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既有“工具”的一面,又有“人文性”的一面,所谓“工具性”是指作文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人文性”,是指作文教学中体现的人伦情怀、人性之美、人生真谛等。可以说,悟性、灵性、情性、思性和人格是作文教学由低到高的五个境界,它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素质发展的五个阶梯这五个方面的合理构建。这也正是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人”“文”合壁的要义所在。
一、感悟人生真谛
感悟是人对客观世界本身的感受与体悟,是一种性与理的升华。如某地竞赛作文《春意融融》。某学生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公共汽车站内外的见闻:陆续到站的汽车、蜂拥的人群,呼唤孩子的母亲和期待妈妈的孩子……然而就在这时,一位断臂的军人正竭力帮助维持秩序。于是站内安静了。人们排着对有秩序的上车,还在车厢内互相谦让座位。结尾写到:窗外,寒意陡峭;窗内,春意融融:不知是车内人多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车窗上的冰屑化了,窗玻璃顿时明亮了许多……
这里,小作者以寓意式结尾,把复杂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冰屑融化这一细节上,从而是冰屑融化隐含着深刻的寓意:人们内心的冰屑——陌生、漠然、隔阂——融化了;人与人之间陡然变得熟悉而亲近。作者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具体可感的细节之中,朦胧模糊而又含蓄隽永,激起人们不尽的思索,形成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二、感受人性之美
历史上,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他们对人之初的“性”的认识相悖,但他们一致追求的人性真、善、美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人性的真善美。
如习作《受伤的蝴蝶》:她一个人无助地在操场上徘徊,不愿接触任何人,别人也不愿与她交谈。强烈的自卑感使她把自己约束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精神上的障碍使她失去了身边所有的朋友,而她又是我的同桌,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学习压力又大,她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恐惧,甚至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仇视。比如,老师说哪里发生了惨案,她却说:“太好了,本来就不该有那么多人!”她还常常通宵难眠,为的是我又“刻苦”了!如此怪事,不胜枚举。因此,我总想避开她。
然而,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看到她蹲在花丛边,救护一只受伤的蝴蝶。这一下,我愣住了!我惊奇的发现,她对生灵还存有爱心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和她一起,放飞了那只蝴蝶……她感激地望了我一眼。此时此刻,我看到了她信任的目光,第一次找到了“心心相印”的感觉。我觉得,我的同桌犹如一只受伤的蝴蝶,她多么希望我们大家去拯救她,去温暖她的心灵啊!
这篇习作构思精巧,立意深远。小作者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发现一颗需要呵护的心灵,两颗心撞击出善良的火花、生命的火花、人性的火花。虽然她们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都体现就对生命的关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实,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对真善美的向往。只是我们缺少发现。不是吗?那颗受伤的心灵独自徘徊,希冀的正是人性中最本质的“爱”。假如我们都能像《受伤的蝴蝶》的作者那样,用善良的眼光去发现人性之美,那么,我们便会从司空见惯中发现美丽,从麻木不仁中想到觉醒,从斗转星移中悟出真谛。
三、表现人伦情怀
写作是真情的自由释放,它源于一种生活的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源于苏醒的心灵对伦理的情愫和感悟。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实话、套话。唯有“真实”,才能撩拨平常人的心弦,唯有“真实”,才能净化平常人的心灵;唯有“真实”,才能展示学生稚嫩的情怀。
如,习作《关爱》:那一次,我因小腿骨折住进了医院,腿上打了厚厚的石膏,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爸爸妈妈因工作忙而不能时时陪在我身边,我呆在病房里,病痛袭来,常常偷偷流泪。有一天,护士李阿姨带着阳光般的微笑走进了我的世界,经常和我聊上几句,有时还和我一起猜谜,我蜷缩的心忽然舒展开来,病房里融进暖暖春意。以后日子似流水般过去,我仿佛不是生活在病房里,而是生活在亲人的怀抱中,在李阿姨灿烂的微笑里,我忘记了病痛,只记得那一个夏季充满了灿烂的阳光……几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李阿姨。但在我的眼睛里,她依旧那么年轻,依旧那般灿烂,用她那天使般的心,关爱着她身边柔弱的生命。
这篇习作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小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确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像李阿姨一样充满爱心的天使,使孱弱的身体变得健康,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坚强,使痛苦的心情变得愉悦……这正是“爱”的力量!可见,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细细观察,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美丽,爱的情怀是多么温馨。爱的阳光是多么灿烂。
责任编辑 王 波
一、感悟人生真谛
感悟是人对客观世界本身的感受与体悟,是一种性与理的升华。如某地竞赛作文《春意融融》。某学生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公共汽车站内外的见闻:陆续到站的汽车、蜂拥的人群,呼唤孩子的母亲和期待妈妈的孩子……然而就在这时,一位断臂的军人正竭力帮助维持秩序。于是站内安静了。人们排着对有秩序的上车,还在车厢内互相谦让座位。结尾写到:窗外,寒意陡峭;窗内,春意融融:不知是车内人多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车窗上的冰屑化了,窗玻璃顿时明亮了许多……
这里,小作者以寓意式结尾,把复杂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冰屑融化这一细节上,从而是冰屑融化隐含着深刻的寓意:人们内心的冰屑——陌生、漠然、隔阂——融化了;人与人之间陡然变得熟悉而亲近。作者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具体可感的细节之中,朦胧模糊而又含蓄隽永,激起人们不尽的思索,形成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二、感受人性之美
历史上,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他们对人之初的“性”的认识相悖,但他们一致追求的人性真、善、美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人性的真善美。
如习作《受伤的蝴蝶》:她一个人无助地在操场上徘徊,不愿接触任何人,别人也不愿与她交谈。强烈的自卑感使她把自己约束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精神上的障碍使她失去了身边所有的朋友,而她又是我的同桌,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学习压力又大,她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恐惧,甚至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仇视。比如,老师说哪里发生了惨案,她却说:“太好了,本来就不该有那么多人!”她还常常通宵难眠,为的是我又“刻苦”了!如此怪事,不胜枚举。因此,我总想避开她。
然而,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看到她蹲在花丛边,救护一只受伤的蝴蝶。这一下,我愣住了!我惊奇的发现,她对生灵还存有爱心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和她一起,放飞了那只蝴蝶……她感激地望了我一眼。此时此刻,我看到了她信任的目光,第一次找到了“心心相印”的感觉。我觉得,我的同桌犹如一只受伤的蝴蝶,她多么希望我们大家去拯救她,去温暖她的心灵啊!
这篇习作构思精巧,立意深远。小作者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发现一颗需要呵护的心灵,两颗心撞击出善良的火花、生命的火花、人性的火花。虽然她们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都体现就对生命的关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实,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对真善美的向往。只是我们缺少发现。不是吗?那颗受伤的心灵独自徘徊,希冀的正是人性中最本质的“爱”。假如我们都能像《受伤的蝴蝶》的作者那样,用善良的眼光去发现人性之美,那么,我们便会从司空见惯中发现美丽,从麻木不仁中想到觉醒,从斗转星移中悟出真谛。
三、表现人伦情怀
写作是真情的自由释放,它源于一种生活的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源于苏醒的心灵对伦理的情愫和感悟。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实话、套话。唯有“真实”,才能撩拨平常人的心弦,唯有“真实”,才能净化平常人的心灵;唯有“真实”,才能展示学生稚嫩的情怀。
如,习作《关爱》:那一次,我因小腿骨折住进了医院,腿上打了厚厚的石膏,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爸爸妈妈因工作忙而不能时时陪在我身边,我呆在病房里,病痛袭来,常常偷偷流泪。有一天,护士李阿姨带着阳光般的微笑走进了我的世界,经常和我聊上几句,有时还和我一起猜谜,我蜷缩的心忽然舒展开来,病房里融进暖暖春意。以后日子似流水般过去,我仿佛不是生活在病房里,而是生活在亲人的怀抱中,在李阿姨灿烂的微笑里,我忘记了病痛,只记得那一个夏季充满了灿烂的阳光……几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李阿姨。但在我的眼睛里,她依旧那么年轻,依旧那般灿烂,用她那天使般的心,关爱着她身边柔弱的生命。
这篇习作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小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确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像李阿姨一样充满爱心的天使,使孱弱的身体变得健康,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坚强,使痛苦的心情变得愉悦……这正是“爱”的力量!可见,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细细观察,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美丽,爱的情怀是多么温馨。爱的阳光是多么灿烂。
责任编辑 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