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科书价值的理解与挖掘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BAOL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三年语文学习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教科书是课程领域最重要的文本之一,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材料。然而现在有一种误区,认为教材教授内容考试不考,尤其是高考试卷上不会出现相同的文本。学生疑惑,教科书的价值何在?笔者认为教材本身是教育的工具,它的价值需要教师挖掘。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理解教材的价值,用好教材,学好教材,在理解和运用中生成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材价值;工具与途径;语文素养;文本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56-02
  语文教育的两翼——思考、思想 (用好教材)
  语文学什么?怎么学?教科书作用在哪里?一堂语文课,如果只定位在解决一个文本的读通读懂是不够的,而在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语文教学是需要激发学生文学思考的,促进学生思想的成长,精神的发育。
  一位平时很爱看书的学生问我:《西地平线上》中描写三次落日,作者一一交代,这样的写法似乎给人以记流水账的感觉,作者的深意何在?我一方面欣喜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自己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学生对文本解读产生疑问正是一个教师促进孩子思想的契机。
  记流水账?高建群的文章?自然是学生的误会,究其原因是学生只是看到了表面。 西部落日之美不仅仅是自然之美,他更显示出了历史的苍劲与雄浑,人文的隽永与深邃,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厚重和广博。能表现西地平线上壮美的景物有很多,为什么独独选落日?既然选了落日为什么还要不厌其烦的选三次?这恰是文章精妙所在。
  以语言为核心,感受品味语言
  语文课堂该是充满丰富的语文内涵。该如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去,在阅读文字后,潜心下去,发现文字的妙呢? 高建群自己在文中说到: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我开篇见到许许多多次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关注这两句话,结合对文章把握,我心中定下该课的教学设想,以一个问题来串连整堂课。
  “为什么要写三次落日”?这个问题可以分化为两个小问题。为什么要写落日?为什么要写三次?为什么选这三次?于是就延伸出一些小的问题。三次落日,描写上各有何特色?三次落日,侧重点上各有何不同?
  第一个小问题解决了描写手法的不同,第一次重在对落日的细致描绘上,第二次落日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第三次用了侧面描写,不写落日则写了落日间接相关的火烧云,点出落日余热献给云彩。思考第二个问题时,则是在细挖文本内涵写一次落日就够了,何必写三次,表现“世间大美”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呢?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赏析文字了,两次提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掉下泪来?写克里斯朵夫这个人物有何深意?为什么提到匈奴名族和成吉思汗?
  学生带着这个疑问,细细品悟文本。在一番比较感悟后,走进文本,悟发现了其实高建群写的大美,大在三个地方:一大,自然景象之壮大;二大,人文精神,人格魅力之悲壮;三大,历史背景、历史的厚重感。高建群为落日提供了一个大的自然背景,一个大的文学背景,一个大的历史背景。
  把教学内容变成语言活动
  学习高建群作家优秀的散文《西地平线上》,作家由浅入深多角度描绘落日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并且用到写作中去,课上留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写写生活中的几次日落或日出,要求写出不同,写出深度。
  【学生习作摘录】(模仿教材,提升写作能力)
  1. 太阳又大又圆,散发着橙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西地平线,溅了我一身,又怕我生气,从地平线上溜了下去。(姬杨阳)
  2. 清晨的薄雾,仿佛给它披上了一层青纱。永远燃烧的它,此情此景下却像个见了情郎的女子,心中汹涌澎湃,却又故作矜持,散发着朦胧淡雅的微光。(张天成)
  3. 与午时的太阳比,傍晚的日落时缺少一点激情与温暖,增添了一点孤寂和冷清。当你一直盯着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纹丝不动的,没有多大变化,可是你隔一段时间再看时,他却落下了很多,而当你想再次看清它时,它早已不知所踪,只看见西边的云被打扮的似红非红,似黄非黄,增添了几分生气。感谢落日,让我看到了远去的背景,让我感觉到生活要充满激情,积极面对人生。(徐宇帆)
  【学生互评】(同学交流,增强“听”“说”能力)
  (教师引导:你最喜欢以上那一部分的描写,为什么?)
  1. 同学A:最喜欢“太阳又大又圆,散发着橙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西地平线,溅了我一身,又怕我生气,从地平线上溜了下去。”一句。姬杨阳同学借鉴了《西地平线上》一文以动写静的手法,一个“溅”字把落日写活了,凸显出了落日的调皮。“又怕我生气,从地平线上溜了下去。”中用了拟人的手法,更是凸显了落日怕我生气的调皮的情态,此处的落日显得如孩童般天真可爱富有生气。
  2. 同学B:我被这句话打动“永远燃烧的它,此情此景下却像个见了情郎的女子,心中汹涌澎湃,却又故作矜持,散发着朦胧淡雅的微光。”张天成同学写出了落日如等待情郎的女子般的羞涩,真是把我印象中通红的落日写活了。
  3. 同学C: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然而徐宇帆同学笔下描绘的落日却让我看到了落日的另一面:而当你想再次看清它时,它早已不知所踪,只看见西边的云被打扮的似红非红,似黄非黄,增添了几分生气。
  依托教材,提升写作素养
  高中生情感丰富与否决定了其作文的思想水平与认识水平,而这些情感体验、健康人格在教材文本解读中可以得到的。
  【学生习作展示】盛中的三次落叶 高一(8)班 周菁
  盛中有许多的香樟树,绿阴蔽天,即便是炎炎夏日,也丝毫不觉热气袭人。
  犹记得军训时,在这些树群底下站军姿,那时偶有几片绿得深沉的叶落下来轻轻如羽毛一般落在帽檐上,又悄然落下,风又无声地将他托起,最后终是缠绵落在地上,为枯燥的站军姿平添了几分生机,让人心中不觉掠过一阵凉意,心情也舒畅了许多,这是我所见到的盛中的第一次落叶。
  秋天的落叶,一排排的堆积在小径两旁。那时早晨晨扫的学长学姐们的功劳。虽然已经入秋,但太阳的热度可是丝毫不见减弱,也只有香樟树上些许泛黄的树叶提醒我们秋日的到来。我最爱踩在这些落叶上,那清脆的咔吱声,虽说不上多悦耳动听,却会让我感受到落叶归根的感动。数着地上一片片落叶,心下竟有些不忍,这是第二次落叶,美丽却也脆弱。
  我所见到的盛中的第三次落叶,也是在秋天,不过是在下过小雨后的午后,经过雨滋润的香樟树叶,微微舒展她的身子贴在地面上。若不是颜色的对比太明显了,真叫人分辨不出来哪里是落叶,哪儿是地面。不过更多的却是如同一只小木碗,盛着水,静静地呆在那里,这时的我已没有了踩树叶的“狠心”,小心翼翼地避开她们,不愿更不忍打扰属于她们的宁静。走在那条小径上,再多的烦恼苦闷也都会化为乌有。
  盛中的落叶有属于她们自己的味道,有着她们自己的隽永意味。我爱这些落叶,我听得懂她们的心声,可是我不愿意说出来,因为这也是独属我一人的秘密。
  教材本身毕竟仅仅是教育的工具,而教材这个工具所具有的价值却需要我们教师挖掘和理解。走进教材是吸收知识,解读文本是感悟语文文字与思想的魅力,走出教材是为我所用,结合生活尝试写作。针对所学的课文,将理论知识点运用到实践写作中去,这样,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以不断的提升。
其他文献
摘 要:老师对学生的爱,就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不能因为学生的长相、个性、成绩、家庭等原因而有所区别。漂亮的学生人人都爱,听话的学生人人都爱,聪明的学生人人都爱,如果你能一样的喜爱丑陋的、调皮的、“愚蠢”的,那才叫真的爱生如子。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每一天的生活,甚至是一点点的情绪波动。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帮助、鼓励、教育、引导他们,点燃他们生命中的理想之灯,重拾学习、生活的信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以浙江与上海地区为试点的2017高考改革中,语文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成为最后两门统考科目中的一科,分值比例大大提高。笔者作为2017年参加高考的试点地区学生,对语
奥运红火奥运婚礼实现了我人的愿望一帆和雨宣刚进大学就认识了,那时一帆的老乡和雨宣住在同一个寝室。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正在她的寝室里和老乡聊天,匆匆而来的她并没有留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微课教学就是其中之一,微课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多种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在使用微课的教学中,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
如果孩子有音乐的天赋?我们该怎样去培养他呢?音乐天赋:灵光何时闪现?在摇篮中就开始?这可能太早了点!一般情况下,大概在孩子2~3岁的时候,即等到他身体发育相对成熟,可以独立
人畜共患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疾病,有些疾病一旦发生会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最近一些新发现的和曾被有效控制的人畜共患病又频频暴发和肆虐,
“我真不是故意飞到禁飞区的!”史丹利恳请归还无人机,猎警罗拉面无表情。“搁几年前,谁在意你这玩具一样的东西?但你要明白,这种四轴飞行器近年来泛滥成灾,局里每日接到的报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对于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有效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既是我们全体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下面就我个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谈几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84-01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知识底蕴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他们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