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缅甸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x1989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鸣格腊巴(缅语:你好!)”见到张新时,他正热情地与缅甸当地居民打招呼。20岁出头的他是一名中缅管道沿线的安全员。来到缅甸半年后,他基本适应了高温和潮湿,并试着学起缅语,希望紧张施工之余能更多感受当地风情。
  张新所在的敏建市位于缅甸中部平原,向东不远就是缅甸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这个人口近20万的城市,在中国人眼里更像是一个小镇,仅有的一条主干道几乎搭载了全部的风景。
  宽大的芭蕉树掩映着闪亮的铁皮屋顶,蜿蜒的街道上,当地人穿着人字拖和色彩鲜明的传统服装,偶有汽车驶过。一旦入夜,这座城市就变得寂静无声。直到早晨,人们从佛塔林传来的晨钟声中醒来。
  这慢悠悠的热带小城正因为一群身穿红色工装的中国人的到来而经历着种种变化。2011年6月,中缅油气管道中方施工人员来到敏建。不久,中国人住的地方开始频繁出入车辆和人员。“中国人要做什么?”敏建居民不由地好奇。
  几个月后,中国人带来了当地居民未见过的各种重型设备以及无数钢管,在敏建东郊开始平整场地。当敏建百姓还处在疑惑不解中,中国工人已经迅速把那里的羊肠小道改造为宽敞的大道,当地的学校和医院都收到了中国捐赠的大量物品。
  世界瞩目的中缅油气管道要从敏建西郊穿越而过。于是,和中国人的交往如今成了缅甸人宁静生活的一部分。
  
  甜甜的漂着小虫的“棕榈汁”
  2012年5月7日,中缅管道敏建营地的施工现场。轰鸣的机器声,引来了两个七八岁的孩子,在不远处的山坡上探着小脑袋。
  附近的缅甸村民已习惯了中缅管道的施工场景。管道四公司G102机组机组长孟凡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刚开始施工时,附近几乎所有村民都跑来围观,有的一看一整天。
  缅甸村民和中方员工也逐渐熟络起来。每当中方员工路过长满高大棕榈林的村庄,一些村民就会爬上三四十米高的棕榈树,用瓦罐接下甜甜的汁液请中方员工喝。住在茅草屋里的村民们自己舍不得拿棕榈汁当饮料,一般是熬制成糖块到市场上换钱。所以即便棕榈汁上常漂浮着小虫,但村民的热情总是让中国人十分感动。
  贫困并不妨碍缅甸百姓享受生活。灼日下,乘客挤在没有遮挡的卡车型小公交里唱着歌;夜幕下,聚在沿街大棚里的人们边喝啤酒边看球赛;沿街店铺或住家在门前放几个瓦罐,路人可以自己掀开瓦罐的草帽盖,取水饮用……在张新眼里,缅甸人的形象总是一副略腼腆却又无拘束的笑容。
  被工人戏称为“唐嫂”的唐智原对缅甸民风深有感受。作为管道局中缅项目四公司分部的后勤人员,唐智原负责皎勃东80多人的伙食,每天都要去当地菜场采购。
  一次,他在菜场丢了墨镜。半个月后,当他再次买完菜要离开时,一位挑担的菜贩一路小跑,跟在车后大喊。“唐嫂”停下车,菜贩气喘吁吁地递过了墨镜。“还有一次付钱把钱数错了,多付了 6万多缅币,正为这个发愁呢,卖肉的摊主主动找上门来送还钱。”
  
  遇到“死心眼”的缅工
  2012年5月8日,本刊记者在中缅管线施工现场见到33岁的敏通时,他正熟练地指挥着缅甸工人完成管道下沟时的协助搬运工作。
  “我是这里的领班。”敏通颇感自豪,他负责管理近20名缅甸工人。敏通今年1月进入项目部之前,在家乡仁安羌靠种洋葱、芝麻和稻谷为生。
  来自各地的缅工们一起搬进了中石油管道局中缅项目部安排的宿舍。“房子像别墅一样,有床垫,连蚊帐都有。”缅工们最满意的是每餐都“吃得很饱”。“在家里最多一个月吃一顿肉,到管道上施工后,吃到了从没见过的中国菜。特别是中午的大餐,肉多,米饭管够。”敏通说,刚开始缅工们用不锈钢小锅装饭,还得吃两锅,现在肉吃得多了,饭就改成一碗了。
  这一天,中缅管道皎勃东石方段施工队的午饭是茄子烧肉、西红柿炒蛋,还有绿豆汤和冰镇芒果。
  敏通月薪9万缅币,相当于人民币七八百元,在当地是很不错的收入。自中缅管道开工以来,越来越多的缅甸人融入了施工队伍。中石油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加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方负责建设的中缅管道沿线,员工总数近8500人,一半是缅甸当地雇员,临时用工则接近1万人。其中,由管道局施工的中缅管道主体线路,用工的本土化比例已经超过了70%。当地工人广泛分布于中缅项目的管理、技术及操作岗位。
  敏通所在的管道局中缅项目四公司分部,本土化用工比例高达83%。四公司分部经理解立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除了在册发工资的缅工,我们还将管道运输、土建等分包给当地公司,等于间接增加了当地就业”。
  数量庞大的缅工群体对中缅管道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缅工有较强的责任感。”管道局中缅项目四公司派驻现场的技术员张晓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清理管道杂物时,在如此高温湿热的现场,缅工钻到不透风的管道里,弯着身子用抹布一节一节耐心清理管道内壁,干活特别认真。”管道局中缅项目四公司分部副经理闫丰说。
  缅工普遍干活认真,可对他们的日常管理还是给中方公司提出了挑战。缅工来到工地前,大多是过着散漫生活的农民,项目部必须从最基础的部分,包括健康、安全、环保、技能等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
  现在,不少在中缅管道项目上的缅工已经取得了专业技术证书,一些掌握了运输大型钢材驾驶技能的缅工还被“挖角”去了新的地方,因为缅甸当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实在缺得厉害。
  踏实的缅工也有让中方管理人员“气恼”之处,就是特别“死心眼”。一次闫丰去现场,看见中方机组长正在指导一名缅工打磨关口。缅工打磨一次后,机组长发现他的方法不对,又教了一遍,可他就是改不了,机组长教了三次之后,这个缅工丢下工具就走了。
  解立功对当地人的“死心眼”也印象深刻,“一天中午,后勤人员去营地送餐,一名缅工突然大声嚷嚷发起火来,原来他分到的芒果比别人多了几个黑点。”
  “缅甸工人自尊心特强,也非常敏感,在宗教信仰、文化上要特别尊重他们,对他们的生活管理,要非常用心。”解立功说。
  绕开佛塔,为蛇让路
  在曼德勒市的郊野,每隔三四百米就能看见一座佛塔;街道上,三五成群的僧侣们身披僧袍、怀抱瓦罐,赤足穿行;一些加油站也播放着佛教音乐。
  进入这样一个虔诚的佛教国家施工,中缅管道在初步设计时就恪守了一条原则:管道设计的线路一旦遇到佛塔,必须改线。“从旁边绕过去都不行,管线至少得在佛塔50米开外。”管道局中缅项目部设计部部长刘守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施工开始后,按照前期设计,管线所经之处均严格遵守原则。而尴尬的情况还是发生了,一些在设计时没有修建佛塔的地方,在即将开始施工时,当地百姓又修了新的佛塔。
  “缅甸老百姓修佛塔的速度超出想象。”刘守龙说,原来当地人认为修佛塔是积功德,稍有点钱就攒在一起,准备着修新的佛塔,甚至在火山口附近都有佛塔。为了尊重当地人的信仰文化,管道线路需要再改。
  中缅管线要穿越不少山区,如波巴山、彬乌伦山区等,这里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
  在彬乌伦一处施工现场,本刊记者看到施工人员的腿肚子上都系着一个小布袋,里面放着大蒜和雄黄,这是为了防蛇。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挖掘机停放一夜后,第二天驾驶员发现车上爬了二三十条蛇。
  “遇到蛇,要让它们先过。”管道局中缅项目六公司分部的党总支书记高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包括野生蛇在内的动物都是中缅管道施工中严禁破坏的物种。为了不惊扰动物,施工过程中还特别规定了“设备禁止鸣笛”。
  在彬乌伦山区南塘河大峡谷,为了减少挤占野生植物的生存空间,高超将施工作业带宽度从最初的80米调整到60米,最后只留40米,并且施工废弃物也不能超出作业带。
  “维护当地自然生态的原始风貌,是我们的原则。”高建国说,在中缅管道施工过程中,基本都按照最高环保级别进行施工。
  牛车运来巨额土地补偿款
  华裔缅甸人杨缅华最近心情很好。今年5月中旬,在家乡彬乌伦的学校,终于有了像样的高年级教室。
  管道局中缅项目六公司分部的项目驻地离杨缅华家很近,杨缅华中文流畅,一直和项目部工作人员很亲近。一天傍晚,他告诉高超当地学校因所属寺庙没钱建设,教育部又不投钱,高年级学生一直苦于没有教室上课。
  “当时就是倾诉一下,没想到三个月后,项目部就捐助了1000万缅币修建教室,还捐了20万缅币买文具。”杨缅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地有名望的机构和人员,一次最多捐款也就在10万缅币左右。
  本刊记者翻看管道局各公司在中缅管道沿线的捐款记录,大多在50万缅币以上。陈绍友说,捐款只是一种形式,管道沿线经过的村庄,施工机组还会帮着沿线村民摘收花菜、收割水稻、疏通水渠。“这些事,也包含着想为当地做些贡献的心愿。中缅管线不仅要取得政府的支持,更要让沿线的老百姓认可。”
  让老百姓认可,最难的莫过于征地。中缅管道全线范围内,管道局承建的线路最长,为了实现最快地征地,项目部与缅甸当地政府部门和石油公司进驻现场同吃同住,义务帮着做丈量、清点、绘图、录入等大量繁琐的工作。还与有关部门协商,在土地审批手续批复之前,先行垫付50%的土地补偿款。
  对征地协调员韩绍波来说,缅甸货币支付以现金为主,每次补偿总额都在亿元以上,“数钱”成了痛苦经历。
  付款最多的一次,韩绍波先到曼德勒的银行提出2. 5亿缅元,再护送回营地,连夜按照补偿登记表为200多补偿户“数钱”,“真正数钱数到手僵”。
  次日,韩绍波与缅甸能源部官员一起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与村民谈判。谈好后,在村里一处空地集中发放补偿款,当面先给村民支付50%征地款。因缅甸金融系统脆弱,补偿不能通过转账等手段,只能以缅币现钞支付,村民们都拎着一口口麻袋来到现场。看着补偿款装满麻袋,准备离开的村民就笑着向韩绍波说声“呐嘛兑嘛(缅语:再见)”。
  车育锋也是负责征地及土地清赔的中方工作人员,他原本想象大捆现钞运到给付现场,总得保密押运,“实际情况是清偿主要在管线施工沿线的农村进行,乡间小路尘土飞扬,大雨后连越野车都难以驶入,我只能租当地的牛车,就这样带着巨款颠颠地坐在牛车上。所幸,缅甸乡间民风淳朴,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征地最终比计划提前近3个月完成了。在高建国看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充分尊重缅甸的风俗习惯。“如果我们的做事思维和他们有冲突,就要主动去沟通、解释,最终总能获得支持。”
  (特约撰稿罗延智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让彩民信任彩票,不是技术上、制度上完善能解决的。国外开奖连录播都没有,但信任度还是挺高。    3.59亿巨奖,骤然掏空了奖金池,也似乎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彩票的信任危机。  “中彩中心的人想出大奖,但是真出了又头痛。不过他们都习惯了。”一位民政部系统内曾参与“双色球”设计的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此次创纪录大奖正是由“双色球”第2009118期产生。  “双色球”每注投注号码由6个红色球号码和1个蓝色
“如今的上海楼市,比气温变化还要快。”面对上海楼市从3月回暖,到4月降温,再到5月反弹,上海一家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总经理李耀平感叹说。尽管已在房地产行业浸淫20多年,如今楼市的风云变幻,还是让他有雾里看花的感觉。  “3月回暖之后,大批开发商及二手房东就转变了以价换量的态度,甚至开始涨价,4月楼市成交明显下跌说明情况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这让正捂盘的李耀平难免忐忑,害怕楼市回暖再生变数。  上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  女,汉族,1962年8月生,江苏宿迁人。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工学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  1979年9月江苏农学院机电排灌系机电排灌专业学习;  1983年7月江苏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科员;  1987年10月江苏省水利厅工程管理处闸站科副科长;  1989年7月江苏省水利厅工程管理处闸站科科长;  199
说“大和抚子”,就是指性情温柔,稳重文雅,谨慎恭顺,端正贤惠,简而言之,是理想的传统小媳妇  伦敦奥运会刚闭幕,给日本观众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大概是女性运动员的成就。柔道、摔角、排球、乒乓球等等项目,获得奖牌的很多都是女性选手。尤其是爱称“抚子日本(NadeshikoJapan)”的女足队,其人气之高简直能够跟歌坛上的大红组合AKB48相媲美了。  这次奥运会,总体看来,也是全世界体育界的性别歧视
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他的著作《身份与暴力》里说,当社会完全依照单一的身份来划分社会群体的时候,就会使社会冲突增加。这种状况可能正在中国悄悄地发生。    户籍与社会分割    在当今的中国,最为重要的身份莫过于户籍。大家都知道,被户籍制度固化的城乡分割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间收入差距,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实际增长仍然快于农村居民,城乡差距仍然在持续地扩大。在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里,发
作为一个占欧元区经济比重小于2%、占世界经济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希腊2012年议会大选的受关注程度丝毫不逊于美国。原因在于,这个国家正处在欧债危机的关键一环。  6月17日的大选结果是,支持紧缩政策的新民主党以2%的微弱优势赢得大选。这被解读为希腊人选择依旧留在欧元区,“脱欧”风险暂缓。不过,对于失业率高达23%的希腊来说,这只是警报的暂时解除。  希腊未来会如何?欧盟将以怎样新的政治设计
今年5月15日至8月底,北京市公安局集中开展清理“三非”外国人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其间,市民可举报在京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的外国人,构成犯罪的外国人将被追究刑责。  “这是一项严厉的执法行动,意味着北京的‘三非’外国人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北京理工大学移民法学者刘国福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三非”问题在中国凸显,客观上说明了中国国力的上升,同时也要求政府处置能力加强。而“
“1998年房改已经非常明确要建立‘双轨制’的住房供应体系,即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及廉租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1998年,孟晓苏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房集团”)总经理,成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掌舵人,并担任了由国家体改委、计委、建设部等几部委组成的房改课
成绩欠佳的孩子是不是智商有问题?这个未被证实的逻辑如今越来越被家长们采纳。  曾有媒体报道称北医三院儿科儿童智商测查门诊需要提前预约,而且只能预约17天以后的号,为此《望东方周刊》记者走访了上海新华医院。这家医院分诊台护士告诉《望东方周刊》,“新华医院儿保科可以测试儿童智商,天天都有门诊可以随到随看,挂号费用等属于医保范围,但部分检测可能需要自费。”  智商测试的成本  长期在沈阳从事基层儿保工作
欧洲的古典时代,极盛之时是罗马帝国时期,和中国的秦汉王朝遥遥相对,它们在地球的两边各自发展出了极为光辉的人类文明。  “蛮族”入侵时期的罗马帝国  476 年,已经分裂为东西两罗马之一的西罗马帝国解体,“蛮族”雇佣兵的将军们分别割据。这种局面也和汉代衰亡以后的长期混乱有相似之处,不过其过程更为缓慢,很难有明确的断代。  大略相当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欧洲也有大批的“蛮族”入侵,一拨一拨地进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