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好的蔓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茶叶在英国的作用如同蒸汽机一样重要,它帮助英国人度过危机并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在英国,红茶决不只单纯地是一杯饮料,它代表的是一个帝国及属于它的时代。
  拜伦在《唐璜》里深情地吟诵:“我觉得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地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
  荡漾着迷人琥珀色的中国红茶,为英国家庭主妇表现自己、消解寂寞找到了一种体面且合乎情理的方式,也让生性好斗的英国男人毅然地推开酒杯,优雅地拿起茶杯,变成一名彬彬有礼的绅士。
  骨瓷杯上升起袅袅的茶烟,幻化成蒸汽机上喷薄而出的白雾。在工业化早期,一杯茶,一块面包,让繁重的体力劳动变得不那么沉闷,工人们以充沛的体力铸就蒸汽时代的辉煌。同样,茶也让英国士兵保持了健康的体魄和顽强的战斗力,用船坚炮利在全球构筑起“日不落帝国”庞大的殖民体系。
  饮茶成为英国近乎宗教信仰的全民性嗜好。当帝国的铁蹄几乎踏遍大半个地球时,饮茶的嗜好也随之在其广袤的殖民地内蔓延开来,尤其是在与中国茶产区环境类似的如印度、锡兰、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等宜茶地带,开发者更是把这一嗜好拓展成产业,拼贴出一幅完整的世界红茶产销地图。
  红茶,是名副其实的“帝国之饮”。
  北美:嗜好的压迫与抗争
  荷兰人是北美饮茶风尚的启蒙者。
  早在17世纪中叶,荷属新阿姆斯特丹的贵族就已经从荷兰人那里知道了中国茶的美妙,而且同宗主国一样,饮茶是一种非常体面的社交礼仪。
  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易主英国并改名为“纽约”。此际,饮茶的嗜好在北美已蔚为风尚。随后,英国在北美的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并输送去了大量的移民。这些移民把英国的饮茶习俗也移植到了北美。
  1690年,在波士顿街头,来自伦敦的本杰明-哈里斯和丹尼尔·沃恩开了一家名叫“伦敦咖啡·茶·可可”的店。
  当时,从主流的茶品到饮茶方式,几乎与茶有关的一切都是伦敦的翻版,就连茶税也不例外。
  自1662年凯瑟琳首次把中国茶带进英国皇室以来,茶就在不断地征服着英国人的味蕾。至18世纪初,不论是英国国内,还是北美殖民地,饮茶都已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茶叶需求量的增加,使英国政府日益感觉到茶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1765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印花税条例》,对供应殖民地消费的茶及其它商品课税。税率的提高,使东印度公司的茶价也水涨船高。无疑,税法激起了民愤。尽管1767年通过的《贸易与赋税法规》取消了油漆、玻璃等商品的捐税,但民众仍然拒绝为每磅征税3便士的茶买单。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荷兰的走私茶。
  走私茶的大量涌入,渐渐抽干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原本丰厚的利润。北美市场的丧失,导致了茶叶的严重滞销,一度濒临破产。
  为了帮助东印度公司渡过难关,英国政府慷慨地批准了它输出茶叶的垄断权,并于1773年颁布了《茶叶税法》。该法明令禁止殖民地民众购买走私茶,并试图通过退税等优惠政策来增强东印度公司茶价的竞争力,从而重新夺回北美市场。
  然而,东印度公司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殖民地的民众不但不买账,而且更加坚决地抵制英国茶。从费城开始,抗税运动在北美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海港都出现了叫作“自由之子”的抗议团体。有的举行集会,有的呈递请愿书,但更多的人则忍痛割爱地放弃饮茶或改喝咖啡等其它饮料来抗议。在波士顿,“自由之子”在约翰-汉考克和萨缪尔-亚当斯的支持下,组建了“波士顿茶党”。
  红茶,唤醒了民众内心深处追求自由的愿望,而压迫却把愤怒之弓越拉越满。终于,自由抬头,愤怒决堤,酿成了1773年12月16日那场震惊世界的风暴。
  当90多名打扮成印第安人的爱国者把货船上价值1.8万英镑的342箱茶全都倒人海中时,奏响了独立战争汹涌澎湃的前奏。
  1775年4月19日清晨,莱克星顿响起的清脆枪声,拉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帷幕。经过7年的浴血奋战,1783年9月3日,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1784年,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他52周岁生日那天,向中国派出了“中国皇后号”商船,开启了最早的中美茶叶贸易。
  美国人在自由地享受红茶的同时,还用智慧革新了颇为繁缛的英式饮法,让喝茶变得更简便、更快捷。
  1904年,美国茶商理查德·布莱切登发明了清凉爽口的冰红茶。
  1908年,在纽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袋泡茶。100多年后,袋泡茶成为全球普及率最高的饮茶法,尤其在英国,10杯红茶中有8杯以上属于袋泡茶。
  印度:红茶的“日不落帝国”
  当代,印度与斯里兰卡、肯尼亚的红茶产量之和占据了世界红茶总产量的65%,而仅印度就占了30‰也就是说,全世界所喝的红茶中,每3杯中就有1杯是来自印度的。这足以让印度人感到自豪。
  印度红茶有今天的成就,首先应归功于来自苏格兰的布鲁斯兄弟。
  1823年,罗伯特·布鲁斯少校借商务公千的机会,穿过英属印度的东部边境,来到当时还属于缅甸的阿萨姆邦一个叫伦蒲尔(今西沃萨古尔)的地方。在同当地酋长比萨·卡姆做生意之余,向来痴迷于研究植物的他就顺带考察了当地的植物。
  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他在当地发现了野生茶树,并与酋长约定,等到下次再来时,准备一些茶籽给他。然而,第二次来伦蒲尔的并不是罗伯特,而是他同为军人的哥哥查尔斯。1825年,查尔斯把酋长给的茶籽分别种在高哈蒂和萨蒂亚的私人花园中,全都生根发芽了。
  尽管加尔各答植物园的瓦立池博士认定这些野生茶树并非真正的茶树,但查尔斯仍然坚持试种茶树。此后两年间,他在120个地方试种了茶树,堪称印度植茶的开拓者。
  此际,由安娜·玛利亚倡导的下午茶之风已是风靡英伦,仅靠中国红茶根本无法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1834年2月,印度总督威廉姆·本廷克创立了印度茶业委员会,制定了在印度栽培茶树的计划。对于东印度公司来说,此举无疑会损害到它的利益。但是,东印度公司并没有反对,因为由鸦片问题导致的冲突与摩擦使中英茶叶贸易常常受到波动。   茶业委员会成立后不久,就先后两次派书记官詹姆斯-高登赴中国学习制茶技术。高登不负众望,不但带回了制茶师,而且还带回了茶苗和茶籽,分种在了阿萨姆北部、库门、台拉屯和南部的尼尔吉里。不幸的是,除了大吉岭,其它地区引种的中国茶苗无一存活。这一结果让委员会大为光火,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搞的鬼:“中国人为了阻止茶树在中国以外的地区栽培,在出售茶籽之前,已经把茶籽煮过了。”
  经过反复试验,1838年11月,阿萨姆终于诞生了第一批印度红茶。这批红茶重约350磅,共分作8箱运往英国。其中,有3箱是小种红茶,5箱是白毫。1839年1月10日,这8箱茶出现在伦敦明星巷拍卖市场里。经过多轮竞拍,均被一个叫皮丁格的上尉以高价拍得。
  皮丁格斥重金买下这8箱印度首制的红茶并不是因为品质有多好,而是出于一片爱国之心。然而,1839年底运来的95箱阿萨姆红茶,品质则有了极大提升,也卖出了不错的价格。
  英国老牌茶商川宁公司从这批茶中看到了印度红茶的未来,大胆地断言道:“将来随着阿萨姆茶在栽培与制造方面的经验日渐丰富,品质逐步改善,有朝一日必能与中国茶并驾齐驱。”
  这一预言很快就得到了应验。较之柔和的中国红茶,精简了工序的阿萨姆红茶口感更浓烈、奔放,更适合加奶调饮,从而逐渐取代了中国红茶。直到今天,阿萨姆红茶仍然是最受英国人欢迎的茶品之一。
  19世纪中叶以后,印度茶业虽因盲目投资而陷入严重的危机,但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还是摆脱了困境。规模化的栽植,科学化的管理,机械化的制茶,推动了印度茶业的稳步发展,而在中国,茶业依然是分散的小农经济,而且品质也是参差不齐。慢慢地,中国红茶开始式微。20世纪初,印度茶叶年产量达到了10万吨以上,从中国那里夺走了“世界第一产茶大国”的桂冠。
  印度,是英国人一手打造的红茶“日不落帝国”。
  锡兰:尝试与拯救
  斯里兰卡这座印度洋上的热带岛屿,曾是咖啡树的天堂,是世界上优质咖啡豆的著名产地之一。然而,19世纪60年代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几近毁灭性的灾害粉碎了斯里兰卡成为“咖啡王国”的梦想,一种叫“咖啡锈病”的咖啡树病害导致大多咖啡树迅速死亡。
  也许,这是天意,上帝为斯里兰卡人关上了发展咖啡的大门,却为他们打开了走向“产茶大国”的另一扇门。
  1815年,锡兰全岛成为英国亚洲殖民版图中的一部分。这里有着明媚的阳光和丰沛的地形雨,且昼夜温差大,让英国人相信这会是一个颇为理想的种茶地。于是,1824年,英国人就将中国的茶籽引入岛内,在中央省康提附近的皇家植物园——佩拉德尼亚植物园播撒下第一批种子。
  约183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把印度阿萨姆邦及加尔各答的茶种引入锡兰中部高地的波拉登尼亚进行试种,但只是在咖啡园的角落里或是在山上划出一小块丛林来种茶。锡兰真正开始有规模地产制红茶则要到1867年,也就是咖啡树遭遇咖啡诱病的灭顶之灾后。
  来自苏格兰的詹姆斯·泰勒是锡兰茶业的奠基人。1852年,年仅17岁的泰勒应受雇于锡兰咖啡园的堂兄之邀,同十多个苏格兰人一起登上开往锡兰岛的帆船,漂洋过海,这一去就是一辈子。在康提,他受聘于当地最大的咖啡园纳拉荷纳庄园,年薪是100英镑。
  1867年,咖啡疫病席卷了锡兰全岛的咖啡园,泰勒分管的咖啡园——距离康提数十公里的鲁尔康特拉庄园也没能幸免。
  转眼间,成片绿油油的咖啡园相继凋敝,惨不忍睹。有的人甚至剥去咖啡树的树皮,砍去枝条,当作木材卖到英国用来制作茶桌的桌腿!
  灾后,望着咖啡叶上星星点点的褐色病斑,庄园主们心痛不已,而此时已是茶园主管的泰勒则积极寻找补救的方法:除了种咖啡,还应该种些其它的作物,这样才能避免全军覆没。这时,纳拉荷纳咖啡园主恰好将他们刚弄到手的印度阿萨姆种茶树交给了泰勒,让他在咖啡园里试种。正是这次尝试,开启了锡兰的茶叶时代。
  他在咖啡园中开垦了20英亩地来种茶,他在种植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再加上他的精心照料,这些小茶苗长势喜人,长得枝繁叶茂。
  1872年,泰勒开办了一家设备齐全的制茶厂,运用从印度北部大吉岭学来的制茶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改良制茶技术。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创制了锡兰红茶,并在康提卖出了好价格,成为锡兰历史上首次茶树大规模商业种植的典范,而鲁尔康特拉也因此成为锡兰红茶的发源地。
  1873年,23磅凝结着泰勒多年心血的锡兰红茶被送回英国老家,亦是好评如潮,詹姆斯-泰勒这个名字也随茶香在伦敦流传开来。
  1880年,在伦敦茶叶商店里,“泰勒茶”与中国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一起摆在柜台最显眼的位置。
  1893年,100万包锡兰红茶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被抢购一空,并在同年举行的伦敦茶叶拍卖会上以每磅36.15英镑的高价而名声大噪。
  就这样,锡兰成为英国殖民者继印度之后取代中国红茶的第二张“王牌”,属于锡兰红茶的时代来了!
  147年过去了,当代斯里兰卡已经形成了乌瓦、乌达普沙拉瓦、努沃勒艾利耶、卢哈纳、康提和汀布拉等6大主产区。约30万吨左右年产量,分得了全球茶叶总产量1/10的份额。
  茶,拯救了锡兰,也成就了锡兰。
其他文献
古旧的树木,在风霜雨雪的等待中,成为了茶人魂牵梦萦的向往;置身在茶席之间,一个不经意的邂逅就会牵引着你纯粹的向往。或许没有墨迹的渲染,没有音律的雅韵,在这草木之间,在这茶杯之间,无情的事物启迪着有情的生命,在滋润的流年中,豁然开朗,体悟着生命的厚重。  茶是什么,或许不同的人赋予了她不同的使命,或许那些只是表象,并不是茶生命的本质。质本洁来还洁去,茶是生命一个华丽的转身,在枯木中重获生命的生机。 
期刊
什么叫茶道评论?茶道评论是与画评、乐评、影评等同样性质的专业。这种评论要提出中肯的看法,不是茶余饭后随便说一说,也不是消费指南,更不只是找出相关资料拼凑而已。  评论人对茶道种种需有深厚的认识,并持续关注当代茶道发展。茶道评论的目的不是要打倒或吹捧某茶人、某观念或某茶叶。茶道评论的内容是否带来启发作用,所被讨论的现象和做法是否发掘出更深层的意义与价值,是评论人要做的努力。  茶界需要很多很多的茶道
期刊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茶微苦而回甘,当下茶文化空前繁荣,很多人以为《诗经》此句及其它诗句中的“茶”,都与茶有关。其实这是误读了。《诗经》本意包括陆羽《茶经》的相关引文,明确其中之“茶”都不是茶。屈原《楚辞》也写到“茶”与“荠”:“故茶荠不同亩兮,兰苣幽而独芳。”为何“茶”与“荠”常作对比?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诗经》七“茶”分别是苦菜、白茅花和“毒害”  《诗经》是我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
期刊
历史,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小至人物命运,大到帝国更替。而茶叶,一片象征着平和温婉的叶子却成了这“相似之处”的推手。  在东方,它让中华民族富贾世界,却也因为它,古老帝国的荣光被来自西方的尖船利炮摧毁,而后英帝国雄霸世界;在新大陆,波士顿倾茶掀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美国一举跃上了历史的中心舞台,英帝国的辉煌就此落寞。  帝国兴衰、文明更替,近代以来的世界发展史,我们看到了茶叶这小精灵的清晰的印迹
期刊
与其它茶类相比,白茶最突出的竞争优势在于它的保健功效。白茶的产量并不大,但作为外销茶中的特种茶类,却有90%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市场,且常销不衰,消费者看中的也是它的保健功效。  近几年来,随着白茶保健功效逐渐被国人所认识,一些白茶生产企业在坚持传统制茶工艺的同时,也积极地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运用高新科技,研发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这些“另类”的白茶,如白茶含片、γ-氨基丁酸白茶、白茶茶枕
期刊
黄勇  武夷山著名茶人,中国茶叶学会会员,南平市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武夷山市清风茶叶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茶叶生产一线。并对武夷岩茶文化历史有精深研究,为许多报刊撰写有关茶叶文章。  贡茶文化的代表  铁罗汉是四大名丛里成名最早的,在宋代贡茶里就有铁罗汉、石乳的品目。  自古以来,武夷有茶都是名茶,而且都是贡茶。从公元1302年到1557年,在这255年里,元明两朝设立御茶园,武夷岩茶一直作为贡
期刊
从康提到努瓦拉埃利亚,沿途公路是一个紧接一个的S型弯道。车外满眼是绿色的茶陇,一条条、一脉脉,划分得非常整齐,像是修剪精致的绿色巨毯覆盖了整个山间。茶山每隔一段路,就会看到茶树间的一些牌子,上面写着茶厂的名字或茶叶的品牌,每个茶叶种植园都有巨大的路标,用来告诉游客茶园的归属和游客服务中心所在地。因为赶上好天气,所以能看到穿着鲜艳的采茶工在茶树丛间忙碌。她们背着小背篓,只采茶树顶部最高最嫩的叶子,手
期刊
好茶的等待令人欢喜。  有些茶放了很久,总不想动它。有些茶是舍不得喝,有些茶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  与茶的情感,有时像是恋爱的心情,期待、不安、欢喜。有时如遇久别的友人,惊喜、感慨。有时若相濡以沫的伴侣,相知、安宁。  用心做茶的人太少了。人们说,太懂茶的人反倒不会做生意,少懂点茶,吹起牛来可以天马行空。因为于此,茶界盛产各种“理论”,让人越来越认不得好茶。  六安茶早在唐代就已为人所知。《寿州
期刊
宋代的茶叶主要还是饼茶,也有散茶(也称草茶)。不管饼茶还是散茶都要碾磨成茶末,但茶末不再放入鳆中煎而放在茶盏中调和冲泡。“点茶法”即先将茶末放入盏中,用少量热水注入将茶末调成膏状,再持汤瓶(也称汤提点)向盏中注入适量热水冲成茶汤。茶汤经茶筅充分击拂后,呈乳状茶汤始可饮用。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叫“点”,点要求水流顺畅而有力度,落点准确。北宋初期从“点茶”又衍生出“斗茶”的游戏。斗茶要求点好的茶汤表面白
期刊
钱椿年《茶谱》将茶盏名为“啜香”,情意皆准。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生于福建,最喜爱的便是产于建阳水吉镇、从宋时便已名扬天下的建盏。敦厚的建盏,无论是色泽还是重量,握在手中都有种难以忽略的存在感。  如今,建盏的烧制工艺早已恢复。新的建盏亦不乏精妙之物,但每每观之,总觉得少了那一点点的气韵。对老盏的偏爱总是多些。大抵自己是从古纸堆里走出的旧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