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喻的英汉互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mAir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喻是在表达中借某一事物指代另一事物,从原域到目的域所建立起来的转喻链,所涉及的事物在内涵和外延方面的传承关系,是转喻实现的客观基础。使用者为了取得某种语用效果,从自己的认知域中的类层级结构中建立指代链接。读者对于转喻的理解程度,取决于读者是否已具有或能否建立相应的指代链。因此,转喻在两种语言中的互译,应随两种文化中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的同异程度而灵活变化。转喻的英汉互译可采用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保留喻体加解释、丢弃喻体和转换喻体这四种基本策略。
  关键词:转喻转喻链传承认知方式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转喻(Metonymy)最早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名称提出的。《韦氏新世界词典》(第3版)是这样定义的:转喻是一种修辞格,其实质在于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替代另一种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名称。转喻又称换喻,借喻或借代:一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也有学者把转喻称为隐性隐喻,并分为三级。认知语言学家们对于转喻的研究则更加层层深入。
  从转喻的认知特点来分析,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不然翻译就无法完成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翻译转喻最根本的要求是要保留本体,即转喻所表达的含义。能否保留喻体形象,则要视文化与语言的差异而定。本文试图以英汉两种语言中转喻的互译为例说明,转喻的翻译要根据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的认知结构的同异程度决定其法和度,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
  
  1、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些差异,却更多的是令人惊讶的相通。当两种语言中某种转喻的运用和人们的认知模式相同或相通时,转喻的翻译就可以采用保留喻体(用于指代另一事物的事物)的直接译法。
  例1: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在这句话中,用“pen”(钢笔)这个喻体转喻语言(language),而用“sword”(宝剑)这个喻体转喻武力(military force)。
  具体的指代链如下:
  Pen→any writing tool(part for whole)→article(tool for result or production)→language(part for whole)Sword→any fighting tool(part for whole)→military force(part for whole)
  恰好,在汉语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指代链,或者说这种对应的指代链完全可以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即:钢笔→任何书写工具→文章→语言//宝剑→任何武器→武力。于是,这句英语转喻可以采用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而又毫不改变转喻的喻意,即译成“钢笔要比宝剑更锋利”,或更简单化一点,“笔比剑更锋利”。中国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指语言文字的力量比武力更有影响力,更能最终解决问题,这也正是英文原句的喻意所在。
  
  2、保留喻体加解释
  
  翻译的目的除了让目的语文化读者了解原语所表的含义之外,应该起到介绍外国文化,让读者了解外语语言的魅力及外国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的作用。如果保留转喻中的喻体不能直接让目的语读者明白其含义,可以采用保留喻体加解释的翻译方法。
  例2:I am reading Lu Hsun.这句话中是用Lu Hsun 代指Lu Hsun's works。这是一种常见的英语表达方式,已经形成了常规。但是在汉语中这种用法却还没有被人们认可。除了翻译出于喻体之外,还得加上解释,即可翻译成:我在读鲁迅的作品。
  例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一句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谚语。其实,在英语中也有表达相似意义的谚语: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二人智慧胜一人)。但是,在翻译例3时,如果采用“归化”翻译方法,就可以直接翻译成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也能表达同样的交际效果。但是这样并不利于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但是如果采用保留喻体的直接翻译方法,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讲,可能会困惑不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诸葛亮是何许人,和臭皮匠又有何关联。所以最好还是采用保留喻体加解释的方法来处理,对诸葛亮的特点进行说明,并指出所比较的内容是智慧。从而,例3就可以翻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3、丢弃喻体
  
  由于两种语言文化中的差异,对于同一件事物不同文化中人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因而在人们的认知域中形成了不同的指代链,在一种语言中的某种单体对应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或者可能有不同的对应,或者也存在着相同的单体对应关系,但不具备合适的语境。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丢弃喻体,保留本体的方法进行转喻的翻译。
  例4:He is fond of the bottle.在这句英语中用“bottle”这个装酒的瓶子(容器)指代瓶中的酒“wine”(内容),已经在英语中形成了常规用法,人们会毫无困难的理解为“He is fond of drinking wine/alcohol”。如果直接翻译成:“他喜欢瓶子。”中国人就不会理解其真实含义,也就不是忠实的翻译。所以还是采用丢弃喻体,保留本体的译法更合理,即译成:他喜欢喝酒。
  在中国,人们对酒也有常见的转喻用法。
  例5:“劲酒虽好,可不能贪杯!”(广告词)
  例6:“他每餐都要喝两杯。”
  这种用“杯”(盛酒的容器)指代容器中的内容“酒”的形式在汉语中已经形成了常规。如直接翻译成:“Jin liquor is fine, but don’t be greedy for glasses”那就令人费解了,因为在英语中用“glass”指代“liquor”的用法并不常见。所以还是采用丢弃喻体,保留本体翻译为好——“Jin liquor is fine,but don’t drink too much.”但是,如果把例6翻译成“He would have a few glasses with every meal”也是可以被人理解的。虽然用杯子指代酒的转喻用法没有在英语中形成常规,但是英汉语言中都有用容器指代内容的认知方式,而且又有具体的语境参照,所以这一句采用了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也是可行的。这就是常规与语境对转语翻译策略的影响。
  
  4、转换喻体
  
  由于不同文化中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可能有不同,或者因有不同的文化起源,有些在一种语言中常见的或已形成常规的转喻用法在另一语言中不存在而用了另外的喻体来表现同一个本体。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采用转换喻体的翻译方法。
  例7:The film has a strong cast that includes several big names.本句中用“big names”指代“famous actors”,表示名气很大的演员。在中国,人们常称名气很大的演员为“大腕”,因此,可以把此句翻译成:“该影片演员整容强大,包括好几位大腕。”这样,虽然喻体变了,但是它既保存了完整的喻意,又再现了原句的修辞风格。
  例8:那个害群之马,又让公司遭受了巨大损失。这里用“害群之马”指代为某个集体带来不良影响的人。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的一个古老传说。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帝王——黄帝,在向一个小男孩问路时发觉小孩很聪明,就问他:“你知道该怎样治理国家吗?”男孩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和看守一群马差不多。只要把野马从马群里赶出去就行了。”皇帝离开时一直想着小男孩的话,后来就有了“害群之马”这个成语了。
  在英语中,也有表达同样意思的转喻用法,即“black sheep”。这个表达法来源于谚语There i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每个羊群里混有一只黑羊)原来,在西方国家中,人们认为黑绵羊的毛不如白绵羊毛珍贵。同时,黑绵羊混杂在白羊之间容易使白羊害怕。所以人们就用“a black sheep”来指代一个给他周围的人带来耻辱的人,或给某个集体带来坏影响的人。所以,例8的翻译就可以采用转换喻体的方法,既可传达相同喻意,又可保存原语文体风格,即:That black sheep caused great loss to the company again.
  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思维方式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社会生活背景和语言长期的发展,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很大差距,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思维中所建立的认知结构也就既有重合,也有错位。在语言的转喻用法中事物的指代关系中彼此相符、此有彼无、此无彼有或彼此都有但指代错位的情况是常见的。在翻译转喻时可根据语言和文化的同异程度,而采用上述四种不同的策略,以实现信息和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云:《三级隐性隐喻理论》,《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
  [2] La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Langacker,R,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 徐盛桓:《心理模型和类层级结构》,《认知语言学讲习班讲课提纲》,2007年。
  [5] 徐盛桓:《转喻为什么可能——“转喻于逻辑研究”之二:“内涵外延穿城”说对转喻的解释》,湖北民族学院学术报告演讲稿,2007年。
  作者简介:王军,男,1974—,湖北恩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跨文化比较,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态势语是一种无声语言,其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一是态势语在文学作品情节构成中起重要作用,二是态势语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态势语;文学创作;交际语言  中图分类号:I001文献标识码:A    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需要语言,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除了有声语言以外,人们还可借助于无声语言——态势语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如人们熟悉的点头表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歇后语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是语言的精华。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翻译活动的首要目标是文化交流和沟通。而对歇后语的翻译,要达到交流的目的,必须要克服文化壁垒。  关键词:歇后语的翻译文化壁垒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及表达人类生活和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历
期刊
摘要尽管诗歌和音乐有着相同的起源,但诗歌是否可译或是说诗歌中的音乐性是否可以传递则一直在理论上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的相同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前人和今人的理论成果进行佐证,说明了诗歌音乐性的可译性。  关键词:诗歌音乐性可译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诗歌,音乐都被人们称之为“最受上帝宠爱的艺术”。从“诗歌”这个名字上,我们就不难看出诗和音乐的密切关系。诗
期刊
摘要学术界对原始思维的研究角度多有不同,但真正使原始思维研究具有独立结构体系的,是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他在长期从事人种学研究和大量民族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原始思维和科学思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认定每一种思维模式都有它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价值,创立了思维模式多元化的理论,以此为前提确立了文化多元化这一原则,并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关键词:原始思维多元文化思维模式野性的思维  中图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的日本古代宗教思想,主要是指日本进入中世国家(镰仓时代)之前的思想体系。日本宗教经历长期的孕育与发展,最终形成以佛教、儒教、道教和神道教为主体的宗教体系。这些思想有很大一部分内容起源于中国,但日本本土固有的原始信仰和民间习俗,最终形成宗教的原动力。  关键词:日本古代宗教思想原始信仰民间信仰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    关于宗教的概念有许多解释,简单地说宗教是超自然现象
期刊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曾经是中国文学界追求的目标,但中国作家却屡屡与该奖无缘。这在国内文学界和媒体之间引起广泛的争论,但中国大众对这个奖项却是陌生的,他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程序和评判标准不太了解,对中国文学的成就也不甚了解。在这种陌生和含混认知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心理,主要有:唯意识形态评判心理,简单的文化平均主义心理,盲目的成就心理,文化悲观主义心理和翻译无能的文化心理。在分析这些文化心理之后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指示范畴理论对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进行了分析。范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我们一般根据范畴的典型代表来理解事物。本文通过各种指示范畴的元素来分析《红楼梦》,如时间、地点、人物和关系等指示。通过阅读文章,读者理解了作者创作的语境,各种指示因此浮现于读者的脑海,因而读者能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喜与悲。  关键词:指示范畴原型指示范畴认知指示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网络时代,新文学的魅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之下,文学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和审美内涵。比如网络时代中国文学在压力与困境下的突围;网络冲击对文学的发展大有帮助,从事文学的人越来越多等等。虽然网络文学面临的很多问题还不能解决,但总体来看,不管是何种创作心态,都值得尊重。信息化社会带来的传播方面的极大便利,为文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网络时代新文学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探讨网络
期刊
摘要由于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作家在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所表现出的困惑格外引人关注。城乡冲突主题矛盾叙述可以说充实了城市与乡村文学的书写,将现代农村人置于城市这个现代化进程中的背景中进行书写,并通过农村人的经历与命运,反观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充实了文学史上城市与乡土文学的人物形象,加深了对现代农村人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联,体现了文学的社会性价值。本文主要就“农村人”书写
期刊
摘要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偌大的贾府正是在她的运筹下得以正常运转。而分析王熙凤的管理范式,正是现代管理学理论的一种具体体现。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王熙凤的管理范式。  关键词:红楼梦王熙凤管理范式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较为生动的一个人物,既美丽聪明又贪婪狠毒。她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真实而又生动的人物,是她那个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