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我”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ss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写随笔就像与友人谈心般轻松,作者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娓娓道来,启人深思。
  从小到大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我”是谁?“我”在哪?
  当我们自称“我”时,总是脱口而出,仿佛自称为“我”是这天底下不变的公理,没有意识,也不假思索。可当我们在脱口而出前停下来想一想:“我”又是谁?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答案:我是肉体,是由C、H、O、N为基础构筑的碳基生物,而支配着我、起决定性作用的“我”却从未稳定存在。“我”是意识,也可以说是看法、认知、资讯的集合体——可这许多的“部件”却并非来源于我们自身,而是来自家庭、社会、老师、朋友,甚至无数擦肩而过的人和物。况且这诸多的信息,会在普朗克秒间将构成完整的“我”摧毁,继而重塑。所谓的“我”更像是时刻被杀死再重生的他、她、它、他们。
  是的,一个荒诞而无可辩驳的真相。
  尽管身体已然感受到刺骨的寒冷,但思绪却如同一列失控的火车,咆哮着冲进灰霭下的荒野:“我”在哪?
  看到这个世界的,是眼睛;听到这个世界的,是耳朵;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是身体。这些都是我的,却都不是“我”。
  或许,只有瞎了,聋了,失去所有知觉,感觉不到呼吸时,剩下的东西,才是“我”。这种状态,是睡眠,或者死亡,或者诞生之前?但那时那刻我还能意识到“我”的存在吗?当我意识不到“我”的存在,那“我”还存在吗?
  睡觉的时候,我做过一些很不合逻辑,不合情理的梦,它们如此荒诞,但在梦境中,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可是,“逻辑”“常理”“荒诞”的概念却恰恰是我为“我”所植入的——如果一个人是一枚“缸中之脑”,从诞生伊始就被强制陷入离奇的梦境中,那么他又将怎样明辨“荒诞”与“常理”?
  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天生色弱的人,与常人的色感截然不同。他的启蒙老师指着草地告诉他“那是绿色”,于是,一种在他眼里完全不同的颜色被贴上绿色的标签。此后,直到他死去,都没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与旁人迥然相异的世界中——而我,又该怎样确信自己不是故事的主角呢?!
  “我”是存在的,不过是物质存在的客体,一个被放逐到物质世界的孤魂野鬼,一个被我不断抹杀的可怜虫,仅此而已。
  【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育英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互评
  本文立意新颖,主题明确,语言优美。假如我是“我”,我到底是谁,谁又是我,是那个躯壳,还是灵魂?我的灵魂又是什么?灵魂是否会受到躯体影响?未知、虚无、缥缈……答案仿佛既在眼前,又仿佛相隔无限远,这到底是为什么?仿佛一生得不到一个答案,是啊,世界虽有真理,但又有哪些永恒的、绝对的存在呢?很多事,不过是迷信不断被打破、被更新罢了。
  同题再作之我见:
  我个人认为此文应有一个中心,毕竟在通读后,仍不能让人明确“我究竟是什么”。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身心出走,内心独白式的文章。“我”呱呱坠地,便被世界大刀阔斧地锻造着,“我”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制,身不由己,“我”被解构,被丢弃。
  信息爆炸,人们制造信息、传播信息,最终被信息左右;科技革命,人们革新技术,最终被技术绑架……现代人自我迷失的阴霾已然笼罩在一个孩子头顶。自我的迷失与急切的寻找,让我心惊。
  記得有位作家曾说过,人就像一栋二层楼房,一层是公共场所,吃饭、聊天;二层是卧室,独自生活;还有一间地下室,存放不经常用的东西;地下室下面还有一间屋子,不被轻易发现,有人甚至终其一生都进不去。
  一层代表公共空间,供人从事社会性活动;二层代表私人空间,供人从事私人活动;地下室代表精神世界,存放情感和思考;最下面的屋子则触及灵魂最根本的部分。
  人的一生不就是在这四个屋子间穿梭吗?有的人频频出入一二层,难以找到通往灵魂地下室的入口,在人流中失去自我;有的人沉浸在地下室里,难以找到重返现实的出口,在寻找自我中越走越窄。
  我们要做的不就是平衡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吗?撷取外在的营养以滋养内在的“我”,依傍内在的纯净以抵御外在的污浊。最后,我们自己决定我们是谁。
  此时,雨仍旧下着,浓厚的乌云背后有了一丝亮的光。夏日的雨天一向如此。
其他文献
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  《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
期刊
志摩之细腻生动  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  你看他那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  她那少妇的安详、柔和、端丽,现在在剧烈的阵痛里变形成不可信的丑恶:你看她那遍体的筋络都在她薄嫩的皮肤底里暴涨着,可怕的青色与紫色,像受惊的水青蛇在田沟里急泅似的,汗珠站在她的前额上像一颗黄豆。她的四肢与身体猛烈地抽搐着,畸屈着,奋挺着,纠旋着,仿佛她垫着的席子是用针尖编成的,仿佛
期刊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选自《悬崖边的树》)  “悬崖边的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棵树
期刊
莫洛先生是热爱生活的人。他从黑暗中走来,手里提着灯,给我们带来光明还有希望。他无权无势无钱,背囊里仅有一卷诗,一束稿,一支破笔。可是,他又是最富有的人,享有无边无垠的金色王国,在新旧两个时代,一直流浪。  诘问者  □莫 洛  他有着这样多的奇奇怪怪的疑问,对于我们这个彩色的人类世界。  那一张苍黄的面孔,有着浓厚的郁结的雾。他的双眉粗黑,然而又紧锁住一个隐隐的忧伤。你再看他的眼睛,那是一双教人深
期刊
就是那几种普普通通的金鱼,花鸟鱼虫市场上几块钱,最多不过十几块钱的品种,父亲却乐此不疲。他购置了各色鱼缸、氧泵、暖灯、假山乃至霓虹灯,就为了装点这些小鱼。三天一次的辛苦换水不说,每几个月还去再购置些“新伙伴”。鱼缸越换越大,那次父亲听说小姑家有个弃置的大鱼缸,愣是冒着大雨滂沱,赶了几公里路把它抬回来。母亲对此虽不至于十分反对,但也对让她“做苦力”有些怨言。偶尔有那么一两条小鱼肚子一翻,往往是母亲开
期刊
整个历史长河中,有一颗星闪耀了千年,挣扎了千年。他,吴王李恪——李世民的第三子,隋炀帝之外孙。恪,他不愿恪守本分,更愿做胸怀天下的雄鹰,鹰一样的孤傲,鹰一样的落寞。我欣赏他,欣赏他的英勇,欣赏他的智慧,欣赏他对“大户”的强硬,对百姓的温存。  贞观初期,颉利部落侵扰边境,唐军节节败退,国力衰微。这时,是他站出来,向他的父皇提出以使者身份,带上颉利索要的财物出使草原,太宗应允。刚入草原,面对颉利的傲
期刊
一个人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心怀天下,济世为民,有时候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也是一种伟大。  8天时间,5个部门,无数电话,如此费时费力,却只为退掉一个在网上买到的假名牌耳机。消费者尹小姐为了讨回公道,被多个部门“踢皮球”式地推脱。跑了工商局、网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却依旧没能找到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这些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目前,中国有近十四亿人口,
期刊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内容短小精悍,信息共享便捷迅速,因而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同学们经常上网浏览一下微博,便可以从中捕捉到很多新鲜的议论文写作素材。  一、从微博中提炼论点  许多博文观点鲜明,见解新颖,表明了博主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主张或者感悟,把博主的这些观点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后,可以作为议论文中的论点。  例1.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微
期刊
【话题导入】  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命题作文时,如果题目能触动自己的感情,或者引起自己的兴趣,就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这就说明,写文章,不能只熟悉写法,更要精心选择内容,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技法梳理】  一、发掘感动点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要主动去感受生活,要让自己“有动于衷”“常动于衷”。如下面这段文字:  大街上,左耳聽到的是呼啸而过的汽车引
期刊
世人无非两种,栖目于足前者与放眼于天际者。前者多庸碌一生,安于现状,知足常乐,此人之常态,在芸芸众生中为大多数。为己而活,本无可厚非,然而世人大多崇拜后者之俯仰天地,洞悉世事。碌碌者一生讴颂之,有志者一世追求之。  穿透风云浩荡的时空,王谢堂前燕犹在,帝王将相已作古。千年岁月的涤荡,冲刷了多少权臣名相,几朝威威君王,唯有那几重身影,屹立于世人心中,始终不倒。  那是范仲淹面对混乱朝局,忧心国事,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