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对等及其认识论意义

来源 :外国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exiaoa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式、意义或功能对等的理想诉求在现实翻译中遇到了诸多难解的问题,皆因其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基础本身存在着缺陷。本文提出的"认知对等"指人类的认知图式在不同的语言里所共享的本体性特征。该概念牢牢把握语言的本质特征和认知的基本规律,在认识论上强调主观与客观、一般与个别、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因而具有理论上的自洽性和解释上的内在一致性。现实翻译中的不对等系由认知的主体性和同样具有主体性的文化因素所致,认知主体识解的参与导致概念化方式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对等。认知对等的价值在于阐明了本体论层次的认知对等是翻译行为的逻辑起点。由于认知对等,人类才有实现有效交际的可能。
其他文献
列锦诗句是常见的一种诗句形式,其特点是由多个名词铺排拼缀,虽不使用动词,但表意依然完整、传神。在传统语文学视野中,列锦诗句仅被当作一种修辞手段或对举结构加以研究。近年来,语言学家也从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如"时空分立"和"时空同态")视角研究列锦诗句的特殊语言结构,但均未触及列锦诗句的认知建构机制。本文利用构式语法理论,有机结合顺序扫描和整体扫描两种认知手段,研究分析了列锦诗句中名词铺排拼缀的通达机制,发现各类列锦诗句所共享的语法构式具有并列、递进、因果、条件、对应、反义等对举式逻辑语义关系。认知语
本研究在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的关照下对比细读《侠女奴》的原文本与译文本,并结合译本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对周作人在汉译本《侠女奴》中偏离原作的"异域他者形象"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原作中女奴身上具备的"侠"特质启发译者动用中国侠客小说中经典女侠形象的典型化特征对原作进行补充,使其在"行侠之举"方面重塑出一个符合中国文化期待的侠女形象,译者建构的异域形象折射出译者自我对新女性的期待和想象。《侠女奴》译本最终呈现出"尚武豪侠"的女侠形象是原作的异域形象、译者所处时代本土集体的想象和译者自我对异域他
文章以汉英文学翻译中的无生命主语句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综合英语语料库的统计,提取了无生命主语句式中的常用名词和常用意识动词,并以此为标准,分析了汉英翻译中无生命主语句式的4种类型和25个常用意识动词,发现无生命主语句式中除了少量无生命实体名词外,主要是抽象名词在发挥作用。通过对综合英语语料库和汉英文学翻译语料库中例句的对比,无生命主语句式使用频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的映衬下,上述两个语料库中的句式却显出共性,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则未呈现汉英翻译语料库、综合英语语料库中的无生命主语句
为进一步解决国内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撰写科研论文和掌握科研方法方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外教社推出“学术研究方法指导手册”。本套手册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阐释系统、深入,既囊括了对于论文撰写结构与步骤上所有要素的介绍和分析,又涉及有关项目调研、选题论证时间管理成果出版、自我评价等方法上的科学指导,为论文撰写规范化提供指南,并对培养研究能力、开辟研究领域和拓展研究思路给予启示。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读者阅读习惯发生了相应改变。中国典籍翻译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其翻译和传播方式,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立足时代发展,考察数字化时代典籍复译的必要性,探索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多元合作的典籍复译创新模式,提出为契合数字化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读者阅读习惯,典籍翻译可以采用超链接内容分层设计、非语言媒介辅助的新型翻译方式,以及与之匹配的电子出版和网络推广模式。
<正> 《楚辞·远游》自清代有人提出质疑,否定为“屈原之所作”以来,具体探讨的论文并不算太多,然而从其论争的问题看,实在是涉及到对屈原思想评价的一些根本问题。所以,我认为对《远游》的讨论应该继续下去,它将有助于《楚辞》研究的深入开展。
期刊
本研究通过自定步速阅读实验和语料库研究,分别从理解和产出的角度考察了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汉语语篇回指中的分工机制。结果显示:1)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语篇连贯中具有不同的分工:当先行语为主语时,空代词的作用更大;当先行语为宾语时,显性代词的作用更大;2)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回指解析中没有非常明确的分工,但是存在回指倾向上的差异:空代词对于主语先行语有显著的回指倾向,而显性代词在语言理解中没有显著的回指倾向,在语言产出中倾向于回指主语先行语,但倾向性弱于空代词;3)空代词和显性代词的回指倾向受到两方面的语篇连贯因素
名物化与使用中的语言(language in use)和语言使用者(language user)有关,既是一种语法现象又是一种语义现象,具有语法和语义特征。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讨论使用中的名物化语言现象,通过从动词、形容词等转换为名词的语法过程,考察从动性、质性到物性的语义过程。此外,本文还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名物化语言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在英汉两种语言里,名物化语言现象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特点和呈现方式有同有异。文章的最后讨论了两种语言中名物化语言现象的异同对汉语名物化语言现象
评价系统关注语言系统内评价资源的本体意义,应用于生态话语分析时,需要在生态视角下进行拓展和延伸。鉴于此,本文首先明确了比较适合各种生态话语分析的生态哲学观,即"多元和谐,交互共生",接着就评价系统内的态度系统增加了情感缘起、判断标准和鉴赏对象三个特征,就介入系统增加了介入取向、介入来源和介入内容三个特征,就级差系统增加了级差参考特征。这样,得以拓展和延伸后的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与生态哲学观形成合取关系,从而共同构成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