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技法分析——“炸”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xi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烹调方法就是把经过初步加工和切配成形的原料,通过加热和调味,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的操作方法。烹调技法是我国烹饪技艺的核心,是历代事厨者宝贵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烹调原料取材广泛,各地菜肴的风味特点又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烹调方法丰富多采。本文将烹调方法——“炸”,根据其操作特点加以归类,并详述常用烹调方法的操作要点。
  烹调方法是做菜的方法。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物产和崇尚的口味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做菜的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烹调方法所异,其命名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我们学习烹调技术带来了困难。但是,纵观各种烹调方法,它们又有许多共同共通之点,这就为我们将烹调方法——”炸”归成系统提供了基础。
  
  一、什么是炸
  
  以油为导热体,原料在大油锅中经高油温阶段加热,咸菜不带卤汁,具有香、酥、脆、嫩特点,这种烹调方法就是炸。炸的火力一般较旺,油量也大。油与原料之比在4:1以上,炸制时原料全部浸在油中。油温要根据原料而定,并非始终用旺火热油加热,但都必须经过高温加热的阶段。这与炸菜外部香脆的要求相关。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操作往往要分两步,第一步主要是使原料成熟,所用油温不高;第二步复炸,使外表快速脱水变脆,则要用高油温。
  
  二、炸的特点
  
  第一,能使成品具有外脆里软的特殊质感。炸制必经的高油温阶段是指七、八成油温,即180℃左右。这个温度大大高于水的沸点100℃,悬殊的温差可使原料表面迅速脱水,而原料内部仍保存多量水分,从而能达到制品外脆里嫩的效果。如炸制前在原料表层裹附上一层粉糊或糖稀,或者将原料蒸煮酥烂。成品表层酥脆里边酥嫩的质感可更为突出。
  第二,能使原料上色。高温加热使原料表层趋向炭化,颜色逐步由浅变深,由米黄至金黄,由老黄至深红色。如果不加
  控制地继续加热,则原料可完全炭化而呈黑褐色。颜色变化的规律是油温越高,加热时间越长,颜色转深就越快。同时,颜色还与油脂本身质量有关,油脂颜色白,使用次数少,原料上色就慢,反之则快。炸菜所获得的颜色应该是柿黄色到金黄色之间的颜色。
  
  三、炸的分类
  
  根据原料在油炸前是否挂糊,我们将炸分为清炸和挂糊类炸两大类
  
  1.清炸
  清炸是指原料经腌渍后,不经糊、浆处理,直接投入油锅加热咸菜的一种炸法。清炸菜的特点是本味浓,香脆鲜嫩,耐咀嚼。清炸菜的脆嫩度不及挂糊类炸的菜肴,但是,在炸制过程中,原料脱水,浓缩了原料的本味,又使纤维组织较为紧密,加上其干香味,使菜肴具有一种特殊的风味。
  清炸菜的操作比任何炸菜都难度大。因为没有糊浆的遮挡,原料直接与热油接触,水分大量流失,既要保证原料成熟,表面略带脆性,又要尽可能减少水分的损失,所以对原料的选择,油温的控制和火候的掌握要求很高。用于清炸的原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本身具有脆嫩质地的生科,一种是蒸、煮至酥烂的原料,两者都是动物性原料。生料在刀工处理时一定要大小厚薄一致,因清炸加热的时间不长,稍有大小厚薄不均,便可导致焦生不一。原料一般都在炸前腌渍。酥熟料在蒸煮时已调好口味。生料腌渍时,添加调料要调拌均匀,最好能静置一定时间(10~30分钟),使其入味。清炸的调料一般较简单,以咸鲜味为主。常用的调料为盐、酱油、黄酒、胡椒粉、葱、姜汁、味精等。
  油炸时的油温和火候掌握是清炸菜的成败关键。
  首先,清炸的油量要大一些,便于油脂能较恒定地传导高温,使原料表层迅速结皮结壳,防止原料内部水分大量流失,使成品达到外脆里嫩的要求。结皮越早越快,就越能保嫩。清炸几乎都用急炸。原料形体较小,质感又较嫩的,应在八成热左右油温下锅,下锅后即用手勺搅散,防止粘连在一起。约炸至八成熟捞出,待油沸热时,再下锅,炸几秒钟,外表上色即捞出装盆。形体较大的原料,要在四五成热左右油温下料,让原料在锅中多停顿一些时间,待基本成熟捞出,烧沸油再下锅复炸一下;如果原料较多,油量相对较小时,可沸油下锅,待油温下降,即捞出,升高再投下,如此反复几次,到原料外脆内熟即可。酥熟的原料油炸时,不但油量要大,且油温要更高,可在八九成热下科,如油温不能始终保持在八九成热,可捞出,待温度升高再炸。清炸菜的颜色一般为金红色或棕褐色。代表菜有“炸菊花纯”、“炸八块”、“香酥鸭”等。
  
  2.挂糊类炸
  挂糊类炸是在原料上裹附由淀粉、蛋液等原料组成的糊浆,再入油锅加热。成菜外脆里嫩,色泽金黄,此种炸法称挂糊类炸。脆可分为脆硬和酥脆两种;嫩也有软嫩和酥嫩之别,而其区别则由所挂糊种不同和原料本身质地的差异决定。据此,我们把挂糊类炸分为脆炸和酥炸两种。
  脆炸
  脆炸是原料经调味、挂糊,其烹制过程必须经过高油温加热阶段,成菜外脆里嫩的多种炸法。大多数脆炸菜肴须经两次加热,第一次以中油温使原料成熟(或接近成熟)定型;第二次以高油温短时间加热使原料表层脱水变脆,也有些脆炸莱肴则直接以高油温一次炸成。为便于同时成熟,原料要加工得大小厚薄均匀。
  脆炸的最大特点是外脆里嫩,即外表色亮香脆,里层原料鲜嫩。这是困为,脆炸的原料,主要是含水量多、质地软嫩、口感鲜美的动物性原料,如鸡、鱼、肉、虾等,或水分较多、鲜味较好的植物性原料,如蘑菇、香菇等。而挂于原料表面的粉糊经油炸后结成硬壳,脱水变脆,糊有效地阻隔了导热体油与原料的直接接触,减少了原料的水分和营养成份的流失,保证了菜肴的鲜嫩,也提高了菜肴的营养价值。
  脆炸菜肴的脆性和脆度,由所挂糊的种类决定。脆炸所用的糊大致可分为水粉糊、全蛋糊、蛋黄糊、发粉糊、拖蛋拍粉糊;而在原料表面涂糖稀以及用豆腐衣等纸状料卷裹原料,则可以视为挂糊这一方法特殊、扩大范围的运用。
  酥炸
  鲜嫩或酥烂的原料挂上粉糊,油炸之后成品表层酥松,内部鲜嫩或酥嫩,这种炸法称酥炸。
  酥炸的关键在于粉糊的调制和油温的掌握。所挂粉糊通常由老酵面加油、碱水等科调拌而成,还有一种糊是以蛋、面粉、生粉调制而成。前一种糊油炸之后,糊壳涨发膨松,层次丰富,薄如蝉翼;后一种糊,炸后在脆硬中带酥松。酥松质感的形成,主要是油渗入粉糊,使面粉中的蛋白质不能形成面筋网络,加热时面粉中的淀粉糊化又吸收不到水分,所以迅速脱水变脆;同时面粉颗粒为油脂包围,使面粉颗粒之间形成空隙,脱水之后,这些空隙便形成了酥松的质感。酥糊一般较厚,挂上原料时要注意能均匀包裹住,原料的形体也不宜太大,一般以条、块状为宜。配合糊壳特色,原料还应该是酥烂或软嫩无骨的。
  酥炸上糊操作比一般脆炸菜慢,故原料下锅时,油温不宜过高,可先将原料逐个下锅,待结壳即捞出来。全部原料下锅结壳后,再升高油温,将原料复炸,炸至外表金黄色酥脆,待原料内部已熟时即可出锅。酥炸的代表性菜肴有“奶油酥皮鸡”、“炸子盖”等。
其他文献
在烹调菜肴过程中,人们将火候、工刀、调味称之为“三大要素”,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认识。在常人眼里,火候大小,只是决定菜肴生熟程度,似乎与其质量方面无大关系。其实不然,火候的大
文章针对传统燃煤、油等热水系统因其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自主研发了智能环保型醇基燃料热水系统,关键技术包括清洁醇基燃料及智能化燃控系统和"互联网+"监控管理平台等醇基
目的:观察脑卒中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2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38例,对照组92例.两组均同时常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而治疗组则在患者生命征平稳后依据不同情况即介入包括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和醒脑开窍针刺为主的康复治疗.每日1-2次.结果: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修订的巴氏指数(MBI)评分,对2组进行
常言道:“五味调和百味香”,所谓五味,即甜、酸、苦、辣、咸;复合味有糖醋味、番茄味、咖喱味、鱼香味、椒盐味、酸辣味等等。
业余时间在网上浏览过烹饪论文、论坛、教材,也查阅过烹饪专业教学资料,和同仁们探讨过关于茸泥的话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茸泥的制作工艺。  由于茸泥的制作工艺复杂,并在烹饪过程中应用广泛,且用于档次较高的菜肴。对于茸泥的定义说法不一,有的称经刀刃或刀背斩剁而成的为茸,用刀面按压而成的为泥;有的称以荤料制成的为茸,素料制成的为泥;有的称熟料制成的为茸,生料制成的为泥;有的说茸比泥软,也有的说泥
医院发展需要的精神是,一不等二不靠三不要。只有你主动去发展了,机遇才会垂青。2004年12月28日,济南铁路局中心医院由企业整建制移交山东中医药大学管理,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
目的:了解近10年针灸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能否向临床实践提供有可靠依据的治法和刺法。方法:采用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
<正> 油是重要的一种导热介质,炸是指使用大油量传热使制品成熟的一种熟制技术。面点中很多品种都足以油作导热介质炸制成熟的,例如油饼、油条、油酥点心、春卷、麻花、散子
随着时代发展中医院校招收临床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如何让中医院校的学生学好《病理学》这门纯西医的理论基础课,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考
自从全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以来,烹饪文化在神州大地上日益繁荣,日趋兴盛。君不见,沿街刊亭报摊上介绍饮食的报纸杂志林林总总,灿烂夺目;书市、书店里传播餐饮的图书与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