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等一等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fe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办法就是:百依百顺。
  ——卢梭
  
  2~3岁:
  
  转移注意力
  ——用时间转换来延迟满足
  
  “奶奶,我要吃糖。”多多拽着奶奶的胳臂撒娇。“多多乖,等奶奶晾完衣服就给多多拿。”奶奶说。“不行嘛,我现在就要。”多多一屁股坐到地板上,大哭起来。
  研究表明,忍耐不是宝宝与生俱来的特质,他们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学会忍耐。但是,学会忍耐是提高宝宝AQ(抗挫折能力)值的重要手段之—。在同等智力水平的人群中,AQ值的高低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延迟给宝宝的满足让他们学会忍耐。这样的话,一旦宝宝的要求得到满足,他会更加快乐。而那些总在第一时间能得到满足的宝宝,当他达到目标时,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反而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宝宝学会忍耐。
  2~3岁是幼儿期第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们缺乏耐心和忍受挫折的能力,习惯于将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总是急不可耐地提出要求,希望立刻得到满足。当宝宝急不可耐要做某件事情时,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延迟满足他的愿望,培养忍耐力。
  
  点点自画像
  
  “哦,你要那只拨浪鼓是吧?妈妈马上给你拿。你看,我拿到拨浪鼓了,多好玩,摇摇看,拨浪鼓的声音好听吧……”妈妈一边摇一边慢慢地将拨浪鼓递给宝宝。每当宝宝急不可耐要做某件事情时,家长可以利用一些小小的技巧来拖延一点时间。温柔的语音语调对宝宝具有安慰的作用,有利于宝宝在快乐与充满希望的期盼中学会等待。
  “妈妈,我要吃冰淇淋!”“可以啊,但妈妈得晾好衣服再给你拿,妈妈很快就能晾好衣服了。”在这一阶段,宝宝可能还不明白“等”的含义,家长可以将“等”具象化,如“晾好衣服就能吃冰淇淋了”,但这个晾衣服的过程不能太长,最好控制在几分钟之内。几次“训练”下来,宝宝会逐渐适应“等待”。这时,妈妈们再慢慢让等待的时间稍稍延长,宝宝的耐心会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
  “妈妈,快来陪我玩!”“可以啊,但我有个重要的电话要打,要是把重要的事情耽误了,妈妈会着急的,你是个懂事的宝宝,你愿意让妈妈着急吗?”妈妈说。我不愿意妈妈着急,所以,我就等妈妈打完电话再陪我玩。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延缓目前需要,是在困难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现。除了一些特殊状况需要即时满足以外,一般情况下,家长都可以采用延迟满足来培养宝宝的乐观品质。例如宝宝要求家长陪他玩时,家长可以采取迂回的策略(如打一个重要的电话)与宝宝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宝宝的忍耐力在等待中逐渐增强。
  “妈妈,我渴了,我要喝这瓶饮料。”宝宝拿起购物车上的饮料想喝。“超市里的东西不付钱是不能吃的,宝宝肯定知道这个道理,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想买什么,没有的话,马上去付钱。”一般来说,两三岁的宝宝抗诱惑力差,大都具有“见好就爱”等心理倾向。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先让宝宝在去超市前吃些点心,然后提前告诉他,超市里的东西要付了钱才能吃。在宝宝提出要求的时候,妈妈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宝宝还想买什么”,然后告诉他“我们马上去付钱”,让宝宝意识到,他的等待不需要太长,进而在比较安心的等待中培养宝宝的忍耐力。
  “爸爸,我马上就要吃生日蛋糕。”——“爸爸”说:“你别急,生日蛋糕马上就可以吃了!”——“宝宝”说:我扮演爸爸,爸爸扮演我,真好玩。两三岁的幼儿虽然有了等待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还不能调整他的强烈愿望,很多幼儿常提出过分要求,有些甚至蛮不讲理,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如由成人来扮演一个等不及的“孩子”,孩子来扮演“爸爸”,让孩子来体验其他人的角色需要。
  “来,妈妈给你设定好闹铃,铃一响,馒头就蒸好了。”3岁左右,宝宝对时间有了初步的概念,妈妈可以通过给宝宝一个限定时间的时钟来帮助宝宝学会控制自己。宗旨是既要让宝宝学会忍耐,也要让他觉得没有受到冷遇。等宝宝习惯了这一切,即便很着急,他也会学着干完手头的事情或等待你干完手头的事情再提出要求。
  我要过生日了,还有两天,再吃一只苹果,就只有一天了,再过一天就可以过生日了。妈妈说,会等待的宝宝是最棒的。观察发现,能够顺利地等到延迟满足的孩子,为了抵制即刻满足的诱惑,会千方百计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无法忍受延迟满足的孩子,多半是因为习惯了唾手可得的满足。因此,家长可以教给3岁左右的宝宝一些简单的等待技巧,比如自我劝说,反复告诉自己“我的等待是有价值的,我很棒!”这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对宝宝很有用处。
  
  爸爸妈妈需要做的功课
  
  1.延迟满足不是不理不睬
  如果宝宝提出要求,而你没有一点反应,那么宝宝可能感到很困惑,他甚至会怀疑你是不是还爱他进而感到很焦虑。因此,一旦宝宝向你表达他的需求,你一定要及时作出反应,冷淡宝宝是绝对不应该采取的方式。
  
   2.态度明确,口气坚决
  爸爸妈妈要求宝宝等待时的语气必须坚决,让宝宝感觉到没有商量的余地,对于宝宝的哭闹也要想办法分散其注意力,让宝宝觉得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
  
  3.延时满足不能一刀切
  不必所有的事情都延时满足,爸爸妈妈要对宝宝提出的要求加以判断,决定哪个能马上满足,哪个需要再等等,哪个根本就不能满足,将延迟满足与即时满足、适当不满足灵活应用。
  
  开始行动吧!
  
  ●抱一抱
  尽量满足宝宝的情感需求,多抱抱、亲亲他,让宝宝感受到父母非常爱他。这也是培养宝宝延迟满足的基础。
  
  ●种萝卜
  妈妈和宝宝一起种萝卜。可以让宝宝全程参与播种、施肥、浇水,等萝卜长大,让宝宝在漫长的过程中学会等待。
  
  ●认时钟
  让孩子知道时间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观察时钟上的大针和小针。家长可结合每天的生活来进行这种活动。比如在孩子等待时,妈妈说“大针到3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从而让孩子感知时间的流逝。
  
  3~4岁:
  耐心完成任务
  ——用动作保持来延迟满足
  
  在这个年龄阶段,宝宝的身体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我们可以通过动作保持和情绪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延迟满足能力。通过动作保持,让孩子学会认识“渴望”与“失望”的情绪,并让孩子逐渐认识到“任何东西不是想要就能立刻得到的”。
  
  点点自画像
  
  “妈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用一只脚站立更长时间!这一次,我一定能站很长时间。”3岁以后,宝宝开始能抗拒诱惑和延迟满足,不过,他们还需要借助于具体任务的完成,如完成“金鸡独立”这个任务的吸引力。因此,在成人的帮助下用动作游戏等分散注意的方法来延长等候是不错的选择。
  一块,两块,三块……哎呀,怎么又掉下来了,说好要用五块积木搭高楼的。别急,别急,再来一次吧!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可以逐步把动作保持和情绪控制结合起来。在动作上,家长可以加强孩子动作协调能力,尤其是精细动作的培养,如串珠、搭积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种活动有助于大脑抑制功能的发展,而这种功能是情绪控制的基础。
  “妈妈,我想玩秋千。”“可以啊,但是你要耐心等待,等前面的小朋友玩好了,你就可以玩了。”这个年龄的宝宝有了同伴交往的意识和能力,研究表明,在交往中人们更倾向于作出延迟满足的选择。如轮流就需要孩子作出等待的努力。你可以尝试这样做:“等那个小朋友玩够了,你再去玩,好不好?”不要因为有人玩就阻止孩子去等。因为这会使他明白耐心等候的结果是满足自己的愿望。
  “妈妈,我要买那个大的变形金刚。”“但是大的变形金刚很贵,省下来的钱可以买100个蛋糕呢。而且妈妈带的钱也不够。我们还是先买这个小的吧。”借助给孩子设立压力情境的方法来锻炼孩子的忍耐力也是个不错的方法。妈妈巧妙地把变形金刚换成了孩子喜欢的蛋糕,这样一来,孩子心中有了矛盾,他开始主动调节自己的需求达不到满足时的情绪,达到心态平和。同时,我们也通过压力情境让孩子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的要求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穿什么、用什么、玩什么,应考虑家庭经济条件。
  和爸爸下棋的时候我经常输,但是只要多下几次,慢慢的,我就会赢一次。爸爸说,只要坚持就会赢。家长可以创设挫折情景来延迟满足,给孩子战胜困难的机会,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以此来增强孩子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如在和孩子一起玩竞赛游戏的时候,用先输再赢的方法也能让孩子获得延迟满足。这样,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或正式比赛时,就不会经受不起挫折或因失败而失去信心了。
  妈妈总是要求我把玩具收拾好了再出去玩。(生活小事铸就孩子的高素质,使之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学会善解人意、习惯于等待。如宝宝玩好玩具提出到外面玩时,你可以答应他的请求,但前提是让他把玩具放回原处。)
  我想吃巧克力,但是妈妈说,晚上刷牙之后不能吃巧克力。她说,只要闭上眼睛睡一觉,明天一起来就给我两块!我想吃两块巧克力,就答应了,妈妈表扬我,说我有耐心。(小班幼儿已经具有为等待长远目标而抑制即时满足的能力。但这时幼儿的忍耐力还不强,不能持续,且长远的目标可能也仅限于很近的将来,如明天、下午等,只要发现幼儿的耐心在增强,就要经常鼓励他“你真有耐心!”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其实,孩子真正能权衡利弊,学会延迟满足,直到最后的成功,是中班段的发展重点。
  
  爸爸妈妈需要做的功课
  1.适时鼓励
  让孩子习惯并平静地接受延迟满足离不开表扬和奖励,当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了自己以往的纪录,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2.循序渐进
  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从容易控制的事做起。在任务完成方面也是先易后难,逐步将它内化为孩子自身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3.与宝宝做游戏
  游戏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也是孩子认知发展的最佳途径,通过做游戏让宝宝懂得纪律与自由的关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始行动吧!
   ●小客人游戏
  准备小鸡、小鸭、小猫、小狗的头饰,让孩子们戴上头饰扮演小动物。今天,小鸭、小猫、小狗到小鸡家做客,鸡妈妈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小鸡虽然很想吃,但是它坚持等到好朋友们来一起吃。小客人们可开心了!
  
  ●木头人游戏
  准备一段中间有2分钟空白的磁带,父母跟孩子一起听磁带跳舞,当听到空白的一段时,妈妈大声说“木头人”,大家立刻停止舞蹈,一动不动。当音乐响起时再开始跳舞,如此多次重复。
  
  ●快乐的游乐场
  节假日带孩子一起去游乐场玩,游乐场的很多大型玩具都需要排队等待,这种等待的过程也可以训练宝宝的耐心。
其他文献
细节回放    琪琪和小表姐一起看《天线宝宝》,小表姐无意间换了台,琪琪又喊又叫,即便是小表姐换回台,也无法让她平息。全家人又说又哄,足足折腾20分钟才算告一段落。    原因解析    宝宝从2岁开始出现了独立性。他希望自己可以控制更多的事情。当一切让他顺心如意时,他会充满了成就感,感觉到自己更有能力了。而当他遭受挫败时,就会用发脾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导致宝宝发脾气的具体原因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对
這个暑假,在海边有欢笑也有眼泪。明年大家还要一起玩哦!
“可是,妈妈,我也想像你爱我一样多爱你,可是我的手臂就是没有你的长!”    最初读到由山姆·麦克布雷尼写作、安妮塔·婕朗绘图的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优美的故事和图画、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故事背后所蕴藏的浓厚的父母之爱,让我深深为之感动。尤其那一段:大兔子凝望着睡熟的小兔子,轻轻地说,“我爱你,有从这儿到月亮那儿、再从月亮那儿回到这儿那么多”,不知有多少次让我湿了视线…
100个学习有障碍的学生,85%都存在视动整合能力不佳的问题。  我们在打球或者教孩子打球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个问题,有人打球上手很快,有人就比较慢!  同样是零基础的孩子,当球飞来的一刹那,有的孩子挥球拍能很准确地击到球,有的孩子挥拍子却总是会打空。打到球的孩子兴奋异常自不必说,打不到球的孩子则会垂头丧气,一边的妈妈就会着急地不断提醒娃,要他专心、好好打。  其实这真不是专心不专心的问题,是因为
日本儿童的礼仪教育    日本人从小学习礼仪。幼儿摇摇晃晃开始走路时,第一课就是学习尊敬父兄。孩子要给父亲鞠躬;弟弟要给哥哥鞠躬:女孩子则不论年龄大小,要向哥哥和弟弟鞠躬。鞠躬有详细的规矩和范例,比如,要知道向谁鞠躬,还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鞠躬的方式很多,从跪在地上、双手伏地、额触手背的最高跪拜礼,到简单的动动肩、点点头。一个日本人必须懂得在哪种场合该行哪种礼,而且从孩提时就得学习。  以性别、辈
睡前兴奋影响孩子长个  民间“能睡的娃娃长个儿”的说法,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人体的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是在夜里熟睡时,其分泌量是白天的3倍。通常在儿童入睡后,生长激素分泌开始逐渐增加,到夜里12时左右达到高峰,早晨5时以后逐渐下降。如果熬夜势必直接影响生长激素分泌,进而影响身高。像睡前看刺激性的电视使大脑过度兴奋,睡前吃东西使血糖水平升高等行为,都会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应尽量避免。  摘自《中国妇女报》
     
周五带儿子去操场散步。走着走着,只见一群淘气的孩子正围着一个衣着破烂、蓬头垢面的老人,有的指着她大声喊“哑巴,哑巴”,有的则去抢她手里的废纸。更可气的是,还有几个小捣蛋竟然拿起小石子去砸老人。哑巴老人护着头,不停躲闪,最后瘫坐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  3岁的儿子目睹眼前的情景怔住了,一脸不解。我赶忙将那些调皮的孩子赶开。儿子急切地问道:“妈妈,为什么他们要打老奶奶?是因为她不讲卫生吗?”我摇摇
无论是橙色的万圣节还是白色的圣诞节,都是美国孩子一年到头最向往的日子,但是节日一过,接踵而来的却是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美国的环保人士一直都倡导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环保理念,关于过节,他们也有些具体理念和操作值得借鉴。  服装:手工、交换、二手皆可  美国人很早就开始为万圣节做准备了。过去他们会带着孩子去商店采购各种服装和道具,这些商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大都含有纤维、涤纶等化学物质,对生态环
健健常常和爸爸一起出去散步。父子俩一左一右,一边走一边聊,能在小区里走上半个多小时。回来时健健小脸红扑扑地向我汇报:妈妈,我看见彩虹了,看见小兔子了……每一次散步,都是父子俩心灵的一次约会。妈妈常常鼓励健健和爸爸一起去散步,让父子有一段快乐的时光。  周末天气格外好,一家人去公园散步、玩耍,健健和爸爸走在前面,女儿和我走在后面。时不时听到他们的交谈声、欢笑声,却又听不真切,那声音时隐时现,在我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