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新疆的版图上,有一处被人们誉为“人间天堂“的地方,那就是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以及湖怪传说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喀纳斯。
8月10日,由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干事陈莉陪同,我们开始了这次采访真正意义上的边防之旅——喀纳斯边防派出所。从乌鲁木齐出发,两个小时后到达了喀纳斯机场,迎接我们的是天高、云淡、风清,蓝天如洗。坐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继续行进,不加修饰的原始中掺杂着纯朴味道的风景,令人陶醉。一路美景让我们兴奋不已,而此行的目的地喀纳斯边防派出所就掩映在这如画的风景中。
派出所的三层楼房是去年新落成的,建筑风格充分考虑和景区协调,外部墙体全部用木条装饰,屋顶是斜面的,便于冬天厚厚的积雪自动下滑而不至于压垮房子。据说喀纳斯派出所的房屋建筑造型,在边防派出所全部制式化的统一风格中是绝无仅有的,只此一例。
出来迎接我们的是所长史肖。他,一米八的个头,瘦削黑黝的脸上略显苍老。一阵寒暄后,跟着他走上楼梯,我们被安置在一间战士宿舍里,三人一间,有卫生间、电视、衣柜、双层的窗户,感觉条件还不错。但当我安顿下来准备打开水龙头洗脸时,一阵咕嘟嘟的怪响之后,一股浑黄的浊水流了出来,让我猝不及防。后来经了解知道,尽管现在派出所的官兵生活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生活用水还是很困难,一天之中只有固定时间段供应。
第二天一早我被冻醒了,望向窗外,昨天的艳阳高照已不见一丝踪影,浓浓的雾霭把天空压得低低的,下雨了,气温也降了下来,八月的北京还是暑热难当,而在这里却要裹紧被子还会瑟瑟发抖。想起来时路上陈莉的话,别看现在天气这么好,喀纳斯的天是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到了十月,寒流来了,交通也断了,大雪封山六七个月,道路都被冰雪覆盖,最厚的时候雪有两米多,人会感觉冷到了极点。
想到每一个边防派出所都守护着数十公里乃至一两百公里的边防线,战士们要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巡逻、出警,爬冰卧雪,其艰苦之情形,非亲历者真是难以想象。
上午11点,因为新疆比北京晚两个小时,准确地说是在北京时间9点整,我们已坐在会议室,听所长通过示意图介绍辖区情况:“喀纳斯边防派出所一所邻三国,分别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长看上去不善言辞,但说起辖区里的事来,却能侃侃而谈,说得有条有理。
商人孙德彬:不穿警服的“警官”
在食堂吃午饭时,有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没穿军装,却像主人一样热情地招呼大家,熟练地把羊头上的肉割下来,恭敬地放到每个人的盘子里,动作大方自如,态度也合情合理。他是谁?为什么会在所里?他和派出所有什么关系?带着无数疑问我主动上前和他攀谈起来——
我叫孙德彬,家住阿勒泰市布尔津县,是派出所的熟人,现在喀纳斯湖景区做旅游生意。我和派出所的感情可好了,十年了,“喀纳斯边防派出所”这几个字已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了。
记得2003年我第一次来喀纳斯,那年的温度低得邪乎,都快零下50摄氏度了,我来这儿想寻找商机,本来计划一周后就返回,正好碰上大雪封山,我被困在了当地的一户牧民家。那时景区还没开发,没电,更别说电话了,我和家人失去联系半个多月了,我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冒险赶着一辆马爬犁准备往家赶。
在路上走了四天三夜,最终没抵得过暴风雪的袭击被困在了半路,路看不见了,馬也不肯走了,没办法我只好下了爬犁,摸索着找到一个涵洞躲着,吃的没了又冷得要命,一天半的时间,只能在洞里靠着岩壁坐着无计可施,感觉我的体力和意识都在慢慢丧失, 连睁开眼睛的力气也没了,想想有谁会在这种恶劣的天气出门?我心想这下命算玩儿完了。
后来隐隐地觉得有人在推我喊我,醒过来后才知道,是派出所石头房子执勤点的战士在巡逻路上,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我。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因为这事,我一直对派出所心存感激,我把这儿当成了家,他们全都是我的好兄弟,过个年节我会给大家扛来只羊,买来年货犒劳大家,现在,我还主动加入了派出所的应急处置任务,全力支持派出所的救助工作。
孙德彬说得滔滔不绝,我没插上几句嘴,他的来龙去脉我就全部了解得清清楚楚了。
搜救:白湖被困大学生
随着采访的进一步深入,许多感人的故事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副所长巴依尔是维吾尔族人,身材高大结实,面容英俊,他给我们讲述了刚刚发生的去白湖救人的故事,我们很快被他那种描述性的语言吸引,陷入到他毫不刻意设定的情景中去了——
2013年7月22日下午4点多,派出所值班室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我是管湖站的护边员,在巡逻途中发现5名来自广东的大学生在白湖景区被困,情况危急!”
“快,紧急集合!”作为值班领导的我迅速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组织9名民警携带绳索、急救箱、食品等救援物资赶赴事发地。此时,天色暗沉,风大雨急,我们冒雨到了湖边码头,登上快艇急速向湖中心驶去,按计划先坐快艇穿过险滩和暗流到黑湖,然后骑马经过吐尔衮达坂和白湖前达坂再到达白湖景区救人。
40分钟后,我们下了快艇又骑马继续向管湖站方向行进。一路上,雨依然没有减弱的迹象,由于此地已远离喀纳斯湖景区,人迹罕至,山草长到1米多高,稍不留神就会陷进沼泽里。途中没有明显行进的马道,而且此季节雨水大,河水暴涨,沼泽密布,灌木荆棘丛生,行进的难度非常大,我们虽然心急如焚,却也只能在泥泞的草滩上缓慢行进。
“我的马腿陷进石头缝里了。”随着一声急促的大喊,大家回头望去,只见民警吴俊清从马背上掉了下来,若不是平时训练有素,肯定已被摔得鼻青脸肿了。大家只好停下来,帮助他把马腿从石缝里拔出来,搜救组由于马匹受伤速度受到了严重影响,经过大约2个小时后,才终于到达了白湖景区,发现了被困的大学生。
因为两天没有进食,又冻又饿,5名被困者的身体很虚弱,为了他们的安全,搜救组又冒雨往回赶, 4个多小时后,终于把他们送回了景区,安顿在一家旅舍里。当我们转身准备离去的一刹那,其中的一个女学生跑到我们跟前,举起右手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所有的无奈和辛苦都被这一简单、真诚的肯定淹没了。 窝依扎:一个图瓦女孩的故事
12日上午11点多,听说警官巴尔斯要到景区图瓦人的村落家访,顺便把给他们办理的身份证送过去,图瓦人的生活像谜团一样吸引着我想去探个究竟,同时也想了解一下责任区警官平时的工作状态,我决定和他一同前往。
巴尔斯是在喀纳斯土生土长的蒙古族图瓦人,从小上的是汉校,汉语说得特别好,因为工作需要还学会了哈萨克和维吾尔语。在新疆大学社会管理专业四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回来为家乡父老服务。据了解在喀纳斯边防派出所,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少数民族民警占了近一半,派出所是一个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图瓦人实际是蒙古族的一支,相传当初成吉思汗西征时一些不愿连年征战的士兵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安居下来,以游牧、狩猎为生,基本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
我们沿着村落宽宽的马路行走,路上不时有红脸膛的图瓦人骑着高头大马,“噔噔噔”地跑过,看上去剽悍威武极了。远处有墨绿色的水杉和落叶松林,两边的小木屋, 炊烟袅袅,奶酒飘香,到处弥漫着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仿佛回到了远古,来到了世外桃源。
我们两人聊得很投机,巴尔斯给我讲了一个女孩窝依扎的故事。前几天,派出所收到了一封来自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信,信的主人就是窝依扎,她是一位13岁的图瓦女孩。
13年前7月的一个清晨,喀纳斯景区一家饭馆老板在树林里,意外发现路边草丛里躺着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老板将婴儿抱到了派出所,时任所长的蒙坎见到这个刚生下来的女婴,气息微弱,赶紧吩咐战士从附近牧民家中买来牛奶喂她。
刚出生的孩子没有父母怎么行?为了找到孩子的父母,民警四处打听,但半个多月后一点线索也没有,无奈之下,派出所决定给孩子找个新家,一名蒙古族小学老师领养了这个女婴,并为她起了个寓意吉祥的名字“窝依扎”。抚养费由派出所民警和领养家庭共同承担。一天天,一年年,13年中派出所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对窝依扎的关爱和资助却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
途中,看到一位图瓦大妈正在自家的院子里酿制马奶子酒,看到我们,熟络地和巴尔斯打着招呼,我好奇地走过去,刚刚做好的奶酒正从特制的蒸馏器里一滴滴掉进下面的瓶子里,巴尔斯接过大妈手里的工具帮着干起活来。
大妈请我们到家里坐,拿出了炒米、奶疙瘩和刚做好的奶酒,用不很清楚的汉语和我交流。知道我是北京来的客人,特意喊来她的儿子演奏了一段图瓦人自己的乐器——楚吾尔(是用一根空心的草杆,上面打上三个音孔制成),音量高亢悠扬,让人浮想联翩,而呼麦的唱腔却低哑沧桑,好像在述说一段逝去的往事。
我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巴尔斯在一旁仔细询问大妈家里的情况,有没有困难,需要不需要帮助,碰到没碰到可疑的人和事,然后把办好的身份证交给了她,在大妈不舍的挽留声中我们和她招手告别。
后 记:
喀纳斯派出所漫长的冬季是寂寥的,封山后几乎是与世隔绝,“大雪封山半年多,不见蔬菜和水果、土豆白菜炖一锅”是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在夏季这里却很热闹,因为是旅游旺季,派出所的民警们经常连一年里仅有的几十天假期都没法回家,妻子们多是这个时候带着孩子来和丈夫团聚。我们见到的一个小女孩,就是几天前和妈妈从阿勒泰市来看爸爸的,她的爸爸就是所長史肖。
“因为爸爸工作忙回不了家,所以每年夏天我和妈妈都会上山来陪他。”女孩12岁,很健谈,笑起来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可是仅仅两天的接触,却让我感觉她有着同龄孩子少有的成熟和老道,我想大概是因为平时大部分时间只能和妈妈在一起,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需要有更多的自立和担当吧。
第三天上午我们正在采访,突然楼外传来了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不走,我还要和爸爸多待两天!”同为父母,这么凄惨的哭声让我们无心工作,透过窗户,看见女孩的妈妈正从爸爸怀里“抢”过孩子无情地往车上抱,而她的爸爸,却只能站在一边,垂着双手,心疼地看着女儿,眉头皱得紧紧的,面对这个场景,我们心里充满了悲凉。
采访期间,我们曾多次被感动,因为这里的景更因为这里的人。无数军人现在仍然要忍受离别之苦 ,要与寂寞做伴,要与艰苦为伍。这些朴实无华的边防官兵,心灵也洁净得如这方净土,他们的美将浸润在这片山水之间,他们的美同样也将永远驻留在群众和旅客的心中!
8月10日,由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干事陈莉陪同,我们开始了这次采访真正意义上的边防之旅——喀纳斯边防派出所。从乌鲁木齐出发,两个小时后到达了喀纳斯机场,迎接我们的是天高、云淡、风清,蓝天如洗。坐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继续行进,不加修饰的原始中掺杂着纯朴味道的风景,令人陶醉。一路美景让我们兴奋不已,而此行的目的地喀纳斯边防派出所就掩映在这如画的风景中。
派出所的三层楼房是去年新落成的,建筑风格充分考虑和景区协调,外部墙体全部用木条装饰,屋顶是斜面的,便于冬天厚厚的积雪自动下滑而不至于压垮房子。据说喀纳斯派出所的房屋建筑造型,在边防派出所全部制式化的统一风格中是绝无仅有的,只此一例。
出来迎接我们的是所长史肖。他,一米八的个头,瘦削黑黝的脸上略显苍老。一阵寒暄后,跟着他走上楼梯,我们被安置在一间战士宿舍里,三人一间,有卫生间、电视、衣柜、双层的窗户,感觉条件还不错。但当我安顿下来准备打开水龙头洗脸时,一阵咕嘟嘟的怪响之后,一股浑黄的浊水流了出来,让我猝不及防。后来经了解知道,尽管现在派出所的官兵生活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生活用水还是很困难,一天之中只有固定时间段供应。
第二天一早我被冻醒了,望向窗外,昨天的艳阳高照已不见一丝踪影,浓浓的雾霭把天空压得低低的,下雨了,气温也降了下来,八月的北京还是暑热难当,而在这里却要裹紧被子还会瑟瑟发抖。想起来时路上陈莉的话,别看现在天气这么好,喀纳斯的天是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到了十月,寒流来了,交通也断了,大雪封山六七个月,道路都被冰雪覆盖,最厚的时候雪有两米多,人会感觉冷到了极点。
想到每一个边防派出所都守护着数十公里乃至一两百公里的边防线,战士们要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巡逻、出警,爬冰卧雪,其艰苦之情形,非亲历者真是难以想象。
上午11点,因为新疆比北京晚两个小时,准确地说是在北京时间9点整,我们已坐在会议室,听所长通过示意图介绍辖区情况:“喀纳斯边防派出所一所邻三国,分别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长看上去不善言辞,但说起辖区里的事来,却能侃侃而谈,说得有条有理。
商人孙德彬:不穿警服的“警官”
在食堂吃午饭时,有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没穿军装,却像主人一样热情地招呼大家,熟练地把羊头上的肉割下来,恭敬地放到每个人的盘子里,动作大方自如,态度也合情合理。他是谁?为什么会在所里?他和派出所有什么关系?带着无数疑问我主动上前和他攀谈起来——
我叫孙德彬,家住阿勒泰市布尔津县,是派出所的熟人,现在喀纳斯湖景区做旅游生意。我和派出所的感情可好了,十年了,“喀纳斯边防派出所”这几个字已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了。
记得2003年我第一次来喀纳斯,那年的温度低得邪乎,都快零下50摄氏度了,我来这儿想寻找商机,本来计划一周后就返回,正好碰上大雪封山,我被困在了当地的一户牧民家。那时景区还没开发,没电,更别说电话了,我和家人失去联系半个多月了,我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冒险赶着一辆马爬犁准备往家赶。
在路上走了四天三夜,最终没抵得过暴风雪的袭击被困在了半路,路看不见了,馬也不肯走了,没办法我只好下了爬犁,摸索着找到一个涵洞躲着,吃的没了又冷得要命,一天半的时间,只能在洞里靠着岩壁坐着无计可施,感觉我的体力和意识都在慢慢丧失, 连睁开眼睛的力气也没了,想想有谁会在这种恶劣的天气出门?我心想这下命算玩儿完了。
后来隐隐地觉得有人在推我喊我,醒过来后才知道,是派出所石头房子执勤点的战士在巡逻路上,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我。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因为这事,我一直对派出所心存感激,我把这儿当成了家,他们全都是我的好兄弟,过个年节我会给大家扛来只羊,买来年货犒劳大家,现在,我还主动加入了派出所的应急处置任务,全力支持派出所的救助工作。
孙德彬说得滔滔不绝,我没插上几句嘴,他的来龙去脉我就全部了解得清清楚楚了。
搜救:白湖被困大学生
随着采访的进一步深入,许多感人的故事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副所长巴依尔是维吾尔族人,身材高大结实,面容英俊,他给我们讲述了刚刚发生的去白湖救人的故事,我们很快被他那种描述性的语言吸引,陷入到他毫不刻意设定的情景中去了——
2013年7月22日下午4点多,派出所值班室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我是管湖站的护边员,在巡逻途中发现5名来自广东的大学生在白湖景区被困,情况危急!”
“快,紧急集合!”作为值班领导的我迅速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组织9名民警携带绳索、急救箱、食品等救援物资赶赴事发地。此时,天色暗沉,风大雨急,我们冒雨到了湖边码头,登上快艇急速向湖中心驶去,按计划先坐快艇穿过险滩和暗流到黑湖,然后骑马经过吐尔衮达坂和白湖前达坂再到达白湖景区救人。
40分钟后,我们下了快艇又骑马继续向管湖站方向行进。一路上,雨依然没有减弱的迹象,由于此地已远离喀纳斯湖景区,人迹罕至,山草长到1米多高,稍不留神就会陷进沼泽里。途中没有明显行进的马道,而且此季节雨水大,河水暴涨,沼泽密布,灌木荆棘丛生,行进的难度非常大,我们虽然心急如焚,却也只能在泥泞的草滩上缓慢行进。
“我的马腿陷进石头缝里了。”随着一声急促的大喊,大家回头望去,只见民警吴俊清从马背上掉了下来,若不是平时训练有素,肯定已被摔得鼻青脸肿了。大家只好停下来,帮助他把马腿从石缝里拔出来,搜救组由于马匹受伤速度受到了严重影响,经过大约2个小时后,才终于到达了白湖景区,发现了被困的大学生。
因为两天没有进食,又冻又饿,5名被困者的身体很虚弱,为了他们的安全,搜救组又冒雨往回赶, 4个多小时后,终于把他们送回了景区,安顿在一家旅舍里。当我们转身准备离去的一刹那,其中的一个女学生跑到我们跟前,举起右手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所有的无奈和辛苦都被这一简单、真诚的肯定淹没了。 窝依扎:一个图瓦女孩的故事
12日上午11点多,听说警官巴尔斯要到景区图瓦人的村落家访,顺便把给他们办理的身份证送过去,图瓦人的生活像谜团一样吸引着我想去探个究竟,同时也想了解一下责任区警官平时的工作状态,我决定和他一同前往。
巴尔斯是在喀纳斯土生土长的蒙古族图瓦人,从小上的是汉校,汉语说得特别好,因为工作需要还学会了哈萨克和维吾尔语。在新疆大学社会管理专业四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回来为家乡父老服务。据了解在喀纳斯边防派出所,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少数民族民警占了近一半,派出所是一个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图瓦人实际是蒙古族的一支,相传当初成吉思汗西征时一些不愿连年征战的士兵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安居下来,以游牧、狩猎为生,基本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
我们沿着村落宽宽的马路行走,路上不时有红脸膛的图瓦人骑着高头大马,“噔噔噔”地跑过,看上去剽悍威武极了。远处有墨绿色的水杉和落叶松林,两边的小木屋, 炊烟袅袅,奶酒飘香,到处弥漫着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仿佛回到了远古,来到了世外桃源。
我们两人聊得很投机,巴尔斯给我讲了一个女孩窝依扎的故事。前几天,派出所收到了一封来自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信,信的主人就是窝依扎,她是一位13岁的图瓦女孩。
13年前7月的一个清晨,喀纳斯景区一家饭馆老板在树林里,意外发现路边草丛里躺着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老板将婴儿抱到了派出所,时任所长的蒙坎见到这个刚生下来的女婴,气息微弱,赶紧吩咐战士从附近牧民家中买来牛奶喂她。
刚出生的孩子没有父母怎么行?为了找到孩子的父母,民警四处打听,但半个多月后一点线索也没有,无奈之下,派出所决定给孩子找个新家,一名蒙古族小学老师领养了这个女婴,并为她起了个寓意吉祥的名字“窝依扎”。抚养费由派出所民警和领养家庭共同承担。一天天,一年年,13年中派出所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对窝依扎的关爱和资助却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
途中,看到一位图瓦大妈正在自家的院子里酿制马奶子酒,看到我们,熟络地和巴尔斯打着招呼,我好奇地走过去,刚刚做好的奶酒正从特制的蒸馏器里一滴滴掉进下面的瓶子里,巴尔斯接过大妈手里的工具帮着干起活来。
大妈请我们到家里坐,拿出了炒米、奶疙瘩和刚做好的奶酒,用不很清楚的汉语和我交流。知道我是北京来的客人,特意喊来她的儿子演奏了一段图瓦人自己的乐器——楚吾尔(是用一根空心的草杆,上面打上三个音孔制成),音量高亢悠扬,让人浮想联翩,而呼麦的唱腔却低哑沧桑,好像在述说一段逝去的往事。
我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巴尔斯在一旁仔细询问大妈家里的情况,有没有困难,需要不需要帮助,碰到没碰到可疑的人和事,然后把办好的身份证交给了她,在大妈不舍的挽留声中我们和她招手告别。
后 记:
喀纳斯派出所漫长的冬季是寂寥的,封山后几乎是与世隔绝,“大雪封山半年多,不见蔬菜和水果、土豆白菜炖一锅”是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在夏季这里却很热闹,因为是旅游旺季,派出所的民警们经常连一年里仅有的几十天假期都没法回家,妻子们多是这个时候带着孩子来和丈夫团聚。我们见到的一个小女孩,就是几天前和妈妈从阿勒泰市来看爸爸的,她的爸爸就是所長史肖。
“因为爸爸工作忙回不了家,所以每年夏天我和妈妈都会上山来陪他。”女孩12岁,很健谈,笑起来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可是仅仅两天的接触,却让我感觉她有着同龄孩子少有的成熟和老道,我想大概是因为平时大部分时间只能和妈妈在一起,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需要有更多的自立和担当吧。
第三天上午我们正在采访,突然楼外传来了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不走,我还要和爸爸多待两天!”同为父母,这么凄惨的哭声让我们无心工作,透过窗户,看见女孩的妈妈正从爸爸怀里“抢”过孩子无情地往车上抱,而她的爸爸,却只能站在一边,垂着双手,心疼地看着女儿,眉头皱得紧紧的,面对这个场景,我们心里充满了悲凉。
采访期间,我们曾多次被感动,因为这里的景更因为这里的人。无数军人现在仍然要忍受离别之苦 ,要与寂寞做伴,要与艰苦为伍。这些朴实无华的边防官兵,心灵也洁净得如这方净土,他们的美将浸润在这片山水之间,他们的美同样也将永远驻留在群众和旅客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