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ot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来做个测试。请按照第一反应回答,不要思考太久:常见的奶茶店品牌,你能想到哪几家?5秒钟,先将你能立刻想到的品牌一一列出来。
  你能想到多少家?我想,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应该在3到5家。熟悉市场营销的朋友可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叫作“心智空间”。
  我们的“心智空间”是有限的。对于一个品类,我们能够记住的品牌数量不会太多,一般就是3到5个。不信的话,不妨回想一下其他品类:碳酸饮料、洗发水、衣服……你会发现,除非对某一品类特别熟悉,否则,大多都逃不出这个范围。
  这有什么作用呢?
  当我们对某一类产品有需求的时候,会有一个规律:我们通常只会在自己“心智空间”内的品牌里进行挑选。简而言之,当一个品牌出现在我们的“心智空间”里,我们就会下意识地觉得它更可靠,从而会更愿意优先考虑它。为什么大公司、大品牌要花很多钱做广告呢?目的就是要抢占消费者的“心智空间”。
  商业品牌如此,那么个人品牌呢?


  这几年,“个人品牌”这个词被炒得很热。可以说,只要你需要跟人打交道,无论你是在企业上班,还是自由职业者,都需要维护好你的个人品牌。
  那么,究竟什么是个人品牌?非常简单,当别人提起你的时候,他们对你的印象就是你的个人品牌。
  前段时间,因为业务需要,我加了一些理财经理的微信。大多数理财经理的昵称都是“××理财经理”,他们常在“朋友圈”里宣传自己银行的产品:我行又出了某某宝,90天年化利率达到5%;客户听了自己的推荐,赚钱了;自己推荐的产品跑赢了大盘,欢迎大家咨询……形式通常是一堆截图加上一大段文字,排版精良,热情洋溢,文案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复制出来的。
  但其中一位,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也发理财产品,但配的文字很少,言简意赅,很明显是自己写的。介绍完产品之后,加一句“欢迎垂询”完事。那他还发什么呢?他分享各种文章,且多是吴晓波、吴伯凡等人的,内容涉及政策观察、金融行业分析,等等。
  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
  这样的行为,会让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发广告的,而是一个活生生、会思考、有想法的人。我甚至觉得,他很可能跟我是同一类人。
  那么,如果我有需求的话,很可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他,向他咨询。
  当别的理财经理还在费劲地做广告、抢夺客户的时候,他利用这种方式,不声不响地就吸引了潜在客户的注意,并且让潜在客户将他跟其他同行区分开来。这就是个人品牌的力量。
  个人品牌的本质,就是差异化。
  你跟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我为什么要记住你?你能给我提供什么价值?
  不妨想一想,你最熟悉的几个同事(或者下属),当你想到他们时,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会想到有的人特别善于沟通,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有的人做事情特别细致、可靠?
  再想一想,如果你手头上有一个项目,需要安排给他们,你会怎么做?你是不是会把某项工作交给你认为“最擅长”的人去处理?
  能够不断获得机会的人,未必是能力最强的,也未必是最踏实肯干的,但一定是个人品牌最鲜明、能够让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
  这就是日常工作中的个人品牌效应。
  你的个人品牌越鲜明、越突出,你就越容易出现在老板和同事的“心智空间”中。当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会第一个想到你。而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又会印证你的能力,强化你的个人品牌,让他们更加信任你。日积月累,你能够接触到的业务就越多,你得到锻炼、展示能力的机会也就越多。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个人品牌呢?“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当你创造一个新产品的时候,你需要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我比竞争对手好在哪里”,而是“我在哪个方面是第一”。
  什么意思呢?很多时候,做到不同比做到最好,更有效。
  很多人的惯性思维是:要想在公司里出类拔萃,就一定得精通业务,在业务上做到最出色、成绩最好,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
  但大多数时候你会发现,你奋斗得非常累,但仍然没什么作用。
  因为,人们留给每个品类的“心智空间”都是有限的。在工作中,某方面特别突出的人大家也许只能记得一两个,而你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挤进去。但如果换个思路,事情会容易很多。
  如果一个山头已经被人占了,更好的做法是赶紧去抢占另一个山头,并且在这个新的山头上打出你的旗号。
  这时,你就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品类。在这个品类的“心智空间”里,你就是第一。即使有后来者,他也必须先打败你才行。
  所以,你会发现,现在很多产品都在走“垂直,再垂直”的路线。
  原因就在于,大的品类已经被抢光了,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发掘新的品类,创造出新的“心智空间”。
  例如手机行业。“锤子”刚开始做手机的时候,其定位是什么呢?情怀、工匠精神、理想主义,那么在这个领域,锤子就是全球第一。
  同樣,“小米”的定位是什么呢?发烧友。在其他手机都在推“使用体验”时,小米打出“为发烧而生”的旗号。那么对发烧友而言,在他们的“心智空间”里,小米就是行业第一。
  当然还有索尼,“黑科技”加极致的工业设计就是索尼的旗号。
  工作中也是一样的。同样是研发工程师,你一天能写100行代码,他一天能写120行,差别很大吗?并不是特别大。
  能力到了一定的区间,是符合“边际效益递减”规则的。从60分到80分,你可能要付出50%的努力。但当你到了80分,付出100%的努力,也许只能提升到85分,更好的做法是,找到其他人未涉猎的领域,迅速抢占,打出你自己的旗号。


  如何才能不断强化自己的个人品牌,在公司和行业里脱颖而出呢?   一、标签化。
  不妨考虑这两个问题:
  1.你在同事心目中的印象是什么?提到你,他们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
  2.你最擅长的是什么?它该如何跟你的工作或者事业挂钩?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一致,那就说明,你建立的个人品牌是有问题的,你应该有意识地将同事们对你的印象扭转到你最擅长的方向上。这就是一个贴标签的过程。
  以我为例。我刚工作一年多时,同事对我的印象是“很会寫文案”,而我给自己设定的品牌方向是“高效”。于是,我开始主动去接许多时间紧、任务重的活,并同步地把撰写文案的工作分给别人。慢慢地,大家对我有了这样一个印象:这个人很厉害,每次都能救场,一个人能当一个团队用。
  这其实就是一个职业规划的过程。
  职业规划,不仅仅是选择去哪家公司、做什么岗位,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和规划好自己的“标签”,让别人循着你设置好的路径,一步步推动你前进。
  二、细化和跨界。
  如果你的长处并不是特别突出,该怎么办呢?
  有两个办法。
  第一,是进行纵向的垂直细化。
  比如,大家都是销售,那么,你能不能找到你最熟悉的一类客户,并专注在这类客户上,让成效最大化,让大家记住“你是最善于处理这类客户的人”。
  即使你的业绩不是部门第一,也可以给你带来两个好处;第一,大家会记住你,会记得你的价值;第二,你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另一个方法是横向关联。即将你在其他领域的能力,跟现在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领域。
  比如,大家都是工程师,但你同时还特别善于沟通,能更快地理解业务,站在其他部门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将这两种能力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价值。
  三、学习。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自己的标签上,那么无论你的个人品牌做得有多好,你也只能待在同一个位置,做同样的事情。
  记住,个人品牌不会帮助你进步,它只是带给你更多的展示机会。你要做的,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给予他人惊喜。简而言之,你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丰富你的个人品牌,实现螺旋式上升。
  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将同龄人甩在了身后。
其他文献
在我国的古代史上由科举中状元的就很不容易,因为他们要苦读诗书,要通过多次考试。而由状元担任宰相的也不太多,北宋时期的吕蒙正就是这样的一个,由状元而任宰相,而且一生中三次出任宰相,这样的人就更少了。  据《宋史·吕蒙正传》记载,吕蒙正的祖父吕梦奇是户部侍郎,父亲吕龟图是起居郎。虽说应该是出身官僚家庭,但吕蒙正却一点儿也没沾上父亲的光。因为他父亲妻妾多,关系不好,而吕龟图听信了小妾的谗言,与嫡妻刘氏不
期刊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个人应该有文化,应该去读书、读经典,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在中国传统中,汉族人是比较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实际上,汉族人的宗教就是读书、读经典。当然,在古代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文化传统中,通常都不注重女性教育。過去,我们把对女性教育的忽视、对女性的不尊重,归结于儒家的文化传统。其实,不仅是儒家,全世界都存在对女性地位不重视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中,孩子满一周岁时要抓周。《红
期刊
对于文稿起草人员来说,如果老是写那么几条,老是那些内容,文稿就会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还给人以重复雷同、讲不出什么新东西之感,也不会得到读者和听众的认同。那么,重复性的文稿怎样写出新意呢?在联系实际上求新  尽管有些材料的话题是老生常谈,但这些话题不同时期总是有些新的情况、新的变化,如环境发生变化、政策规定发生变化、上级作出新指示、基层遇到新情况等。因此,我們在起草文稿时,要紧紧抓住这些变化的情况。
期刊
有一次,公司拉了一笔很大的订单,郭台铭却提出要将这个订单跟同行们分享。业务部门的几个骨干一听就急了,冲到了郭台铭的办公室找他理论。郭台铭说道:“你们先冷静一下,喝杯茶!”等大家都冷静下来了,他才说道:“我们独自干,确实能让公司迅速扩大,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们会成为同行们共同的敌人;叫大家一起干,我们失去的只是一时的小利,却能借机树立起行业领导者的地位。难道你们不希望我们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吗?”业
期刊
人们安于现状,听天由命。这种生活状态,无论是在城市,抑或是在乡村,都弥漫着深深的绝望。即使锦衣华服,用麝皮或者貂皮来武装自己,这也只是于绝望中寻求一丝安慰而已。很多人都热衷于游戏或者娱乐,这也是一种发泄,不是放松。真正的智者,是不会沉溺于绝望之中的。对于人生的真谛、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本质,人们的选择总是趋于一致的。那些看似是经过了慎重而明智的考虑做出的选择,其实仅仅是因为在内心中别无他选。因为固有
期刊
如何避免成为庸碌的事务主义者,如何避免在热闹以后一根毛都不剩,是每个行政人员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还好,领导给我们做了示范。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你天天伴随领导左右,从领导身上学到点什么没有?给我讲一讲。”他这么随口一问,让我觉得自己该好好总结一下工作了。  坦率地讲,换了几个单位,体验了多个岗位,只有这个岗位让我感觉到最累。我们这些当秘书的人,在外人看起来风光无限,其实背后的艰辛只有自己最清
期刊
人与人最短的距离叫拥抱,人与人最长的距离叫等待,人与人最看不見的距离叫包容,人与人最可怕的距离叫漠视你的存在!人,都喜欢和不计较的人在一起相处,不计较的人刚开始时,看似失去,但长久下来却是获得;爱占他人便宜的人,刚开始看似获得,但相处久后却是失去。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成的书更难。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期刊
经常有朋友问我:自己的好朋友,忽然有了别的好朋友,对自己没那么在意了,心情很低落,该怎么调整?  人生中某個时刻,我们总会有这样难以启齿的愿望:“我想要成为你眼中最重要的人。”理智上,我们明白这样并不现实,但情感上还是很难过这个坎儿。  这是因为很多人把自己在好友心中的分量,视为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通过好友的积极回应,来完成对自我的认同。反之,就会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  太过在意对方的回应,是没有
期刊
让我们逃离时间  它用满弓威胁我们  用短箭瞄准目标  这是我想要告诉你的:  如果我的手在地图上抚过  我不会碰到山脈和山峰  我不会湿,也不会手里攥满泥土  所以今夜,当你抚遍我的身体  你不会发现尘土或风,不会发现我的名字  它不断重生  我不知道今夜已过了多久  分钟,小时,年,一生  或许  有时当我仰头又垂下  我不知道哪条道路更漫长  飞机留在天上的那条  还是蜗牛在身后留下的那条
期刊
人生的反刍是一种反思。“咀嚼”那些有益的、正面的、积极的东西,通过领会、过滤、消化、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内存,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从而辨明前行的路径、活出人生的精彩。  有人说,人一旦变得喜欢回忆往事,就是衰老的开始。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这要看属于何种情况。比如,当我应《秘书工作》之邀追忆秘书生涯时,并没有衰老之感,有的只是无限的回味、眷恋和感慨,并且从中悟出了人生“反刍”的意义。从牛的反刍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