两种不同社会关系的冲突使恐惧转变为一种美感。本文通过对影片的分析来阐述恐惧感与图像的关联性。  关键词:恐惧 图像 美感  恐惧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同愉悦、悲伤相似,成为人类
期刊
摘要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中国艺术歌曲史上早期的佳作,诗歌性的歌词平实真挚、意蕴深刻,清新流畅的旋律散发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歌曲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百余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珍品。本文主要从创作特征与歌曲的演唱侧重等方面,对青主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创作特征 演唱特点 融合性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作曲家青主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作品。歌词采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
期刊
摘要 新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人类文化的大交融预示着动画艺术生机勃勃的美妙前景,促使着动画创作形式不断革新、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但多而不精、品而无味成为了当今中国动画的通病,创作什么样的动画,才能追赶潮流体现我们东方的艺术魅力?具有怎样的品质才能传承和发扬民族动画经典?结合这两个疑问讨论怎样利用广西少数民族历史传说和丰富人文地理资源、素材,以新理念、新手法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的民族
期刊
摘要 宫崎骏的收山作《起风了》改变了以往擅长的幻想风格,再加上影片的主角是受争议的日本零式战机的开发者堀越二郎,对此观众和媒体们褒贬不一,使宫崎骏的收山之作倍受争议,解读动画电影《起风了》的创作理念,揭开宫崎骏心中的堀越二郎,聆听他的人生理念。  关键词:宫崎骏 动画电影 创作理念  引言  宫崎骏导演在2011年着手动画电影《起风了》的企划时,就意识到这部电影的难度非常大。他说:“制作这部电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