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所谓思维迁移能力,就是根据已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其与发散性思维相似,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使各项知识相互渗透、制约和促进,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高中 物理教学 思维迁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2-146-01
思维迁移能力与发散性思维相似,但并不完全是发散性思维,其主要根据已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学习新知识,也就说旧知识对新知识会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影响即正迁移,反之则是负迁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使学生多进行正迁移,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各项知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帮助帮助学生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掌握各个知识的特点和规律,实现思维的正迁移。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影响学生思维迁移的主要因素
思维迁移并不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包括负面迁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尽可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确保学生可以将学过的知识合理的应用到新知识之中。通常,物理知识之间存在很多联系,学生可以利用这种联系构建完善的学习体系,进而提升学习效率。但这种联系也容易导致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如果学生将固定思维、惯性思维运用在物理学习中,则会对知识产生片面的认识,进而造成思维负迁移。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好引导工作,明确影响学生思维迁移的各项因素,并将这些因素逐一排除。研究表明,影响学生思维迁移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观因素,一种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学习动机、推理能力、认知能力等多个方面;客观因素包括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育环境等。
从目前高中物理的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都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物理知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许多学生都没能将初中学习的知识和高中学习的知识衔接在一起,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较大、效率较低。不仅如此,教师也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无法灵活的运用学过的知识,大部分思维迁移都是负面迁移,不仅没有发挥思维迁移的作用,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的教学措施
(一)合理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
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和质量,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以惯性思维、固定思维为主,在学习新知识时无法主动进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对此,教师可以采用类比推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列举相似的知识、案例,带领学生进行两者的推理和分析,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迁移,使学生了解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实现思维的正迁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列举两种相似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根据二者的相似之处,推论新知识的具体内容。高中物理知识的难度较大,固定片面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采用类比推理的方式,不仅能够简化知识教学的难度,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等效类比的方法,如果两个问题在某个方面具有等效性,则教师可以据此推断这两个问题在其它方面的等效性。具体如在某个轨道中,用子弹射击小木块,子弹和小木块同时运动,在给出相关条件的情况下,求木块和子弹的运行速度和时间。分析可知,二者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动量守恒定律,所以碰撞后两者共同速度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根据二者在轨道上的受力情况,可以分析出二者都会受到重力、支持力的作用,再根据条件进一步分析,将动量问题转变为单摆问题,进而降低问题难度,以此实现学生的思维迁移,提升学生解题的效率。
(二)充分发挥物理模型的作用
在物理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式。该方式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所以可以应用在物理教学之中,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迁移。物理模型的建设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运用多项物理知识,所以这个模型建立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如果学生成功建立了物理模型,则说明学生可以灵活的运用知识,并实现思维迁移。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交,运用物理模型具有简单、直观、全面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连接体模型,也就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将几个物体连接在一起或者并排挤放在一起,可以利用细绳、细杆来组合物体。在面对与此类物理模型有关的问题时,可以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来解决问题。整体法即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動时,可以将其看做一个整体,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和解答。隔离法即在需要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将物体从连接的状态解除或隔离出来,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将物理知识边的更加直观,学生可以运用模型进行模拟或将相同模型的知识归纳在一起,分析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更好的进行知识点之间的区分和记忆。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思维的正向迁移来降低学习难度。为此,教师可以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也可以利用物理模型进行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李敬坤.高中物理教学中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3):36-37.
[2]张建龙.高中物理教学中关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23):85-86.
[3]郭伯承.注重概念规律的建构过程避免迁移错误——一道学生电学错题引发的教学思考[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8.
【关键词】 高中 物理教学 思维迁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2-146-01
思维迁移能力与发散性思维相似,但并不完全是发散性思维,其主要根据已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学习新知识,也就说旧知识对新知识会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影响即正迁移,反之则是负迁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使学生多进行正迁移,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各项知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帮助帮助学生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掌握各个知识的特点和规律,实现思维的正迁移。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影响学生思维迁移的主要因素
思维迁移并不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包括负面迁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尽可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确保学生可以将学过的知识合理的应用到新知识之中。通常,物理知识之间存在很多联系,学生可以利用这种联系构建完善的学习体系,进而提升学习效率。但这种联系也容易导致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如果学生将固定思维、惯性思维运用在物理学习中,则会对知识产生片面的认识,进而造成思维负迁移。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好引导工作,明确影响学生思维迁移的各项因素,并将这些因素逐一排除。研究表明,影响学生思维迁移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观因素,一种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学习动机、推理能力、认知能力等多个方面;客观因素包括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育环境等。
从目前高中物理的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都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物理知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许多学生都没能将初中学习的知识和高中学习的知识衔接在一起,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较大、效率较低。不仅如此,教师也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无法灵活的运用学过的知识,大部分思维迁移都是负面迁移,不仅没有发挥思维迁移的作用,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的教学措施
(一)合理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
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和质量,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以惯性思维、固定思维为主,在学习新知识时无法主动进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对此,教师可以采用类比推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列举相似的知识、案例,带领学生进行两者的推理和分析,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迁移,使学生了解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实现思维的正迁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列举两种相似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根据二者的相似之处,推论新知识的具体内容。高中物理知识的难度较大,固定片面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采用类比推理的方式,不仅能够简化知识教学的难度,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等效类比的方法,如果两个问题在某个方面具有等效性,则教师可以据此推断这两个问题在其它方面的等效性。具体如在某个轨道中,用子弹射击小木块,子弹和小木块同时运动,在给出相关条件的情况下,求木块和子弹的运行速度和时间。分析可知,二者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动量守恒定律,所以碰撞后两者共同速度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根据二者在轨道上的受力情况,可以分析出二者都会受到重力、支持力的作用,再根据条件进一步分析,将动量问题转变为单摆问题,进而降低问题难度,以此实现学生的思维迁移,提升学生解题的效率。
(二)充分发挥物理模型的作用
在物理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式。该方式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所以可以应用在物理教学之中,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迁移。物理模型的建设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运用多项物理知识,所以这个模型建立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如果学生成功建立了物理模型,则说明学生可以灵活的运用知识,并实现思维迁移。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交,运用物理模型具有简单、直观、全面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连接体模型,也就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将几个物体连接在一起或者并排挤放在一起,可以利用细绳、细杆来组合物体。在面对与此类物理模型有关的问题时,可以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来解决问题。整体法即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動时,可以将其看做一个整体,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和解答。隔离法即在需要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将物体从连接的状态解除或隔离出来,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将物理知识边的更加直观,学生可以运用模型进行模拟或将相同模型的知识归纳在一起,分析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更好的进行知识点之间的区分和记忆。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思维的正向迁移来降低学习难度。为此,教师可以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也可以利用物理模型进行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李敬坤.高中物理教学中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3):36-37.
[2]张建龙.高中物理教学中关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23):85-86.
[3]郭伯承.注重概念规律的建构过程避免迁移错误——一道学生电学错题引发的教学思考[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