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看菜去(散文)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hao0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以为大地上生长最多的除了草,然后就是菜。平常我喜欢看花花草草,更喜欢看菜。
   我自小生长在皖南农村,对蔬菜自不陌生。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巴掌大的自留地里,一年四季种着各种蔬菜,常吃常有,就连山上的田间地头都长满豇豆,摘也摘不完。小时奶奶用裹着面糊煎的老豇豆我百吃不厌。后来从老家来到父亲工作的单位——青海省铁卜加草改站,在这个寒冷异常连树都不长的高海拔牧区小站,一天放学,我在一家玻璃窗下隐约看见一个罐头瓶里长着一棵茁壮的豌豆苗,新奇呀,踮着脚看。一天正在我又盯着那棵豆苗发呆时,背后突然伸来一双小手,走,我们看菜去。原来是我的同桌小红,她带我从一个土墙洞里钻到以前从未去过的牧草试验田。呀!这试验田里的草长得比外面草地的草好很多,全都整齐划一地长在一个个长方形的格子里,且每个小格子上都插着一块白底黑字的小铁牌子,上面写着娟秀的楷书:早熟禾、星星草、披硷草等一目了然。夕阳西下,照在我和小红身上,照在我们站着的试验田里。往前走,小红把我带到一块豌豆地。熟悉的翡翠的豌豆秧匍匐一地,豆秧上挂着紫色的小花,小花旁挂着弯弯的豆荚,很多很小,仔细找才能找到一个指头大小的,小心摘下,再找,感到小手握不下,才撒腿顺来路钻出墙洞。
   这稀缺的豌豆荚,青海高原的圣果,好吃得不得了。当时我和小红边吃边对这位牧草专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更是对他在试验田里种下豌豆不解。现在,几十年过去,我幡然醒悟,当初那位牧草专家之所以要在他的试验田里种下豌豆,一定和他的种菜情结分不开,和他思家的情结分不开。
   我觉得一个人身在异乡,能够给她带来最大安慰的可能除了人就是菜,当她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陌生的面孔,低头突然发现地上有她认识的荠菜时,我想她的欣喜不亚于碰到老熟人。如果她再遇到什么难言之隐,这熟悉的“老熟人”就是她泪水的见证。种菜是一件简单的事,好做好学极易成功,且种菜可使人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找到心灵的寄托。一个喜欢种菜的人,你是无法让他的蔬菜停止生长的。母亲自小生长在皖南乡下,后几经周折,她才带着我们姊妹四个来到青海西宁父亲身边一家人得以团聚。
   当时,我们家住在一所大学的一楼,母亲自住到一楼后,她就没停止过种菜,几十年如一日,一楼院子、墙角、学校废弃的圈舍、瓦砾场,反正只要被她看上能种菜的地方都被她种上了菜。许多的菜种是她从老家要回来的,连家乡的芝麻、花生、红薯她也种到地里。我们姊妹几个拖家带口只要一回到母亲那,每次屁股没捂热,“走,看菜去”的喊声就响在耳边,连最小的孙子也嚷嚷着要看菜去、看菜去。我们回母亲这里,与其说是想父母了,勿如说更多的是馋母亲种的菜了。一大家人只有在看菜的时候,什么疙瘩都解开了,眼里、心里、手里才都是笑。最近我发现母亲愈老种菜情结愈重,那些挂花挂果通红翠绿的菜蔬,她更多是留来看的,常常看着看着不翼而飞。我们走进菜园常趁她不备,帮她扭走她的嫩菜瓜、青辣椒、西红柿。回到家,母亲见了,笑笑,对,吃吃吃。这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呀!我们连说是,有钱买不到。我们用母亲种的老菜瓜包的饺子,从未有过的香,我们用母亲种的小葱烙的葱花饼,还没吃已满屋飘香。年迈的母亲看着我们吃,满脸皱纹的脸上乐开了花。于是,她种菜的积极性更高涨了,夏天,夜半听到雨声常像听到集合号,忙得起床去收集门前坑坑洼洼的雨水,等把它们收集到她的盆盆罐罐里,她才能安心地重新躺下,捡了便宜似的一觉睡到大天亮。
   我以为像母亲这样的种菜人极少,别人也种菜但没人像她这样发痴发狂。但最近一趟外出,让我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看法。
   今年来到儿子居住的城市南京,在忙着操持他婚事之余,早早起床到周边溜达。溜着溜着,在河边远远发现一棵南瓜,爬在一棵不高的树上,青青的藤蔓上开着金黄色的小花。见此,我不由得会心一笑,往前走,又见一小畦一小畦的菜地。说它们小得如学生田字格大小不为过,但每一畦里都长着绿绿的菜蔬,油菜、菠菜、芋头、秋葵、小葱等不下六七种。看这些菜离水边只有一拃远,蹲着舀河里的水就可以浇菜,但如果下雨,河水一旦上涨,菜就有可能全军覆没。正这样想着,菜地里来了主人,五十岁上下。她说她来这带孙子,忙里偷闲,就种下这些菜,随便玩玩,解闷、解馋。她边说边拿出手里的小剪刀,拔一棵菜用剪刀剪去一棵菜根,那样子像绣花。望着她手里干净的菜尖,她笑笑递给我,说拿回家给儿子做个青菜汤够了。我笑笑没有推辞。
   离开大姐,我一人继续沿河边走,在河边又接连见到许多田字格,荒草没脚处、树坑里、路边。这些菜像是住在河边楼上的居民种的。往前走,在一大片极不显眼的瓦砾处,远看像是有高高的玉米,走近,果见一排玉米扬着红樱穗伫立在眼前,在玉米的掩护下,里边是一块菜地,地里茄子、辣子、黄瓜、西红柿、豆角、红薯、黄豆正在可着劲地偷偷生长。
   一轮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映在这片明不见经传的菜地上,生机勃勃。我兴奋得顾不上露水打湿我的凉鞋连忙走进菜地。近瞧,地上还有残余的残砖破瓦,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残砖破瓦处,却被人开垦出一片神奇的菜地,种出一个菜的世界。你看,这些菜们不顾一切地忘我生长着,足有要把眼下这丑陋不堪的瓦砾改变的架势,它们尽可能地用它们的绿衣给大地着装,铺天盖地严丝合缝把触角伸向远方。看它们生长的架势,让人想起野草,疯长的劲头足有燎原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个不怀好意的人,看看这些菜它可能会使你望而却步,此时你如果是一个被打败的伤兵,它可能会鼓舞你的士气。
   噢!原来不起眼的菜是可以这样种、这样长,这样不一般。看到此,我想起小時候张大爷在牛场墙根处搭的豆角架;想起曾经在游览名胜古迹时,路边突然出现的庹着秧的大南瓜;想起在奔驰的火车上,透过车窗看到田野里被大雪覆盖的一畦畦矮脚黄;想起朋友L在花盆里种的西红柿,隔壁马婶在树窝里种的黄瓜。各种各样的菜被各种各样喜好种菜的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种到土里,于是它们就在土里生根发芽,它们就好像全不管不顾地任意生长着。有的菜长成了树,有的菜长得一个人抱不动,有的……无论是酷暑严寒,晴天阴天,它们都张扬着自由的根须和叶片,全不顾别人的目光和冷言冷语。它们活得是那么的自然,又是那么的独一无二。尤其是看到眼下这片瓦砾中的菜地,我更加相信天下的菜比人多。
   我相信这世上有多少菜,就有多少双辛勤的手;这世上有多少菜,就有多少不安的灵魂。哪怕这世上只剩下一个人,他闲得无聊时,要做的事,可能就是种菜。
   夜色来了,菜睡着了吗?没有,它还在生长。下雪了,菜被冻死了吗?没有,太阳出来,它还是下雪前的模样。夜色来袭,种菜的人睡着了吗?没有,他还在月下种菜......
   没事,现在干什么去?走,看菜去。
   作者简介:张云玲,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创作班学员。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曾获鲁迅文学院散文、小说创作竞赛二、三等奖,“圆梦之旅” “我与自然”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等多种奖项。著有散文集《雨中行》《瘦荷》等。
其他文献
记得那年8月,是青海高原万物金红,开始收获的季节。有天,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业务处王处长,指派我引导一批著名学者、文学家,先去标本展览室参观,尔后到会议室由所长做汇报。因为费孝通 、玛拉沁夫等几位年事已高,去不了柴达木盆地和可可西里,只能看看高原动植物标本,以便间接地了解青海高原的生物环境。   当他们看到高大的白唇鹿、披毛乳白花纹美丽的雪豹、凶悍肥壮的棕熊、獠牙呲出的马麝、犄角粗粝盘旋的盘
期刊
从毛乌素沙漠吹来的风,一路浩荡,吹过红山顶的时候,突然间分了岔,一岔吹向横山,在塬上打旋,卷起许多草,一岔吹向黄河湾,与云彩纠缠,落下几滴雨。   红山就这样站稳了自己的高度。   陕北有个地方叫榆林,榆林有座山叫红山,红山上有处烽燧叫镇北台。七月的一天午后,我从榆林的闹市出发,乘车走十多分钟,就到了红石峡。下车往东,路在前面延伸,沿一段平缓的坡,杨树、榆树和旱柳,在路两边参差。走不多远,仰观,
期刊
直到回程之时,我对“失败”大街2号仍然还是个想象,或者,它依旧原封不动地停留在纸页上——“31岁时,(叔本华)搬到柏林‘失败’(Niederlagstrasse)大街2号”。我们走过了菩提树下大街,六月十七日大街,选帝侯大街,卡尔马克思大街,还有古老的小巷,有的来来回回重走。“失败”大街和它的2号在哪儿?这个念头像露水闪现复又坠落。所有的路线都非不经意,正如所有的时刻都精确以待,在一支行进的队伍里
期刊
废墟rn艺术作品中的废墟,全凭手法,看上去,仿佛室内盆景,表情达意,意境深远,有时会有离奇与独创,让人牢记.电影《我是传奇》中,遭受病毒袭击的纽约市,除去前军方病毒学家罗伯
期刊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罗伯特·席勒认为:中国对房地产的投资惊人,房价与收入裂痕巨大。在目前的高速增长下,中国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许多地方的房地产市场都将经历
期刊
几年前有机会读到了久美多杰老师的作品,我感到我的文学世界开启了一条新的航道,若说我对少数民族文学孤陋寡闻,我也不服气,案头有买的还有几本获赠的认真读过的书为证,但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