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山如歌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had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庆志出生于安徽北部的一个叫郭洼的小乡村,据他说在记忆中天空很清澈,月亮下可以看书,可以依稀看到几十里外的大山在天边有一道墨色的轮廓,如云如烟荡漾在儿时的梦里。那是县城周边的山,距离郭洼五十多里,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上学路上,大山在旭日的光照下璨然,像圣洁的辉煌中托举着一块碧玉摇曳着一份召唤,让他时时仰望。
  在真实的触碰那些大山后,年轻的郭庆志也渐渐了解这些大山的故事,那些拥有着美好结局的故事,让他渐渐明白了龙山、凤山、虎山、年山这些具有象征意象的名字与大山的关系,这个环绕在群山之中的一方乡土受着大山怎样的恩泽。与儿时相比,风华正茂的恣意,让他对大山减去了一些神秘,多了一份缠绵其中的情感。这份情感在远离家乡后,更是积聚发酵着,愈加显得浓郁,所以他经常会说,最美的山在皖北,最美的风景在安徽的那些大山之中。
  由望山时期对大山的向往,到观山时感山之神秘,在游山中欲探究竟,一直到造山过程中心中虔诚的情怀,郭庆志艺术世界中的“山”丰富于四时晦明的山。所以观其山水画,一纸兼写百山之形,万千气象中见“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之意蕴。郭庆志近年奔走大江南北,大有欲览尽祖国山河之势,然而在郭氏之“山”中却不很少见及以三山五岳命题的创作,有懒写名山的情志,这是因为在其艺术生命中根植的那座家乡的大山形象,成为了他创作的中心,而在其眼中不断阅历的山自然成为了印证自己山水哲学的具体材料与形象,继而成为自己心中的“山”。

  山水画作为郭庆志艺术美学的参照与主要表现形式,其笔下的创作受不断开阔的眼界挑拨、升华,成为他艺术思想体系建立的一个很重要的诱因,也是徐恩存给予他山水画评价“看山不是山”的那座不是山的“山”,是一个具有着“我”的山,正是源于此,郭庆志的山水画才能得“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穷观照而得于自然,赋予山水情感思想,表达着他个人艺术体验的美学理念。在游历、写生等艺术活动中,他汲取着通过观照得到的山水形象,转化为自己创作所需的“意象”元素,重新构造山在自己艺术世界的需要,赋予其具有郭庆志特质的美学语言,从而在郭庆志山水中有着“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的格调,满足着他在不同时期中对山的情感依附。

  在时代美学的争执中,无论是提倡笔墨还是画外功夫的表达,郭庆志都有创作须借于自然的美学观点,认为一切艺术创造活动,都必不可缺主观印象中的山水之形,在饱游沃看中把握自然山水的本质气韵,祛傥然中来去的杂念,取其根本,在奇崛神秀中怅然天地之外物游神览,以艺术美学思想的态度自恃,自然具有揽万峰竟秀独入心间的气度。在写纸上山水取眼中山水的大同,以形象气韵,以笔墨传神,“欲夺其造化”而融入自己的艺术语言之中。显“欲夺其造化”之“欲”将之势的生动效果,赫然明朗于纸上。也只有经过主观量化与客观意念的家乡大山情怀,具有着这种宽宏的包容性,赋予了他一个从幼年体验到如今每日高观仰止,走出去又欲走进去的大山。

  郭慶志山水画语言能发前人之所未发,使人耳目一新,耐人寻思,正是得益于他所创造的山是参照着心中如歌的皖山,让观者在进入到他的“大山”后,感受并且理解他所塑造出的美学观照中“山”的艺术形象,在他的“大山”中见其性情,见其志趣,悠然产生出一份对大自然的向往与探究的冲动。那不是名山大川,那是生长在郭庆志出生之地的大山,海拔一百多米,绵延在县城周围,却蕴藏着一个被称为“书画之乡”的山。

  郭庆志
  安徽萧县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京徽画院常务副院长
  安徽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安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上海工程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特聘画家
其他文献
2018年,时光匆匆。回首艺术道路的过往,有很多辛酸和感慨,最重要的还是艺术道路上的点滴收获和无限感动,也是我一生的艺术追求。  常言道,三十而立,我也即将迎来自己的而立之年,从开始学画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从憧憬艺术梦想,到实现大学梦,考上中央美术学院,从事雕塑艺术的学习与创作,美院的学习是充实而辉煌的,不敢丝毫的懈怠。本科毕业后顺利地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导师何家英先生学习中国人物画创作与研
期刊
【摘要】本文在太原工业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围绕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从突出应用,总体优化;加强实践,强化能力;合作教育,协同育人;分流培养,因材施教;完善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五个方面入手。制定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体系设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置情况,使该专业培养方案真正围绕地方经济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期刊
30多年前,东山魁夷前往奈良的招提寺创作壁画《山云》《涛声》,在通往寺院的路上,沿途风光让他心生欢喜和感动,后来他在文章中写道:“这是一条令人喜欢的路,路上立着一些快要倒塌的瓦顶板心泥墙、成排朴素的民房,显得非常恬静。这一带保存着西京平和的风貌。沿路有稻田,庸俗和喧嚣没有涌到门前来,优美至极。”30多年前,我在乡下的时候,这样的田园风貌随处可见。村头的小河平静又清澈,屋后的树林里听得见小鸟啁啾,老
期刊
【摘要】对于夏俊娜的绘画,很多人认为画家是为了突出异国风情的小资情调。笔者认为这类分析还停留在其绘画的表面,并未深入到夏俊娜绘画意义的根本。夏俊娜绘画的意义并不在绘画图像的所指,而是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在绘画语言方面的能指优势,回归绘画的诗性。她将自我感觉审美化,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具体到画面肌理、色彩关系、图像关系,一步步在画面中从局部到整体扩展。  【关键词】夏俊娜;能指优势;诗性  每次读到马致
期刊
刘懿兄是我学长,我们认识多年,深知他在繪画上不断奋进求索的过程,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包括后来从地方高校入省国画院,他多年如一日地进行中国画的研习、实验、创作,其中的艰辛冷暖可想而知。  如今,他正值不惑之年,慢慢迈入艺术生命的成熟期。在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画家都经历着“艺术从何而来,又将向何而去”之惑。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绘画本身而言,前者当为技法实践层面的硬指标,后者则为内在精神、
期刊
认识某件艺术品,应该先要认识艺术家,我们有那么多的史学家、艺术评论家,他们是如何研究艺术品的?我觉得必须要研究艺术家及他们的时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作品及所包含的意义。  艺术评论家所研究的艺术家的信息往往是二手的甚至是三、四手的。故,不免会有道听途说之嫌。而我今天所评论的是我认识的老同学,共事了40多年的雷务武教授。  我们都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77级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同学。我们版画
期刊
期刊
我喜欢方延寿这个纯朴、热情的人,也喜欢他很有味道的水彩画。我早就计划写点方延寿的读画感,一想到文字,就不知从何说起。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靠可视图像激发观者情绪,从而引发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解说无异是强加于人的,实属多余!这里说的仅是一孔之见,一家之言。  在当下“流行偶像时代”社会浪潮中,水彩界也不例外:崇洋媚外,唯外国画家最牛,中国无大师;追风趋众,模仿名家,不求个性感受,急功近利,不踏实
期刊
陈忠和是一位真正拥有艺术灵性的画家,因为他的一支精工画笔能呈现梦境,美伦致尚,他施墨色能染出奇幻,神逸万分。超级的工笔技能,加上超能的艺术想象力,让陈忠和的绘画作品拥有了独特的神秘特质。目游其间,如梦如幻,精彩万分。  到底是如何让人“致幻”的呢?请看《蒲溏》这幅作品,没骨工笔,不显线条,以淡淡紫青的融与间,绘成翩翩蒲茎,无骨而韧,因色而神,交错成谜,既平凡入目,又浩荡如云,一池柔蒲成唐妃,美姿万
期刊
写意风景油画在当今已成为油画之中最普遍的题材,它不似抽象风景油画赋予人们多角度想象,也不似古典风景油画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的华贵感,而是注重当下实际景色的捕捉和描绘以及画者情感深处的表达。  蔡涛这几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屡屡在全国大展中获奖,这与他的勤奋坚持和不断突破是分不开的。这些作品在我看来是做了减法,天、地(水)、物三大关系一目了然,色彩的强度也减弱,往日的激情也有收敛。倒是形成一种明显状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