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砚纪事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w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在合肥的墨雨阁,买下一方白眉龟甲纹玉堂式大歙砚,这也是我和龟甲砚的又一场浮生情缘。
  龟甲纹,是形容歙砚皮壳上的石纹貌似龟甲,天成自然,极有韵致。而白眉呢,就是在龟甲纹的周边,淡淡地描抹了缕缕白色的眉纹。眉纹本是歙石中最名贵的一种石品,底色青莹,光影婆娑,如美人之柳叶眉,或长或短,或阔或细,或直或曲,或聚或散,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白眉又是眉纹中极稀有的神品,而白眉又和龟甲纹同生共存于玉底砚石之一体,更是殊为难得!
  龟甲石当然是老坑歙石,但又不同于其他坑石,不是直接从坑洞里开采出来的砚材,而是取自于徽南民居的房基下面。原来,龟甲石都是石农早年从坑洞里挖出,专门做柱础石的。待到老屋废弃拆除了,有心人便把龟甲石从房柱下刨出,制成上品的歙砚。后来,就有了一些精明的砚商,专门到徽南各地的古村落里去买老屋,就是为了要得到房柱下名贵的龟甲石以制砚。
  玩了这么多年各个坑口的砚石,我渐渐又迷上了龟甲砚。我喜欢龟甲砚上迷离的纹线、凝润的质地、丝滑的手感、老透的石性,乃至上百年的老屋所独具的清悠而沉静的气息。
  是啊,龟甲石本是形成于古歙州十亿年前的岩层之下,聚天地之精华,凝山川之灵气,龟纹逶迤,光泽烂漫,其质坚丽,色若暮烟。过去人们建房时,常将活龟压在柱基下面,以求长寿吉祥。后来,徽州人把龟甲石置于地基上支撑房柱,我猜想就是因其石材之龟甲的纹理而用以替代活龟,于是便在龟甲石的上面建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屋村,却不曾想为后世的砚人们留下了些许珍贵的龟甲石材。
  这些龟甲石静卧在百年老屋之下,又浸染了人间的烟火味道,氤氲了民居的生活气韵,历经了人世的更替兴衰,就已不仅仅是大自然的坑石,更是屋村氏族的通灵之石,透闪着徽州先民的往日时光。摩挲龟甲砚石,如抚寒冰,抚玉晶,抚琉璃,抚丝缎,却更好似把赏旧时的人们享用的老物件,觉得丝丝龟甲纹线里,一定有许多旖旎迷人的岁月往事,也会有许多传唱至今的美丽诗篇。
  我追寻龟甲砚,缘起京城的徐先生。一次机缘巧合,我在徐先生的店里,初识了一方随形的龟甲砚。只是这方宝砚,因另有买家捷足先登,并交付了定金,所以徐先生不肯转让于我。但这位买家却不知为何久未露面交付全款,这就给我留有一线希望。于是我便隔三岔五去店里看徐先生和這方龟甲砚,而那位买家却仍是音讯全无,三个月后,宝砚终归于我。
  不久,我又遇到了歙县的程老师。程老师早年学艺制砚,收了很多上好的砚石,制成之砚皆为珍玩,其中恰有两方瑰丽的龟甲砚,令我朝思暮盼。而其中最有魅力的那一方,后来终入我手。程老师给我聊过许多往年的砚人砚事,也讲了这两方龟甲砚背后的神奇故事,让我不由得不对龟甲砚一往情深又爱之愈深,不知不觉之中,龟甲砚竟已成为我的心底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
  还有上海博印堂的赵先生,北京三飞砚斋的高先生,我都曾在他们那里觅得龟甲砚的芳踪。他们不仅仅是最富有的歙石藏家,而且,他们对于砚石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和认知,因而与我,似乎也都有一种遂如故知的感应和气场。惺惺相惜,相惜于砚!英雄爱美,爱美于兹!我爱砚,爱砚事,也爱砚人,或许,我会写一本砚书,写砚,写砚事,写砚人,也写写我自己,一个寻砚人的风雨悲欢。
  我会在书前录下元人李孝光的一首《歙砚歌》:“谁能持此归玉堂,经天纬地成文章。月中老兔吹寒芒,与君同上青云乡。”这首诗,似乎是诗人在几百年前专为我的这本书写的,又好像是特为我在墨雨阁新收的这一方白眉龟甲纹玉堂式大歙砚写的。
其他文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当代书法篆刻艺术。11月22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湖南)新闻发布会在长沙举行。会议宣布展览将于11月26日在湖南美术馆开幕。  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夏义生发布新闻。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倪文华、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委书记李文格、湖南省书协副主席胡紫桂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问题。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书协主席鄢福初主持會议。  书法“国展”首次来湘 楷书
期刊
今天你查看了多少次你的智能设备?当你把它遗忘在别处时,你是否会感到焦虑?如果没有它在身边,你会感到安心吗?  艺术家章新语使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探索技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加的作用。她应用丙烯颜料描绘人物,颜料的质地笔触表现人类徘徊的形态。人物徘徊于利用数码技术生成的环境中,象征着人们现在所居住的虚拟世界。  在章的一些作品中,数字元素在人与人之间制造障碍——他们独自徘徊,完全无视他人的存在。在
期刊
摘要:如何引导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提高美术创作水平。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推动,尤其需要每一位作者在構思立意上,以充沛的热忱贴近历史,塑造饱满的形象,在质量上体现新时代水平,使之成为重大主题创作的时代精品。但是在我们考察的实际过程当中,各地美术创作的水平普遍不高,主要是有些群众对美术作品内涵不够重视。为了使美术作品质量提高,为了提升美术创作的内涵,本文旨在分析群艺创作的现状的同时,阐述笔者对美术创作内
期刊
儿时的成长背景、生活体验及大自然的一隅一景,处处充满新奇,保持有一颗好奇的心及敏锐的观察力,包括环境周遭那些乍看之下不经意的地方,经常是我创作的题材,也是对于乡间生活的眷念。  我认为真正感动人心的视覺艺术,就必须在内涵、结构与技巧等面向琢磨;内涵是画作的灵魂,想要在画中流露出弦外之音,最重要的是作画人的构思。我的创作都经过巧思内化,并藉由微妙的光影变化,表现多层次、多次元的空间感,乃至幻化为抽象
期刊
书为古来君子“六艺”之一,典册铭石,佐经国之业,宣不朽盛世;故书虽为雕虫小技,不可不以立身为本,技进乎道,书以载道。自汉末以来,以书法名世者,代不乏人,多为盛德君子、通人高士;然汉魏书佐,晋唐经生,明清舍人侍书,精一艺而淹没无闻者,何可胜数哉。  然君子修齐治平之暇,博学之余,游艺于斯,揮毫染翰,抒胸中逸气,散郁结之怀。兰亭稿草,逸兴神飞;平原祭稿,痛断肝肠;东坡寒食,沉郁达观,多为自娱之作,本非
期刊
就像赶场一样,许多时候,我觉得古锦其就是一个辛苦的牧民,在不断的转场中寻找着他的牧场、他的草原。藏民、藏区,是古锦其绘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题材,作为一位中国南方人,我一直觉得他对中国西部的了解与理解大大超过了那个地方的很多画家。  记忆深刻的,是他的一幅牦牛图,构图其实很简单,四周是茫茫的草原,没有天空,但是能够感觉到天空,是那种暮色四合、寒风刺骨的高原风雪已经来临的肃杀之境。画面正中,孤独地站着一
期刊
一、关于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育教学概述  陶瓷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曾记载我国传统制瓷工艺中有“七十二道方成器”的说法,由此可见,其制作过程涉及的工序非常复杂,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影响作品最后的成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经过材料的提炼精选、工艺技术和烧成手段的进步和完善逐步筑成了传统陶瓷艺术的基本框架。将传统陶瓷艺术的工艺特征和当今时代具有的人性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际奢侈品设计理念的探究,试图将土家织锦的传承设计注入奢侈品的设计理念,分别在工艺、材料、纹样造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土家织锦传承设计策略的更新,实现土家织锦设计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土家织锦设计策略奢侈品设计传承设计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的手工技艺,民间俗称“打花”,主要有土花铺盖(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和花带两大品种,土家族织锦自晋唐创制以来,已有1500
期刊
小时候,因为妈妈是教师,随着妈妈工作地点的转移,我也辗转去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童年里有很多欢乐怀念的往事,印象深刻的有我们放学之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水里扑腾着的小溪流,小溪边,是长得非常茂盛的高高的草丛,因为有了它们,即使很晒,我们在石头上玩水的时候也不会被晒着。  还有每年的正月里,外婆都会带我和母亲上狮子山,每次爬到山顶,都能看到很像铃兰花的一种植物,那时候认不出是什么花,现在才知道原来叫马醉木
期刊
窃闻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惜堂君,古虞国之子也。旷怀朗识,奇伟卓荦,翰墨歌吟,自立规模,虽不能进退古人,然亦未去古人不远。一事精至,便能动人,况一身备数器哉?试观鸾凤之栖,岂终蓬蒿;鲲鹏之运,必徙沧溟!其浅深老嫩,自待萤窗雪案,奋焉骏发,以得渡墨海三千也。  又闻丈夫相知,何必抚尘而游,怀刺漫灭,遂成素心契好,欲如君之形似违而神亲,迹似疏而情密者,指不多屈。仆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