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思能力是建構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本文浅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及开展反思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自我反思;反思时机;反思方法
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指在解题活动后或某个教学环节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的行为。
一、注重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经验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在获得新知后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学习活动就有可能只停留在表面。但反之,学生如果能在获得新知后或解题后对之前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学习行为、思维理解等进行反思回顾和评价讨论,那么他们的思维在经验水平的基础上会得到更高的再概括,促使思维发展,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思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在必要环节后让学生进行反思。长此以往,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真正理解,特别是对一些平时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当堂模仿练习学会的,过后就忘记了。所以,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反思,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反思,在不同程度上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对于新知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展反思活动的策略
1. 找准反思时机
当堂的知识最好是当堂消化,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学生的学习经验就会消退,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时机,让他们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逐步培养主动反思的习惯。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行为随意性较大,找准最佳的反思时机尤为重要。针对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在课结束时或课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他们进行反馈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反思方法。中高年级学生的反思可以穿插在教学环节中,例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时,例题教完后让学生反思是否还有不同的想法;练习时,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互相解答,然后交流;在结束环节时,请学生反思“你对今天的计算练习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样的及时反馈,学生印象比较深刻,也有时效性。
所以,在教学中随着活动的开展逐步进行反思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实践证明,反思可以设计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可以调查学生对新知的预知情况,课中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课后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深层思考。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选择不同的反思时机,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益处。
2. 选择反思方法
(1)填写反思表,提高反思实效。主要以学生填写为主,课上可以采用小组交流、评价的方法进行相互补充,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体反思效果。其中,教师起指导作用,对反思的结果进行调控、点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逐步明白如何去反思及反思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个别学生出现对一节课有不清楚的知识点或学习中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等情况,教师要加以重视,个别指导的话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当然,如果有家长一起参与,对学生的发展来说会更有益处。
(2)组织集体探究,引导学生反思。在教学中,根据上课需要采取小组合作或讨论的互动形式,引导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结论进行反思。例如,在让学生认识“角”时,根据教学设计我安排了几个环节让学生对必要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初步认识环节,我问:“除了图中你找到了角,你还能在身边物体上找到角吗?用手摸一摸,再说说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促使学生反思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探究特征环节,在学生已经得出角的特征后,追问:“要符合哪些特征才是角?你能用身边的材料创造一个角吗?”通过追问让学生再次反思角的特征,起到巩固的作用。课的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全面反思,同时也是对自身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反思。
(3)设计反馈标志,关注个别差异。教师可以在课上设计一些反馈标志,以更好地关注个别差异,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例如在新知学习后或在每一个练习题做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反馈标志进行反馈,当大多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只有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反馈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状况的一种反思,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成效负责,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关键词:自我反思;反思时机;反思方法
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指在解题活动后或某个教学环节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的行为。
一、注重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经验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在获得新知后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学习活动就有可能只停留在表面。但反之,学生如果能在获得新知后或解题后对之前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学习行为、思维理解等进行反思回顾和评价讨论,那么他们的思维在经验水平的基础上会得到更高的再概括,促使思维发展,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思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在必要环节后让学生进行反思。长此以往,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真正理解,特别是对一些平时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当堂模仿练习学会的,过后就忘记了。所以,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反思,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反思,在不同程度上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对于新知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展反思活动的策略
1. 找准反思时机
当堂的知识最好是当堂消化,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学生的学习经验就会消退,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时机,让他们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逐步培养主动反思的习惯。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行为随意性较大,找准最佳的反思时机尤为重要。针对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在课结束时或课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他们进行反馈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反思方法。中高年级学生的反思可以穿插在教学环节中,例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时,例题教完后让学生反思是否还有不同的想法;练习时,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互相解答,然后交流;在结束环节时,请学生反思“你对今天的计算练习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样的及时反馈,学生印象比较深刻,也有时效性。
所以,在教学中随着活动的开展逐步进行反思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实践证明,反思可以设计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可以调查学生对新知的预知情况,课中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课后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深层思考。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选择不同的反思时机,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益处。
2. 选择反思方法
(1)填写反思表,提高反思实效。主要以学生填写为主,课上可以采用小组交流、评价的方法进行相互补充,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体反思效果。其中,教师起指导作用,对反思的结果进行调控、点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逐步明白如何去反思及反思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个别学生出现对一节课有不清楚的知识点或学习中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等情况,教师要加以重视,个别指导的话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当然,如果有家长一起参与,对学生的发展来说会更有益处。
(2)组织集体探究,引导学生反思。在教学中,根据上课需要采取小组合作或讨论的互动形式,引导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结论进行反思。例如,在让学生认识“角”时,根据教学设计我安排了几个环节让学生对必要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初步认识环节,我问:“除了图中你找到了角,你还能在身边物体上找到角吗?用手摸一摸,再说说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促使学生反思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探究特征环节,在学生已经得出角的特征后,追问:“要符合哪些特征才是角?你能用身边的材料创造一个角吗?”通过追问让学生再次反思角的特征,起到巩固的作用。课的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全面反思,同时也是对自身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反思。
(3)设计反馈标志,关注个别差异。教师可以在课上设计一些反馈标志,以更好地关注个别差异,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例如在新知学习后或在每一个练习题做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反馈标志进行反馈,当大多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只有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反馈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状况的一种反思,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成效负责,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约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