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价值的执拗追问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想,过去的事故‘算账’一直在算‘经济账’,很少关注‘心灵账’和‘精神账’。一个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怎么能换算成经济账?真的非常費解。”2016年5月29日上午,在淮南矿业集团谢一矿会议室,刘庆邦讲述他采访平顶山十矿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时,不时地哽咽住话语,眼泪随之流了下来。作为当下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名气和地位都在今天文坛的高峰,他竟如此动情,令人惊诧和感动。他为什么要动情呢?因为他内心里有伤痛。伤痛的原因,可能是他觉得,最有价值的事物被损坏或者毁灭了。
  读罢庆邦老师的最新长篇小说《黑白男女》,我仿佛看见他又坐到了我面前,执拗地追问道:一个矿工牺牲了,这个命没有了,你说说,到底损失了多少钱?我之所以用这个近乎贬义的“执拗”,我想表达庆邦老师非同一般的执着。他得不到回答,他就自己来计算,他当然不会用数字来计算,因为他知道这不是一道数学题。
  其实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关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庆邦老师用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故事情节来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人活着为了什么?人应该怎么样活着?小说讲述了一个叫龙陌的大型煤矿,在瓦斯爆炸造成大量伤亡之后,周天杰老吴和儿媳郑宝兰、卫君梅和慧灵慧生两个孩子、秦风玲和儿子陶小强等工亡家庭的现实处境和与苦难命运的抗争。庆邦老师说,《黑白男女》是纪实文学《生命悲悯》的虚构版,是短篇小说《清汤面》的扩大版。这几部作品我都读过,而且,庆邦老师的小说,只要我能遇到的,我都会虔诚地拜读。在这些作品中,我读到的是庆邦老师的情义,他对生命个体的高度关注。他把抽象的冷冰冰的数字还原为具体的有温度的人,他让人回到了价值主体的位置上,使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够明确可见、可以触摸。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都与上下左右的亲人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他们的突然走失,必然使一座大厦轰然坍塌。伤亡事故,特别是煤矿的伤亡事故,牺牲的都是家庭里的顶梁柱,事故无疑都是对这个小世界进行颠覆性的破坏,它给相关的人的生活和情感造成了巨大废墟和幽深陷阱。活着的人还要把生命延续下去,继续履行伦理中的责任,他们必须在这个废墟、陷阱里重新站起来、跳出来,建设新的生活和感情。在这里,庆邦老师把生死离别这个人间最大的伤痛用一个个细节呈现出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死的悲歌,更读到了由死带来的艰难的生,读到了人生的悲壮和意义。
  第一个走进我们阅读视线的,是已经退休了的老矿工周天杰。儿子周启帆在矿难中离去,剥夺了周天杰颐养天年的自然幸福。儿子不在了,周天杰必须退而不休,他在家里再次承担起支柱功能。他这一段的老年人生,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天伦之乐也许还有,但更主要的是责任,他必须用自己已经衰老的肩膀来扛起它们。小说在周天杰身上着墨很多。只要在煤矿生活过,甚至在中国生活过的人,对“周天杰”都会十分熟悉,“周天杰”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周天杰是一个好矿工,他钻了三十多年的“黑窟窿”,除了受过两次轻伤,身上留下两块煤瘢,直到退休,不缺胳膊不少腿,是一个能跑能跳的全活人。他向顶替他工作进煤矿上班的儿子传授自己没有出过重伤的经验时,不惜贬低自己,说经验只在一条,就是怕死,只要一到井下,他的每根汗毛都竖着,随时准备接收危险信号,只要发现哪里不对劲儿,拔腿就跑。他说,人人都怕死,怕死不为丑。读到这里,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周天杰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恰恰相反,周天杰是有担当的,儿子工亡后,他之所以坚持活着,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孙子,为了把孙子这棵独苗养大成人。他极为重视传统价值,他的人生目标很明确,他认为,人活一辈子,活的就是儿子、孙子,所以他一定要把孙子留住。周天杰是智慧的,他想要把孙子留住,认为要留住果子必须留住树,即留住儿媳妇郑宝兰,不让她改嫁。要留下郑宝兰,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对她好,以前对她好,现在要好上加好。他心里有很多“小九九”,他在亲家郑海生面前摆起自己的优越,到工会洪主席那里哭要拆阳台、帮儿媳安排工作,对蒋志方到访高度警惕,等等,他审时度势,该昂首时高高地抬起头,该诉苦时就让苦海波涛翻滚,总归一条,就是要把这个家撑下去,把孙子小来带大。当被确诊得了癌症后,他逮谁跟谁哭:我可不能死啊,我儿子没了,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还指望我呢,你们救救我吧!他的样子看上去很可笑,但仔细一品味,却让人感到欲哭无泪。是啊,他的确不能死,他要是真的死了,这个家、这一家人怎么办啊?在这样的情况下,儿媳郑宝兰来医院看他,他还给她讲笑话,宽她的心。郑宝兰心如明镜:这个老人家不光命苦,还长着一颗苦心,真是难为他了。庆邦老师谈到这个人物时说:“他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来维持这个家庭。其实,我在文中没写,他会利用他的痛苦获得矿上的一些照顾。生活把他逼到这一步了,他必须改变生存策略,什么事情都找矿上。我觉得,他从根本上说也是很可怜的,也是非常值得同情的。”在生命力已经走下坡的人生行程中,周天杰的生命作用被迫抬升到如此的价值高度,对于他本人来说,是极端无奈的;对读者来说,心里不免涌上来阵阵苦涩。
  我们说,百善孝为先,如果生命都没有了,我们怎么去孝;如果把自己的人生承担一把推给父母,那更是“大逆不道”。周启帆的离世是因为矿难,是被动的,在自己无意识之中发生的,他的“大逆不道”不是他想能控制的。故事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管理煤矿、管理矿工,对国家、对企业、对群众负责,不是凭空说说,安全当然是第一要务;我们工作称不称职,有没有做到位,安全就是最低标准,是最实实在在的标准。
  庆邦老师讲到为什么要写这个长篇小说时说,这是他一个长久的心愿。从1996年采访平顶山事故撰写近两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生命悲悯》,到2005年赴辽宁阜新孙家山矿采访被婉拒,再到后来到平顶山大坪矿深入生活,这个心愿一直跟随着他、催促着他。心愿在积累和储蓄认知、情感,成为责任和使命,它既是动力,也是毅力。庆邦老师没有放弃,最后终于写出了《黑白男女》。在这本书里,庆邦老师没有直接正面写矿难的残酷,而是把笔墨放在矿难之后的工亡家庭的生活,他有他的思考:“我觉得书中的家庭是一个延伸意义上的矿井,矿工家属也是延伸意义上的矿工,我叫‘后矿难’或者‘爆炸后’的生活。其实,每个人终究都是要面临生与死,面临亲人失去以后怎么办。我写这个小说想超越行业,希望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对死亡有一种敬畏。”后矿难中的最大的“难”,当属于亡者的妻子。   评价一个女人的人生成功不成功、幸福不幸福,爱情、婚姻、家庭,是最重要的指标。在卫君梅和郑宝兰这些矿工妻子的体会中,她们的丈夫不僅属于丈夫个人,而是属于他们所在的整个世界。丈夫的生命终止,她们的幸福生活随之被打破,她们的世界犹如一下子跌进万丈深渊。我们来看一个细节:井下出事了,矿上大门口外拉起了警戒线。左等右等,等不来自己的男人上来,卫君梅把警戒线一掀,从下面钻过,大步向矿门口走去。治安队员将她控制住,她前进不成,身子往下一坠,坐在地上大哭:龙民,龙民,你怎么还不出来?你千万不能丢下我和孩子不管啊!龙民,龙民,你可以舍下我,你怎么舍得下你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呢!我的天哪,我也不活了……男人在世时,卫君梅是幸福的。由于陈龙民的收入和在家里的地位,公婆、叔子弟媳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她也受人尊重。陈龙民是爱她的,两个人的生活像蜜一样甜。在此前,陈龙民在一次透水事故被大水堵住,大家眼看着生还无望,每个人把对亲人要说的话写在纸上,陈龙民写的是:君梅,君梅,我的恩人啊,我怎么舍得离开你呢!事故是残酷无情的,再舍不得离开也被强行拖走。爱人真的没有了,卫君梅不仅不能不活了,还必须比以前活得更努力、更积极,她得重建一个世界,开始一个新的阶段。卫君梅是最正面的人物,在看到同情的同时,我能感觉到,庆邦老师对她更多的是敬重。她怎么继续活下去?她要用她柔弱的力量把两个孩子拉扯大、教育好。面对小叔子、弟媳妇的进逼和谩骂,她一忍再忍,只有到了深夜,无法入睡的她才能在心里呼唤,龙民,龙民,你在哪里?你这一走,你倒是省心了,你哪里知道,人家是怎样欺负我们,我们孤儿寡母遭的是什么样的罪!她被邀请到矿上做安全报告,她讲述她的故事,讲到陈龙民留下的几个字时,她泣不成声,再也说不出话来。她不是没有另外的选择,蒋志方就是她的一条光明大道。她对蒋志方也不是没有感觉,她在内心是喜欢的,甚至夸赞蒋志方是个“诗人”,然而她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自由的女人”,她有独立养育女儿、儿子的任务,她认识到与蒋志方之间的“差距”,她“不得不”放弃,她对蒋志方说,她不需要男人帮,她要试一试,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把两个孩子养大。她自立,她说:“谁要是认为我苦,老是同情我,只会给我心里添苦。”卫君梅始终在逼迫自己,她把自己逼到悬崖峭壁上,成为一道冷峻的风景,让人看到、想起来不由得心里一阵抽搐。由于她的自立自强,她成了郑宝兰、秦风玲等工亡家属的主心骨,她们有什么事情都会找她拿主意、请她帮忙。秦风玲和尤四品相亲,尤四品说以后要什么事都听秦风玲的,发了工资也都交给她。卫君梅说,尤师傅,你对风玲好,我不怀疑,但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你没有说到。她说:风玲跟了你,你在井下一定要注意安全,这才是最重要的。读到这里,我们会心里一酸,对卫君梅这样的工亡家属来说,男人的安全就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同时,我们也看到,庆邦老师之所以写这部小说,甚至他的其他煤矿题材的作品,都是要告诉我们,我们要敬畏生命,保卫生命,生命最重要,安全最重要,生命安全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人与人的情感是个人价值形成和延伸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对其他人的责任和付出,是其人生价值实现和提升的主要渠道。我工作的煤矿,在上个世纪末的一个初冬,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死亡88人。一年多后,我被组织安排兼任了矿上的信访办主任,接待的来访人员主要是工亡家属。他们各有各的故事,也各有各的难处,物质上的困难我可以向上级请示尽量帮助解决,而心灵的创伤和精神上的困境我束手无策。我只能陪他们哭。正是因为一直在煤矿企业工作,也正是因为有了一年多信访办主任的工作经历,我对庆邦老师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识感同身受。5月29日下午,在谢桥矿,与矿上的同志座谈时,庆邦说道,煤矿就是我的家,矿工都是我兄弟。庆邦始终把自己当作矿工的一分子,仿佛发生在矿工身上的苦难就是他本人的一样,他无法心情平静、不为之动容。在讲述自己参与矿难处理时,能哽咽地流泪,并不是他这个人轻易动情,而是他对煤矿、对矿工、对矿工家属有着深厚的情谊。他的作品都倾注了大量的情感,用情感表现个体生命价值是他的主要方式。小说在故事中构建出责任体系,观照到责任体系伸展的方方面面。在小说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庆邦老师的周到和细密,感受他深情的视线向煤矿和矿工家庭生活的深层延伸,努力用感情来打动、来唤醒。比如他写到的那些失去父亲的孩子。
  陶刚在事故中死亡,使儿子陶小强成为失怙少年。没有父爱,没有父亲的影响和教育,失去了正常的青春和生长环境,使陶小强后来成为一个问题少年。但陶小强并不是一直就有问题,他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还得到过奖状。陶刚走了,陶小强上中学时进了寄宿制学校。放学后,陶小强跟同学一起到附近网吧玩儿游戏,有些着迷、上瘾。玩儿游戏需要钱,家里给他的钱有限,一个月两百块,每天生活费不到十块钱,吃饱肚子都紧巴,哪有多余的钱玩儿游戏?没有钱怎么办?他看到小卖店纸盒子里有钱,伸手捞了一把就跑,没跑多远就被抓住了。陶小强的行为构成了抢劫,触犯了法律,被行政拘留了七天。这还不算,陶小强回到学校,待了三天,因为被同学揭了短,伤了自尊,就跑回家,说不上学了。这时候,秦风玲揍揍不得,只能揍自己,她喊道:陶刚,你死到哪里去了,也不回来管管你儿子,我可是管不了他了!她喊过之后,悲从心中来,坐在地上哭起来。没有正常家庭生活和得不到正常家教的陶小强,他的成长之路变得曲折,与同学、与继父都很难相处,以后走上社会,也可能会因为其性格缺陷,很难融入群体,也许他的人生道路仍然十分艰难。父亲陶刚在事故中丧生,从儿子的角度来说,这笔人生之账,谁也无法算得清。陶小强的班主任一语中的:孩子的事可是大事,孩子从小到大,不管在家还是在外,孩子的每一步,都踩在父母心上。现在孩子的父亲没有了,母亲又改嫁了,陶小强没有“心”可踩,他的脚步虚空,跌跟斗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秦风玲一家的遭遇,仍然是小说的主线之一。相对于其他工亡家属,秦风玲算是比较自我、生活欲望比较强烈的。庆邦同样对她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宽容,她与卖卤猪肉的好上了,她改嫁尤四品,她不亲自带儿子而是把他送到寄宿制学校,等等,作家没有在道德上对她进行指三道四,而是从人性的角度给予充分的理解。我认为庆邦老师仍然是在同情,同情她作为矿工妻子,因为丈夫离开没有人再为她尽到人夫之责,遇到问题时,她只得自己寻求解决。   《黑白男女》荣获了央视2015年度“中国好书”,表明这本书得到评论界和读者充分认可。庆邦老师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很感动,我明白了只要我们写的东西用了心,就会触动矿工的心,引起矿工兄弟的共鸣。用文艺作品为矿工服务,不是一个说辞,不是一个高调,也不是一句虚妄的话,而是一种俯下身子的行动,是一件实实在在、呕心沥血的事情,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矿工,贴心贴肺地去写,作品就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庆邦老师心里装着矿工。在这个小说中,青年工人蒋志方是庆邦老师树立的矿工典型。蒋志方积极向上,爱读书、写诗、出黑板报。他感情纯粹,他爱上卫君梅,抛却了世俗眼里的种种偏见,比如卫君梅是工亡家属,比如卫君梅带了两个孩子,比如卫君梅比他大好几岁。他就是爱她。为了使蒋志方的“爱”逻辑理由充分,庆邦老师写到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他说林黛玉执着地爱贾宝玉,让世上无数的男人爱上了她。正是因为卫君梅爱陈龙民,在事故现场痛不欲生地冲向井口,后来又自强自立地带孩子生活,使蒋志方对她刮目相看,在越来越多的关注中生发出爱慕之情。爱情是内心的美好感情,从来就没有规定的格式和程序,也不能用日常的价值观甚至所谓的身价能够等量齐观的。但具体到个人、家庭,通向婚姻之路的过程中,世俗的人们会从双方的物质条件进行评判。蒋志方的情感追求不仅让大家不看好,向来通情达理的蒋妈妈也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虽然蒋妈妈本人也是工亡家属,但在蒋妈妈眼里,卫君梅因丈夫的离世,不管其品行、相貌多好,她在恋爱、婚配的资格上,已经大打了折扣。她所设想的未来儿媳妇样子有一百个,但没有一个像卫君梅的。她乍一听说儿子看上卫君梅,第一个反应是否认,一百个否认,不可能,一点儿可能都没有。她想,好端端的一个儿子,怎么能找一个结过婚、生过两个孩子、年龄上大得多、死了丈夫的人呢?更有甚者,蒋妈妈竟然认为,蒋志方在有些方面还不太成熟,他对卫君梅的感情根本不是爱情,而是同情。对于有没有资格和蒋志方相爱,卫君梅也和蒋妈妈有同样的认识,她对蒋妈妈说,如果蒋志方是天上的星星,我连地上的一只蚂蚁都不是。她说,人格上的平等,不等于条件和地位平等。我很清楚自己的条件和地位,会找准自己的位置,不会有任何痴心妄想的。
  也许大家会认为蒋妈妈太世俗了,小说这样写也太世俗了。事实上,这也是基本的人性,是文学所不能忽略的。所谓世俗,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世俗是抛不掉的,我们都活在世俗之中。我也坚持认为,所有的感情都是世俗的。感情是来自于心灵的,但通往心灵的道路却是物质的,是有具体的价值甚至价格可以计算的。蒋妈妈是一个高尚的有责任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真实的有感情的人,小说中多有交待。真实、具体地生在俗世,作为俗人,想要挣脱世俗的约束是很难的。所以说,没有绝对超凡脱俗的感情和生活,小说中的人物感情,都是在世俗的情境发生、发展。蒋妈妈有自己的难处,她必须面对并依靠自己解决这些难题。在世俗中,丈夫是女人最大的人生资源。矿难的发生,同样是工亡家属的蒋妈妈,她在这个世俗中最大的资源被突然断送了。这样的损失对她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我们如何能将它们确切地描述出来呢?
  一个年轻矿工的失去,幼年丧父、老年丧子、青年丧夫的人生三个最大悲剧往往会在一个家庭同时上演。我曾经写过一首诗《事故损失》: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巷道毁坏、耗费抢险物资、伤亡职工抢救和抚恤/折合人民币二百三十万元。这是直接经济损失//矿井停产整顿,少生产煤炭数十万吨/招待检查视察人员,处理伤残职工的多次上访/折合人民币两千多万元。这是间接经济损失//报纸上已经报道/对责任人的处理以此为据/至于遇难的矿工,他们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因公殉职,死得其所。他们的死重于泰山/当然不能简单地,算进一个/事故的损失。我写这首诗时,也想到了人的价值问题,想到了人的生命是无法用价格来衡量,虽然我知道,对工亡职工的家庭都有赔偿金,我们叫作抚恤金。我强烈地认识到,无论赔偿金给多少,都不可能与一个具体生命是等值。
  人之为人,就在于有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一个人的价值,显然不能仅仅用其个人能创造多少社会财富来衡量,还是要通过对各种关系的观照,通过其影响力进行不断地延伸。故事说到最后,庆邦老师的“账”也算清了,他说,他给它的定位就是要心靈画卷,要人生壮歌,要生命礼赞。他要赞美生命,写人对死亡的一种敬畏,写人所向往的生活。是啊,生命无价,生命至上。这就是庆邦要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哲学的道理。不管怎么写,不管如何表达感情,不管人的价值轻重与否,庆邦老师落实到字里行间里的唯一诉求就是两个字:安全。这是保全和保证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形态。只有安全了,个体的生命价值才能存在,最后才有可能得以完整地实现。这个账,我相信,所有的读者都能算清楚,所有矿工、所有安全管理人员,都能算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黑白男女》既是煤矿开展安全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给我们如何建设家庭幸福指出了一条方向性的道路。
其他文献
一  此刻,与阴山对视  目光深入到冬的凛冽  在灯火里打坐,窗口易碎的露珠  不知不觉,老树就掉光了叶子  悬挂在枝头的词语,从碧绿到枯黄  它们抖动,被风撕扯,沉重的呼吸  落叶堆积,与雪花相遇  谁都清楚,起伏不平的路将被覆盖  有些寂寞,有些忧郁  还记得那天的雪铺天盖地  你和我成为守候在河岸的两棵树  二  声音起,潜入寒夜  落下的一两片白色羽毛,融化在眼眶  门紧闭,风四面八方涌来
期刊
矿 脉  深入地下,深入千万年的沉积  一层一层,被岁月覆盖的方式  让一些事物,沉默不语  它们把自己埋得很深,只有掩埋成坚硬石头  才对得起时间的塑造,不断被挤压  不断沉降,然后不断被抬升  直至像一条凝固的河,夹进岩层  冰冷,黑暗,幽深  那些被遮蔽的时光,深入地下  深入坚忍,或苦难,抱紧不一样的质地  在岩石的堆积中,守住自己  然后沿着特有的生命路径,活成一条曲线  无论被埋藏多深
期刊
是否有一阵风  风过长江,山河渐渐冰凉  黑暗里飞,一朵云和一万朵云  有什么区别。一种谬误  和一千种谬误有什么区别  我在空中练习飞翔  却听见江水一直呜咽  总有那么一个人  为旧年的涛声流下泪来  总有一次,将他乡认作故乡  山峦那么近,那么远  看不见草尖上的花朵  只有一只大鸟在低低地轰鸣  心中刮过大风的人  可以吞下最鲜美的谎言  也可以原諒这世上所有的不堪  是否有一阵风  带我
期刊
不再虚度。旋转的天轮,拉动无极的钢索,激活沉睡太久的灵魂。  挖出碳化的密林,碳化的沼泽,碳化的风景,以及碳化了亿万年的时光。  一根高大的树干,横卧在巷道顶板上,清晰的年轮,把茁壮长成远古的标本。  沿着积尘淹没的铁轨,走向矿井深处。  幽深,来自远古的煤香,正徐徐涌來。  承载着采煤人无尽的追求、汗水和生命。庄重而神圣。  我跟随一位老矿工,来到巷道纵横的井下。回到他阔别已久的青春岁月。  他
期刊
王留锁:祖籍河南省淅川,1962年9月生于河南義马。就职于义马煤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义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荣获中国文化部“精英人才奖”、河南省“精英人才奖” 。  书法作品、学术论文多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重大展览;获文化部第三届“蒲公英奖”论文最高奖、河南省文化厅第四届“蒲公英奖”论文金奖,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最高奖, 全国“袁崇焕杯”书法大赛最高奖
期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華民族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民族。天地为师,铸造了中华民族刚强劲健、永不停息的坚毅品质;增厚美德、容载万物的博大情怀。得此滋养,在中国书画艺术园地里,笔墨间流淌着天地自然的常盛风光,传导着艺术家们深邃的精神意蕴和无尽情怀。  每每观赏怀安先生书法,我总是被扑面而来溢出纸外的勃勃生机紧紧抓住而难以逃脱。我多年养成的习惯于计较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点、
期刊
我决定以问题导向,在历史的迷宫中寻找一个民族消失的踪迹。  去到川南宜宾,这是长江第一城。长江从宜宾的零公里出发,纵情奔越,开始自己的万里浩荡与壮丽。站在宜宾三江口﹙金沙江、岷江与长江的交汇处﹚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江面百舸争流,洪水巨浪翻卷,一派摧枯拉朽之势。三江口曾是古僰国所在地。  僰人的历史要追溯到商末、西周初年,最早正式见于史册是战国时期,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叙州府》所记载,在殷商时候,
期刊
徐 伟:1971年出生,安徽涡阳人。就职于安徽淮北矿业集团,现为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会员、淮北矿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其書法、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煤、省、市级展览并获奖。近年来,专业从事书画教育工作。
期刊
期刊
范林锁:53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冀中能源报》摄影部主任。  摄影作品多次在国内各类影赛影展中获奖,一百余幅攝影作品分别在《中国煤炭报》《大众摄影》《摄影之友》等报刊发表。2011年获首届全国煤炭行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