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河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fyw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底泥能够释放磷,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通过研究不同pH、温度和溶解氧(DO)对谷河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pH显著影响底泥磷的释放,碱性环境比酸性环境磷释放强度大,中性环境不利于底泥磷的释放;温度升高,磷释放强度增加;厌氧环境比好氧环境更能促使底泥磷的释放。正交模拟试验结果显示,3个因素均是影响谷河底泥磷释放的显著因素,影响因素显著性从大到小依次为DO>温度>pH。
  关键词:底泥;磷释放;正交实验
  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1-0143-03
  Research on Remarkable Affecting Factors of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Gu River Sediments
  WEN Yajun et al.
  (Fuya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yang 236000, China)
  Abstract: Sediments can release Phosphorus into overlying water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hich ma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water quality and result in continuous eutrophication. We us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o evaluate effects of pH, temperature and Dissolved Oxygen on P release from River GU.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ffects of pH on P release from sediments were distinct; more P was released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than acidic conditions, but the least amount of P was released under neutral p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resulted in more release of P between sediment P release and P in overlying water. Anaerobic conditions were more conducive to the release of P than aerobic conditions. Orthogon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3 significant factors on P release from sediments were, in descending order, DO, temperature, and pH.
  Key words: Sediments; Phosphorus release; Orthogonal experiments
  底泥作为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自然的过程及人类的行为,在水体底部逐渐形成的沉积物。受上覆水的影响,底泥在水体的营养盐循环中既可扮演“汇”的角色,也可扮演“源”的角色。水体污染严重时,氮磷营养盐可通过沉降或者顆粒吸附作用而聚集于底泥中,再悬浮作用又会向上覆水释放氮磷营养盐[1]。经研究表明,底泥中氮磷营养物的释放是影响水体中浮游生物生长和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过程之一,往往底泥中氮磷的加速或过度释放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2]。磷释放受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底泥中释放的磷首先进入底泥间隙水,这是释磷速率的决定步骤。释磷与化学沉淀形态有关,一旦出现利于钙、铁、铝等不溶性磷酸盐沉淀物溶解的条件,磷就释放,释放物质逐步扩散到沉积物表面,进而向上覆水混合扩散,成为水体总磷的一部分[3]。
  谷河阜南列入国家和安徽省地表水考核断面,对其水体监测结果显示不能稳定达标,主要污染因子有COD、氨氮和总磷,其中总磷超标较为严重。本研究探索了pH、温度和DO对谷河底泥向上覆水释放总磷影响的规律,为底泥污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采用柱状采样器在内源污染为主的监测断面采集0~5cm的表面底泥样品,装进聚乙烯一次性袋子,剔除杂质后烘干冷藏,同一地点采集底泥以上0.5m处的上覆水,4℃冷藏保存。
  1.2 底泥磷释放的研究试验
  1.2.1 pH的影响 控制温度为20℃,上覆水DO溶度为7mg/L,调节起始pH值为5~10。
  1.2.2 温度的影响 控制上覆水pH为7,DO为7mg/L,温度分别设置为10、20和30℃。
  1.2.3 DO的影响 控制温度为20℃,上覆水pH为7,调节DO浓度为1~12mg/L。
  1.3 正交试验 模拟试验考虑影响底泥磷释放的主要因素:温度、DO和pH。温度根据4、5和6月的水体温度,设置为10、20和30℃。DO主要根据地表水质量标准,设置为1,4和7mg/L。pH主要根据谷河底泥的pH设置为6,7和8。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选择L9(34)正交试验设计表,共9种试验方案(表1),每组试验时间为11d,为保证试验的合理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每种试验方案作2次平行试验,测定结果取其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pH对底泥总磷释放的影响 由图1可知,在pH=7时,磷释放最少为0.024mg/L,pH=10时,磷释放最多为0.083mg/L。不同酸碱度条件下,上覆水中总磷浓度呈现的特征为碱性>酸性>中性。pH值主要通过影响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离子交换过程而对沉积物中磷的释放产生影响。在酸性条件下上覆水中总磷浓度较高,可能是因为H+对部分结合态磷具有溶出作用,另一方面微生物对有机磷进行降解,释放CO2和溶解态磷也会促使pH降低磷的释放。在碱性条件下,水体中OH-能与结合态磷(如铁结合态磷、铝结合态磷和钙结合态磷)发生交换,从而使得磷向上覆水释放导致上覆水中总磷的浓度升高。   2.2 温度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由图2可知,底泥磷释放的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0℃条件下,上覆水中总磷浓度是20℃条件下的3.3倍,是10℃条件下的6.2倍。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温度升高促进底泥中微生物及底栖动物的活动,加快氧化分解作用。同时温度升高对底泥中有机物的矿化也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使底泥中的有机磷和颗粒态磷释放加速。
  2.3 DO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在前4d时,不同DO条件下,上覆水中总磷浓度类似,都处于低浓度。厌氧条件下,总磷释放量从2.15mg/kg逐渐增加到7.42mg/kg,然后逐渐降低,10d后达到平衡。好氧条件下,上覆水中总磷浓度在前4d时有所变化,随后达到平衡。在好氧条件下,由于沉积物的矿化以及有机物质的好氧分解,部分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释放进入上覆水中,沉积物也会发生磷的释放,但氧化环境有利于沉积物表层中的Fe和Al以三价态形式存在,降低Fe-P、Al-P从沉积物释放进入上覆水,并一定程度上促进磷的沉积。
  2.4 正交试验 表2为谷河底泥磷释放的极差分析表,其中K1,K2和K3是每组正交试验的平均值。比较K1、K2和K3值可以得出:(1)随着pH值的增加,磷释放先减少再增加;(2)谷河底泥磷释放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越高,磷释放增幅加快;(3)随DO浓度增加,底泥磷释放降低,增长速率逐渐减慢。
  采用方差分析试验数据,各因素方差表示其对谷河底泥磷释放影响主次顺序。底泥磷释放正交试验统计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温度SSQA=7.11,DO SSQB=56.79,pH SSQC=0.31,因此3个因素对谷河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显著性从大到小依次为:DO>温度>pH。
  3 结论
  (1)底泥磷在碱性条件下比在酸性条件释放的多,中性条件不利于底泥磷的释放。
  (2)温度越高,底泥磷释放越多。
  (3)DO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显著,在厭氧条件下比在好氧条件下,磷释放的多。
  (4)正交试验表明,谷河底泥磷释放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显著性顺序为:DO>温度>pH。
  参考文献
  [1]张茜,冯民权,郝晓燕.上覆水环境条件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0,42(1):7-11.
  [2]黄勇,严过房,董运常,等.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20,32(10):116-120.
  [3]张智,刘亚丽,段秀举.湖泊底泥磷释放影响因素显著性实验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15(2):16-19.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修复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要的基础设施。该文介绍了河北省国有林场经营概况及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了国有林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国有林场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国有林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林场;生态修复;森林资源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1-0066-02  森林
摘 要:近年来,草地贪夜蛾、赤霉病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呈加重发生态势,加之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粮食安全问题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植物保护是粮食安全生产中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该文在开展植保体系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安徽省植保体系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植保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保体系;存在问题;发展建议;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为了比较法师系多肉品种间的叶色差异,探究法师系多肉植物叶色的形成规律,以绿羊绒、紫羊绒、墨法师为材料,对秋季叶色参数(Lab色彩模型)与色素含量进行了测定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法师系多肉品种的叶色差异较大,墨法师a值、c值最高,叶色最红、颜色最鲜亮,并分析了绿羊绒a值小于0,b值最大,L值最大,叶色呈亮黄绿色。紫羊绒L值及a值中等、c值最低,红度及光泽度中等,纯度最低。色素含量对叶色
摘 要:以37份谷子材料的14个农艺性状为研究对象,对3个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聚类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范围在0.40~1.16;变异系数(CV)变幅在9.32%~59.79%;以欧氏距离为5将37份谷子品种划分为4类,第4类只有2016007,该品种穗颈长度较长、穗码数较多,株高和主茎节数均为最低;小区产量与株高、主穗长、穗粒重、单穗重、千粒重
在脱贫攻坚完胜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摘 要:通过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白骨壤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状况及生态学特征等进行调查,摸清了泉州湾红树林白骨壤的分布面积、数量、种群结构及生态环境等,并建立了调查档案,为红树林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湿地;白骨壤;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Q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1-0141-02  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
摘 要:白蚁区域性综合治理作为一种可持续性的防治策略,涉及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及管理层面等诸多领域。该文简述了水库大坝白蚁危害成因及防治历史,阐明了白蚁区域性综合治理理念和技术,提出了水库大坝白蚁区域性综合治理要坚持“大坝和环境相结合,以环境为主”的原则,明确了“普查分类—监控—预防—发现灭治”的技术路线,指出了水库大坝白蚁区域性综合治理的四大优势,并对水库大坝白蚁区域性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及发
当前,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无人机可以实时获取农作物数据信息,指导农田管理,预防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该文介绍了无人机技术和农业相结合的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无人机遥感在农业中的典型应用,并展望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前景。
摘 要:2020年在内蒙古通辽市6个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开展了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下优质耐密青贮玉米品种鉴选与示范的筛选试验,以文玉3号(CK)为试验对照,参试品种为蒙青贮1812、东单11、北农青贮368、禾玉9566、蒙青贮266共等5个品种,测定各青贮玉米品种的产量,为引导农牧民科学选择和种植优质、高产,多抗、粮饲通用的青贮玉米新品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综合品种的产量、病虫害抗性、倒伏情
摘 要:以β-胡萝卜素为试验材料,通过离子交联法构建β-胡萝卜素纳米粒,在不同药载比、温度、pH下研究其载药率和包封率的变化趋势,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壳聚糖纳米粒的载药性能最佳工艺条件为药载比6∶1、温度30℃、pH 5,在此条件下包封率为61.74%,载药率16.42%。由此可见,通过离子交联法构建β-胡萝卜素纳米粒具有良好的包封率和载药率。  关键词:β-胡萝卜素;壳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