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 =洛故A = Moon
Q: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摄影的,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手机拍照的?
A:摄影一直都很喜欢,总的来说时间不算长。真正自己玩要算是2008年初我买单反的时候;手机拍照则是买苹果iPhone以后。
Q:您在什么情况下会用手机拍摄,什么情况下用相机拍摄?
A:因为手机几乎是随身携带,所以任何时候都会用手机拍照,只要身边发现有趣的事物。 单反相机携带就相对麻烦得多,所以用单反拍照,基本上事先就有所准备的。
Q:您是否会特别在意手机的成像质量?
A:不在意,手机的优势不在于成像质量,没有必要和相机去比。另外,以现在手机的成像质量而言,已经可以满足日常大部分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成像质量也会更加优秀。
Q:在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手机和相机拍摄的照片大约各占多少比例?
A:我没有特意统计过,手机和相机的比例大概为3:1。
Q:作为一个设计师,您的手机作品偏爱几何形状的构图,在您看来,几何形状的美主要体现在哪里?手机在表现这种美感方面是否有着独特的优势?
A:作为设计师,平时会很关注视觉审美上的东西,几何形状的美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平面构成的美。另外,从镜头中提取出几何图形,也是一种抽象的美,有些表现主义的意思吧。手机在表现这种美感方面的优势依然是便捷,只要会观察,身边随处都是具有美感的事物,但我不可能时刻背着单反相机。
Q:经常拍摄同样题材的作品会不会灵感枯竭,您尝试过按照特别的主题和目的进行拍照吗?
A:只要保持观察和思考,灵感是不会枯竭的。有主题和目的的拍照当然有,但这种情况下我大多会做一些准备,会用单反拍摄。用手机的拍摄是相对而言很随意的。
Q:下一步手机摄影最想要突破的是什么?
A:没有想过。
Q:你的作品中很少见到人物摄影,但手机摄影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随时记录生活,而生活的组成元素是人,为什么你的作品中有“人”的缺失?
A:我不是职业摄影师,所以没有太多的机会有“模特”来给我拍,所以人物摄影占的比例比较少。我拍的人物,基本上是家人朋友,这些照片,我几乎不公开到网上。有合适的机会,我也会在一些特定场合来拍摄人物,比如车展。 其实,我对人物摄影的兴趣确实不大。
Q:手机拍照的一大优势是便于分享,您怎么看待这种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是否有过一些难忘的经历?
A:现在来说,分享基本上是指的移动互联网的社交App,比如微信朋友圈、知乎,或者Instagram等。对我来说,把照片分享到社交网络上,是希望看到的朋友能和我一样体会到摄影的乐趣。或者有时候纯粹就是记录生活,只不过是通过拍照的方式和朋友们交流。 特别难忘的经历一下也想不起来,但换个角度说,每一次分享都是很好的经历。
Q:您怎么看待滤镜的使用?在真实和艺术之间的平衡该如何把握?
A:滤镜,其实就是事先设置好的一种后期处理动作。这个问题,其实在手机拍照普及之前,相机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之间如何看待与拿捏,是一样的问题。如果严谨的定义为“摄影”的范畴,那么照片所反映的主题、寓意、意境等必须是通过镜头“拍”出来的,而后期处理(包括使用滤镜)只能是加强,但不能改变。换句话说,拍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照片”,而通过后期营造出来的只能称为“图片”。 当然,艺术的多样性和融合性是值得被提倡的,这和我前面说的不矛盾。
Q:您提到自己对设计和摄影的喜爱是受到了一位中国画长辈的影响,您的一些摄影作品中也有一些体现,您觉得相机是否有着手机无法取代的表现力?
A:是的,我有一位叔叔是个小画家,我小时候经常去看他作画,或多或少是受到一些艺术方面的影响的。所以我从小就对“画”这种东西比较感兴趣,一直对视觉艺术有着特别的偏好。 相机有着手机无法取代的表现力,我认为主要指的是技术的角度。在艺术的角度上说,两者几乎没有区别。
Q:您曾经对初学摄影者在购买器材方面的建议是用手机拍摄,手机摄影的简单操作似乎并不利于基本功练习,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所有的艺术形式,基础技术都不是难点,学习摄影,应该指的是对这门艺术的理解。 有些摄影爱好者,只看得到牛机、牛头,却忽视艺术修养的提升,最后变成专拍烂片的“器材党”,这是我很不欣赏也不提倡的。我觉得,对于初学摄影者,一个很重要的门槛,是学会如何从镜头中看到美。而这个门槛背后,一方面是对美的理解力,也就是个人的艺术修为;另一方面,就是需要通过镜头练习,学习通过镜头这种方式来观察身边的世界。 前面说了,现在手机拍摄的像质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那么手机便捷的优势,对于需要大量练习的初学者,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Q:您觉得手机摄影是否使当今的摄影有所改变?手机摄影会怎样对摄影行业产生影响?
A:了解摄影史就知道,摄影最早并不是一项民用技术,是科技的发展让摄影转变成了民用技术。而手机摄影的出现,让器材和技术的门槛变得更低,就让摄影越发走进了日常生活。 和手机的发展一样,就拍照功能来说,也可以把手机称为相机,相机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操作和智能化,很多其他以往的专业器材也是。摄影在技术上将会变得越来越简单,但同时可以看到的是很多新的摄影技术也在不断产生。 摄影行业也在横向纵向两个方面变得更广泛,并且变得更加细分化。
Q: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拍照手机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对现有设备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A:把年代往前推一推,专业相机的像质恐怕都比不上今天的手机。前面说了很多次了,科技在不断进步,手机拍照的功能越来越好这是肯定的事情。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最理想的器材,一定要说哪些要素,参考相机的那些标准就好了。我目前用的是iPhone,弱光下的表现比较糟糕,有时候在弱光下有一些很漂亮的场景,但是拍出来全是噪点,就没办法了。不过不仅是iPhone,目前的手机几乎没有在弱光下可以表现出色的,这是手机感光元件的局限性所致。有些品牌号称弱光表现优秀,也就是内置了降噪滤镜,同时期的真正的手机像质表现,品牌之间差别很小。
Q:还有哪些想对同样爱好手机摄影的人说的话?
A:喜欢,就好好玩吧。
Q: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摄影的,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手机拍照的?
A:摄影一直都很喜欢,总的来说时间不算长。真正自己玩要算是2008年初我买单反的时候;手机拍照则是买苹果iPhone以后。
Q:您在什么情况下会用手机拍摄,什么情况下用相机拍摄?
A:因为手机几乎是随身携带,所以任何时候都会用手机拍照,只要身边发现有趣的事物。 单反相机携带就相对麻烦得多,所以用单反拍照,基本上事先就有所准备的。
Q:您是否会特别在意手机的成像质量?
A:不在意,手机的优势不在于成像质量,没有必要和相机去比。另外,以现在手机的成像质量而言,已经可以满足日常大部分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成像质量也会更加优秀。
Q:在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手机和相机拍摄的照片大约各占多少比例?
A:我没有特意统计过,手机和相机的比例大概为3:1。
Q:作为一个设计师,您的手机作品偏爱几何形状的构图,在您看来,几何形状的美主要体现在哪里?手机在表现这种美感方面是否有着独特的优势?
A:作为设计师,平时会很关注视觉审美上的东西,几何形状的美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平面构成的美。另外,从镜头中提取出几何图形,也是一种抽象的美,有些表现主义的意思吧。手机在表现这种美感方面的优势依然是便捷,只要会观察,身边随处都是具有美感的事物,但我不可能时刻背着单反相机。
Q:经常拍摄同样题材的作品会不会灵感枯竭,您尝试过按照特别的主题和目的进行拍照吗?
A:只要保持观察和思考,灵感是不会枯竭的。有主题和目的的拍照当然有,但这种情况下我大多会做一些准备,会用单反拍摄。用手机的拍摄是相对而言很随意的。
Q:下一步手机摄影最想要突破的是什么?
A:没有想过。
Q:你的作品中很少见到人物摄影,但手机摄影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随时记录生活,而生活的组成元素是人,为什么你的作品中有“人”的缺失?
A:我不是职业摄影师,所以没有太多的机会有“模特”来给我拍,所以人物摄影占的比例比较少。我拍的人物,基本上是家人朋友,这些照片,我几乎不公开到网上。有合适的机会,我也会在一些特定场合来拍摄人物,比如车展。 其实,我对人物摄影的兴趣确实不大。
Q:手机拍照的一大优势是便于分享,您怎么看待这种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是否有过一些难忘的经历?
A:现在来说,分享基本上是指的移动互联网的社交App,比如微信朋友圈、知乎,或者Instagram等。对我来说,把照片分享到社交网络上,是希望看到的朋友能和我一样体会到摄影的乐趣。或者有时候纯粹就是记录生活,只不过是通过拍照的方式和朋友们交流。 特别难忘的经历一下也想不起来,但换个角度说,每一次分享都是很好的经历。
Q:您怎么看待滤镜的使用?在真实和艺术之间的平衡该如何把握?
A:滤镜,其实就是事先设置好的一种后期处理动作。这个问题,其实在手机拍照普及之前,相机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之间如何看待与拿捏,是一样的问题。如果严谨的定义为“摄影”的范畴,那么照片所反映的主题、寓意、意境等必须是通过镜头“拍”出来的,而后期处理(包括使用滤镜)只能是加强,但不能改变。换句话说,拍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照片”,而通过后期营造出来的只能称为“图片”。 当然,艺术的多样性和融合性是值得被提倡的,这和我前面说的不矛盾。
Q:您提到自己对设计和摄影的喜爱是受到了一位中国画长辈的影响,您的一些摄影作品中也有一些体现,您觉得相机是否有着手机无法取代的表现力?
A:是的,我有一位叔叔是个小画家,我小时候经常去看他作画,或多或少是受到一些艺术方面的影响的。所以我从小就对“画”这种东西比较感兴趣,一直对视觉艺术有着特别的偏好。 相机有着手机无法取代的表现力,我认为主要指的是技术的角度。在艺术的角度上说,两者几乎没有区别。
Q:您曾经对初学摄影者在购买器材方面的建议是用手机拍摄,手机摄影的简单操作似乎并不利于基本功练习,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所有的艺术形式,基础技术都不是难点,学习摄影,应该指的是对这门艺术的理解。 有些摄影爱好者,只看得到牛机、牛头,却忽视艺术修养的提升,最后变成专拍烂片的“器材党”,这是我很不欣赏也不提倡的。我觉得,对于初学摄影者,一个很重要的门槛,是学会如何从镜头中看到美。而这个门槛背后,一方面是对美的理解力,也就是个人的艺术修为;另一方面,就是需要通过镜头练习,学习通过镜头这种方式来观察身边的世界。 前面说了,现在手机拍摄的像质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那么手机便捷的优势,对于需要大量练习的初学者,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Q:您觉得手机摄影是否使当今的摄影有所改变?手机摄影会怎样对摄影行业产生影响?
A:了解摄影史就知道,摄影最早并不是一项民用技术,是科技的发展让摄影转变成了民用技术。而手机摄影的出现,让器材和技术的门槛变得更低,就让摄影越发走进了日常生活。 和手机的发展一样,就拍照功能来说,也可以把手机称为相机,相机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操作和智能化,很多其他以往的专业器材也是。摄影在技术上将会变得越来越简单,但同时可以看到的是很多新的摄影技术也在不断产生。 摄影行业也在横向纵向两个方面变得更广泛,并且变得更加细分化。
Q: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拍照手机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对现有设备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A:把年代往前推一推,专业相机的像质恐怕都比不上今天的手机。前面说了很多次了,科技在不断进步,手机拍照的功能越来越好这是肯定的事情。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最理想的器材,一定要说哪些要素,参考相机的那些标准就好了。我目前用的是iPhone,弱光下的表现比较糟糕,有时候在弱光下有一些很漂亮的场景,但是拍出来全是噪点,就没办法了。不过不仅是iPhone,目前的手机几乎没有在弱光下可以表现出色的,这是手机感光元件的局限性所致。有些品牌号称弱光表现优秀,也就是内置了降噪滤镜,同时期的真正的手机像质表现,品牌之间差别很小。
Q:还有哪些想对同样爱好手机摄影的人说的话?
A:喜欢,就好好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