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旷淡远 疏荡飘逸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gre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边拾石二首
  五彩缤纷眼欲迷, 欢腾跳跃返孩提。
  此身恍若成精卫, 填海不嫌躯体微。
  斑斓疑是女娲遗, 万劫千磨水下奇。
  不补昊天甘委地, 归来携袖夕阳西。
  《海边拾石二首》隶书中堂,见于《沈鹏书画续谈》下册,此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鹏先生作为卓越的艺术家,他首先是思想家、学者、诗人。他的创作,激情与理性、诗意与技法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这两首诗,平中见奇,浅中见深,飞腾着丰富的想象与聯想,表达了甘于奉献、甘于平凡的崇高思想感情;物化为书品,朴茂苍秀,疏荡飘逸,强化了思想载体与创作主体在特定时空中的情绪表达,在瑰美的艺术意境中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
  先赏第一首。“五彩缤纷眼欲迷”,起句描写所拾奇石的颜色和诗人的感受。“五彩缤纷”,极言色泽之绚丽。一个“迷”字,极写陶醉之心情,而诗人高蹈尘世、怡然自得的神采见于言外。这些小小的石块大致与宇宙同龄,不知从何处冲激而来,而在海水冲击力的作用之下洗涤了泥沙,打磨了形态,绚烂多彩,玲珑可爱。作为诗人和艺术家,美是他们的终极追求,这方奇石是天工之作,看到自然惊喜不已。承句:“欢腾跳跃返孩提”,极写欢悦之心情,仿佛回到了天真无邪的少年时代,不觉心花怒放。一个“返”字佳妙,片刻之间仿佛忘却了尘世的纷扰,感知到了久违的童心。好奇心是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儿童至真至纯,好奇心尤为强烈。“欢腾跳跃”状写欣喜之神态,看到奇石而回到童年,这说明诗人童心未泯,永葆童心这是艺术家最为可贵的一种审美心理,这是艺术创作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基础。故明代美学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去童心,使失却真心;便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童心说》)童心未泯,发而为艺,自然朗现真纯高华之美感特征。
  “此身恍若成精卫”,转句荡开一笔,进入议论,由奇石想到了传说中的“精卫填海”。精卫填海的故事见于《山海经·北山经》。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名字,这个故事可从不同角度解读。原意为复仇,而今演化出丰富内涵,茅盾说:“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类型的神话,都是描写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这是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精神”。结句“填海不嫌躯体微”,点明诗旨,表达诗人甘于奉献的愿望。按常理而言,以石填海,无补于事,个体是渺小的;从意志的重要性而言,这种“填海”精神甚为可贵,而甘作填海之石,无疑是奉献精神的艺术表达。人心齐,泰山移,无数个“精卫”持之以恒的“填海”,就有可能创造人间奇迹。诗人作为中国书坛之盟主,竭尽心智推动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而取得辉煌成就,不正是发扬了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精卫精神吗?
  第二首从另一角度来透视奇石。“斑斓疑是女娲遗”,还是从奇石的绚烂多彩说起,对此灵物,诗人忽而想到了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传说,这个物品莫不是女娲剩下的那个宝贝吧?进一步写出了诗人对奇石的喜爱之情。女娲的故事初见《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太平御览〉五二引王歆之〈南康记〉》亦有记载:“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采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女娲补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女娲为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捏土造人,化育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体像蛇一样的苗条。转句“万劫千磨水下奇”,感慨奇石形成不易。奇石虽美,形成极难,一块小小的石头玲珑璀璨,是经过海水的“万劫千磨”的特殊加工而形成的,没有千年万载由水流冲击力的洗涤打磨,就没有它的奇形异色,这也暗喻特异之才是从艰辛中磨炼而成的,没有艰辛的付出,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只有对生活感悟至深的人,方会对一方奇石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
  转句推进一层:“不补昊天甘委地”,对奇石进一步思考,以石喻人,表达诗人的人生见解。“昊天”广阔的天空。诗人沉思:这些奇石如此瑰美,莫不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五色石吗?如果是剩下来的补天良材,而今不去补天,甘于委落在地上,漂泊到海滨,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它甘于平凡的缘故吧?结句:“归来携袖夕阳西”,赞美甘于平凡是一种高境界的美。这么美的石头可补苍天而不去补,让其他的奇石去补,甘于平凡,与老人小孩为伴,又是多么可爱。正因为它甘于平凡,方能遇到我这样平凡的人掇拾欣赏。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晚霞中拾石、赏石而怡然自得的神情,诗人可能想到:这方奇石真美,自己不也是这样一方甘于平凡的石头吗?奇石似乎告诉读者:甘于平凡这是高尚的情操、超凡的智慧。整个社会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正像建一栋房子,既需要栋梁之材,也需要立基之石、椽楯之木,并非所有的优质木料都得去做栋梁,也可以做门窗,做藻井,否则房子就无法建成。大材可以大用,可以小用,大材小用自得其乐,小材大用尚有危机。《易经》告诉我们: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是很少能躲避祸患的,中国古代的真正隐士大致是这样的甘于做平凡的海滨之石吧?
  《海边拾石二首》对奇石感触良多,驰其千回百折之精神,讴歌了坚毅的意志和甘于奉献、甘于平凡的精神,更深一层地告诉读者:人生需要智慧,需要磨炼。儒家哲学告诉我们:昂然奋起,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一种勇气、一种力量,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中就需要这种勇气和力量,只有发扬积极进取的精神,方能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个体的力量虽然微弱,但有千万块石头可以垒成高山,千万颗树木可形成森林,千万条溪流可汇成大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千千万万个体的不懈奋斗。老庄哲学也告诉我们:当进则进,当退则退,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向往伟大,固然可敬;耽于宁静,甘于平凡,愿守孤高,亦应堪钦。两首诗都湛发一种哲思之光芒,而又有共同的美感特征。其一、想象丰富。一方奇石,诗人能展开这么多的奇思妙想,体现悟性之超凡、胸次之豁达。其二、比兴手法。比兴是诗歌创作中的传统手法,丰美的情感附丽于物象,使诗歌表达形象生动、委婉幽深。比兴实际上是暗喻隐喻,《海边拾石二首》实际上是多边设喻,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比喻有两柄而又多边的特征,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其三、典故的运用。用典贵于贴切自然,用人们习见习闻的典故而生发无穷感慨,不露痕迹,不掉书袋,而给人许多新的启示。
  同一题材,从不同视点切入,表达了旨趣迥异的思想内涵,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那就是超旷淡远,而物化为书境则为疏荡飘逸。沈老为艺,语言丰富,技艺精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因而每幅作品都有不可重复的美感特征。纵观数百年来的书法史,真正做到书境诗化、新境叠现的书家甚少,而沈老则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一位。沈老是当代狂草大师,而此诗没用狂草表达,用朴茂疏荡的隶书来写,这有深意,表达悟理的深入性与抒情的肃穆感。沈老的隶书创作相对较少,而此作风格独特,书家选择最拿手的摩崖语言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沈老的隶书境臻通会,语言丰富,根植于《礼器》《乙瑛》《曹全》等名碑,旁及简牍,游心大篆,而从《石门颂》《杨淮表记》等汉代摩崖中获得灵感,异彩纷呈,百变不穷。以《石门颂》《杨淮表记》为代表的汉代摩崖,特点为雄强朴茂、高古苍茫。品此佳构,集宽博灵秀于一体,多雄厚奔放之气,少雕琢刻镂之痕,非篆非隶,沉着圆劲,纵横挺拔而草情篆意毕现于毫端。雄纵的骨力、疏荡的气象、遒逸的韵致,给人以豪纵疏朗、飘逸空灵之感。
  此作的用笔,以方为主,时施圆笔,“女”“水”“补”“昊”四字引入枯笔飞白,使整个意境凭添几分逸气,藏锋逆入时见蚕头,雁尾多已淡化,而飞动的气势依然强烈。纵观此品,有篆书的圆劲、隶书的飞动、楷书的方正、行草的纵逸、苍秀的线条、宽疏的布白、畅达的行气,营构出古雅清宁的氛围。舒展灵和的字形、清雅雄秀的意象、纵恣排宕的气势,朗现一种超旷萧散、清俊自然的生意。细品此作,每作横画,翘势翩然,空灵远引,刚劲中含柔韧,古朴中见清新,所作波撇,峻峭秀拔,风度翩然,俯仰欹侧,顾盼有情;转折处提笔翻毫,灵光闪烁,神采奕奕,英气勃发。结字从意蕴而言,内圆外方,内紧外松,于方刚遒逸的风气中,保持沉凝圆劲之活力;于沉稳雄健的体势中,时见飞动纵恣之神采。从形体而言,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时而正襟危坐,时而移位变形,或如苍松之挺拔,或如修篁之袅娜,或如青萝之摇曳,将书家俯仰自得、游心八方的雅意抒发殆尽。
  超旷淡远,疏荡清逸,这是《海边拾石二首》诗书之境的主要特征,是诗情雅意的艺术表达和智慧灵光的自然湛发。细品此作,美感与理性、智慧与才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是创新思维的艺术结晶,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淡远超旷的心灵境界和蝉脱尘世的超凡智慧。
  (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李放《中国艺术家征略》载有“陈寅生”条目(见拙文《陈寅生尝刻五字未损本兰亭》),颇为刻铜爱好者重视。李放写作《中国艺术家征略》时,李葆恂有诗说:“放儿著述博亲欢,往往编摩到夜阑。赢得石莲翁赠句,老夫一笑为加餐。自注曰:放儿近年辑《国朝书史》《中国艺术家征略》《画林拾補》《家藏书画录》诸书,莲丈赠诗有青年著述尺盈咫之语。”诗句平和,但子肖能文、尽享天伦之乐的画面很温馨感人。其自注中的石莲翁即吴重熹,
期刊
湖南是我的故乡,这里赋予我籍贯、秉性和行为方式;湘阴是我丢胞衣罐子的地方,我在那里度过了整整二十年平淡而不平凡的岁月,读书、开荒、耕种、养殖,学会认识土地,熟悉生活,镀上我诗意人生的第一抹底色。  长沙是我拾掇破烂、追逐梦想的城市,使我学会躬身、容忍,使我懂得火是可以在心中燃烧和弥漫的。那两年期间,曾在海棠村隔墙隔窗偷习过段江华、范沧桑、柳泽明诸兄办班时的素描和色彩技法;与聂南溪、颜家龙等先生互通
期刊
奉化邬锡明,弱冠时即有书名,早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近几年他更是成绩斐然:在中国书协主办的权威大展中屡获佳绩,被列为浙江省文联“新峰计划”培养人才。在继第十一届全国书法展入展之后,2016年在浙江省书协举办的“沙孟海奖”全浙书法大展和“温泉杯”书法大展中连续获两个金奖,让人钦佩不已。虽然仰慕,然一直无缘得见。  丙申夏月,有幸去平湖参加浙江省沙孟海獎颁奖典礼。那天傍晚,经
期刊
中西方艺术在20世纪的迎面相遇,又一次成为人类新文化诞生的契机。例如,无论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中蕴含的东方因素,或者是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张大千晚年所醉心的泼彩山水,都预示着中西文化走出自身循环,迈向一种更为多元和交错的时空场域。  这样语境下,台湾现代艺术的发展,亦与其自身特征性相关。台湾本土文化带有一种典型的综合性特征,包含了来自中国大陆、日本与欧美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中,这些异质文
期刊
设计与创意  ●玄思阐发,视觉乾坤,静修吾禅,动参已佛。  ●创新对设计者来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开拓的智慧和勇气。创新,就是倡导原创。当今设计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其一,设计作品不一定是原创;其二,原创作品不等于一样的轻重程度和富有价值。在别人的东西面前,东拼西凑,改头换面,是借鉴还是创新?作品是一级原创还是二级原创?价值体现在小群体之中还是带给全人类的福祉?是仅有物质层面里的实用还是包含精神
期刊
济智不是一个聪明的人。  初次认识,他给我留下了这个印象。  在省书协的一次培训班上,济智只知道低头写字,不善言谈,甚至有些木讷。我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有时候在班里抖个包袱,别人都已经哈哈大笑了,可他只是抬头看看笑不能已的我们,嘿嘿表示了一下,也算是给了一个礼貌有加的回应。  难到是理解力欠佳?  济智写字,如同其人。一笔一划,一丝不苟,没有半点应付。虽看不到过人的才气,但处处显现出扎实的功夫。从
期刊
李玲近些年的艺术探索,很有新意,把心中的梦境和细腻的情感用适可而止的艺术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静寂、温柔、浪漫、恬静,显示了她艺术实践的价值。这些近作,融合了现代人的视觉经验和生存经验,经得住仔细品味。  读李玲的画作,似酷暑中的一杯冷饮,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正如她画中的桃花源。一束温暖的光线洒在精灵们的脸庞或身上,周围反射出幽冥的微光,如此美丽、温暖安详。混和着古典主义的典雅与浪漫主义的幻想,
期刊
对于杨文彪来说,四十年的人生,前十九年是走过来的,后二十一年是爬过来的。前十九年的生活泯然于众,后二十一年却磨练成了书法界的新星。  在十九岁之前,楊文彪一直是令父母寄予厚望的学霸。然而在他大学毕业的前夕,因一次意外事故,从十余米高的悬崖上坠下,胸十一椎骨折,脊髓断裂,生命断裂成两半,腰部以上在轮椅上和床上活着,腰部以下在手术中死去,他在医院挣扎了两年,全家陷入债台高筑的困局。2000年,父母泪流
期刊
两个多月前,在小洲村麦客老弟诚邀的晚餐席上,我有幸认识了也同在小洲村客居发展,为人朴实真诚、谦和低调的青年书法家兼篆刻家彭本科。我欣赏了他的一批文化底气很足、艺术素养很好的书法和篆刻作品。  “无巧不成书”,本科不但与我是广州美术学院的校友,而且他还是个湖南娄底伢子,而我自1968年从广州毕业后就分配到长沙工作,一晃就是40个年头,对湖南人的性格、气质、思想等特点非常熟悉。本科身上就有非常鲜明的湖
期刊
早些年,娄底书法活动做得风生水起,学术氛围十分浓郁,是湖南乃至全国书法界少有的书法人才汇聚地之一。娄底市书协、婁底书法研究会经常邀请省内外书法名家前去讲学,点评作品。许多国内书法大家、学者都曾到娄底讲学,我也多次受邀参加过娄底的书法活动,因而,我不仅对娄底书法界有一定的了解,也结识了许多娄底书法界的好朋友,曾峰就是其中之一。  我原以为曾峰是一位专事书法的艺术家,直到认识他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