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简媜书,“看到一个大气的人,好比行走于莽莽野草之地,忽然撞见一棵森茂大树,当下的喜悦,是带感动的。”不瞒你说,这个句子让我想到的人只有他,想到他的时候也就想到了这两个字:“大气”。
第一次见到朱彦民先生的时候,把我惊了一大跳——见过许多男人留胡子,但是这么有气质的胡子却是不多见,当时心底闪过两个大字:大侠!温文尔雅的外貌,颇有风霜之色,谈笑之间不掩豪迈飒爽之风,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大侠”二字的注解。不敢言一见倾心,但我这个逃课惯犯却是从此没有缺过先生的课堂。
虽然朱老师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历史学领域中的一位大家,但我上课却不是为了听他讲历史课,而是为了看他龙飞凤舞地写板书。你要知道,欣赏“南开大学的一支笔”写板书可不像是每天吃白米饭那么稀松平常的事儿。朱老师不仅是书法艺术家,而且是驭学问以驱笔的书法家。在大学里,很多老师授课时都不写板书,但朱老师不同,他总是把板书写得很认真。看老师写板书的背影和舞着的手臂,我知道他很享受写的过程,其实我们也很享受他写板书的过程。就在朱老师的课堂上,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当学生的幸福原来便是如此地享受。
我对朱老师的喜爱还有一点隐情——他和黄日华版的乔峰很是神似。那“剧饮千杯男儿事”的乔峰除了黄日华,这世上再无第二个人能演活他。当遇到朱老师的时候,我有一种见到活的乔峰的感觉。和他交往愈久,便愈觉得像。后来我总结出来了,他们相像,因为他们都大气,大气是侠者共有的气质。朱老师爱美酒,爱交友,曾有“酒资无多足尔醉,头颅尚在任我狂”之联语,这是大气。他对故乡浚县始终懷着眷眷之情,常满懷故土深情为家乡的山水赋诗作文,这也是一种大气。他虽为一介书生,但也敢为民工向包工头讨债,这又是一种大气。他的书法也是大气的。他的行草飘逸有出尘之致,其神会殷墟书契,奇崛而豪达;甲骨文字则沉着而屈郁,古樸而精妙。古人语:“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书法之大气不是做作出来的,若书者无自己的艺术襟懷,任你怎么做作也出不了大气。我知道我喜欢的就是朱老师的这股大气劲儿。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当你走进别人的世界,当你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这时你就多了一个世界,也就跳出了自己的狭窄世界。所以我感谢与朱彦民先生的结识,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大气的人的世界,并且还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到翰墨世界里的风光。也许我不是一个好的提问者,但如果你愿意来听我们的谈话,如果我们谈到的某句话能让你停下来,定睛几秒,那我就知足了。
《润》:在您的博客中,看到您的书法作品中有很多书体,您比较喜欢哪种书体?您对这种书体的美有什么体会呢?
我的书法作品涉及的书体较多,真草隶篆、金文甲骨等都有所涉猎,其中主要还是行草书和甲骨文字,即以现代笔墨书写下甲骨文字的书法作品。最常写也最擅长的还是行草书。个人认为,行草书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最容易入手,最容易形成自己的体式和风格,最容易表现一个书法家的精神、气质,是诸多书法体式中最能够抒情达意的书体。
世人多喜欢魏晋时期的行草书书法,因为晋人的行书书法艺术,是一种表现心灵的艺术,是书法家用心写成的。今天我们看晋代行书作品,如朝霞,如烟云,如清风,如丽水,如春华,如秋月,如醇酒,如美女,明丽自然,光彩照人,无不是魏晋玄学的映照,人物品藻的回音。
《润》:您的斋号曰“懷醑堂”,它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吗?
我的这个斋号确实有一个特别的来历。这是1994年范曾先生给我起的。
那时我还未入范先生门下,因有导师王钰哲教授的推荐,能够经常到范先生家中聊天谈心论学。在一次闲谈中,范先生问我有没有斋号,说书画文人都要有自己的斋号和艺名。我说有过一个,叫做“冰醋斋”。范先生让我说说含义何在,我就说自己出身寒微,从小受穷,如今走的又是清贫读书之路,冰者,寒也;醋者,酸也,取此斋号,就是不忘自己的出身,以寒酸之士励志自警。范先生当即表示不好,认为斋号也是名号,应该大气,不该如此小气自限。我听了之后,颇受教会,深以为然,就祈请范先生给我起个新的斋号。范先生答应了。
再去范先生家时,范先生说我给你起了个新斋号,叫做“懷醑堂”,如何?我不解其意,范先生就给我讲解道:“屈原《离骚》:‘巫咸将以降兮,懷椒糈以要之。’巫咸本是商代名臣,但被楚人尊为天神。屈原准备了美酒佳馔,邀请巫咸降临歆享。而且你喜欢饮酒,故将“懷糈”改为“懷醑”(糈、醑古字可以通假),意为以虚懷拥抱像美酒一样的美好事物,你看如何。”范先生确实是个好老师,能够因势利导,以我能感兴趣的“懷醑”、“诗酒”字眼,劝喻我懷抱美好意愿,为人大气,刻苦读书,学业有成。我当即拱手感谢范先生。
《润》: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一直伴随着这样的发问:“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如果用这两个简单的哲学追问来造句,您会怎么说呢?
我不是学习哲学出身的,对这样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我恐怕要交白卷了。
但是若要勉强回答,也可以这样说:我现在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小知识分子,一个位卑但未敢忘国忧的读书人。我不知道我能往哪里去,但是我愿意以一个普通而有文化良知的学者的身份,要么治学,要么育人,希望能为中华文化的繁荣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就像总是在赶路的月亮,不管阴与晴,不管圆与缺,不管是否被看见,总在茫茫苍穹中,一面赶路,一面照亮夜幕。
第一次见到朱彦民先生的时候,把我惊了一大跳——见过许多男人留胡子,但是这么有气质的胡子却是不多见,当时心底闪过两个大字:大侠!温文尔雅的外貌,颇有风霜之色,谈笑之间不掩豪迈飒爽之风,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大侠”二字的注解。不敢言一见倾心,但我这个逃课惯犯却是从此没有缺过先生的课堂。
虽然朱老师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历史学领域中的一位大家,但我上课却不是为了听他讲历史课,而是为了看他龙飞凤舞地写板书。你要知道,欣赏“南开大学的一支笔”写板书可不像是每天吃白米饭那么稀松平常的事儿。朱老师不仅是书法艺术家,而且是驭学问以驱笔的书法家。在大学里,很多老师授课时都不写板书,但朱老师不同,他总是把板书写得很认真。看老师写板书的背影和舞着的手臂,我知道他很享受写的过程,其实我们也很享受他写板书的过程。就在朱老师的课堂上,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当学生的幸福原来便是如此地享受。
我对朱老师的喜爱还有一点隐情——他和黄日华版的乔峰很是神似。那“剧饮千杯男儿事”的乔峰除了黄日华,这世上再无第二个人能演活他。当遇到朱老师的时候,我有一种见到活的乔峰的感觉。和他交往愈久,便愈觉得像。后来我总结出来了,他们相像,因为他们都大气,大气是侠者共有的气质。朱老师爱美酒,爱交友,曾有“酒资无多足尔醉,头颅尚在任我狂”之联语,这是大气。他对故乡浚县始终懷着眷眷之情,常满懷故土深情为家乡的山水赋诗作文,这也是一种大气。他虽为一介书生,但也敢为民工向包工头讨债,这又是一种大气。他的书法也是大气的。他的行草飘逸有出尘之致,其神会殷墟书契,奇崛而豪达;甲骨文字则沉着而屈郁,古樸而精妙。古人语:“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书法之大气不是做作出来的,若书者无自己的艺术襟懷,任你怎么做作也出不了大气。我知道我喜欢的就是朱老师的这股大气劲儿。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当你走进别人的世界,当你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这时你就多了一个世界,也就跳出了自己的狭窄世界。所以我感谢与朱彦民先生的结识,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大气的人的世界,并且还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到翰墨世界里的风光。也许我不是一个好的提问者,但如果你愿意来听我们的谈话,如果我们谈到的某句话能让你停下来,定睛几秒,那我就知足了。
《润》:在您的博客中,看到您的书法作品中有很多书体,您比较喜欢哪种书体?您对这种书体的美有什么体会呢?
我的书法作品涉及的书体较多,真草隶篆、金文甲骨等都有所涉猎,其中主要还是行草书和甲骨文字,即以现代笔墨书写下甲骨文字的书法作品。最常写也最擅长的还是行草书。个人认为,行草书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最容易入手,最容易形成自己的体式和风格,最容易表现一个书法家的精神、气质,是诸多书法体式中最能够抒情达意的书体。
世人多喜欢魏晋时期的行草书书法,因为晋人的行书书法艺术,是一种表现心灵的艺术,是书法家用心写成的。今天我们看晋代行书作品,如朝霞,如烟云,如清风,如丽水,如春华,如秋月,如醇酒,如美女,明丽自然,光彩照人,无不是魏晋玄学的映照,人物品藻的回音。
《润》:您的斋号曰“懷醑堂”,它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吗?
我的这个斋号确实有一个特别的来历。这是1994年范曾先生给我起的。
那时我还未入范先生门下,因有导师王钰哲教授的推荐,能够经常到范先生家中聊天谈心论学。在一次闲谈中,范先生问我有没有斋号,说书画文人都要有自己的斋号和艺名。我说有过一个,叫做“冰醋斋”。范先生让我说说含义何在,我就说自己出身寒微,从小受穷,如今走的又是清贫读书之路,冰者,寒也;醋者,酸也,取此斋号,就是不忘自己的出身,以寒酸之士励志自警。范先生当即表示不好,认为斋号也是名号,应该大气,不该如此小气自限。我听了之后,颇受教会,深以为然,就祈请范先生给我起个新的斋号。范先生答应了。
再去范先生家时,范先生说我给你起了个新斋号,叫做“懷醑堂”,如何?我不解其意,范先生就给我讲解道:“屈原《离骚》:‘巫咸将以降兮,懷椒糈以要之。’巫咸本是商代名臣,但被楚人尊为天神。屈原准备了美酒佳馔,邀请巫咸降临歆享。而且你喜欢饮酒,故将“懷糈”改为“懷醑”(糈、醑古字可以通假),意为以虚懷拥抱像美酒一样的美好事物,你看如何。”范先生确实是个好老师,能够因势利导,以我能感兴趣的“懷醑”、“诗酒”字眼,劝喻我懷抱美好意愿,为人大气,刻苦读书,学业有成。我当即拱手感谢范先生。
《润》: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一直伴随着这样的发问:“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如果用这两个简单的哲学追问来造句,您会怎么说呢?
我不是学习哲学出身的,对这样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我恐怕要交白卷了。
但是若要勉强回答,也可以这样说:我现在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小知识分子,一个位卑但未敢忘国忧的读书人。我不知道我能往哪里去,但是我愿意以一个普通而有文化良知的学者的身份,要么治学,要么育人,希望能为中华文化的繁荣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就像总是在赶路的月亮,不管阴与晴,不管圆与缺,不管是否被看见,总在茫茫苍穹中,一面赶路,一面照亮夜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