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门神》之父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zhou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月1日,追光的第一部影片《小门神》在孕育了三年之后,终于要和观众见面了。追光动画是2013年成立的,创始人王微是前土豆网创始人,土豆也曾是中国第一个视频网站。2011年8月,土豆网在NASDAQ上市,2012年,王微就张罗着把土豆网和优酷合并了。
  一年以后追光动画就问世了。 三年以后,《小门神》诞生了。
  做媒体的人经常说,干电视最累,说在这个行业中,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而干互联网好像比电视还耗人,以前也经常听说在工作岗位上猝死的年轻人。难道好不容易上市就不想玩玩吗?王微笑笑说:“玩了呀,我退休以后休了一年啊!”
  这一年王微的确去周游世界了,但是也同时在积极筹备追光。放手土豆网以后,王微曾经考虑干三件事情,一个是建立一个设计品牌,还有一个是回老家福建,用当代意识重新振兴那里的大漆工艺。而最后,他还是选择做动画。
  选择动画的理由是王微重复向媒体重申的事情,很简单,他是做互联网出身的,习惯用一套程序去管理一个公司,而动画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这个结合过程需要的就是一套良好的管理程序,对于王微,这个工程轻车熟路。
  曾几何时,《哪吒闹海》和 《大闹天宫》是中国家喻户晓、百看不厌的动画片。之后,中国动画就进入低谷,有说中国动画产业堕落为日本动画的加工厂,无数廉价的动画工人在用画瞎了眼睛的效率画日本动画,而自己的原创动画却毫无动静,只有《喜羊羊和灰太狼》在荧幕上偶尔露峥嵘,但是票房根本不敌进口动画片。
  王微说:“中国人的故事,最终还要靠中国人去讲。”这也是他做追光的动力之一。在互联网的企业家中,王微应该是文艺青年感觉最浓厚的,他的经历也是最例外的。他自己承认不是一个好学生,是野蛮成长,多少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大院孩子。高考落榜后去美国上大学,在欧洲拿了MBA。王微写过小说,还写过话剧,所以,追光的第一部片子是王微自己操刀当编剧兼导演。


  《小门神》的新闻稿里面这么介绍这部影片:
  据王微介绍,《小门神》讲述了关于改变和如何有勇气面对改变的故事:神界由于人间的长期忽视,经济凋敝,众神面临下岗,门神两兄弟神荼(高晓松 配音)、郁垒(白客 配音)法力微薄。不甘现状、渴望改变的郁垒对门神不再被人间重视深感焦虑,冲动下凡,掀起轩然大波。人间,单身母亲小英带着女儿雨儿继承了祖传的馄饨店。奸商老胡频繁使坏,想吞并馄饨店,抱得美人归。辛苦支撑的小英母女,是否会为了生计改变祖传的百年馄饨秘方?神荼、郁垒两兄弟下界人间,遇到小英母女后,又将会发生怎样惊险有趣的故事?三道封印逐一开启,人间又将发生什么灾难?
  在《小门神》点影和宣传的过程中,王微一直在淡化自己的作用,他更加强调他的团队,强调他的团队对振兴中国动画的激情,甚至在应聘过程中,激情是硬项指标。看了一篇国外的采访,说曾几何时,王微想聘用一位好莱坞的动画大师,但是这位大师住在加州,王微甚至想做个机器人,安装一个iPad 在上面,而这位动画大师可以通过机器人在追光走来走去。王微说,因为他做过互联网公司,所以对动画公司的管理很容易就上路了,他知道,一定要先打好技术底子,才可以开始艺术渲染。
  虽然做中国的皮克斯是王微的目标,但是他不排外。说到《功夫熊猫》他说他是喜欢的。“但是《功夫熊猫》里的中国元素是装饰品,故事本身还是一个洋故事。而《小门神》是一个中国故事。”
  为了遵循王微和家人的低调要求,这篇原本是对一个二次创业者的生活报道,被改成了一篇祝贺《小门神》马上要问世的文章。必须加一句的是:在《小门神》剪辑结束的同时,王微自己也当上了父亲,他说目睹自己儿子出生,比电影公映要紧张得多。 不管怎么说,可谓双喜临门。

其他文献
徽州的山水,因为徽州建筑特色的缘故,真是看过太多遍了。  但我对于熟悉的影像目的地,依然有亲自一探的兴趣,不管人们怎么说那里游客已经太多不能去了云云。以我自己的经验,不管游客怎样多的旅游胜地,只要自己会选择,总有那么几个时刻,会让你觉得那里不负盛名,让你觉得值得置身。中国之大,虽然很多名胜被旅游玩坏了,但是如果你懂得怎么躲开人群,知道错过某些季节,还是能领略到令人动心的美。就好比看《聂隐娘》,你即
期刊
青衣,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中称青衣,南方剧种则多称正旦。青衣是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种,只有那些美丽端庄、善良正派的人物或贞节烈女的形象,才能被称为青衣。而大青衣之称,则是指那些在青衣表演中做出杰出成就的演员,他/她们总是一出戏的核心人物,因为他/她们的出现,一出戏可以成为一次戏迷的盛宴。  旧中国里,演戏的女人大致只有两种:要么是为生计所迫不得不为,要么是在家学渊源或强烈个人爱好的影响下主动
期刊
当“流行”在60年代后大多已不是被所谓的设计师创造出来时,你可以发现在某些时候,当我们形容一个人的穿着很有型,我们会说:嘿,你穿得很“嘻哈”“庞克”等。  这些造型往往是希望让周围的人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到自己的个人风格,而这些衣着造型,是跟随着群体活动衍生出来的,并不是先有衣着才有活动的!  或许我们可以说街头的文化其实是高级定制时装的灵感源泉。  低音Bass嗡嗡作响,舞池里尽是衣着独特的年轻男女
期刊
我很好奇两个诗人不好好写诗,为什么要去乡下造房子。后来我想,诗总还是从情里长出来的,而还有什么,比住在田野间的老房子里,更让人生情呢?  从黄山市开车一个多小时,经过了蜿蜒的山道,一路多是毫无特色的中国特色乡镇建筑,点缀着潦草附会的徽派马头墙。过了黟县县城,房子越来越少,天际线越来越宽,定位在猪栏酒吧的导航带我们开过了一片农田,拐上了一条土道。车颠颠簸簸地开着,驶过一片黄土房,旁边正在起一幢新房,
期刊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红雪白梅》是全书最美的章回之一,其中的生辉细节包括对于贾府贵族少男少女冬季避寒专用外套的描写,用平儿的话说:“十来件大红衣裳,映着大雪,好不齐整!”  据小说中的这一节呈现,我们得知,清代冬季御寒外套至少有三种形式,即皮褂子、斗篷、鹤氅。皮褂子就是采用当时日常上衣——对襟褂的形式,带有正常宽度的双袖;对开襟,以纽扣将两襟系紧;长度也与普通上衣相近,不过膝。因此,外罩皮
期刊
随着陈凯歌导演新作《梅兰芳》中男主角黎明的剧照曝光,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形象和事迹再次成为人们视线中的焦点。这个在舞台上颠倒众生的一代优伶,舞台下的一生,也在时代的风波中辗转浮沉,其中的意气、坚持和追寻,毫不逊色于铿铿锵锵伴奏下的戏剧人生。  沉沉秋院半垂帘,停绣添香出画檐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农历九月廿四,梅兰芳降生于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今铁树斜街)的一座老宅的西厢房中。午后的秋阳温暖而又
期刊
作为一本在纸媒危机空前的时候改版创刊的杂志,第一期的编者话本应该有个更雄赳赳气昂昂的标题。但是说实话,我觉得鸡血还不如鸡汤,喝完鸡汤起码浑身上下都是暖的,打完鸡血一般都是空虚逆袭。  《OPEN PAGE》的前身是创办了20年的本土时尚与生活方式杂志《iLOOK》。我相信20年前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社会是极具先锋性的—一种强调自我视角的独立态度,而这也是《iLOOK》一贯坚持的办刊宗旨。但是当中国人迅
期刊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保守的延续。  数码时代,单从经济角度来讲,纸媒应该不是讨论存亡问题,而是讨论怎么死得更灿烂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想试试,不死是不是选择之一。  记得有次采访王大仁,他说人类几百万年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躯体,再怎么设计,每个设计师都会被这一个脑袋和四肢死死地框住。所以没有几百万年,人类不会长出两根多余的手指,这样可以一只手既拿着手机,又点触所有键盘上的数字和字母。同时,人类至少
期刊
我常常被问到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还要读纸质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私人的问题,无法用大数据来说明。我是那种进了书店就必须满载而归的人,对于独立杂志的喜爱更是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记忆里每次去日本的蔦屋书店,就会打劫一堆独立杂志,逛一整天。所以当被问到这类问题,特别是开书店以后,我几乎不能很快地搜索出一个答案,因为我未曾感觉到我眼前纸媒的衰弱,或者说,阅读习惯未曾改变。  现在我的工作就是天天和书相处,比较
期刊
杂志编辑彭先生找我写一篇《互联网时代下的杂志设计》。题目有些累赘,有些互联网。要求两千来字,也很符合在厕所里玩手机的阅读量。一想到这,就觉得“杂志”越发可悲,还要连累更可悲的“设计”,更遑论最终免不了要用“互联网”传播。  稀里糊涂应了这件事后,我拖了一阵,其间听说了几件事。一是我媳妇以前的老东家《艺术财经》停刊了,朋友们在朋友圈里一片哀叹。紧接着积年的老牌杂志《COLORS》也停刊了,逝者如斯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