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接高铁桥墩车站基坑地连墙变形及弯矩分布规律

来源 :四川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w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依托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和平站基坑工程,提出5种邻近桥墩的地下连续墙变形模式:直线型、抛物线型、上反弯型、下反弯型和凹凸型。基于施工实测数据,对不同开挖深度下地下连续墙的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下穿段开挖深度的增大,地下连续墙最大变形的方向存在由向坑内到向坑外的转变;最大坑内变形主要发生于地下连续墙中部范围内,最大坑外变形主要发生于地下连续墙邻近地表处;最大日变形量大多都小于1mm。
  【关键词】地铁车站; 变形分类; 弯矩反分析
  【中国分类号】U231.3【文献标志码】A
  1976年,Goldberg等[1]对大量的工程案例进行研究,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主要由四种基本变形模式组合而成:平动、绕墙趾转动、绕墙顶转动和近似抛物线的变形,见图1。其中前3种变形主要发生在刚性围护结构中,第4种主要发生在柔性圍护结构中。
  1990年,Clough与O’Rourker[2]将带内支撑或拉锚体系的围护结构的变形类型划分为悬臂型、内凸型和复合型,见图2。悬臂型一般发生于基坑开挖后尚未设置顶部支撑的情况;当顶部支撑施作后,围护结构顶部位移受到约束,最大变形发生于中部,表现为内凸型;复合型则是两种情况的组合。
  龚晓南[3]在大量工程经验基础上,将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分为4种类型:弓形、深埋型、前倾型与踢脚型,见图3。其中弓形与踢脚型发生于深厚软土、且埋深较浅的地层条件下,深埋型适用于围护结构插入地层较深的情况,前倾型则存在于未设置支撑的基坑中。
  李炜明等[4]对某城市地铁车站异形深基坑地下连续墙的测斜结果进行了统计,将异形基坑地下连续墙的变形类型分为往复型、悬臂型和反弯型三种,并根据坑内、坑外位移的相对大小,将反弯型细分为a、b、c三种类型,见图4。往复型主要分布于基坑短边及拐角附近,悬臂型主要分布于标准段未进行土体加固的区域中。
  1 依托工程
  1.1 基本概况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和平站位于桥和路与松福大道交叉口,车站沿桥和路呈东西方向敷设。车站属于地下两层岛式车站,主体结构采用单柱双跨框架式结构形式,以明挖顺作的方式开展施工。由于松福大道上跨新建成的穗莞深城际铁路四线高架桥,导致该高架桥30#桥墩和31#桥墩紧邻和平站主体结构,和平地铁站围护结构到30#和31#墩承台最近距离分别为7.8 m、19.6 m。车站与两桥墩的相对位置见图5。
  1.2 工程地质条件
  和平站原始地貌为滨海滩涂,现已被人工堆填整平为市政道路,地面高程一般在 3.16~3.85 m之间。车站范围内地层主要包括素填土、填块石、淤泥、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砂质黏性土、全风化混合花岗岩等。由于本工区车站、区间地段分布了具有软土性质的淤泥,其结构松软,承载力低,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低,承载力低,容易产生触变、流变,容易引起地基变形和失稳。
  1.3 支护结构及桥墩保护方案
  下穿穗莞深段采用1 200 mm厚地下连续墙,基坑横断面共设置五道支撑+一道换撑,第一道为“米”字混凝土撑+中立柱的形式;第二至第五道支撑采用“一”字钢支撑+中立柱的形式,并设置了钢围檩和钢支撑轴力伺服系统。钢支撑轴力伺服系统可以通过实施监测并调整钢支撑轴力的大小来控制围护结构变形,进而达到保护坑外邻近建筑物的目的,其安装于钢支撑两端的支撑头总成见图6。
  下穿穗莞深段横剖面见图7。为对穗莞深城际铁路高架桥进行保护,在基坑围护结构与高架桥基础之间采用了隔离桩+旋喷桩的保护方案。
  1.4 监测点布置
  在和平站基坑施工过程中,工程人员在地下连续墙中埋设了测斜孔以监测施工期间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地下连续墙测斜(ZQT)的监测点布置见图8,图中划线表示实际施工中该测点的数据缺失。
  2 地下连续墙变形模式
  基于和平站基坑开挖过程中各地下连续墙测斜数据的统计结果,参考前述各研究人员关于地下连续墙变形的分类思路,将软土地层中邻近桥墩的基坑地下连续墙变形分为五种模式:直线型、抛物线型、上反弯型、下反弯型和凹凸型,见图9。
  直线型和抛物线型的主要特征十分明显,无需赘述。上反弯型由下部的抛物线与上部的反弯的单调曲线组成;下反弯型则由上部的抛物线和下部的反弯的单调曲线组成;凹凸型则由上下两段抛物线组成。
  3 地下连续墙变形规律分析
  和平站采取了多种地层变形控制措施,下穿段为整个基坑工程的控制段,非下穿段为标准段。本节将针对控制段地下连续墙在基坑开挖过程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探究。
  3.1 最大变形幅值分布
  下穿段地下连续墙最大坑内位移δi、最大坑外位移δo与基坑开挖深度He的关系,分别如图10、图11所示。
  由图可知:直线型仅发生在初始开挖,开挖深度为0.5 m的工况中;抛物线型在开挖深度在11.5 m以内的工况中都有出现;上反弯型在除0.5 m深度以外均有所分布;下反弯型出现在开挖深度为14.5 m和17 m的工况中;凹凸型分布在11.5 m和17 m深的工况中。因此,引起下穿段各类地下连续墙变形模式的平均开挖深度大体上存在如下大小关系:直线型<抛物线型<上反弯型<凹凸型<下反弯型。
  由图10可知,下穿段地下连续墙最大坑内变形不超过开挖深度的0.740 %。由图11可知,最大坑外变形不超过开挖深度的0.26 %。下穿段各类型地下连续墙的最大坑内(外)变形δi(δo)与开挖深度He之比值的均值,如表 1所示。
  通过对地下连续墙最大坑内(外)变形δi(δo)与开挖深度He的分析可知,对于不同的地下连续墙变形类型,最大坑内坑外变形有明显的不同。对于在开挖深度较浅处发生概率较大的直线型和抛物线型,基坑内外变形的最大值较大,且呈现出坑内变形大于坑外变形的规律;对于在开挖深度较深处发生概率较大的上反弯型、下反弯型和凹凸型,基坑内外变形相对较小,且呈现出坑内变形小于坑外变形的规律。由此可见,随着下穿段开挖深度的增大,地下连续墙最大变形的方向存在由坑内向坑外的转变。   3.2 最大变形值的深度分布区间
  下穿穗莞深段地下连续墙的最大坑内变形对应深度Himax、最大坑外变形对应深度Homax与开挖深度He的关系,分别如图12、图13所示。
  由图可知,直线型仅出现在开挖深度1 m处,其最大坑内(外)位移对应深度仅分布在0.5 m、18 m和墙底处。
  由图12可见,对于下穿段地下连续墙,抛物线型、上反弯型、下反弯型、凹凸型的最大坑内位移对应深度分别位于[He+1.5,He+15.5]m、[He-3.5,He+7.5]m、[He+6.5,He+9.0]m、[He+4.5,He+7.5]m的区间范围内。这4种类型的最大坑内位移基本分布在基坑开挖面以上。由上述区间的宽度可知,抛物线型、上反弯型的区间宽度较大,数据的离散性较大;下反弯型和凹凸型的区间宽度较小,这说明下反弯型和凹凸型的最大坑内位移对应深度与开挖深度间存在明显关联。
  由图13可知,最大坑外位移对应的深度大部分在0~6.5 m的范围内。抛物线型和上反弯型最大坑外位移对应深度与开挖深度无明显关系,抛物线型的最大坑外位移主要出现在地下1 m以内,而上反弯型最大坑外位移只存在于地表(地下0.5 m);下反弯型和凹凸型,最大坑外变形对应深度分别位于[He-12.0,He-8.0]m、[He-11.0,He-6.0]m区间中,不考虑与开挖深度的关系则分别位于[5.0,6.5] m、[3.0,6.0] m的区间内。不考虑开挖深度的情况区间宽度较小,这说明下反弯型和凹凸型最大坑外位移对应深度可能与开挖深度间无明显联系。
  下穿段各地下连续墙测斜孔最大坑内(外)变形对应深度所在区间的分布情况,如图14所示。由图可知,最大坑内变形的出现次数,随着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最大坑内变形主要发生于(10,20] m(地表以下2/5~4/5地下连续墙高度范围),占比超过了2/3;最大坑外变形仅出现在(0,5] m、(5,10] m、(20,25] m,最大坑外变形主要发生于(0,5] m(地表以下0~1/5地下连续墙高度范围)中。
  下穿段基坑开挖工况,如表2所示。下穿段坑内、坑外最大日变形量在各工况下的分布,分别如图15、图16所示。
  由图可知,下穿段地下连续墙坑内、坑外最大日变形量主要在3 mm、4 mm以内。坑内和坑外的日变形量,都在工况V时达到最大值6.9 mm,对应类型均为上反弯型。工况V开挖的地层为淤泥地层,因淤泥极其软弱且具有蠕变性,故该工况下地下连续墙变形发展很快。
  下穿段地下连续墙最大日变形的分布情况,如图17所示。由图可知,绝大部分最大日变形量都位于[0,1) mm区间内,其中,该区间坑内最大日变形占比为78.5 %,坑外则为64.8 %。每日最大日变形量在3 mm以上的占比,坑内为4.4 %,坑外为6.7 %。这说明下穿段较好的控制了地下连续墙的变形,但若最大日变形在3 mm以上时,应保持足够的警惕。
  3.4 地下连续墙变形模式的弯矩分析
  基于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监测数据,计算地下连续墙的内力的弯矩反分析方法,理论已经较为成熟,能很好的反映地下连续墙所受到的弯矩。弯矩反分析的关键在于拟合函数的选取,本文将采用六次及以上的多项式,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地连墙变形曲线,具体计算过程参照吴小将等[5]的研究。
  5种下连续墙变形模式的弯矩最大值及最大值所在深度的平均值,如表 3所示。由表可知,地下连续墙所受到的最大弯矩主要分布在基坑上部;在开挖深度较浅时,引起的直线型与抛物线型,所受弯矩较小;在挖开深度较深时,引起的其他3类地下连续墙变形类型,所受弯矩较大。其中,上反弯型所受的平均最大弯矩最大,约为最小的直线型的14倍。
  4 结论
  (1)根据和平站基坑地下连续墙的测斜结果,将近接基坑的地下连续墙变形模式分为:直线型、抛物线型、上反弯型、下反弯型和凹凸型。引起各地下连续墙变形类型的平均开挖深度从小到大为:直线型<抛物线型<上反弯型<凹凸型<下反弯型。
  (2)直线型和抛物线型的最大坑内变形整体上大于最大坑外变形,且变形较大,其余三种类型的最大坑内变形整体上小于最大坑外变形,且变形较小,其中,凹凸型的最大变形平均值最小。
  (3)地下连续墙最大坑内变形主要位于地表以下约2/5~4/5的地连墙高度的范围内,最大坑外位移主要分布于地下1/5倍基坑深度范围内。下反弯型和凹凸型的最大坑内位移对应深度与开挖深度间存在明显关联,其余3种类型并不存在这种关联。
  (4)最大日变形量大多小于1 mm。这说明下穿段较好地控制了地下连续墙的变形,但若最大日变形在3 mm以上时,应保持足够的警惕。
  (5)地下连续墙所受到的最大弯矩主要分布在基坑上部;在开挖深度较浅时,引起的直线型与抛物线型,所受弯矩较小;在挖开深度较深时,引起的其他3类地下连续墙变形类型,所受弯矩较大。
  参考文献
  [1] Goldberg D, Jaworski W, Gordon D. Lateral Support Systems And Underpinning. Volume II. Design Fundamentals[R]. Washington DC: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1976: 6-27.
  [2] Clough G W, O’Rourke T D. Construction induced movements of in situ walls [C] Proceedings, ASCE Conference on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Earth Retaining Structures Special Publication 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 ASCE, New York, 1990, 25, 439-470.
  [3] 龔晓南, 高有潮. 深基坑工程施工设计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4] 李炜明,姚成毅,任虹,等.地铁车站异形狭长基坑地连墙变形分类及规律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9,40(4):17-26.
  [5] 吴小将, 刘国彬, 卢礼顺. 基于深基坑工程测斜监测曲线的地下连续墙弯矩估算方法研究 [J]. 岩土工程学报, 2005(9): 1086-1090.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对郑州市金水区POI数据测评筛选,选取老年POI密集片区道路进行步行友好性评价,结果表明,片区道路老年步行友好性较差,仅有2.22 %的道路达到“步行天堂”标准;13.33 %的道路“非常适宜步行”;31.11 %的道路“适宜步行”;33.33 %的道路“较适宜步行”;20 %的道路“不适宜步行”。老年人步行友好性四个维度排序为: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趣味性;道路和河流均会对步行产生削
【摘要】在钻爆法施工作业中,隧道爆破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装药结构的形式。文章以浦梅铁路牛铜山隧道为依托工程,研究不同装药条件下岩石的破碎效果。以显式动力有限元程序LS-DYNA为工具,分别对耦合装药、空气介质不耦合装药和水介质不耦合装药三种装药结构下的岩石破碎范围、监测单元有效应力及监测点质点振动速度等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建议牛铜山隧道施工爆破中,掏槽眼采取耦合装药,辅助眼采取水介
【摘要】在重载列车长期反复作用下,隧道基底往往会出现基底脱空等问题,尤其是在软弱围岩地段更为显著,严重时将会对列车隧道结构产生损伤并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营。文章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差分元分析软件FLAC3D对软弱围岩基底在不同轴重列车动荷载下的基底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隧道基底位移和隧道基底应力响应规律。  【关键词】重载铁路; 软弱围岩; 隧道基底; 动力响应  【中国分类号】U212.33+4【文
【摘要】铁路隧道穿越富水破碎带时,开挖掌子面极易发生失稳,影响开挖的安全进行,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针对这种问题,文章以浦梅铁路某隧道为依托,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随着开挖进行围岩渗流场的变化规律,对掌子面失稳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开挖渗流场和掌子面向隧道内位移之间的联系规律,为以后施工及时应对掌子面失稳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隧道; 破碎带; 掌子面; 流固耦合; 稳定性评价  【中国分
【摘要】预应力管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运输吊装方便、接桩快捷、对持力层起伏变化较大的地质条件适应性较强等优点,越来越多应用于软土地基项目基础设计和施工中。目前比较常用的桩施工工艺为静压桩和锤击桩两种方式,两种桩施工工艺在实际项目应用中各有優缺点。文章以沿海某软土地基小区的预应力管桩施工为例对两种成桩工艺进行阐述,分析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处理措施,并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供同类工程进行施工
【摘要】文章通过对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沿线震后地质次生灾害的调查分析,介绍了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有关防灾减灾的处治思路和采用的防护技术,总结了在极重灾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高速公路; 地震次生灾害; 防灾减灾技术  【中国分类号】U416.1+62【文献标志码】B  映汶高速公路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境内,起于映秀,经银杏、桃关、草坡、绵虒、玉龙,止于汶川县南侧。映汶高速是国家
【摘要】文章介绍了映卧公路南华隧道施工过程中揭露泥石流沟堆积体的情况,根据泥石流堆积体的地质特征,结合隧道的施工需求,制定了隔水墙方案保证影响段以外区域的正常施工,采用了大刚度超前支护保证开挖安全,采用了结构周边注浆堵水、墙背分区防水、限压排水等措施确保结构防排水的有效性,采用了抗水压衬砌保证高水头条件下的结构安全,这些综合处治技术的应用使得隧道安全顺利地穿越了泥石流沟段。  【关键词】隧道; 泥
【摘要】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造成围岩分级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依托郑万高铁湖北段隧道工程,文章建立了不同级别不同岩性的随钻参数与围岩级别的数据库,研究了推进速度与其他随钻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随钻参数与围岩级别的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增加了模型分类的稳定性,提高了模型预测准确度。该方法解决了传统隧道围岩分级方法存在评价方法单一、评价不及时、主观误差大等问题。  【关键词】隧道
【摘要】  文章总结了公路隧道仰拱质量问题的病害特征,通过专项检查手段分析了这些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查明仰拱质量问题与表观病害特征是相关的。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病害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表明隧道仰拱质量问题会使仰拱端头和边墙处弯矩剪力增大,是诱导隧道结构变形开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中国分类号】U457+.2【文献标志码】A  近些年来,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迅猛发展,截至2017年末全国公路
从经济角度来看,城市化经常迫使居民在斜坡附近建造上层建筑,但是这增加了建筑物失稳的风险。本文通过一系列小规模的板载试验,在沙质边坡中安装土工织物来加固层,并研究减小三角壳条形基础的顶角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土工织物增强层并减小顶角对壳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具有显著效果。随着距斜坡地基距离的延长,斜坡的不利影响减小。但是,随着距离的缩短,增强效果和顶角增大。对于实际应用,本文提出了经验方程式用于确定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和比例效应。最后,进行3D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