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来源 :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ster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本质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日益尖锐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突出的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选择。
  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耗了大量资源,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威胁。特别是人口的不断增加与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任务更加艰巨,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和现实选择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内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一种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由我国的实际国情决定的。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由我国有限的资源决定的
  一方面,虽然我国以“地大物博”著称,实际却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名都比较靠后,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规模扩张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和稳定地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增长呈现出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资源利用率低下,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局面。
  资源能源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甚至给人们的生存和长远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使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最大程度的协调是循环经济的题中之义,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由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决定的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愈来愈不容忽视,再加上经济、科技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提出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污染防治思路,本应该在“十五”期间完成的污染防治项目还有一半工程尚未动工。不仅如此,我国目前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依旧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末端治理方式,由于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
  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转变生产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由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国内国外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概括总结,是我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家要发展、怎样发展重大问题的明确回答。科学发展观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小康的目标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要实现十七大的战略目标部署,就必须紧紧抓住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在我国,循环经济这一概念的引入和兴起时间不长,目前还处于概念的“导入——学习——实践”这么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还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范围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循环经济从当初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发展到当前国家领导层非常重视和反复强调。但对其动态、趋势、研究还不够,各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经常提及,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也进行过有效的尝试,但是尚未形成决策层、学术界、企业界的共识和互动的大环境。
  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地也会走一遭。循环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面对种种的问题,还有一条很长的道路需要我们去摸索,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中国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比较迟缓,大多数地方采用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建设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存在的许多问题。
  1. 缺乏完善的立法体系。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漏洞比较多、缺乏具有约束性的制约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工作还停留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层面上;相关立法大多还局限于低层阶段,还未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手段,对生产经济活动影响不大。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基本法只有《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这些法律没有形成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远远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2.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实践中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片面追求政绩观。还有一种对循环经济概念泛化和任意夸大其作用的倾向:一是武断地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最终实现“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
  3. 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率低。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这就很容易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4. 投入不足,技术力量与创新能力薄弱。我国循环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技术的落后。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缺乏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统筹循环经济发展,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投入机制。同时,企业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较弱,缺乏对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生产技术与工艺装备、资源利用水平、生产与能源利用效率等深入了解,对最终前沿的先进资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再利用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污染物治理技术等研究不深,从而导致对本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重视不足,力度不大。
  5. 政府推动体制不齐。由于主体利益的不同,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战略上,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的。所以,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但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却较低,循环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结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同时,我国怎样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深入研究。
  (一)建立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以及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应对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循环经济作出原则性规定;其次,修订和完善其它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就清洁生产立法来说,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目录及回收办法,以发挥《清洁生产促进法》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国家绿色消费法》和《资源综合利用法》,同时建立具体的(如废旧电子产品、废塑料、废橡胶等)废物资源再生利用的法律法规。
  (二)强化思想认识,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加强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的宣传,营造人们乐于接受绿色产品和再生产品的大环境,提高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培训教育、科普活动,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知识及其重要意义,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包括节约能源、能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成功经验及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积极开展资源节约、“节能宣传周”等活动,让循环经济发展意识尽快进入干部职工的意识中,进入广大企业乃至千家万户中,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并努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三)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循环经济发展动力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提升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重点组织开发有推广价值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零排放”等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许多企业遭遇技术“梗阻”,使得循环经济发展缺乏“源头活水”,进展十分缓慢。应尽快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构筑技术平台,为循环经济发展插上放飞的翅膀。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大对循环经济相关科技创新与开发,从资源及能源开发利用、生产制造、消费等各个环节,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绿色再制造等方面的科技攻关,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关键技术,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原则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淘汰高消耗、污染排放大的传统落后工艺和技术。
  (四)加强政府引导机制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扩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依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创建生态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环境和发展矛盾的主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场物质变换的革命,更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仍在初始阶段,针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难点这一事实,我们必须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以探讨并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董小林.环境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丽霞.发展循环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5).
  [4] 周宏春.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2).
  [5] 张明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管理与科技,2008,(10).
  
  责任编辑:陈 诚
其他文献
民族学生骨干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渠道,肩负着培养各类人才包括民族人才的重要任务。在高校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的历史时期,加紧培养和造就优秀民族学生骨干,为未来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基础,是一项需要从快抓好的任务。  一、高校培养民族学生骨干,增进高校民族团结和谐的举措  高校民族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既有与普
目的探讨罗非昔布对裸鼠人胃癌组织中新生血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BALB/C nu/nu裸鼠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株原位
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或妊娠期出现子宫肌瘤是临床医师需经常面对的一种情况,其发病率约占子宫肌瘤的0.5%~1.0%,妊娠期发病率为0.3%~7.29/6。近年来,随着晚婚、晚育等婚育观念的改变,高龄孕产妇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胆管细胞癌疗效和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过程可能涉及到许多分子作用机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造影剂对妇科肿瘤术后全盆腔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接受术后全盆腔放疗的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患者。对每例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前后相同体位下行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管理能力是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要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会管理能力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协调能力、民主执政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建设。  【关键词】 领导干部 社会管理能力 提升 和谐社会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时期河北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Tr)细胞比例变化的特点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56例NPC患者治疗前后和1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
目的探讨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D3根治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右侧结肠癌患者行内侧入路的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手术游离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根部结扎肠系膜血管,清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用于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例经蒽环类和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
权力在一个人的眼里意味着什么,归根到底取决于权力行使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认识水平直接影响到权力行使的质量。当权为民所用、所谋、所系时,权力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