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化整为零的革命

来源 :智囊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原著节选 】
  
  当众包和互联网结合的时候,它的核心就不是技术了。技术本身包括电缆、芯片以及很多复杂的人工操作。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作家来说,这些太枯燥了。但技术引起的人类行为比这些重要也有趣得多。尤其是互联网能将大众的力量聚合成兴旺发展、无限强大的有机体。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劳动力就具有一个特点,而网络的兴起让我们可以开发这个特点:有一种化整为零的能力,比如编写一部详尽的百科全书,将这样繁重的任务分解成足够小的部分,那么完成它不但变得可行,而且有趣。
  我们几乎能在所有工作中看到这一规则,比如寻找外星生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寻找外星生物的工作已有近30年的时间。该校的“寻找外太空星球智慧生命计划”(SETI)是通过扫描各种由大型电波望远镜收集到的数据,例如波多黎各巨大的阿雷西沃天文台(因1997年马修·麦康纳和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电影《接触未来》而出名)掌握的数据来工作。电波不停地以高能量粒子冲击大气层。通过记录和分析它们,科学家希望能够在噪声中识别出反常的信号——那将证明在其他星球上有智慧生命的存在。换句话说,拉什·林博可能有外太空的同行。如果我们听得足够认真,我们也许能听到“他”的声音。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直用(计算能力)强大的电脑分析所有的数据。在1997年,一群天文学家和计算机学家提出了一个新奇的方案:征用公众的电脑时间来完成这个项目。志愿者将下载一个简单的程序,当使用者停止操作他的电脑时,这个程序就会启动。当一台电脑扫描完一个信息包的数据,会自动回传给中央服务器,中央服务器再将新的数据包发给这台电脑继续工作。这个计划叫做SETI家庭工作室,当时准备在1999年5月开始,这个计划有一个看上去雄心勃勃的目标:寻找10万人参与。
  结果证明,这个目标还是保守了些。到2005年,520万名用户下载了SETI家庭工作室的程序,记录的电脑时间近300万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称它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计算(结果)”。尽管这个项目没有找到任何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但它仍决定性地成功证明了“人多力量大”。分配计算,这个术语是指在一个网络中众多电脑为完成一项任务而一起工作。现在,它被广泛用于需要进行大量计算的问题,从模拟蛋白质在人体内聚合的过程到运行天气预测模型。
  SETI家庭工作室和分配计算阐释了网络的巨大力量。将来是否会有人作出这样的判断:最强大的超级电脑可能不存在于某个机构的实验室,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家里或者办公室?SETI家庭工作室利用了“空余能量”,超越了单机的计算能力。众包的原理也一样,不同的是,它是利用网络将人们的空余生产力组织起来,也就是利用我们履行家庭和工作的责任之外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分配计算的模式来自一群学者有意识的构想,众包却是偶然出现的,它不是由某个经济学家或者管理咨询师或市场大师创造的。它产生于上万人的非组织行动,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是和别人合作完成,在此过程中建立友谊。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共同追求兴趣的方式——无论是喜爱摄像、小说、有机化学、政治、喜剧、鸟类学,还是喜爱卡通、T恤设计、经典电子游戏、无调性音乐、业余摄影。在做的过程中,他们不经意地创造信息,在信息经济的时代这是有巨大价值的。
  在这个时代,互联网第一次进入了主流文化。《纽约客》曾有一幅著名的漫画:一条狗坐在电脑前,对他的狗类朋友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众包中,没有人知道你并没有有机化学专业的学位,从未拍过专业照片,或者一堂设计课都未参加过。众包能形成一种完美的“能者为领袖”的制度。出身、种族、性别、年龄和资历都不重要了,在这里只要求工作能力。在能力以外的因素都不考虑的情况下,众包的运作就有了一个最为乐观的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走得更远,展现出比我们在现有经济结构内更多样化的才能。
  从这一点来说,众包与福特主义是对立的,福特主义代表主宰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精神。而众包提供了一种假设:我们都是创造者—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师、设计师……或者他们的结合。它带来了希望,探索创造性表达的新途径,释放出一种潜力,即每个人都能在不止一种职业上追求卓越。众包所包含的这种潜力,换句话说也是种威胁,提供给某个职业一种思路,就像在工业时代提出了手工制品。
  众包利用了人类根深蒂固的社会属性,某些反乌托邦的看法认为,互联网首先是为孤立的个体服务的,但事实正相反,众包利用技术使合作在各个层面都变得史无前例,你可以和几乎所有不同背景不同地方的人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在线交流是众包的核心,为(众包的)“工作地”提供了背景和组织。通过iStockphoto 和Threadless,很多人成了好朋友。通过为对方的工作提出批评与建议,并且把自己所知道的教给那些不太懂的人,他们丰富了彼此的经验。
  众包同时也带来了另一种形式的合作: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合作。托夫勒说得对,人们并不想消极消费,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对自己有意义的产品的创造和开发过程中。在商业越来越民主的潮流中,众包只是一个表现。政府正在缓慢地民主化。互联网带来的众多信息造成了很多混乱,它们正在加速商业中的民主化运动,并逐层渗透,开始席卷几乎每个我们能想到的行业。
  众包说明人类并不像预料的那样自私。对众包项目作出贡献的人大多数分文不取。他们不知疲倦地工作,丝毫不介意没有经济回报,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种行为似乎不合逻辑。但回报并不等于金钱。麻省理工学院有过一项研究:为什么那些技术过硬的程序员愿意把时间花在众包的软件项目上?原因错综复杂,有的人希望创造出让更多人受益的东西,有的人仅仅是为了体验一展所长带来的纯粹的快乐。
  参与众包的人也是因为受到类似的鼓舞。金钱虽然很重要,但在培养自己的才能、传授所学的过程中,他们也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在众包的背景下,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用众包服务的公司能获得免费劳动力,那些将大众看做廉价劳动力的人注定失败。靠什么将众包的诸多劳动成果结合起来是对这个群体的一个重要承诺,应酬话远远不够,它要求公司对自身传统的习惯和作风作出颠覆性的改变。
  对自己创造的东西,大众希望拥有所有权,当这种权利被剥夺的时候,他们会很敏感。在这种背景下,公司不过是社区的另一个成员。你不需要看了《幸存者》才知道言行不一的人要被别人从岛上驱逐。
  众包让人们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们比自己认为的更聪明,更具创造性,更有才华。我曾见过一些这样的例子,比如电工擅长解决复杂的工业化学问题,铲车工在股票投资上很有一套。众包具有一种令人惊讶的能力,它能从人们意想不到的犄角旮旯将有才华的人发掘出来,像一个巨大的猎头机构。这在YouTube上可以看到:那些崭露头角的喜剧人才和电影制作人先是被一批忠实的观众认可,然后才能获得雇主及主流文化的认可。但比慧眼识英才更重要的是,众包能培养和发展才华。从这个方面看,众包增加了我们对智力资产的总体储备。
  大部分人都看好众包的前景。有人认为,众包很有潜力成为国家政务中至关重要的一股力量,在神学院也是如此。但在经济和文化的改变势不可当的时候,众包的有力影响就要经受动乱和毁灭的考验了。在许多行业中,众包代表了运作方式上的彻底改变,尤其是在贩卖信息的行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认为它弊大于利。随着众包影响范围和力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职业面临威胁。一些公司正在将技术支持部门转移到用户论坛上,在那里,志愿者们通过D帮助新手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在新闻业,英国广播公司、甘尼特公司、路透社等都已经开始众包一些重要的工作,比如调查政府渎职或者报道地方新闻等,这些一直是专业记者的职权范围。很多人害怕这样的举动将拉开下岗和大幅裁员的序幕。以库存图片行业为例,老百姓已经让传统的摄影师失业了。
  众包是通过互联网运作的,因此它没有边界。和外包一样,众包也加速了劳动力全球化和经济异地化(的过程)。
  网络并不关心你是住在街对面还是州的南部,或者是住在国外——只要你能胜任工作、解决问题、设计产品,就能被雇用。事实证明,地球比人们想象的更平。众包导致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到了像印度或者俄罗斯之类的国家(仅举两例),那里有工作表现卓越但失业率很高的专业人员。那么,众包会成为新的外包吗?不一定。但它同样利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最后,也有人对众包表示出一些能够理解的担心:它正在让文化变得平庸。众包真的能创造出莎士比亚的喜剧、甲壳虫乐队的歌曲,或者毕加索的油画吗?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但这样的大师级代表作并不会以我们可预料的方式出现,也不会从寻常的地方出现。
  在众包中,我们看到的是近几年发生的创造性破坏的现象,以及这几十年发生的社会和经济变化——比如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变等。但随着革新的步伐日益加快,改变的速度也加快了。随之发生的转变迅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年轻成员的家庭都能证明这一点。
  大概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就会对众包习以为常,因为我们每天都身处其中。比如,尽管邮件联合服务处不太可能用众包来负责货物航运,但我们也许能看到公司利用众包开发出新的物流方案或者设计出更令人惊叹的企业形象。
  这样的过渡必然会伴随着痛苦。但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道路会变得更畅通更平坦,这些长远的收益会使短期的痛苦不那么剧烈。
  众包有潜力揭开人类长久的未解之谜。人类并不缺乏知识和才能,正相反,这些知识和才能会因为没有用武之地而萎谢,众包正是为这样的才能和知识找到用武之地。
  更多内容请见《众包》原著
  
  [作者简介]
  
  杰夫·豪
  《连线》(Wired)杂志著名资深编辑,负责娱乐产业方面的报道。在到《连线》杂志之前,他是Inside.corn的资深编辑,同时也是《村声》(Hllage Voice)的著名撰稿人。
其他文献
《领导力的真理》  作者:[美]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阅读理由:两位著者基于30年的研究和在领导力测评中得到的100多万份问卷数据,总结出了10个领导力的真理,这10个领导力真理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在任何时代背景和环境下都适用的领导力理念,是领导力的核心所在。领导者掌握了这10条领导力真理,就可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在瞬息万变和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期刊
《传媒经济学》  『 悦读推荐 』  在数字时代,读者拥有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企业越来越多地选择成本低廉、更生动和更有针对性的网络广告。作者以亲身经历和与多位美国资深媒体人的访谈为基础,告诉21世纪的读者、新闻出版机构的管理者、广告主和传媒业者,应如何面对数字革命,变挑战为机会。    作者: [美]肯·多科特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定价:39.00元    【 名家点评 】  “媒介融合”
期刊
《错觉》    『 悦读推荐 』  我们的生活总是与一种奇怪的错觉相随:我们的眼睛常常不可思议地欺骗自己,我们曾有的刻骨回忆常被自我意识纠正,我们总是自命不凡。在这本人类行为学的经典之作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一些有趣行为——我们怎样思考,怎样看,怎样记忆,怎样忘怀,是什么东西引诱我们的人生抉择变得非理性。    作者:[美] 约瑟夫·哈里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28.00元    【
期刊
《传媒经济学》    2009年,新闻出版业的历史看起来似乎将要被改写,就在这一年,新闻出版业经历了预料之中而又前所未有的萎缩。传统的商业模式土崩瓦解,许多出版商试图给这场危机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美其名曰重组、重构或新的战略方向,总之听起来要比“危机”好听得多。  尽管在这场危机中,在美国有至少4000名记者离开了新闻编辑室,然而其他幸存者却没有时间理会“幸存者的内疚感”。他们的报酬缩水,退休奖励
期刊
《引导》    为了提升会议和交流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组织引入第三方人员来引导会议。在这种方式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引导者(Facilitator)。引导者来主持会议,管理会议的会谈过程,但不参与内容的讨论,也不去评判和影响会议的结果。引导者聚焦在会议如何开得最有效,他不向参加者提供他个人的想法,而是向大家提供系统的、结构化的会谈过程和工具;引导者不会去赞同某个观点,而是要确保每位参与者
期刊
《错觉》    我们很难发现电影里的穿帮镜头。而那些原来没有检测出病变的X光照片,有90%本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肿瘤的存在。我们之所以对这些视而不见,是因为我们的视觉区实际上不超过1/4的象限。  一个人走进一间酒吧,他的名字叫做伯特·雷诺兹(Burt Reynolds)。  没错,就是那个伯特·雷诺兹。只不过那时他还刚刚开始自己的演员生涯,不像现在这样声名显赫。为了不让我的讲述影响你对接下来发生的
期刊
《创新推动者》  雷切尔·尼斯里克(Rachel Nislick)和罗宾·赛茨(Robin Saitz)本来只是想拓展新的客户开发途径,她们根本没想到的是,这个简单的想法最终竟然改变了整个公司。  雷切尔是一位充满干劲的员工,在PTC公司负责网站运营事务,这是一家全球著名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PLM(产品周期管理)软件制造商。2007年年底,雷切尔想到了为公司客户创建网络社区的主意。我们
期刊
《鲁商》  在成功打开北京市场后,瑞蚨祥又先后在天津、青岛、杭州、上海、沈阳等地开设多家分号,同时在苏州设立印染厂,实现上下游的一体化经营。瑞蚨祥在1915年到1930年间达到了事业的最辉煌时期,当时遍布全国的各类分号多达108家。其中有52家瑞蚨祥布店,32家祥洪记茶庄以及多家钱庄、皮货庄、织呢厂和成衣店。用现代商业术语说即实现了“集团化”经营。  随着前段时间央视八套《一代大商孟洛川》的热播,
期刊
高管能力知识架构图书:《成为更好的领导者》    当你清楚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时,我们确信你能感觉到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对目标实现之后的情形进行再现,你将获得巨大的动力    用1分钟时间提高领导力?  如果你打算培养自己的领导力,首先要看一下你对自己是否有信心,请回答如下问题:  ·领导者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形成的。  ·领导力培训没有任何意义。  ·我想改变,不过我知道自己做不到。  
期刊
高管能力知识架构图书:《公司的王道》  领先型公司的领导者必须是转型的领导者,他们需要把自己的公司发展成为一种改变商业和世界的力量    在彭明盛的虚拟化身进入紫禁城的难忘时刻,他正在北京庆祝IBM公司和中国文化部的成功合作,而且他还宣布了IBM公司的全球创新优先重点;之前曾有超过15万名员工在网络聊天活动中讨论过这些重点。  领导者像对待战略一样对待符号,而符号则强化了对战略的承诺——那天的事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