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既蕴涵着前贤丰富的人生经验,也浓缩着先人深邃的人生体悟:“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显示出晋人刘琨对于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透露出唐人李白对于人生流程奥秘的领会;“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宋人苏轼对于丰厚学识的自信;“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清人纳兰性德对于世情多变的无奈……
  诗词是蕴藉的,以致经久不衰。诗人浓缩了深邃的体悟,用一生的执著写就了这美的诗章,诗人的生命之花绽放其中,才流传千载而不味,时时触动我们的心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好多同学都能字字铿锵地吟诵出古诗文,有的还能背下来,对古诗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诚然,熟读、背诵古诗文能让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精华的圣地,领略先人的思想和智慧,并能学到精炼优美的语言,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但仅仅停留在熟读、背诵的层面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学会运用。如果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借鉴引用古诗文名句,不仅可以丰富词汇,增强语言的生动活泼,而且可以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味。彰显底蕴,诗意飞扬。
  那么,在习作过程究竟该如何运用古诗文呢?
  一、弱柳千条杏一枝:直接引用
  一篇文章里如果总是那几句连自己看了都皱眉头的套话,那该是多么乏味!倘若能够在行文中巧妙地引进古诗名句点缀一下,顿时就会化平庸为神奇,化枯燥为隽永。古诗词,浓缩着语言艺术的精华。写作时,直接引用诗词名句可增加文章的权威性、知识性和深刻性,使文章富有文采和历史的纵深感。如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彼岸,灯火阑珊》中的几个段落:
  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到朦胧之美。
  “合掌白莲花未开,隔岸杨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婵娟才越婉约。
  彼岸,永远灯火阑珊。
  以“彼岸,灯火阑珊”为题,并围绕这一话题逐渐展开,确立了“距离会产生美”的写作中心。在举了美国一旅游景点巧借距离产生美的道理吸引游客的事例之后,用一组排比句论述我们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分别引用张先、林逋、来鹄等人的诗词说明了我们的“隐约之美”、“朦胧之美”、“含蓄之美”也是因距离而产生的。立意高远,文采斐然。
  二、春风化雨山山翠:巧妙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把一句古诗词里的部分词语和自己的语言结合成完整的一句话,然后穿插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说白了,就是把古诗名句加工成自己的语言。这种化用既需要写作者有相当的古诗词积累,也需要写作者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这样的文章让人读了,会感觉古人复活到作者的文章中去了,在替作者说话。正所谓浑然天成,不着痕迹,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如山东高考优秀作文《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中的这些语段:
  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
  这些文字没有直接引用张继、李商隐、王维、杜牧、李白、苏轼、周邦彦等的诗词佳句,而是将他们诗句中的片言只语借过来稍作加工变成自己的语言,真正地做到了古为今用,让古人替自己说话。这样的语言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原诗的意境,读这样的文章,既是对作文的享受,也是对古诗词名句的享受,我们赞叹写作者的文采。
  三、留得枯荷听雨声:营造意境
  许多古诗词富有意境美、哲理美与精神美。往往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就蕴含着一片深情。古代诗人大多善于营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拨动读者的心弦。借诗人文,就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增添文章的神韵,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一考生在《把美带给人间》~文中这样写道:
  雨后的山乡,宁静祥和。我踏着蜿蜒的小路,缓步徐行。
  月亮升起来了,银白色的月光泻下一地的柔美,不甘寂寞的溪流在青石上淙淙流淌。丁丁,哗哗,当当,水珠敲击石板,弹奏着迷人的乐章。
  “回家喽!”一群洗衣女嬉闹着回家去,银铃般的笑声在竹林中回荡,一只只渔舟悄悄驶向湖面,桨声和着满湖月色……
  我陶醉在这迷人的月夜中,王维的诗句从心窝中飞了出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考生借用古人诗句,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的意境,诗意盎然,文笔清新,让人耳目一新。
  四、动人春色不须多:活用手法
  笔者学生刘婷的《追忆似水年华》一文开头:“天空就像一张浸润着牛奶的浅蓝色桌布,微风雪绒一样拂过耳畔。我静静地坐在沙渚上,仰望着湛蓝欲滴的天幕,河水在我的身下淙淙地流淌。我蓦然想,这天空若干年过后还是如此湛蓝;而坐在这里仰望天空的,却已不是我了。若干年前,这块石头上大约也有一个人曾经如我一样仰望天空,如我一样感叹人生之须臾;而现在,这个人,谁也不记得了。”她的初稿并没有这些关于“天空”和“河水”的文字。我对她说,还背得《诗经·关雎》吗?她很流畅地背了下来。我又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比兴。没错,我说,咱们尝试在《追忆似水年华》里也用一下,如何?于是,便有了上面的文字。“天空”在这里象征(比喻)恒久的世界,“河水”象征(比喻)流逝的人生韶华。文章先言他物,天空永远湛蓝,河水不断流淌,以此引出所咏之辞:关于短暂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   古典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还有很多,比如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双关(“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用典(“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点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文学和科学之间都有相通之处,更何况不同的文学体裁之间呢?因此,在我们的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借鉴古人的智慧成果,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的艺术表达水平。
  五、天工人巧日争新:大胆创新
  挖掘古诗词素材的内涵,还可以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写出自己的特色。写作时,紧紧抓住古诗词的某一细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大胆创造。在形式上相近于古诗句,内容上却赋予了新意。进而产生超越原文的情节,这也是使文章大增文采的写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形成大开大阖的艺术效果。
  如一考生在写“个性”话题的作文时,便选取了李白的诗为素材,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是天上谪仙人,可惜人间命途舛。年轻的他,曾经自信地认为所有高山似乎都是为他而立,无数河流好像都是因他而淌,仗剑出蜀时,曾为自己走出那一片蓬蒿而仰天大笑。他是那样豪情万丈,带着一身的诗人气质,走进了那高高的宫墙。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笑得那样夸张。然而,那笑容的后面,无论怎样也掩盖不住寂寞和惆怅。难道这寂寞的皇宫就是自己的归宿吗?自己的一生就只能做个取悦于天子美人的宫廷过客吗?难道当初那种长风破浪的志向就这样沉沦了吗?他犹豫,他困顿,他彷徨,他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的方向。黄河之水天上来,可是它会流到哪里去呢?是流向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流向低头思念的故乡?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为无论哪种结果,知道后都会黯然神伤。
  每个成功的人物都有着丰富的个性,作者选取李白作为写作对象,对他的个性进行描写。写李白,当然离不开他的诗句,作者向我们讲述李白的经历时,选择了李白的几句名句,进行了大胆想象,创造出了新的内容。以自己的语言形式将其中蕴含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艺术性。
  立意训练
  水牛王的偈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群水牛,其中那头雄壮而温顺的公牛被尊为水牛王。有一天,水牛王带牛群外出觅食,遇见一只顽猴挑衅,还向水牛王抛掷石块。水牛王见状不仅不怒,还制止其他牛的报复行动。树神看到后不解地问水牛王为什么这样懦弱。水牛王说了一段偈语来回答:“彼轻辱毁我,又当加施人;彼人当加报,尔乃得牲患。”过了一会儿,有一伙婆罗门经过这里,那只猴子故伎重演,打了这伙婆罗门。结果被人抓住,痛打致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为人不可太狂妄,更不能欺人太甚。有时受欺者貌似软弱,实际上是胸怀宽广,不与计较;而狂妄之人总有被人清算的那一天。这个故事或许会给那些正无故受谤、心火难平的人一些启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必为莫须有的责难和议论忿恨不已,或冲动地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因为事情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你所遭受的毁谤和非议总会得到补偿。
  (唐惠忠)
其他文献
【作文金题】  有一位老石匠在砌一堵墙,由于这堵墙砌得很自然,因而看起来很美。业主走在自己的田地上,注意到老石匠在砌那些小石块时很认真,几乎和砌大石头一样用心。业主走过来对老石匠说:“老人家,用那些大的石块砌,不是会干得更快吗?”“是的,先生,的确如此,”老人回答说,“但是,您瞧,我是要把它砌得好看些,坚实,经久不坏,并不在乎速度的快慢。”老人停下来思索了一下,接着又说:“这些小石头要一块块砌结实
期刊
所谓“巧布明暗双线,妙筑连环结构”,是指运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不断丰富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这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解决写作内容空洞的弊病,又可以展现构思的智慧,还可以更好地表现主旨,真可谓“一石三鸟”!  如鲁迅的《药》:故事的明线是围绕华老栓一家展开——华老栓为治儿子小栓的痨病,根据人们说的方子,一天清早就去等衙门杀人,并拿着
期刊
有的考生在答诗歌鉴赏题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得分率不高。诗歌鉴赏题是一类操作性较强的题型,只要掌握了此类题的解题技巧,照样可以拿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笔者总结了“三多”“五全”,以飨读者。  首先,应该做到“须三多”:多翻译;多文采;多角度。  多翻译。诗歌鉴赏一般考分析诗歌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思想倾向以及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之类。而这些需要建立在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上。这就需要我们像对待文言文那样去
期刊
2012年淮安市第三次市统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古诗词鉴赏题。原诗如下: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陆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泡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在批改的过程中,这一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比较低,而失分点也很集中,这一下子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在第1题“‘阳关常恨不堪闻’一句中‘阳关’指的是什么”这一问中,
期刊
美国著名广告家实根尔维曾说:“广告是词语的生涯。”最近几年语言运用题经常考查广告词,而许多学生对广告词相对比较陌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广告词的学习,在平时对广告词的接触较少的情况下,因此,对广告词的有效学习和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广告词呈现的形式和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情感交流型】  用心去对话,用情感去交流,用善良去感化,这是这类广告词语的一个共性。它让人懂得交流,学会用真诚与别人架起沟通和
期刊
【主题解读】  “交流”是一个相互给予、获取的过程,“交流”是现代社会的高频词,“交流”无处不在。座谈、会谈、讨论、谈心、发言等是“交流”,切磋技艺、经验介绍、体育竞赛、人才流动、文化传播等也是“交流”。“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语言,可以通过眼神,也可以通过书信、手机、QQ等,交流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那种茶壶里煮饺子一倒不出来的人,很难获得别人认可。会说话、会写字就会交流吗?
期刊
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总体上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所说的“特殊”也是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看古汉语句式特征。把文言特殊句式单独提出来讨论,便于我们的学习与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学习主要在平时,我们仅通过基本知识的梳理,让大家进一步明晰与掌握不同句式的一些基本特征。这里主要谈的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一、判断句  1 有判断标志的,包括判断动词、判断副词以及“……者……也”。  现代汉语中
期刊
文章材料翔实,引例丰富,既能显示作者之“富有”,又能夺读者之“眼球”,这固然是上乘之作。然而,身在考场,脑子里一时半刻未必能立即组织许多材料,这时候不妨转换思维,搞“单兵作战”,或就话题本身的材料,或另外精选一个材料,对其进行切割剖析,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复运用材料,以形成“一例三议”的结构模式。  何永康曾经这样告诫我们:“文章不一定高明。谨以此强调如下几点:①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亮出中心论点
期刊
【精段选粹】  自从知道了荷有既可美食,又能观赏,浑身聚宝,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本质与“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尤其是当我读懂了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诗句时,顿悟荷花虽然可枯,荷叶虽然可以凋零,但是荷枝仍然不畏风霜地傲然而立;苏轼是借荷花让好友记着一年里最美好的景色,正是橙子黄橘子绿的秋末冬初季节,以此劝慰不要妄自菲薄,虽然人到中年,但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压力,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一个时段、一个时期、一个时代,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总是与压力纠结不已,相伴相生;但压力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动力。  请以“压力”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自选(除诗歌外),立意自定。不抄袭、不套作、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压力”,是一个独词题,单看字面,很抽象,但所给材料对写作做了明确的提示。其中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