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笔意 追忆历史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HMJ:这幅小稿是在描绘海军最先进潜艇系统吗?
  秦文清:不是目前最先进的,这幅小稿反映的是1982第一次潜射导弹发射成功,它意味着我军陆地核力量被摧毁后,仍然保留海下核反击的能力,有了第二次还手的能力,战略上的威慑,迫使对方不能轻易出手。这次成功试射在西方引发的新闻震动不亚于中国第一次爆炸原子弹,属于当时重大新闻。现在军事博物馆新馆成立又要设一个军事艺术馆,我正加紧完成这幅作品。
  SHMJ:您画室里面摆放的这些风景都是最近写生吗?
  秦文清:有些是去年在山东画的,还有一些是今年在澳大利亚画的。今年中澳建交40年组织的活动,其实我个人画军事题材多一些,风景写生是间歇的画一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学术交流,平时大量的时间还是关在画室里面进行历史画、军事画的创作。这幅大的作品描绘的是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的场景,已经展出过了。部队画家每年都有创作任务,军事题材创作也好,风景写生也好,民俗风情也好都是绘画,只是题材选择不一样所表达的东西不一样而已,但只要是绘画,它的基本形态,思想、内容、风格,涉及到的因素都一样。
  SHMJ:因为我也画油画,所以您说的这些我理解起来有切身的感受。从您的作品中看的出早期苏联艺术的影响和印象主义对您的影响。
  秦文清:是的,他们对于我的影响算是占主要成分。我也是从中国学院的美术教育体系中过来的,1989年军艺毕业,后来去了中央美院的油画研修班画了几年,1999年的时候在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了油画金奖的《士兵们》就是在研修班的结业创作。紧接着中央美院又搞了一个首届油画高研班,在这个班又学习了几年。第二年中央美院就搞了油画高研班,从各省美协、院校、美展获奖画家中间挑选了18个人,我很荣幸身在其列。那个班导师很强,有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钟涵、全山石这些老前辈,教学条件很好。所以,对我而言受到学院的影响比较多,大概的整个语言系统都偏重于写实绘画这个方向上。
  SHMJ:用写实的绘画语言表现军事绘画、历史绘画会更加通俗顺畅一些,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读。
  秦文清:没错,是这样的。包括军事绘画和历史绘画都有很大程度上宣传教化功能,有了宣教功能那么必然要让人看得懂,其中的情节、历史、叙述必然要完整通俗。我的叙述对象偏重于大众化的审美群体,在中国大众化的审美群体还是喜好传统写实的绘画。你画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必须要像他们,观众才会很容易能进入。画战争题材,尤其是军事历史画创作,写实绘画语言有明显的优势。我们的任务是要把历史事件用绘画表现出来,让观众在审美的过程里发挥潜移默化的宣教功能。当然,如果不考虑大众喜好,纯属个人创作怎么画都无所谓,你可以画得很表现,也可以画得很现代,或者很当代都是可以的。
  SHMJ:写实语言首先满足了人们基本的观看心理,再就是具备着叙事的功能。
  秦文清:目前它虽然不是学术前沿性的东西,但也是一种必须。我们绘画内容和样式,承担的任务大致上就决定了是这样的语言系统,在写实语言前提下个人可以找一些风格变化,总之是围绕具象写实展开的。带有任务叙事的绘画首先它是绘画。长久以来围绕写实绘画的问题总和摄影联系牵扯在一起,当下图像的获取是非常方便的,读图时代图片信息非常廉价,全世界每天都会滋生出无数的图像,上至老年人下至小朋友只要会使用数码相机和手机都会“咔嚓”一下。但那不可能都是艺术品,更不可能是绘画。在当下写实绘画之所以会被别人所质疑,是因为很多画家抄袭了图片,甚至被图像带着走的时候,我觉得真是死路一条。
  SHMJ:西方早期的写实绘画建立在严格写生基础之上,眼睛观察成为整个绘画的前提,随着工具的革新大量图片充斥在人们身边,成为“第二自然”代替了人们直接观察。所以当代的写实绘画已经和几百年前的绘画气质上大相径庭。
  秦文清:人们对于传统油画还是存在很多误解:它的美学原则是写实,模仿自然。从古希腊哲学自然模仿说演变发展一路过来。进入现代社会图像的产生是那么方便,很早以前就有人说到写实绘画的消亡问题,但实际上真的研究进去会发现西方的古典写实绘画学问特别大。我在中央美院高研班的学习中有一门课程是专门讲“写实绘画的抽象构成”。当时收效挺大的,课程中把一些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将里面的构成因素单拿出来总结,发现它的黑、白、灰构成关系,色彩的构成关系,从抽象构成的形式感来解读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当时一下子有点开窍了,写实绘画语言不能完全依赖照片,画家的主动性在绘画里面是特别特别重要的!西方的古典绘画庄重、典雅其实是里面的构成因素已经决定了这些气质。当时画家们从绘画语言自身出发提炼出规律和表达方式,需要相当强的理性思考能力。他们很早就在探索简单的形式会给人产生怎样的视觉暗示和心理影响,“波浪式”的形体会产生舒展的感受,“三角式”的形体会有稳定庄重之感等等,这也许看起来显得很初级,但是他们很早就触及这些问题。
  SHMJ:也许这就是作品内容背后“形式美的密码”。
  秦文清:古典大师们的草图中更能体现出他们讲究形式美的构成,主动去把握对象,把握构图,通过这些因素来传达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自从接触到这一块,我发现写实绘画还有很多空间可以让我去探索,在感受对象的同时你的情感表达,可以主动通过上述手段和具象方式传达出来。从语言角度出发,它区别于被动的抄袭照片,这二者完全是两码事。写实绘画有它自身的魅力所在,不仅仅有刚才咱们提到了的构成关系,它里面还有笔触、色彩等等诸多因素可以研究。
  SHMJ:从学习写实绘画的一般过程来看,大多数人先从“造型技术”层面进入,您刚才所说的那些因素我个人总结为“绘画技巧”,当跳跃过“造型技术”范畴,进入“绘画技巧”领域让您又从新认识了一次古典写实绘画。
  秦文清:绘画技巧是和人的思想感情连在一块的,很重要,你的所思所想,你的感情是要靠这些技巧手段表达出来。在思考当代艺术的时候会有些迷茫,纯粹依靠观念或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其他一切都不是很重要,那么艺术品本身可能就会有问题。具体到绘画上,我感觉还是要有个界定,可以区分艺术家是用绘画“来说话”,还是用观念“来说话”,复杂就复杂在两者又不可能截然分开!绘画当中必然会包裹思想,就是咱们常常说的“精神性”,我们在创作军事历史绘画的时候必然有思想和精神在里面,《孙子兵法》讲“兵者国之大事也”,所以要么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主义,要么是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这些是回避不了的。   SHMJ:目前军旅艺术创作不光局限在写实绘画领域,还会有许多当代的综合方式一同参与进来,毕竟军队的发展不可能独立于历史之外,也要和当下世界发生交换,您是如何看待军旅艺术家和当代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秦文清: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由来已久,是在军旅画家里面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话题。你刚才说得很好,我们都处在当代社会,现在部队里面的人员构成也不一样了,武器装备也不是以前的三八大盖、小米加步枪,军事指导思想也有很大的变化。那么,作为军事艺术创作也是要受到当代生活的影响,在以往历史阶段,传统的军事文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担负起了战争历史时期的任务。延安时期创作出了很多的宣传版画,那时候最大的任务是“一切为了胜利”,当时版画、宣传画这样的样式特别流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人员构成:士兵阶层都是最普通的农民、老百姓;国民党军官阶层大都是科班出身,还有很多是留洋军事专家,解放军这边的干部只有极少部分是军事院校出身,绝大多数还是在战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类似于《亮剑》中李云龙这样的人物,他们虽然没有多少的理论知识,但拥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当时一场战役下来俘虏很多国军士兵,于是让他们看《白毛女》、《血泪仇》,看完后很多国军士兵连军装都来不及换,只是把国军帽徽一摘冲上了前线,拿起枪倒戈了。原因是什么呢?有阶级利益,有政策方针,还有重要的一点——共产党文艺路线在里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那个年代文艺路线和时局很合拍,政治、军事、文化是一体的。现如今部队人员与装备构成完全不一样了,前天咱们的航母已经列编了。军事文艺的当代性是回避不了的,不可能只用当年的木刻版画表现当代的部队生活,必须要从当代部队生活中吸取创作营养,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出来。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难度,首先当代思想,艺术语言和传统思想,传统艺术语言之间拉了开很大的距离,其次部队的现代化也迫使部队艺术家朝着这方面思考。2009年的时候,部队专门在东莞用了近20天的时间做了当代艺术文艺思想研讨,请来了地方上的批评家和当代艺术家来做讲座。其中留德艺术家张奇开先生做主讲,用了一周时间介绍卡塞尔文献展起因、发生、发展,以及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这说明现在部队非常重视这一块,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拓展部队艺术家的思路,来反映当下的生活。
  SHMJ:您所指的当下生活是部队的生活,还是普通意义上的生活?
  秦文清:我指的是军事生活。当时那场研讨会结束以后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当代军事绘画作品,也有部队艺术家直接介入到了当代军事绘画的创作。这批作品量也不小,做了一些小型的展览,可是还没有形成太大规模和影响,所以我感觉部队在理论梳理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没有太多批评家来做当代军旅绘画艺术的研究和梳理,只有部队上的理论家比方说许向群、郭兴华他们一直在做理论上的事情。但是这远远不够,希望更多的批评家来关注军事绘画的作品、动向等创作问题。
  SHMJ:当代的士兵和军官拥有当代情感体验,和《亮剑》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语,您是怎样立足当下并将个人体验融入创作中去的呢?
  秦文清:我们下部队体验生活的时候所接触的士兵都是最新的年轻人。这拨士兵可不是当年种庄稼的农民,都是伴随动漫游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要让我们的创作和他们产生共鸣可大有研究,年轻的军旅艺术家开始做了很多尝试。我之前从军艺到美院的作品一直在以反映士兵的精神状态,画他们的军营生活。《士兵们》那张作品得到了一些好评,也获了奖,它是我在中央美院八届研修班的结业创作。当时就想把这些士兵还原成普通人的状态,而不是被概念化的某种形象。2005年以后我介入军事历史画的创作,这些年花了大量时间在研究历史画的创作。这样的创作特别耗时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前后就画了5年,现实部队生活画的并不多。如果现在去创作现实部队生活的作品也需要一定时间的寻找和思考,再完全挪用传统语言我自己都会觉得有问题了。
  SHMJ:介入军事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有时会遇到绘画语言表现性与主题叙事性之间谐调问题,在传达叙事的同时您怎样把控油画语言的表现尺度呢?
  秦文清:我画士兵画的比较多一些,喜欢在写实绘画语言里偏一点表现,寻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语言和表达对象的统一。在“度”的合理范围内强调用笔的书写性,尽可能让人物有一种“画起来”,“动起来”的感觉。《浴血刘老庄》是我和张庆涛一起合作的,人物外形都很严谨,争取结构不出现问题,所有因素都在这个场景里面呆得住,当控制住这些以后其他的用笔全部放开,看原作里面全都是运动的笔触特别好看。创作《士兵们》那个时期还是比较拘谨的,当时刚对写实绘画的抽象构成有所体会了,所以作品中我把士兵设计成“一堵墙”,把迷彩服颜色压得很深隐藏进去,让橘红色的人脸和手在大块深色中突显出来,手和脸的抽象构成串联起来整个画面的内在节奏,其间人缝中的远方风景非常重要,它们辅助了整个画面节奏的连贯性。《骤雨》是《士兵们》之后完成的一幅作品,下部队体验生活,正逢陆战队从训练驻地往回撤的时候天降大雨黑成一片,大家赶快穿雨衣,我正好在指挥车上坐着听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歌曲《神圣的战争》,排山倒海的感觉特别有气势!后来我把这段音乐放到电脑里边画画边听。我画《骤雨》中体现的抽象构成因素比上一张还要好,我强调了人在大雨突然而至的瞬间感觉,整个场景被包裹在一个大形式里面,在这样的形式里面有几个主要的人物,往里面看你会感觉有朦朦胧胧的东西在晃动,我理解成是一种生命的律动。雨的刻画很强调质感,甚至有人说可以听到雨打在雨衣上的声音,到了这时候我就不在意是不是当代了,我所在意的是情感表达。绘画说白了还是表达所思所想的工具而已,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用画笔把所有的“都说出来”。艺术品感动对象的同时,它的外延已经在扩大了,观者所感受到的东西比画家还要丰富,所以最重要是画家的真情实感,单一追赶时髦,追求一种风格样式,各种时髦和样式是追不过来的。如果你具有大师级的潜质你可以去“开天辟地”,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潜质那就可以做点其他传承式的东西也未尝不可,因人而异。不管是先锋的艺术,还是经典的艺术形式都要守住真诚这一块。   SHMJ:一个朋友给我谈过类似的问题,他说只单单看作品其实还不完整,还要看到画家本人,看看他和他的作品是否能联系到一起,如果能联系到一起并且统一,那他的作品就对了。
  秦文清:为了潮流而潮流挺没意思的,当然试验要另说,但是我还是坚持如果是试验艺术的话也是要与感情相一致的。
  SHMJ:您的历史画创作,就像拍一部电影,牵扯到很多的因素:文献、道具、人物、场景等等,您是怎样一步一步克服这些难题将诸多因素组织完成的?
  秦文清:历史绘画确实不太一样,如果你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在拿到一个题材以后,首先要将这个题材的时代背景,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捋清楚,这一块是文案方面的准备。第二步还要尽可能去找到当时的图像资料,我们一般从历史照片、电影里面去寻找当时人的形象感觉。服装道具更不用说了,和现在变化特别大,尤其是不同年代使用的武器装备不能穿帮。五六式步枪绝不能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画面,一个小小细节的失误会影响到整件作品的感染力。我很佩服德国的门采尔,他在创作腓特烈大帝组画的时候为了弄清腓特烈大帝穿的服装的真实颜色,将作为文物保管的腓特烈大帝的服装顺着衣线拆开,文物管理员就不干了,说他是破坏文物,但是门采尔说了一句话使大家都安静了,他说:腓特烈大帝的服装由于日光照射外在颜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他的衣缝里没有见过阳光,这里面的颜色应该是真实的!他居然严谨到了这种程度,对于历史的考究令人佩服!
  SHMJ:中国经过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回过头去考证历史、搜集道具是个不小的难题。
  秦文清:我尽可能的去看资料,搜集电影、图片,参观博物馆,为了画历史画我还学会了上网。前期资料搜集告一段落,接下来就得考察地形地貌,战争是怎么打的,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大致构图,反复比较来回调整,把人物安置进构图里面,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构成关系是什么样的,黑、白、灰关系是什么样的,色彩关系是什么样的。一张大的战争历史绘画每一个人物的设定都得很具体,时间是两到三年。现在我还保留许多创作草图,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前后用了五年,创作还会牵扯到历史认知层面,画家的历史观点等等。
  SHMJ:您在历史绘画创作中能把个人立场放大到怎样的程度?
  秦文清:这就是问题。我常说,我们不可能还原历史,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靠近历史。一方面有国家认定的标准和尺度,另一方面是历史研究的学术新成果,二者之间有时会有一些差异,这对艺术家是一个考验。在了解历史脉络的前提下,再去了解国家的、民间的、学术的各种观点,甚至是敌对方的观点,然后行成自己的判断。有一个现实的例子:我和张庆涛老师在为百色起义纪念馆创作《百色曙光——红七军诞生》的时候,我们曾和百色市委的领导讨论过画面是否应该出现小平同志。因为在查阅大量资料的时候发现,起义当天他在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不在起义现场是客观事实。一件相对真实的历史绘画对于基本史实还是要遵从的。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已经在纪念馆里用各种艺术形式有了充分展现,而直接表现起义当天,红七军宣告成立的作品画上小平同志,不一定合适。最后他们认可了我们的意见。作品完成后反应不错,现今政治上还是很宽松的,大家比较尊重史实。作为艺术家在经过认真研究、思考后应该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跟不同的见解进行磋商,达成共识得到理解。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张敏杰就同时在多条艺术战线上──油画、版画、雕塑──作战,并都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本文将集中阐释他的油画艺术及其文化意味,以揭示他的油画艺术在当代油画中的地位。  张敏杰油画艺术的重要特征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并通过艺术形象、题材和语言的独特性,给予准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就此而言,我们也可以说张敏杰油画艺术的独到之处,是他在文化观念的明确性与深刻性,和艺术
期刊
如果我们假设具象对抽象的超越的话,那么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以形势创造作为形象创造的出发点,也既是说,只有经过了现代艺术的洗礼,现实的题材才可能向形式创造生成。就张敏杰的艺术历程而言,他并没有经历一个具体的现代主义阶段,但他在整体上感悟了现代艺术的规范,于是从现实的题材中开掘形式的张力。  张敏杰的版画在种类上主要是石版与木刻,但在形态上没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说,他关注的不是版画语言的特征,而是怎样
期刊
主持语:  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将要到来的艺术将被如何引领?而这样的一个话题是在哲学与艺术的交叉空间展开的。哲学家陆兴华、赵千帆与艺术家汪建伟以他们的学养和才识从不同的文化视角阐释西方哲学和近现代艺术的关系,涉及到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这里有认同、也有碰撞。读者能从对话中感受到他们对艺术走向的深层思考。  陆兴华:“将要到来的艺术将被如何引领”这个题目我要从哲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讲一下。  社
期刊
主持语:长期从事油画教学与创作的张杰,三十多年来执着于油画语言个性化的尝试与探索,不为那些喧嚣的艺术潮流所干扰,创作出《遥远的星》、《构想》、《大地泪痕》、《远山也精彩》等一批有思想、有影响的作品,被艺术界所关注。  张杰78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学习,本科、硕士阶段的人生都在这里渡过,毕业后留校于此,又做了多年的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可以说,他是一个对四川美术学院“知根知底”的艺术家。本次访谈可以
期刊
我的父母亲王子云、何正璜是二十世纪初的知识青年。在国家责任与民族道义面前,放弃了个人的爱好、理想和成名的追求,放弃了一条通往辉煌成功的坦途,走上了一条艰难寂寞清贫之途。而这条开拓性的崎岖之路不仅耗费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也搭上了整个家庭不幸的命运。但他们努力奋斗,无怨无悔地奉献,走完了自己多难而充实的一生。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人格精神是我们后人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在今天发扬它显得尤为必要。  
期刊
SHMJ:安堃,现在您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欢,所以我特别想和您聊一聊。您能简单说说您目前的创作状态吗?  安堃:我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早晨坚持跑步,早饭后开始工作,午饭后休息一会,然后再接着工作到下午五点多,基本上每天工作七个小时左右。很多人不相信我每天能工作这么长时间,其实对于我来说,时间远远不够用。我想这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缘故吧,有了兴趣,才会坚持,才会苦中作乐。  SHMJ:
期刊
一  我之所以未能皈依于任何一门具体的宗教,大抵基于以下原因:第一,迄今为止,尚无一门宗教的有关世界本原及人生意义的界说,能够令我真正信服。第二,不是所有宗教的教义都在标榜爱与慈悲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宗教的排他性居然可以导致仇恨与战争!第三,就个人秉性而言,我是波普尔所谓的“自由主义者”,这样的自由主义者“不是指一个同情任何政党的人,而是指一个珍视个人自由和懂得一切形式的权力和权威所蕴藏
期刊
SHMJ: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画的?  苏梓寒:去年我完成的这些作品都以黑白单色居多,这样会使所要表现的主题和画面的主体显得更单纯一些。如果加上色彩可能会干扰作品主题的突出性,在完成作品的时候会过分注重色彩的分析使用,变成黑白单色后就单纯的多了。  SHMJ:今年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苏梓寒:今年呢,要稍微变一变,画的是《色斑》系列,也是《私密空间》的延续和发展。人的皮肤有了色斑是身体内部出了
期刊
中央美院油画系一画室带给我的是一种全面而清新的感受,在对传统的认识与理解过程中,在对艺术真理不懈的追求中,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艺术创作的归属。  我的研究生导师胡建成教授曾说:“学发音,学语法,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说话,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创作。”的确,创作是艺术家思维的展现,是艺术家本人对自身和社会生活长期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果,是对自己人生的每一阶段所做的总结性发言,这个发言就是作品。  对于我的创
期刊
本科的时候在一工作室就上过胡老师的课,转眼几年过去,我现在已经是胡老师的研究生了。  很难用几个词归纳胡老师的言传身教:率直,真诚,勇敢,睿智……。每一个词似乎都是那么贴切,但又不是那么完全准确。初识胡老师会给人肃然起敬的感觉,但相处时间长了会发现他是那么亲切,身上带着东北人特有的热情和豪爽。  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我被母亲带去学习儿童画,有着和同龄人很相似的经历,只不过在画班里我总是比其他同学小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