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书展的智能化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zq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是对外传播中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窗口,也是跨文化传播中版权输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一带一路”国家政策的扶持促进了相关主题类图书的版权输出;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用户阅读体验;渠道的拓展加强了节目联动效应,烘托了图书出版交易氛围;数字版权的全方位开发为IP出版在全球范围内的深耕提供了新的可能。
  【关键词】北京图博会;图书出版;出版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传媒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我国书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W201744)的研究成果。
  国际书展一直是图书出版行业获得版权输出和达成出版交易的最直接的通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从1986年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简称BIBF)的成功举办,至今已经历经31个春秋,举办了24届会议。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举办经验的积累,北京国際图书博览会已从单一的图书销售转为集图书展销、版权交易、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图书景观盛宴。
  一、海纳百川:全媒体开发的景观盛宴
  2017年8月23日—8月27日,为期五天的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成功召开,吸引了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家出版企业参加,展销图书30多万种,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5262项,引进输出比达到1:1.61。[1]按照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惯性设置,每届会议会邀请一个境外国家或地区作为主宾国设置主宾国展台,展览本国或地区的重点图书,介绍本土文化,促进国际多文化的和谐共融发展。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本次主宾国伊朗共参展图书约1000种,2000册。根据大会主题“丝绸之路上的五彩梦”举办了集图书推介、作家对话、插花表演、文娱演出等多种文化活动助推书展的顺利进行和文化交流。[2]孔子学院在境外的相继建立,中国国际传播力的日益进步促使中华文化通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逐渐被外界熟知,中国图书通过版权输出和IP产业链的立体开发在境外广泛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受众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接受并喜爱中华文化。此外,“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空间促使众多境外出版商将本土文化带入中国,并且与中国受众互动交流,达到提高我国文化实力,逐渐消弭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景象,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知识鸿沟”的重要目的。
  二、技术引航:文化本位下的对外传播
  (一)新媒体技术增强阅读体验,助推文化交流传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计算的挖掘与更新、移动媒体用户在网络社区的日益增加与活跃都促使媒介环境向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增强国际书展的景观效应和阅读体验是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面临的问题。在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办期间,新媒体平台成为了报道主体。每日微博话题的营造,微信朋友圈的相互转载,微博评论的互动交流,都促使书展成为当周的传播“热搜宠儿”。此外,北京国际图书节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同时展开并且相互借势,共同营造图书展销效应,繁荣图书交易市场。由于本次图书节首次将AR、VR等新媒体技术引入会展,这种沉浸式感知模式增强了受众的阅读体验,延伸了受众感知。在我国“互联网 ”计划的顶层设计下,以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推进了国内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进程和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程度。因此,新媒介技术的应用,促使更多图书参展商将图书引入展区,让更多民族的受众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包容并接受异族文化。
  (二)国家主流文化为书展“保驾护航”,文化大国形象增强传播话语权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我国在北京主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参加会议的有“一带一路”沿线上的众多国家。在这次以“丝绸之路上的五彩梦”作为主题的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国家成为版权交易的重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介绍,“2014年到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版权交易从2014年的5%提高到2016年的15%,其中2016年的版权交易总量近5000种,版贸数量规模与内容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3]在本次图书博览会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授予了伊朗波斯语的翻译版权;接力出版社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达成76种图书版权输出交易。关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国经济文化”等主题类的图书更易受到国外出版商的青睐。除了国家政策的媒体推动外,我国“大国崛起”的国际形象的设立、东方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使更多境外受众关心我国的国家政策、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国际关系的主要脉络。因此,国家政策类的图书成为版权输出的重点。此外,近些年孔子学院在境外的相继建立,国学文化的影响扩散也成功吸引了一批忠实的异族文化受众。文化大国形象的设立以及合作共赢发展成为打造相融共通的国际文化生态链的主要模式。只有加强多方的信息技术的交流,生成多方联动发展的能量,才能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数字化发展的轨道,实现更多社会资源的能量释放。
  三、范式转换:新媒体时代出版业发展的新要求
  (一)加强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促进出版生态立体化提升
  图书博览会上主宾国的设置,是中华文化能更好地包容他国文化,实现多种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促进文化信息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举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国内民营出版商的参与以及多学科图书的展出,许多出版实力雄厚的民营书商无法进入国际书展。降低国际书展进入门槛,扩大国际书展出版单位的发展空间将是未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急需解决的重要议题。中华文化历经千年的洗礼与积淀,众多流派、众多学科的图书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如何促进各领域的优秀图书走出国门也是未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重要议题。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创“文创板块”,将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引入展会,并且打造了“创意产品 衍生品开发设计”的产业链优化升级的文化产业活动,弘扬了我国的出版文化,体现了我国的出版经济实力。图博会文创馆以中国文博创意为主题,敦煌研究院、四川博物馆以及汉阳陵博物馆等文创单位都推出了创意产品,借助AR、VR等新媒体技术加以展示,被众多国内外出版商青睐。   (二)促进数字出版的开发与利用,打造全新内容营销模式
  自2010年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设“数字出版展区”之后,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知网、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多个出版单位纷纷开辟了数字出版业务进行展销。在本次书展期间,同方知网就凭借其独特的资源平台、优质的营销模式以及腾云国际化的数字出版平台获得“优秀展示奖”。众多国内外出版单位纷纷抛出“橄榄枝”,寻求同数字出版单位合作。数字出版的发展不仅体现了我国出版行业在新的媒介环境和学术背景下的重大突破,也为国内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數字出版行业树立了新的发展标杆。网络文学的繁荣、电子图书终端阅读器的开发,以及新媒体交互式图书技术的发展都促使数字出版产业向立体化的方向发展。2015年国内IP开发的火爆程度促使更多的出版商将目光聚集在IP图书的多版权开发上。网络文化的异军突起和版权交易促使更多的网络出版商完成优化转型,形成了集图书出版、影视拍摄、游戏制作、衍生品制作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开发的发展模式。
  (三)优化展览细节,促使“明星作家”成为新文化输出符号
  成立于2010年的“中国作家馆”展区是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重点展览板块,该板块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该馆展示了中国众多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达成了多项语言翻译版权,推动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阅读形象大使也将众多“明星作家”的优质作品推出国门。例如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著名作家刘震云首次成为阅读形象大使,同余华、曹文轩、冯唐等作为知名作家参与中外文化对话,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但是,中国作家真正走向世界,中国文学“走出去”被世界文化包容接受任重而道远。扩大“明星作家”的知名度,推出多行业、多领域的知名作家及知名作品将是未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要承担的重要任务。
  (四)扩大多项活动的联动范围,提高书展的国际影响力
  整合现有资源的内容优势,加强书展期间文化活动的联动效应,拓展产业链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资源,推动媒体融合从简单相加走向深度融合,助力书展的创新建设。例如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举办了北京国际出版论坛、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多种活动相互造势,共同营造了浓厚的出版范围。“翻译咖啡馆”、与央视《朗读者》合作的“朗读亭”等多种阅读创意活动也伴随书展同时开启。[4]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内容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信息传播方式也变得移动化、交互化和智能化。因此,根据新媒体时代书展用户的内容需求进行专业细分,并且实现精准运营,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的传播模式,促进多媒体、多活动的相互联动,是我国出版业面临“全内容生态”的数字出版行业背景的主要道路,也是打破国际交流内容和运营壁垒,突破出版发展的运营瓶颈的重要举措。
  注释:
  [1]张贺.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闭幕.http://m.people.cn//n4/2017/0828/c22-9768155.html.
  [2]科讯世界.华夏言文创点亮2017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http://www.toutiao.com/i6459900156274803213/.
  [3]应妮.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收官,中外版权贸易协议创新高http://news.sina.com.cn/o/2017-08-27/doc-ifykiurx2174773.shtml.
  [4]新华网.2017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8月23日开幕,伊朗担任主宾国.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7-08/11/c_129678845.htm.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节庆报道一直以来是媒体,尤其是纸媒进行报道策划的重点。本文主要通过纵观1999年、2009年《新疆日报》的国庆专题报道,从而对其节庆报道策划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疆日报》 国庆报道 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媒体通过对新闻选题进行策划,打造独具特色的媒体形象,满足受众获知的需求,引导受众舆论,从而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节庆报道是指媒体面对特殊的纪念日及重要的节庆日,如五一、国
【摘 要】纪录片特有的纪实属性决定了其在影像语言创新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本文通过对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现实题材人物故事系列纪录片《青年强·中国强》的影像语言进行分析,总结马志丹导演人物纪录片个人化的影像创作技法以及多维度创意内容,探索当代纪录片电影化影像品质创作新路径。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影像语言;影像风格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
当前,在校学生对语文、数学、外语格外重视,而对政治课却缺乏热情。作为政治课教师,如何增强政治教育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内驱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一、教师以情和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情是打开心灵的钥匙,爱是促使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以情和爱为基础来创设学生学习政治课的良好氛围,会使看似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变得富有人情味,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因为教师的微笑、点
【摘 要】本文认为“冰花男孩”事件在传统媒体大量报道之前为集聚阶段,信息传播路径基本为单向线性传播;传统媒体介入后为扩散阶段,信息传播路径为传统媒体、互联网、自媒体三者交叉互动。从而认为,在正能量事件的网络传播中,主动设置议程能匡正舆情走向,掌握话语权能强化正面舆论,建构情感框架能强化社会行动的合法性。  【关键词】网络正能量;集聚;扩散;舆情;“冰花男孩”事件  2018年1月8日,云南昭通鲁甸
把握好深度报道中的  客观性原则  首先,不忽略事件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任何细节。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发展趋势等方面深入分析事实的意义的报道方法。深度报道应对新闻事态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还原和再现,既要关注那些对新闻当事者有正面积极影响的事件细节,也不回避那些对当事人有负面影响,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细节,力求做到全面呈现事态。  其次,不夸大事件
【摘 要】本文以财新网《数字说》栏目为例,在了解其网络数据新闻实践动因的前提下,分析国内媒体在数据生产、传播、盈利等层面的困境,从而对我国媒体在网络数据新闻领域的实践提出建议,并尝试对未来网络数据新闻的发展进行前瞻性展望。  【关键词】网络数据新闻;传播渠道;盈利模式  数据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工作方式,主要是以数据为基础,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1]21世纪初,外媒就已经开始实践数
【摘要】1944年6月,经历了长达5年之久封锁的延安及解放区,迎来了一批外国记者。记者们用笔为这片红色的土地打开一扇窗户,为全世界介绍这里的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顽强抗日、英勇杀敌的动人画卷,真实描述了不为人知的“另一个中国”,为中国的抗战宣传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抗日战争 中外记者 延安 解放区    1944年春夏之交,一支由新闻记者组成的
【摘 要】我国出版业目前正处于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存的时代,全媒体出版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出版业发展新业态。全媒体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的推广模式,实现了行业整合与新业态形成,引发出版模式、结构、方式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调整与变革;纵然全媒体出版模式目前仍面临种种问题与挑战,但并不能阻挡全媒体出版时代的来临。  【关键词】全媒体 在线出版 中文在线  一、全媒体出版概述  全媒体出版(Federated
【摘 要】本文以《嘉峪关日报》为例,阐述在融合背景下,党报要想走出困境,必须与新媒体融合,以内容为王,在新闻的首发上下功夫、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在民生报道上下功夫;突出视觉效果,让照片成为主角、让版面亮起来、让标题动起来;突出深度融合,在信息发布渠道上下功夫、在新闻评论常态化上下功夫、在报网互动上下功夫。  【关键词】嘉峪关日报;内容为王;视觉效果;深度融合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新媒体
【摘 要】2004年4月,重庆电视台开播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天天630》。近十年来,这档时长为90分钟的新闻节目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成为重庆地区影响力最强的电视节目之一。通过对《天天630》节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与之类似的电视民生新闻具有以民为本、服务民众、受民关注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表现出内容较为琐碎,易流于世俗的不足。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应该继续走“亲民”路线,但同时也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