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璨璨和他的数字推广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e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间有音乐,会议室有水果,图书室有宝马、香奈儿、德国大众等的摄影画册……忙碌的储璨璨,对着我老朋友似的“Hello”一声,相握时手很有力,说着“等我会儿哈”,复又转身离开。半小时后,我们终于落座聊天,话题从2012年第12期《摄影世界》封面开始。
  “这是杂志社送你的,为了让你先看我没打开封装袋。我一直盯着封面照片看,看晕了,你怎么解读这张照片?”
  “显然这不是一眼就可以完全读懂的照片,里面有很多元素,很多细节……这风格我猜应该是马良的‘移动照相馆’系列中的一幅,他在表达一种个人的体验,他表达的东西你可能不能完全收到,但这不重要,这是要看缘份的,而不是简单的你读图的能力不强或者作者表达的能力不强那么简单,就像《少年Pi的魔幻漂流》这部电影一样,有人看到一个故事,有人看到两个故事,还有人看到三个故事,而每个人相信的故事又不同……”
  这种解读照片的包容性,显然和储璨璨多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十余年来,储璨璨从摄影记者到摄影公司总监,一直浸淫在摄影和图片里,不只是以此为生,还自得其乐,并且在力求“很纯粹”。
  我们聊到储璨璨的路透社经历及其前后过往,尽管看起来有跨度,但听起来却很“顺溜”。
  “我从没计划过什么,从来没想过要怎样怎样,就是专心做当下的事……后来因缘际会,一路不知不觉走到今天。”圆脸的储璨璨,虽有小胡子,但纯真依旧在。
  摄影公司,她是一个试验
  2007年储璨璨和伙伴创办自由无限国际摄影有限公司,迄今五年余,公司员工由3人发展至50余人,旗下已有四个品牌:PRphoto,PRvideo,FlyingDream小飞侠航拍和Focus。储璨璨说,他花了5年的时间创作了一部作品,就是现在的这个公司,他的眼中,这个团队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拥有信仰和旺盛战斗力的团队。
  “怎么想起办摄影公司的?”
  “我想尝试和改变一些东西,比如尝试在摄影圈里培养真正的职业摄影师;尝试开创一个新的行业;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尝试在越来越功利的社会中保留一片‘净土’;尝试用这种新的商业模式来帮助‘净土’里的摄影师可以自由的生长;尝试去改变摄影圈里的一些不好的风气;以及尝试自己从摄影师向其他方向的转型。”
  “就一点儿不怕成为拓荒者?”
  “哈哈,你是说‘成不了先驱成先烈’?”储璨璨笑得很响亮,说“没事,但凡成了先烈的,都是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如果进行全面的考虑、细致的计划和有效的执行,生存下去应该不会太难。况且,即使成了先烈也没有问题,本来就是一次尝试而已。”
  储璨璨认为,不管世界怎么变,摄影怎么变,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就像摄影,其实就是一种表达和传播的手段,“我开公司以后,大家都在说,我转型了,从一个摄影师转变成一个商人。我笑而不语,但我内心很清楚,我是转变了一个身份,但我做的事情丝毫没有变,我依然致力于把手上的每件事做好,而且依然用我的方式在传播和表达,只是我的工作从拍照片变成了开公司、发展团队,我表达和传播的不再是新闻事件,而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这可能更重要!”。他举了微博的例子,在他的微博首页,置顶的一条微博的标题叫做“PRphoto的企业文化是否能救中国?”
  储璨璨说,他和他的合伙人康亚风从开立公司以来就从来没有把赚钱当做目的,不过也没亏过钱。5年来,两个人依靠当时每个人仅15万的原始资金投入一直到现在每个月的运营成本高达60万,没有从外界募集一分钱,“5年来,我学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太功利,不要被市场左右,要有自己坚持的东西。把自己的事儿做好了,自然有收获,而不是每天想着怎么拉生意,却没有时间琢磨怎么把事情做好。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摄影师目前都有这个问题,太功利了反而核心竞争力就弱了!”
  吕楠“为我打开了一道门”
  储璨璨说,在他的摄影生涯中,三个人对他帮助非常大。第一个人是王身敦,是他带他到了路透这个不一样的平台,是他传达给了他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一个是逻辑,而逻辑是做事所必需的;二是职业摄影师的素养以及为人的低调和谦逊。第二个人是曾翰,当年曾一起在广州拍照片,曾翰对艺术史和艺术有很深的理解,他是他的艺术启蒙者。第三个人是吕楠,两人曾经在昆明有过一次彻夜长谈,当时很多话都听不懂,但却让他有了顿悟,从此以后开始比较深入思考很多问题。吕楠是给他影响最大的人,这种影响一直帮助他走到今天。
  “醍醐灌顶的感觉吗?”
  “对,差不多。”
  “能概括一下他的影响吗?”
  “为我打开了一道门。”
  人要常从四维空间看自己
  储璨璨说,公司从一个小作坊做起,从筹备第一天起,就有很清晰的定位。PRphoto虽然一直是公关摄影这一行业的领跑者,但非常需要追赶者和追随者,这样公司才能有更多的压力和动力,才能形成这个行业的规范和规则。
  “你们如何能确保自己的服务定价很合理?”
  “不能确保,因为之前这个行业没有参考标准。我们定下来了,我们的客户接受了,也就合理了,并且成了行业的一个参考标准。”
  聊到遴选摄影师的问题,储璨璨说,他需要纯粹点儿的能为摄影放弃一些东西的人,不管他之前有什么样的阅历,有怎样的摄影技能,能放低自己懂得谦卑低调做人就好。
  “你怎么知道自己的标准是不是武断或者自以为是?”
  “我是一个会经常反省自己的人……人要经常从当下的生活中跳出来,从四维空间看自己,在这个横断面上,自己呆在什么地方,干着怎样的事儿,要确认自己的方向是对的,自己干的事儿是对的。”
  储璨璨眼中的数字推广
  1. 对于web2.0以后,摄影师进入“众包”时代,对此你有什么感受或者看法?
  网络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看上去好像能够不用太大成本地帮助摄影师在网上一夜成名,但其实带来了更大范围的竞争,因为降低了竞争的门槛,削弱了业余和专业的界限,模糊了地域的差别,让一般的摄影师更难脱颖而出。但更危险的是,网络时代的“一夜成名”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的功利和浮躁,大家以为只要营销做得好,没有东西不愁卖,这是最荒谬的!如果一个摄影师不能沉下去拍照片,而每天想着怎么在网上推广自己,那注定是要失败的。   2. 你现在会从哪些媒介/媒体/媒介资源来发现摄影师?
  各种途径都可以,我们有专门的人事部门在各大招聘网站长期发布招聘广告,也会定期通过微博进行有针对性的招聘;有摄影师来毛遂自荐的,也有通过客户或朋友推荐来的。
  3. 从编辑的角度,在寻找摄影师的问题上,具体的过程、细节是怎样的?哪些条件会作为你的筛选标准?
  个人的品行,性格和学习能力是我比较看重的;能不能把自己放低,当成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重新学习是我非常看重的;相反,他的摄影技术掌握多少我倒不是特别在意,在我们这个团队的氛围下掌握这些技术是不太难的事情,只有肯学、会学、勤学,没有学不会的。相反,一个不懂得谦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即使技术再好,我也不会要。
  我还会看这个摄影师在面临得失的时候如何选择,比如他可能必须放弃之前的优厚待遇到PRphoto从头做起,面对这种得失时的选择会帮助我、也帮助他自己确认摄影是不是真的是他想要的东西,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以后的路就会顺畅很多,很多年轻人过不了这一关,因为他们成长的太顺利,从来没有面临过这些选择,也没想过这些问题。
  4. 现在的寻找途径,你满意吗?
  对途径我没法说满意不满意,因为也没有更好的途径。但在这5年的招聘经历,我深深地感到不满意,中国摄影师的职业水准太低、素质太差,几乎所有的摄影师都要放在团队里重新培养,根本就没有现成的可以拿来就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摄影教育实在落后到极致。
  5. 在网络中,是否一些数据(如点击率)对于发现摄影师变得日益重要?你在挖掘摄影师时会怎么使用这些数据?
  对别人来说可能重要,但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重要,每个摄影师都能拿出几张比较好的照片,但这些照片并不能代表这个摄影师的真实职业水准,这和比赛评奖不一样,评奖是在评照片,而我招的是摄影师。一个摄影师的真实水准从几张照片是看不出来的,但是让他下楼去拍两个小时就看出来了,我通常是这么干。
  6. 找到你想要的摄影师之后,你怎么和他们联系?
  我一般不会主动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方向,让他们自主选择比较好。
  7. 在你的视野范围内,摄影师有哪些在网络平台上经营自己的方法?在你看来现在哪种效果比较好?
  目前比较盛行的是微博,微信和APP。我目前主要是通过微博联络。
  8. 你对摄影师在网络上经营自己有什么感触?
  可以去推销自己,但前提是要把自己的事儿做好,否则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9. 你们设计了哪些模块是帮助摄影师为自己进行推广的?摄影师一般会如何使用它们?可以举某个例子详细说说吗?
  我组建新京报摄影记者团队的时候曾经和摄影记者们说,不要把新京报想象得太完美,别的报纸存在的记者和编辑之间的相互不认同以及内容和版面之间的矛盾在哪儿都存在,所以,有好照片却发不出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大家不要把报纸当做唯一的平台。我当时联络新浪网的图片编辑在新浪首先开创了“新京报摄影记者专栏”,让摄影师把他们满意的图片都在那儿做展示,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模式被纷纷效仿,京华时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等都先后开设了专栏,一直演变到后来的“新锐视觉联盟”。现在这种平台就更多了,微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10. 你觉得现在的“众包时代”,对于摄影师来说的利弊各是什么?摄影师现在拓宽自己的知名度,有哪些途径?哪些平台?他们面临着要做哪些工作?
  最大的利是便于摄影师自我推销,最大弊端是竞争激烈,让摄影师很难出来,有些人会因此而不择手段,变得很功利。摄影师想要自己变得知名,也不是没有更好的途径,比如提升个人的内在能力和素质,加强对外交流,迟早有一天会得到认可的。
  11. 相比以往,现在的摄影师要具备哪些新的技能才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经营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如果一个摄影师懂英文、懂电脑、懂网络,懂编程,懂做APP,懂得拍视频,懂得编短片,那他可能更容易推销自己,但这是一个悖论,如果你懂的太多了,也就意味着你在摄影上就不会太专了,所以摄影本身还是最重要的。
  12. 现在你做得PR公司是帮助客户宣传自己,这其中的宣传理念和你当初经营自己职业生涯的理念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能举个例子讲讲吗?
  我们的客户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公司,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觉得我们之间最契合的一点是,这些公司不只是在卖产品,卖服务,其实也是在卖文化;PRphoto也一样,我们卖产品、我们卖服务、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PRphoto在输出我们的企业文化,和我们的价值观。
其他文献
摄影师自述  这组照片的想法,来源于对人与人之间更亲近的关系的渴望,同时我也想探寻被摄主体的复杂性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性中有趣的一面。  这些照片是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摄的,拍摄时距离被摄主体的脸部只有几英寸。像是要偷走被摄体的呼吸一样,广角镜头制造出夸张的效果,重新探索了人像摄影的定义。然而由于拍摄时的近距离接触,拍摄间歇的停顿也可能成为“长时间”的尴尬,只要控制好这段时间,就可以让一贯严肃的人在距
期刊
1991年,程敏还是武汉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学生。教摄影基础课的老师对各种光学原理、光的量度计算、感光材料的特性非常熟悉,讲课时经常随手拈来,形象、生动。程敏一下子就被奇妙的光给迷住了。  自然光通过一片透镜的折射,其方向就发生了变化,而相机的发明者通过透镜组合,能够把不可捉摸的光线“降伏”,集合、发散,在毛玻璃上形成摄影师需要的影像。程敏一度沉浸在这个新的世界,整天琢磨着焦点、焦距、透镜……  幸运
期刊
大约是1975年秋天,法国小伙儿贝尔纳·弗孔的母亲拍了一幅照片:家人坐在树下的长椅上,面前是两个人形模特儿(弗孔一家当时就做这种模特儿的买卖),树上的枯叶不时落下——“那是我爸在树上摇下来的。”2012年夏天,弗孔在北京这样回忆。也许谁也不曾想到,那个温情的家庭场景里,正滋长着一颗即将投身于摄影艺术的心。  童年  弗孔1950年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吕贝隆。在那片土地上,童年的记忆就是清澈的阳光,成
期刊
刘杰、宋朝所拍摄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家庭成员分居两地。城市化的步伐让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传统家庭的概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事实上,不仅是农民工,更为广泛的人群都经历了离乡背井,在大城市打拼的过程,与家人长期分隔两地十分常见,而由此造成的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问题更是成为许多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两位摄影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农民工和他们的家人,他们的照片有些“
期刊
摄影师自述  祷告曲是一种宗教歌曲的形式,通常在基督教复活节前一周,纪念耶稣殉难日的圣周的活动中可以听到。  在圣周中,意大利卡帕尼亚地区塞萨奥伦卡镇中几个最主要的兄弟会都会热忱地准备和举行纪念仪式。这组纪实影像,讲述的就是活动中最重要的步骤和瞬间,以及参与其中的男人、女人和儿童们。  将这个图片故事命名《祷告曲》,灵感来自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口口相传留下来的经典形式,因为祷告曲是中世纪时期人们对耶稣
期刊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有两条关于电子摄影书的新闻引来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因为故事的主角都是现在活跃在摄影界的“腕儿”。一是加拿大籍著名工业风景摄影师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的重量级作品《石油》推出了iPad版,二是美国著名报道摄影师肯·斯科尔斯(Ken Schles)将24年前的经典作品《看不见的城市》制作成了电子书,分为iPad版和PDF版免费发行。对于读者来说,
期刊
童梦自从出道起就备受摄影界瞩目,可视为新生代摄影师中的佼佼者,她的拍摄风格鲜明,作品具有魔幻色彩,让人仿佛被带入到一个奇特的空间中去。将梦幻、神秘这些字眼用在她的作品上一点都不为过。  出道仅仅几年的童梦,在新浪微博上已经拥有25万粉丝,新浪博客的访问量也达到了80万次,她在其他摄影门户网站的页面以及她个人的摄影网站点击率也非常之高。  短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如此多的关注,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童梦在个
期刊
一向不爱出门的我,近日去了趟南京;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一出火车站,发现南京的堵车盛况不亚于“首堵”北京,打出租车的难度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让我这个见过点儿堵车世面的外地人也深感震惊。在大城市生活,交通出行越来越不易。眼下中国是“汽车热”,原先的“自行车热”、“手表热”、“彩电”、“冰箱热”我都经历过,但这些都远不及如今的“汽车热”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大。  最近在一堆陈康烂谷子的老照片里发现
期刊
当互联网进入到Web2.0时代后,有人敏锐地观察到“集体智慧”凸显出日益重要的价值。在美国《连线》杂志2006年的6月刊上,该杂志的记者Jeff Howe首次提出了“众包”的概念。经他观察,免费的群体智慧促进了商业的飞速发展。说通俗些,就是很多原先专业的工作通过互联网被网民们分头完成了——网站只提供服务,内容由用户发布。这种商业模式也打通了专业与非专业者之间的界限。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数字时代
期刊
对摄影人来说,闪光灯估计是除了机身和镜头外最为重要的装备了。不过,关于使用闪光灯的方法和技巧,似乎普及力度还不够。而本篇文章的主角,却恰恰是因为科普小型闪光灯使用技术成为摄影界的明星。  大卫·霍比(David Hobby)是摄影博客Strobist的创建者,因为写作这个博客,曾被美国PDN杂志评选为网络上最红的五位摄影师之首。在博客中,大卫教人使用小型闪光灯及布光技术,分享经验并开设网络课程,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