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应对疫情财政政策需唱主角

来源 :陆家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i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一季度在全球经济一次又一次“见证历史”中结束。中国虽然在控制疫情方面基本打完上半场,但恢复经济元气还需要时日。与此同时,2020年全球经济大概率陷入负增长,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关中国是否应该跟随发达国家一起实施宏观强刺激政策,一直是业内人士讨论的焦点。
  中国目前需要一套怎样的宏观政策组合以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等财政政策预计能释放多少额度?新基建的发力点在哪儿?如何在固有的金融风险不扩大的情况下,使货币政策能效果最大化?《陆家嘴》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
  要不要大水漫灌?
  《陆家嘴》:我们看到近期有一个中国包括全球金融机构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开了一个内部的云讨论会,讨论现在中国经济情况,包括未来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应对的方式,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大家达成共识的有哪些,还存在分歧的有哪些?
  张明:应该说那次会议大家讨论还是非常激烈的,我觉得大家达成共识的有这样几点,第一点就是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尤其是欧美经济的冲击会非常大,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也不小。第二点大家也都认为,为应对疫情的冲击,发达国家和中国都应该采取非常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进行应对。
  主要的分歧我觉得有两条,第一条针对当前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国政府要不要采取强刺激的政策?换句话说,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是不是都应该超大力度的宽松。第二个分歧就在于财政政策应该宽松,大家都没有意见,但是对于货币信贷政策,准备金、基准利率,包括银行信贷要不要特别宽松,应该说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外部的冲击非常大,当前中国政府应该加快加大政策刺激力度,加快投资政策的实施,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应该大水漫灌。但是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跟全球不一样,中国经济的拐点已现,在这个时候扩张的财政政策对于对冲疫情的不利冲击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货币政策要不要追随发达国家的宽松的这种大水漫灌式的放松,他们觉得应该审慎。可以再等一等,到具体的数字出来之后再做也不迟。


  《陆家嘴》:不只是经济学家,现在整体的市场、机构,整個外界,大家都关注的是现在要不要采取强刺激措施这么一个话题。
  张明:2008年的教训,我们政策既应该给予及时、针对性地应对,但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大水漫灌可能造成的不利风险。
  《陆家嘴》:你提出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那么财政政策应该具体从哪些方面发力?
  张明:财政政策无非是两个大的渠道,第一个渠道就是在税收方面,那么在当前疫情对中国的某些行业,比如说服务性行业,像航空、餐饮、娱乐、交通、零售这些行业冲击很大,这些行业又刚好是中小企业为主,这个时候税费都应该尽可能多地减免,帮助这些企业尽快渡过难关。我们看到的确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出台类似的政策,除了减免税收之外,也允许企业推迟缴纳住房公积金、缴纳社保,这的确缓解了企业的压力。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转移支付。在这个时候,可以考虑给这种受影响比较大的企业或者家庭给予直接的财政补贴,也可以给他们增加一些定向的支出,甚至包括对一些觉得融资成本很高的中小企业来讲,通过财政来贴息,也是帮助他们降低融资成本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在疫情冲击档口下,财政政策在针对性方面应该说比货币政策要好很多,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应该是应对疫情最主要的工具。
  《陆家嘴》: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已经明确适当提高赤字率,包括发行特别国债,能否大概预测一下赤字率提高到一个什么样的范围,特别国债要发行多少?这些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张明:应该说前段时间中央跟国务院相关的决策,还是对市场的信心提升很大的。从中央到地方具体推测,我目前是这样来想的,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例的提高和中央政府发特别国债,这两个是可以相互权衡的。
  我们可以不妨这样来假定,如果我们今年把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3%提高到4%的话,就GDP的一个点大概差不多9000亿到1万亿元人民币,然后我们再把特别国债的规模,比如说提高到2万亿元,那加起来的话就是3万亿元左右的一个刺激。地方政府的专项债,此前市场预计大概是2.5万元~3万亿元,目前来看可能要提高到4万亿到5万亿元,所以地方专项债这大概又加2万亿元。我们加起来的话,这三方面大概能给我们带来5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去年我们的GDP差不多是90万亿元,这就意味着大概占到GDP的3%~4%的额外的放松,今年有可能会实现。
  《陆家嘴》: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复工复产,但现在确实是内需外需都比较疲弱,政治局会议强调现在要扩大内需,要启动新基建,你觉得新基建最重要的一个着力点在哪?
  张明:的确最近关于新基建是市场炒得非常热的一个概念,新基建包括5G、导航、城际的轨道交通这样一些东西,应该说这里边有一些的确是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时候我们加大对新基建的投资力度,我觉得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通常来讲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投下去变成产能之后,它往往就没那么新了。
  在这种基建的浪潮下去之后,我们还是应该让市场的力量来主导,由企业来主导,而不是由地方政府来主导。搞基建是没有问题的,新旧都可以,但关键是应该由市场来主导,这样才能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
  货币政策需配合财政发挥效果
  《陆家嘴》:你也提到货币政策不应该用力过猛,但是货币政策也需要发挥它的作用,怎么在不使固有的金融风险扩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能发挥到效果的最大化?
  张明:我认为政策组合就应该是财政政策率先发力,货币政策应该来配合财政政策。我举个例子,比如财政政策,我们说了今年可能中央政府要发行2万亿的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可能到4万亿~5万亿元,这么大的债券发行下去的话,那么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就可能会紧张,利率就会上升,这个时候就会抬高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了配合特别国债的发行,这个时候货币政策就应该适当放松。   当中央政府发特别国债的时候,央行就可以调低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让金融机构用释放的法定准备金去购买特别国债,这样就能够避免政府融资去挤出私人部门的融资。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降低各级政府融资的成本,可以促进财政政策的实施,两个政策配合起来的话,能够使得我们逆周期的宏观政策最大化地发挥其效果。
  《陆家嘴》:对于中国央行来说,要不要把调经济结构包括抑制经济可能潜在的一个下滑,放在央行的一个政策的执行依据里,其实现在争议挺大的,你怎么来看这个问题?
  张明: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核心思路是当前财政政策应该非常快、非常猛,但是货币政策应该适当审慎一些,应该按照原有的节奏进行放松,主要原因大概有这么三个。
  第一个就是相比于美股短期内的暴跌,国内的股市没有发生持续下跌,国内的银行间的流动性市场依然比较平稳。第二点是从经济基本面来讲,我们的底部已现,最低点就是二季度,从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会反弹,美国经济会下行,没有必要我们去效仿美国如此大的货币宽松。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就是现在我们的CPI还在5%以上,这个疫情导致的供给侧冲击,可能会使得中国的通胀短期内依然保持在高位,回落会比较慢。
  我觉得当前我们的货币政策应该更加稳健一些,放还是应该放,比如说我们一个季度一次降准的节奏可以延续,我们的降息也可以延续,但是不应该放得过于猛烈。货币政策总体还是一个调总量的工具,我觉得让货币政策去发挥调结构的功能。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像MLF、PSL,但是它的效果终究是有限的,调结构更多的应该让财政政策,让宏观审慎监管发挥作用。
  《陆家嘴》:CPI还是不会太快地往下走,同时还有油价在大跌,通胀和通缩我们如何去应对?
  张明:应该来讲全球经济跟中国经济目前都面临比较大的疫情的冲击,经济的总需求毫无意外会下滑。总体来看,全球跟中国通缩的压力要大于通胀的压力,但是这次的疫情它比较奇怪,既是需求受到冲击,它又是供给侧的冲击。这就意味着全球的总需求下滑的情况下,不排除有一些结构性的物价上涨的压力。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能源价格跌得很猛,但是我们注意到前段时间全球的饲料价格涨得挺猛的,无论是畜牧业的饲料,还是水产业的饲料涨得比较猛。现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发布了一些报告,说今年从夏季开始粮食短缺可能是一种风险,我觉得食品价格包括还有其他一些必需品的价格,受这种供给侧冲击的影响,未来可能会持续处于高位,也不排除上涨的可能性。应该重视一些结构性的物价上涨的风险。
  《陆家嘴》:很多评论认为中国的经济会呈现一个深“V”的反弹,你怎么来看这种评论?
  张明:从短期来讲,“V”形反弹的确是存在的,就像我前面所言的,去年三、四季度我们GDP的增速都是6.0%。今年一季度肯定是负增长,而二季度現在来讲正增长还是负增长,大家都觉得有不同看法,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比较小幅的正增长,比如说2%~3%,随着宏观政策释放效果显现,到三四季度反弹会比较明显。三四季度很可能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回到6%以上。
  我觉得今年我们应该现实一些,增速能到3%~4%左右就非常不错了,因为全球是负增长,在这个时候再强调5%~6%的增长,我觉得意义不大。我也注意到,现在有人建议说今年不要再提增长的目标,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姿态。在全球都很糟糕的情况下,我们能够维持一个3%~4%的增长,就非常不容易了。
其他文献
比泽·克拉克森(Beezer Clarkson)是蓝宝石创投(Sapphire Ventures)的董事总经理,她主导公司全球早期风险基金的投资。蓝宝石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成长阶段的科技公司和早期阶段的风险基金。该基金目前管理着约40亿美元的资产。在2015年CB Insights发布的全球基金排名中,根据基金的退出表现评比,蓝宝石在全球VC中位列第四(前三
期刊
森林中分出两条路,Haalthy(朋数威力)创始人邱威妮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条,于是一个工科女生走上了医学创业的道路。邱威妮的创业,希望帮助癌症患者,让癌症可治愈,让费用可承担。  这和她特殊的个人经历有关。  用工程学思维解决医疗问题  在创业之前,她首先是一名患者家属。2012年,邱威妮在MIT读书时期,父亲被诊断出肺癌。她也曾像《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我不是药神》中的伍德罗夫和程勇一样,到处寻
期刊
没有什么事件能像新冠病毒大流行那样暴露出国与国之间的系统性差异。对于在新冠病毒危机之前就陷入由意识形态驱动的大国竞争的中美两国来说,这些系统性的差异更是显而易见。两国至少有一个共同点:疫情结束后,都需要重新考虑各自的社会契约。  为了遏制病毒传播,中美两国都实施了社会隔离措施,并导致失业,而隔离与失业的共同作用是打破了维持全球正常增长的收入与支出的良性循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今年全球GDP将收
期刊
郁亮:大家晚上好!首先我祝贺苏先生的新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在中国出版,看完之后我很受启发,也推荐给了我的朋友、同事,也给我的孩子读。这本书无论对于做企业还是做投资的人都很有帮助,对于年轻人的成长也很有帮助,谢谢苏先生的新书。  在书里面您并不像一个著名企业家,而是像一个朋友,像个长者一样娓娓道来,我想读者一定会很受启发。  在您的书里,我看到几张照片,非常打动我。苏先生有张戴着一顶工程帽在
期刊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对冲基金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充满风险的金融体系的冲击下,对冲基金的回报遭受影响,客户纷纷赎回。当对冲基金经理面临信贷市场冻结时,他们必须决定是否出售非流动性资产,来满足投资者的赎回申请。有些基金确实这么做了,他们变成了投资者的“自动取款机”。另一些公司则拒绝了赎回申请,以防止这种强制出售。正是这样的混乱,永远地改变了对冲基金行业。  现在轮到私募股权了。  得益
期刊
自成立以来,黑石每年以大约50%的速度增长,现在它管理着超过5000亿美元的资产。一路走来,苏世民和黑石的成功并非易事,他们也遭遇了诸多艰难。他对如何实现卓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进行了总结和思考,这些总结和思考都体现在了这部名为《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的书中。  苏世民曾经跟出版社开玩笑,说这是一本价值15亿美元的书。因为他花了两年时间亲自撰写这本书(苏世民每年从黑石公司获取的薪
期刊
4月23日,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与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苏世民(Steve Schwarzman)通过视频连线进行了一场云端对话。两位顶级投资人针对疫情后的经济振兴、投资机会等进行了一番精彩的探讨。  沈南鹏:有一些国家正计划将其生产和供应链搬回国内。您对此有何见解?这是否预示着世界正走向逆全球化?  苏世民:我认为这并非就是关于全球化的表态。现在发生的情况是,很多公司从中国获
期刊
从业17年,张金涛坦言遇到过的“危机”并不少,“危机”之下,如何做好投资,对每位投资人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作为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嘉实基金港股通投资策略组投资总监,张金涛深耕A股和港股市场,回顾自己亲历过的几波危机,张金涛称:“历史上或者过去几十年,市场低点均伴随着危机出现,比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1年的欧债危机。”他进一步指出,做投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就是要“买得便宜”,而从历史上
期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这次疫情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黑天鹅”,也将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全球产业链带来巨大挑战。疫情是一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携手面对的危机与挑战。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世界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0年4月10日,由中信出版集团主办的2020市场破局与投资趋势暨《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新书发布会全球同步直播,黑石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联
期刊
今年是华映资本成立第11年,外部环境绝对是一个“黑天鹅湖”。  现在全球的货币政策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超发,一个是降息。  疫情期间,全球降息了67次。美国6月份的M2增长23%。整个经济体系内资金非常充裕。全球市场的利率极低,流动性宽裕。  这些资金必然需要优质的资产配置。从股权角度看,中国资产成长空间巨大,资本市场改革正在不断吸引优质资产。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不确定性”下会有哪些新机会?  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