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私欲”的新时代解读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芙蓉姐姐”到“90后”炫富士,从火爆的“艳照门”到“上海东楼Kappa士”,近几年许多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文化,竟成了人们关注追捧的热点,为这些低俗文化捧臭脚的,是新时代日趋泛滥的“大众窥私欲”。在高科技的包装下,“民族劣根性”的幽灵又开始复活并蔓延
  
  新时代,我们无所遁形
  ●岑小晨
  在我国,对“无所遁形”的生活最准确最优美的描述,当属上世纪三十年代那句许多人都会背诵的诗“你站在窗口望风景。望风景的人在风景里看你”。当光阴的年轮飞速转进21世纪网络时代的今天,当“看风景”的惬意被“偷窥”的龌龊、被摄像头的陷阱所取代的时候,我们该相信哪一双眼睛?
  每一个人都在用窥私的目光看别人,每一个人都成了别人窥私目光里的猎物,以窥私的理由相互猎取,又以窥私为目的,完成各自所想完成的目的。在这个时代,人一生下来,不管愿意不愿意,就暴露在一个四周遍是眼睛的“透明”世界里。这种透明就如一个巨大的吸尘器亳不留情地吸走了现代人全部的生活秘密。没有人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会有多少双“眼睛”正在看着。
  伦敦整个城市,至少有300万个摄像头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伦敦人的每一个微笑表情和每一个痛苦神态。300万只是那些公开的旨在“服务社会大众”的摄像头,而在300万个之外,到底还有多少服务于私人其他目的的摄像头呢?除了摄像头之外,还有多少网络监视器、多少望远镜,在每一秒钟同时睁大着它们的“眼睛”。这些眼睛不单单在伦敦出现,而是在世界各个角落,包括你我的身边。
  “我好像被扒得精光,那些暴露个人隐私的网站,暴露得让人一丝不挂。而且。越诚实、越实名,就越被扒得精光。”这是一位在网络上键入自己的姓名之后、发现页面上立刻出现四五个搜索结果、其中的一条信息赫然写着自己的联系方法和工作单位的人所发出的无奈叹息。
  不知有多少人,在反省现代科技这把双刃剑的时候,会同时想起令我们无所遁形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这些摄像头,而在于摄像头后面那一双双看不见的充满欲望的眼睛。这些眼睛表面看来很文明。却随时都可以用很不文明的目光扼住你的咽喉,可是,你却不知道他们到底藏在什么地方。信息社会的来临,催生了飞速发展的社会文明,也催生了看别人比看自己还方便的生活可能性。
  在这个有信息就有一切的透明年代里,“无所遁形”早已成了我们的生存特征。而笔者真正担心的是。如果有那么一天,这个世界真的“透明”到每一个人出门都得戴上黑眼镜大口罩,人与人之间见面连招呼都不敢打,只能把双手拢在袖子里,如买卖驴马的农民在“袖筒”里用指语交谈。那时,人活着还有什么意味?在一双双你看不见他,他却能看见你的眼睛面前,人作为生命个体意义上的人。早已成为时间历史进化序列中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今天的世界,不仅需要文明的眼睛。更需要文明的目光,在这个窥私诱惑无所不在的时代里,无所遁形不是人的宿命,更不是文明的命运!
  
  “搜索癖”的窥私本质
  ●章睿齐
  心理学家曾说过:欲望的被禁并不等于消失,它们被压在潜意识之中,变本加厉地寻找出路,窥视的禁忌越多,偷窥的欲望便越强。网民“心中亮”自认为自己是个“搜索癖”。他特别喜欢在网络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有时候还喜欢搜索自己的老朋友或者新同事的资料。当代社会不少人已经不可救药地迷恋上网络搜索。无论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他都试图通过网络搜索一查究竟,看看谁比自己过得更糟,谁又生病了,谁考试没及格,某人的婚姻状况或朋友秘密女友的信息,甚至他们的闺房情话……
  这些人的“搜索癖”,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窥视癖。窥视癖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偷窥行为,另一种是集体偷窥行为。个人偷窥行为是性心理变态,谓之为性变态中的“窥体癖”。这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他们的偷窥手段随之提高。利用针孔摄像头、摄像性手机等来偷窥异性,以获取性满足。集体偷窥行为是指将个人偷窥或部分人的偷窥公开化、大众化,热烈地追逐着可以激起和满足人们欲望的东西。
  “人肉搜索”,从开始的搜索“虐猫人”到最近的替奥运冠军寻父,一直争议不断。不少人肉搜索的初衷是好的,比如为了寻找亲人、为了捍卫道德尊严、为了揭露真相。但网络世界鱼龙混杂,人肉搜索利弊皆存,它犹如锋利的刀具。正确操作可用来服务人类、惩恶扬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伤及无辜、令当事人生理和心理都备受创伤。窥视的好奇心是人的一种本能冲动,但把自己的这种欲望公然变成对别人的一种“私刑”,则是偏离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的表现。
  人们总是想了解别人的一切。有些资料可以通过媒介荻取。而不能从正道获取的,通过偷窥得到便成了一条途径。现在,人们的偷窥欲在宽松的环境下迅速膨胀。各种偷窥途径也在“尊重个人自由”的社会氛围中产生,构成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类似“解禁”的偷窥潮。
  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对偷窥的推波助澜也不容小视。如商家为了吸引顾客,会让着装性感的模特儿同商品同时亮相,利用人们的偷窥心理。在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也助长了偷窥的欲望。
  网络的好处是资源共享。但个人的隐私也容易被偷窥,如聊天记录、博客、收发的邮件等等。现代人的窥视癖,已经不仅是个体的,恐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陷入了一个集体的疯狂。比如说,狗仔精神已经深入人心,现在我们很多人成了狗仔的忠实追捧者,新闻、娱乐、八卦、体育、数码、时尚、经济……网络新闻无处不在,世界奇闻怪事依靠网络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各类评论到处招摇。请把我的文章复制,请把你的评论留下,殊不知,我们在窥视着别人的同时,也在出卖着自己!
  人们窥私欲的膨胀也与一些人愿意被偷窥有关。他们自视为是被看、被偷窥的对象。另外,成名后的经济实惠,也让一些人心甘情愿地成为被偷窥者,走上了一条有成就感、有实惠的捷径。这也是某些女性利用网络、靠隐私来吸引别人眼球的0理学和社会学的根本原因。
  在可见的未来,要让窥私现象消失还是一种奢望。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人们就还会热哀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就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别人隐私,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结束。
  
  是谁膨胀了我们的
  “窥私欲”
  ●东方尔
  今天我上网查阅资料时无意中发现,“窥私欲”之典型的“偷拍”竞在各种浏览图片的排 行榜上名列第四!仅次于“羡女”、“性感”、“模特”的点击率!可是转念一想,不婶!美女、性感、模特的点击率,所反映的不也是窥私欲吗?居然还是窥私欲!难道大众窥私的时代真的来临了吗?
  “窥私”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快乐的代名词?为什么“低俗”与“窥私”竟会以如此成正比的形式在一起“发扬光大”呢?事实上,这些年来,不管你是一个从事着怎样的工作,又对人生怀有多大理想和志向的人,只要你步入世界,你立刻就会发现,你正置身于种种“窥私”的机会和诱惑之中。
  在城市繁华的夜空中,举目可见夜总会豪华的巨大液晶显示屏上,女郎正在大跳特跳钢管舞,欲露还逮地疯狂,让夜色中的男人蠢蠢欲动;在无所不在的网吧里,道貌岸然的人们正疯狂地点着鼠标,“异性按摩”和“虚拟强奸”等网络游戏满足着人们在黑暗中不犯王法的欲望;在报刊亭期刊杂志的封面上,惹人眼球的标题比比皆是。更甚的媒体,完全以挖掘别人的隐私为卖点。毫无顾忌甚至添油加醋地把人们的私密生活展示给大众,以此博得期刊销售量或电视收视率,这些无疑都助长了大众的窥私欲望,致使很多人以把玩别人隐私为消遣和乐趣。
  毋庸讳言,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谁都有“窥私”的欲望。让人担忧的是, “窥私”和因“窥私”而兴起的低俗文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成了现代人乐此不疲的期待和渴望,从对真真假假的名人走光图的热烈点击到对普通人物事件的搜索,从对名人私生活的穷追猛打到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大曝光,从对职业的狗仔私密曝料的热捧到培植起一批又一批挖掘隐私的写手,这都说明现代人就这样理所当然地用别人的隐私填补并满足了自己的焦虑和渴望,激发并引导了大众对“窥私”的兴趣,在一场接一场低俗文化的大比拼中。不断变幻着“窥私”内容和“窥私”主角,不变的是现代人的低俗口水化、媚俗化和自渎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忙得像疯牛便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我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和弱点,即:快乐匮乏。为了消除这种匮乏感,我们努力地粉饰和虚构着我们的生活。可个体的力量毕竟是盲目和微不足道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以满足世人的“窥私欲”为卖点的低俗文化的自读化和平庸化,正好满足了蛰伏在我们内心深处有关“美”、“绚烂”、“激情”、“刺激”、“冲动”的种种需要。
  人们热衷于“窥私”与当代人热衰于一夜情、热衰于网上“同城约会”、热衷于黄色短信、热衰于成人聊天是一样的。热衷于成人聊天者大都是想寻求一番艳遇,而一看女星的艳照就冲动的人,则是求艳遇不成之后的退而求其次。从这个角度上说,低俗文化的盛行,则是人类快乐感官化的必然。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里,我们的体内永远交替变幻着“窥私”的需求和对低俗快感的渴望,如果我们听任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享乐化、窥私化、低俗化的话。我们的激情渴望就会以绝对的“窥私”指向,使我们陷入某一种癫狂的状态。在21世纪,当代人从一场又一场的窥私运动中,所娱乐、所快活、所收获的正是这样一种“窥私至死”的癫狂。
  有专家在评论台湾的“许纯美现象”时曾说: “媒体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嘲弄某个女人,来供人们集体消费。”“窥私”热的出现,正是来自于“媒体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嘲弄某个女人”“供人们集体消费”的必然结果。当“窥私”以某一种娱乐方式开始在人们生活中流行并时尚起来的时候,在它的背后,必定有低俗的力量同时发泄着快乐的平庸与肤浅。问题是,当大量的、层出不穷的影像与文字诱惑着我们的窥私神经的时候。我们除了活成肉体并窥私至死之外还会有别的选择吗?
  我不想过多地夸大在低俗文化的喧嚣背后,到底还有多少反偶像化、泛政治化、世俗化、消费化、丑陋化的“窥私”原欲,我只是想说。在我们的低俗文化背后的确到处都是某些人精心设计的满足大众偷窥隐私、宣泄私情、内体狂欢需要的陷阱。
  
  大众窥私,捧红了低俗文化
  ●郑希付
  “芙蓉姐姐”最早的照片在水木清华网站现身,由于其常摆出独特的姿态,并高调张扬自我。立即引来人们关注,不仅成为当年的网络红人,还成了作秀的典型。而木子美也在网络上频频发表其性爱日记,所谓“用身体写作”由此而来。无独有偶,“KaPpa女”用身体作秀又引起一阵热议。而引发网络低俗文化高潮的,则是2008年的“艳照门”,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令人咋舌。不得不说,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低俗的底线,走向了恶俗的极端。
  低俗文化招摇过市不仅限于网络,图书、影视、报刊、音乐等领域也被其占去一角。77岁的老作曲家严肃气愤地说: “现在某些流行音乐简直就是对音乐、对人心灵的亵渎和糟蹋。”有人这样评价低俗文化: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低俗文化让人嗤之以鼻,而另一个事实则是,“芙蓉姐姐”之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红遍网上网下。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让人心生疑窦:既然对此看不顺眼,觉得有失体统,是什么力量助其迅速走红呢?
  在此,不得不感叹。人的心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人与生俱来的“窥私欲”纵容了低俗文化的走红。弗洛伊德在内在动力学说中提出,性和攻击性是原动力,而“窥私欲”恰恰与其密切相关。从小人们就对这两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但碍于情法理的束缚,不能随便突破社会既定的道德底线,于是长期将其压制于内心。但由于天性作祟,一旦遇到有人将与性、攻击性相关的东西公之于众时,人们就会在道德的层面上对其进行指责,似乎这样,才既能维持体现自己作为社会人遵守道德规范的一面,又能将其不断推进人们的视线。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有争议的东西才能引起注意。从而在将其变成热议的焦点时,人对于隐私的探求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某些心态助长了低俗文化的走红,反之,低俗文化也摧毁了许多稚嫩的心灵。低俗文化给成年人带来的是窥私欲的满足和感官的刺激。而对青少年来说,低俗文化一旦侵袭他们,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丧失生活目标,极易造成人格缺陷,出现变态心理和行为。
  低俗之风完全是一种只抓眼球,不顾责任的体现,已经到了亟待扫除的时刻。此风不除,后患无穷。因此,之于传播低俗之风的媒介,要加强自律,电视节目可以尝试分级,规定哪些属于限制级、哪些属于普通级。期刊报纸等纸质媒体,相关部门则应使用惩罚措施,加强管理。而对于监管较难的网络,有关部门要制订法令,对其进行严格监管的同时,一旦发现“越轨”行为就施以重罚。而作为低俗文化“看客”的民众,则要约束过度的猎奇心,这样低俗文化也就慢慢没有了市场。
  编辑 陈霖
  [廖新生图]
其他文献
Symphony-1、和气之笑  镇里人都认为雷诺先生是个脾气很坏的老头。一个周五,12岁的安妮要到她的好朋友马克家过夜,而雷诺家正在通往马克家的必经之路上。两个小姑娘路过雷诺家的时候,雷诺正坐在家前面的门廊那儿,示意她们过去呢。因为听了很多关于他的事情,安妮很害怕这个老头。马克却说别怕,雷诺不会伤害任何人。  走得越近,安妮就越紧张。到了跟前的时候,雷诺抬起头来看她们,还像往常一样紧皱着眉头,但
紧张的高中生活渐渐远去,神秘的大学校门缓缓开启。在这里,新入学的大学生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也即将开始独立面对人生的考验。环境的变化、知音难觅的孤独、中心地位的失落等心理问题,都会给大学新生带来困惑。当金榜题名的喜悦已经成为历史;当坐在奔向新生活的列车上看父母的背影渐渐远去,此时此刻大学新生们不妨问一下自己: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一、有效进行自我评价  关键词:淡定    失落的状元  
胡耀邦的女儿满妹在《思念依然无尽》中讲了这样一段往事:1989年4月。胡耀邦去世后,正在西雅图进修的她接到爱人从北京打来的电话: “你马上和旧金山领事馆联系。想一切办法尽快赶回来。外交部可能已经通知他们帮助你了。”  当她与领事馆联系的时候,接电话的人嗓音倦怠,极度不耐烦地说:“现在已是星期五晚上10点多钟了,你知道吗?都下班了!”满妹解释说:“我是中华医学会的副秘书长,是受组织的委派赴美学习的
“凌万芦波涛,从一苇所如”,这一句话是我送给芦苇的,它从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取意,原话为“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我略加改造。严格地讲。不能算是对联,因为它既不符合对联的平仄,也不对仗,但我那时只想着要把芦苇的名字嵌进去,就这样写了。  说起芦苇,或许你不认识,或没听说过,但要是说起他的作品,你肯定很熟悉。他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编剧,代表作有《赤壁》《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西夏路迢
韩红用歌声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了最红的歌星。  韩红是怎么红起来的呢?  说实在的,单从形象上看,韩红是不具备成为红歌星条件的。第一次见韩红在电视上演唱时,怎么也不相信她能红起来,因为在演艺界,是最讲究形象的。  命运对韩红是很苛刻的,不到六岁她就永远地失去了父亲,母亲工作繁忙,韩红只好跟着奶奶、叔叔一起生活。奶奶一边在服装店当裁缝,一边在街上卖冰棒,靠这点收入养活全家五六口人,生活的贫困与艰难可想
[美]列斯·派瑞特 庞启帆(编译)    “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通常没有当面回答他们,而是邀请他们来听我的讲座。在讲座上,我给他们讲了一些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这些真实的人和事相信能给他们一定的启迪。以下六个特征是每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士所共同拥有的。    责任时刻放心头    一个印刷厂的业务经理在他们承接的一本书即将付印的时候接到了客户的电话,客户想改变书的封
张爱玲,1955年从香港辗转旅居美国。第二年,张爱玲在新罕布什尔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邂逅了美国剧作家赖雅。在赖雅眼中,张爱玲庄重大方,具有东方女子的那种古典美。赖雅对张爱玲的作品也欣赏不已。他们在一起谈论中国的政治、书法、文艺创作,一来二去,彼此好感日益增多。两个多月后,两位不同国籍的老少作家恋爱了。这一年,赖雅65岁,张爱玲36岁。  一天,赖雅深情地盯着张爱玲问:你这个年龄,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七岁的时候,她很听母亲的话,母亲说“要吃得饱饱的,才能长得很高很高”,为了让自己快快长大,她把自己吃成了一个小胖妞。  十二岁的时候,她已经知道“胖妞”不是一个好的称呼,但是每当面对母亲做的美食,她还是忍不住嘴馋,并用母亲说的话——“胖才身体好啊”为自己的贪吃找借口。  十五岁的时候,正是爱美的年龄,那个夏天,看到别的苗条的女孩子穿着修长的裙子成为一道风景,她开始对自己肉肉的身体感到深恶痛绝,开始
需求简单。食求饱,衣求暖;广厦千间。夜宿五尺;家财万贯,日食三餐:只要自己的劳动所得,不向往不劳而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物质之外,心灵之中还有野草闲花,还有清风朗月。  人际关系简单。出门之前不劳父母反复叮嘱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公共场合不劳警察反复提醒要防备陌生人对你献殷勤;列车上瞌睡无须睁只眼闭只眼;见到对门住了5年的邻居能准确地认出来并友好地打招呼。  购物简单。用不着带着弹簧秤上街,用不着随
华丽的衣服只代表身份,  心灵才能代表美    22岁时,林志玲入行当模特。她身上有着老子《道德经》里所写的“水”的特质。林志玲以“水”一样的姿态立足于娱乐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和喜爱。其实林志玲并不漂亮,五官不算美,可是在人们的眼里,她总是那样迷人,谈论起她来,人们总会热血沸腾,无比向往。而不喜欢林志玲又大多是女人,或者看不习惯的正是她那种迷倒万千铁汉的“嗲”吧。  外界攻击她那自成一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