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诚信的法治建设,重塑社会诚信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ro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面临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诚信保障,政府形象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将受到严重损害。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建设和谐稳定的美丽中国,社会诚信亟需法治保障,我们急需重塑诚信建设。诚信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换来诚信建设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诚信;缺失;共建;发展;法制
  中图分类号:D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10-02
  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主题,自始至终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轨迹。几乎没有一个社会不倡导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故应“言必信,行必果”。千百年来诚信一直被视为人内心道德修养形成的心灵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而且是现代社会和谐安定的基本准则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规范;不仅支撑着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历程,而且更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腾飞的重要支柱。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在社会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在多重利益层面和社会层面,人们的生活也面临着利益和诚信两方面的考验。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其间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如果没有诚信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整个社会都要对诚信的缺失付出代价,政府职能部门在群众中的威望将受到损害,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建也将更加困难。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建设和谐稳定的美丽中国,必须加强诚信的法治建设,重塑社会诚信。
  一、剖析诚信建设缺失的现象和本质
  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的提速、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利益交集,已经在一定层面上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消极影响。少数人的唯利是图,处处以个人利益为重,前途演化为有“钱”就图。曾几何时,诚信变得如此的陌生?
  (一)社会诚信缺失表现
  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速成鸡、皮革胶囊、毒姜等商业欺诈及执法公信力的丧失;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学术造假案、打工皇帝唐骏“造假门”事件等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盗版侵权、伪科学、伪技术乘机泛滥;周正龙华南虎照事件、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罗彩霞被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学;中国足球假赌黑案、从章子怡的“诈捐门事件”到炒的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这些人们听得到、看得到的诚信与道德难以同步现象、诸多“人间百态”无不强烈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当前的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十分严重,已经蔓延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二)造成诚信流失的本质因素
  造成当前诚信流失的因素较为复杂,具有多重性和交互性,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
  1.传统因素。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再加上十年浩劫的“文革”使很多优良传统遭到破坏,造成人们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有时甚至不得不违心地说假话。
  2.教育内容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当今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实践严重脱节,好多时候都是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缺乏针对性,这就使接受教育的人缺乏使命感,理想追求更为消极,道德建设和道德觉醒受到阻滞,造成道德教育的虚化。
  3.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化进程虽然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一些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金钱至上、个人主义膨胀,利欲熏心,不择手段,为追逐利益最大化而背信弃义。
  4.法制不健全。如立法不完备,执法不严,社会不诚信行为得不到严惩,这就造成违法者有恃无恐,恶化了诚信建设发展。
  (三)诚信建设盲区对社会建设的危害
  1.诚信建设的盲区,使不诚信现象越来越多,这种不良现象会阻碍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会造成不良的恶性竞争,比如说拜金主义横行,唯利益论成为社会主流思潮,利益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在无原则的谋取利益过程中,少数人就会采取过激或者违法行为获得利益,假冒伪劣商品现象、欺诈行为也会越来越严重。瘦肉精、毒奶粉、染色馒头、地沟油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不仅造成道德的缺失和沦丧,而且有可能在道德和利益之间造成更为激烈的矛盾,使诚信构建更为艰难。
  2.诚信缺失的大量存在,尤其是政府诚信缺失,诸如政绩工程、升迁工程、形象工程等事件屡见报端,造成了民众对社会和政府的强烈不满,这种政府的不诚信现象常常会和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相伴而生,非常不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依法治国以及人民的安居乐业。
  3.诚信缺失的大量存在,诚信缺失的不良效应,势必会引发社会信任危机,扭曲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社会诚信度下降、社会风气的败坏,从而导致人们之间的互不信任和相互提防,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我们都不会忘记,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遭两车碾压的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离开人世的惨痛事件。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就这样凋谢,随着她幼小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伤痛和巨大的心灵震撼。不得不承认,飞来的横祸对于小悦悦一家将是一次致命的、永远无法忘却的残酷打击。然而,类似的悲剧之所以发生应该不外乎这样一种可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滋生蔓延。在面对他人遭遇生死的关头,也不敢再轻易出手相助,最主要害怕自己遭讹诈,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官司,因此而选择了冷漠,选择了漠视。一切的不诚信现象都在向我们敲着警钟——我们正远离诚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在诚信流失面前的危机感越来越严重,人们很难建立起一个和谐、透明的社会环境。如何才能让社会拒绝冷漠?如何才能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这些都需要法治给予强有力的保障,加强诚信守法建设迫在眉睫。
  二、重塑诚信社会亟需法治保障
  古人言: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从2000年基金黑幕到湖南一高校女生被逼裸体考试,男老师频袭胸考试作弊;从南京“彭宇案”公布迟到的真相,到时有发生的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诬事件;从足球赌黑风暴到黄牛焗油染色、老牛被镶上假牙、牛肚子里塞气球假装怀孕等等,诚信的缺失就像瘟疫一样侵蚀着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们对于建立诚信法律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面对日益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诚信社会的建设亟需法治保障,我们急需重塑社会诚信。
  (一)以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诚信建设,做到全面兼顾
  所谓全面兼顾,是指在有法律法规的明确保障下进行诚信社会的整体建设,从社会的不同层面着手,做到上下一致、整体目标明确。在建立诚信保障法规、执法、普法等各个环节、各个层面进行社会诚信法律规范建设。
  针对社会诚信缺失所带来的危害,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不同的时期通过不同的条文予以规定:2001年国家制定了诚信道德建设纲要,次年,在十六大会议中,国家领导人再次强调了诚信建设是道德建设的重点。前国家主席胡锦涛也曾发表以诚信有爱为主题的讲话,指出了道德建设、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八荣八耻的提出,更是为我国的诚信建设确立了明确标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诚信的重要标准,诚信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发展,并影响到人们生活和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
  建立诚信社会的根本,在于全民提高道德认知,以个人行为带动社会整体行为的转变。在《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提出了全社会应当以法律约束增强道德建设的指引,而在社会的实际发展中,诚信已经成为司法公正、经济金融、商务沟通中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对不诚信行为的惩戒,也能在社会诚信构建中起到警示作用,使全社会形成一个诚信光荣、人人身体力行的良好氛围。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可以对诚信行为进行褒奖激励,使诚信建设的正能量持续发挥,这些政策、法规为我们推动诚信建设做出了根本保障,对全面兼顾的发展诚信事业提供了法规和政策上的保障。
  (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
  社会诚信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仅靠政府单方面的唱独角戏,更需要社会上多层面的人员加入,只有在一个全民共建的大环境下,才能发挥诚信建设的强大作用,才能切实将诚信落到实处。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文明宣传力度,加强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集体价值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之景绝不仅仅依靠法律的强制规定,更重要的是依靠人们内心诚信的约束和自律。
  2.加强舆论监督,接受群众的监督,使失信者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关注民生的社会诚信建设更需要阳光透明,更需要接受群众的监督,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舆论监督的强大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社会的制约和激励作用也得到了验证,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等舆论监督作用,在社会推广树立榜样,率先垂范,同时加强对失信者的舆论谴责和声讨,相信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打造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氛围,诚信建设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诚信建设、道德建设与法律渠道挂钩,在全社会诚信建设中,做到奖惩严明、激励政策与惩罚制度同步,才能使更多民众认识到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严厉的法律制裁,完善和强化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加大失信者的经济成本,使其无利可图,无处可逃,力争共同打造一个恪守诚信、奉公守法的诚信社会。
  面对日益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现中国梦,建设和谐稳定的美丽中国,社会诚信亟需法治保障,我们急需重塑社会诚信。当然,我们也须清醒地认识到,诚信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以少数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这不仅要求我们每一个个体要加强道德建设,遵纪守法,而且更需要政府在有关诚信的制度建设与执行中要恪尽职守,担负起社会诚信守夜人的职责。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本土信仰是民众内在世界观的体现,在官方与民间的对话中官方应当对民众的本土信仰有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对于民间本土信仰中不合时宜的内容应当积极加以引导而非强制干预。河南各地平坟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民间本土信仰与官方经济功力性意识之间的冲突,在当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这一关键时期,如何把民间官方两者的利益统一起来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点,民间本土信仰在治国方面是阻力抑或是动力则完全在于是否有正确而又合理
期刊
摘 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休闲带来享受、幸福和怡乐,是目的向善、个人自愿、理性自觉的美德,是“成为人”的过程。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拥有闲暇,却迷失自我,纵身金钱,享受荣华、物欲,精神空虚、无聊,麻木不仁;盖茨比以宴会营造休闲,幻想以此与黛西旧梦重温,就其爱情理想而言,具有执著、忠诚、富于责任感的精神向度,然而呈现更多的是外在的、物化的欲望性游乐,与个体成就自身的美德存在距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文物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每一件文物的定名都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相关历史信息的认知和推演。在对外宣传及翻译的过程中,文物名称的翻译应同文物的定名一样引起大家以同等的重视。但是由于文化、民族、地域、时间及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影响,文物名称的英译目前还缺乏一定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必然会影响对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关键词:文物名称;翻译;规范;统一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 要:人说读书如品茶,需有雅致的心,刁钻的口味。欣赏一篇好的文字也需静心、潜思,揣摩言外之意,品出意境之繁复。好的作品养心、养眼、怡情,读作家玄小村的作品犹如品茗,意味渐品渐浓。初读玄先生的作品似清茶一杯,但用"煮书"的方法去读,就会被其细腻的笔触、鲜活的内容、多样的创作手法、大胆的风格尝试所牵绊。他的作品具有现代散文的弹性、密度和质料。  关键词:玄小村;作品;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期刊
摘 要: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作为贺岁喜剧片,喜剧因素大打折扣,其原因是他想在自己的影片中传达一种温情、悲情,在世俗社会中表达一种坚守、超越,结果冲淡了喜剧的娱乐性,作为著名导演,他自身的明星效应,不可避免的带来的商业化炒作,遮蔽了他对底层民众的体恤之情,体制内的妥协成为冯导的无奈选择。  关键词:《私人订制》;温情;悲情;坚守;超越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
期刊
摘 要:随着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各国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环境诉讼制度。虽然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了公益诉讼的相关内容,但是关于公益诉讼主体的表述依然混沌不清。在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呈现开放性多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经验,而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采用限定性二元机制,在充分肯定环保非政府组织(即环保NGO,Non-Governmental Orga
期刊
摘 要:内蒙古民歌是中华民歌中的一朵奇葩。蒙古民歌中的励志民歌唱响在内蒙古草原。内蒙古民歌中的昭乌达励志民歌,充满哲理,催人奋进。本文选取三首传唱在昭乌达草原上的励志民歌,详尽分析了歌词创作的特殊缘由、歌词的特点;并就选用的歌曲从词曲搭配到音乐艺术特点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昭乌达蒙古民歌;励志歌曲;赏析  中图分类号:J6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
期刊
摘 要:咏叹调是歌剧音乐中优美动人、最具有音乐魅力的声乐体裁,它是歌剧唱段的核心,它的存在能使全剧华彩盎然、气韵生动。进入咏叹调的学习标志着演唱者或声乐教学对象在音乐修养方面已经基本符合了大型作品的演唱要求,声乐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但是,要想较完善的唱好咏叹调,仅仅从声音上要求是不够的。在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和教学中,应该让歌唱者了解到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歌剧剧情、唱段背景、旋律特征,更好
期刊
摘 要:“狱侦耳目”虽然在协助案件侦破方面具有一定辅助作用,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其在侦查过程中极易被滥用,从而异变为一种直接实施“侦查行为”的秘密力量。张辉、张高平冤案的爆发,反映了滥用“狱侦耳目”对于司法公正的巨大危害。对此,应当从法律修改与法律适用、制约机制建设、侦查模式改革三大层面入手,建立起健全而完善的防范、治理机制,以减少并遏制“狱侦耳目”的滥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二张”式冤案的再次发生
期刊
摘 要:牛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诸多典籍中,记录了丰富多彩的牛文化的内容,其中多数已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成为后来者所无法了解和理解的部分。而牛文化又牵扯着汉文化的方方面面。《说文解字》对“牛”部字作了较系统的整理。通过对《说文·牛部》中关于“牛父”称谓与人类父亲称谓的比较分析,可探讨中国古代对牛的类人性的认知。  关键词:《说文解字》;牛文化;称谓  中图分类号:H161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