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教学改革轰轰烈烈上演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又在努力地充电,迅速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各教育行政部门也紧锣密鼓行动起来,培训校长,培训教师。有的老师教书已经二三十年了,改革对他们来说已见怪不怪了,而年轻教师则不敢马虎,担心稍有疏忽就会招致下岗的命运。笔者在中学一线教学已十多年,耳闻目睹了很多教改的相关情况。不过,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即高中语文教改到底改什么?
一般而言,改的对象应该被人们视为是是落后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事物。具体到教改问题上,教改的对象就应是落后的教材、发展中教师、落后的教法、落后的教育理念。下面就语文教改方面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理解
一、改革语文教材
笔者所在省份高二、高三的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试验修订本,总共是六本必修教材,另有六本语文读本。具体谈一下必修教材。必修内容分为两大内容,一、阅读;二、写作、口语交际。阅读内容有六个单元,写作内容有五个单元。事实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讲授阅读篇目的课文,写作和口语交际一般都是贯穿在一学期的作文训练中。至于选修教材,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少上选修教材。
教改实验教材,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但必修教材只有五册,而且按规定是要在第三学期就结束必修的内容。选修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而是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学生求知而言,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但在应试教育还没有完全跳出的今天,高考指挥棒如果没有改变,学生会自觉地去接受知识的营养吗?从目前的现状看,如果有大量的富余时间,他们将更愿意把时间投注在数理化这样的学科身上。就教师操作层面,选修的内容实在太多,教师在驾驭上有一定难度,选哪一个模块在某种程度上就不是教师的权力而是学校主管教学的部门应该思考的了。
那么,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语文教材,跟过去的语文教材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在笔者看来,现行的语文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加强了人文性。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人文性。
第二、突出了自主性。自主性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编写者不是以一种俯视的眼光看待学生,他们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蹲下来看学生,跟学生平等对话。所以,教材的视角和编写语言有了很大的变换。
第三、体现了开放性。我理解的开放性,是教材的思考和练习题,它们不追求固定的标准答案,更不追求原有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在自己的天空自由地驰骋,去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想象和联想,这就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留下了很大的自主空间。
二、教师自我改变
发展中教师一般是指知识传授的技术手段有待于发展。以前是一支粉笔一节课,最多有一些教学模型,如一张小黑板之类。现在就不同了。教师是人手一台电脑,只要勤快,网上可作为教学素材的资料很丰富。多媒体教学的手段经常使用,有的教师一节课要用二十几张幻灯片。当然,这是纯技术层面的。教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加强自己的文学素养。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孩子是不够的。”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任务极其繁重,不像数理化教师所讲授的是基础知识。深一点的不考。语文就不同,中外那么多文学作品,真正称得上浩如烟海,而这些作品又不像理科知识有一环扣一环的逻辑联系。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作为我国高中学生的语文讲授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论是古代的文学作品还是当代的文学作品,哪怕是当下乃至本年度刚发表出来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拿来作为教材让学生感受美。这样看来,没有哪一个语文教师敢说自己文学素养很高了,我们语文教师背负的任务确实很重。
三、改革落后的教法
以前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以满堂罐的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强调课堂的互动性。我完全赞成现在推崇的教法,但教无定法,一味地去赶潮流也不是明智之举。大家追赶的东西时间久了有可能又要回归到重视知识的传授这个层面。况且,不论你怎么改,必要的知识传授是不能避免的,比如,拼音、字词句、段落、篇章、结构;文言知识。我们在改变的时候不能转身太快,否则过犹不及,甚至会走向教改的反面。邓小平说,发展就是硬道理,只要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过多的去注重形式是舍本逐末乃至本末倒置。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老师的教学受不受学生欢迎不是由教法决定的,更多的是教师的专业实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亲和能力、情绪感染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具备上述能力的老师,他哪怕是教单纯的识字课,也会饶有兴味。教法上稳中求变是当下语文教育可行的指导思想。
四、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
有人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什么都改了,就是教育没什么变化,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至少教师们达成的共识是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应树立人的现代化本质理念,重视个体发展、民主平等、终身学习、开放化的现代教育理念。
总之,教改这支舞曲的音乐已经奏响,虽然我们舞蹈的节拍不很合排,但我们仍然在竭尽全力地跳。只是希望真的能强身健体,而不是跳华丽的舞姿给别人看。
一般而言,改的对象应该被人们视为是是落后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事物。具体到教改问题上,教改的对象就应是落后的教材、发展中教师、落后的教法、落后的教育理念。下面就语文教改方面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理解
一、改革语文教材
笔者所在省份高二、高三的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试验修订本,总共是六本必修教材,另有六本语文读本。具体谈一下必修教材。必修内容分为两大内容,一、阅读;二、写作、口语交际。阅读内容有六个单元,写作内容有五个单元。事实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讲授阅读篇目的课文,写作和口语交际一般都是贯穿在一学期的作文训练中。至于选修教材,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少上选修教材。
教改实验教材,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但必修教材只有五册,而且按规定是要在第三学期就结束必修的内容。选修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而是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学生求知而言,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但在应试教育还没有完全跳出的今天,高考指挥棒如果没有改变,学生会自觉地去接受知识的营养吗?从目前的现状看,如果有大量的富余时间,他们将更愿意把时间投注在数理化这样的学科身上。就教师操作层面,选修的内容实在太多,教师在驾驭上有一定难度,选哪一个模块在某种程度上就不是教师的权力而是学校主管教学的部门应该思考的了。
那么,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语文教材,跟过去的语文教材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在笔者看来,现行的语文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加强了人文性。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人文性。
第二、突出了自主性。自主性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编写者不是以一种俯视的眼光看待学生,他们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蹲下来看学生,跟学生平等对话。所以,教材的视角和编写语言有了很大的变换。
第三、体现了开放性。我理解的开放性,是教材的思考和练习题,它们不追求固定的标准答案,更不追求原有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在自己的天空自由地驰骋,去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想象和联想,这就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留下了很大的自主空间。
二、教师自我改变
发展中教师一般是指知识传授的技术手段有待于发展。以前是一支粉笔一节课,最多有一些教学模型,如一张小黑板之类。现在就不同了。教师是人手一台电脑,只要勤快,网上可作为教学素材的资料很丰富。多媒体教学的手段经常使用,有的教师一节课要用二十几张幻灯片。当然,这是纯技术层面的。教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加强自己的文学素养。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孩子是不够的。”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任务极其繁重,不像数理化教师所讲授的是基础知识。深一点的不考。语文就不同,中外那么多文学作品,真正称得上浩如烟海,而这些作品又不像理科知识有一环扣一环的逻辑联系。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作为我国高中学生的语文讲授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论是古代的文学作品还是当代的文学作品,哪怕是当下乃至本年度刚发表出来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拿来作为教材让学生感受美。这样看来,没有哪一个语文教师敢说自己文学素养很高了,我们语文教师背负的任务确实很重。
三、改革落后的教法
以前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以满堂罐的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强调课堂的互动性。我完全赞成现在推崇的教法,但教无定法,一味地去赶潮流也不是明智之举。大家追赶的东西时间久了有可能又要回归到重视知识的传授这个层面。况且,不论你怎么改,必要的知识传授是不能避免的,比如,拼音、字词句、段落、篇章、结构;文言知识。我们在改变的时候不能转身太快,否则过犹不及,甚至会走向教改的反面。邓小平说,发展就是硬道理,只要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过多的去注重形式是舍本逐末乃至本末倒置。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老师的教学受不受学生欢迎不是由教法决定的,更多的是教师的专业实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亲和能力、情绪感染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具备上述能力的老师,他哪怕是教单纯的识字课,也会饶有兴味。教法上稳中求变是当下语文教育可行的指导思想。
四、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
有人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什么都改了,就是教育没什么变化,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至少教师们达成的共识是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应树立人的现代化本质理念,重视个体发展、民主平等、终身学习、开放化的现代教育理念。
总之,教改这支舞曲的音乐已经奏响,虽然我们舞蹈的节拍不很合排,但我们仍然在竭尽全力地跳。只是希望真的能强身健体,而不是跳华丽的舞姿给别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