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传媒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1000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电视、电话的普及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电子现代通信技术。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新媒体用户最多的国家。传媒技术日新月异,但是新媒体在便利受众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使传媒环境凸显后现代化趋势,向去中心化、泛娱乐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家庭传媒作为孩子最接近、最亲密的传播媒介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客观评价传媒的利弊,科学运用现代传媒,努力趋利避害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词:家庭;传媒环境;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0 前言
  家庭是通过情感关系、法律关系和生物学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团体,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场所,是儿童生活的起点。一个人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当他迈入社会、融入社会环境时,在他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属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属性,通常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情感、社会态度、社会行为和思维模式等,它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相处,学习、工作的必要能力。社会性是指个人在实现自我、积极完善自我的同时,努力尝试改造和影响周围环境。心理学上的“社会性发展”指的就是人的这种社会性特征的形成。社会性通常包括7个方面,即自我概念、社会技能、社会适应、社会认知、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情绪。
  传媒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它的存在对儿童的影响,尤其是家庭传媒,这个婴孩一出生就会接触到的环境。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让我们不得不把关注点放到这一敏感话题上。本文对家庭传媒环境及儿童接触传媒情况作了细致的分析,客观阐释家庭传媒的利弊,并从中探寻对策。
  1 学前儿童家庭传媒接触情况分析
  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4.3%,同比2009年增长了5.4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达到4.57亿,同比2009年底增加了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更是达到了3.03亿的规模,同比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手机成为拉动中国网民数量的主动力,从2009年末的60.8%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达到66.2%。我国网民上网设备朝多样化发展。传媒的发展速度之快实难想象,由此我们也不得不把焦点放到孩子身上。学前儿童处在人格发展还未健全,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建构成型的阶段,传媒以其特有的图像和形式,对学前儿童的社会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儿童中心2001年对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就全体平均时间而言,城市少年儿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触4种媒介,大约花86.7分钟。其中,看电视、听广播平均为57.8分钟;阅读课外书为22.7分钟;电脑游艺为6.2分钟。周末则时间更长,大约花149.3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触4种媒介,大约花73.8分钟。其中,看电视、听广播平均为57.1分钟;阅读课外书为15.1分钟;电脑游艺为1.6分钟。周末大约花122.8分钟。有研究对上海市10所小学一到五年级的4108名学龄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4.1%的儿童在非周末时,平均每天看电视2小时,有49.2%的儿童在周末看2小时电视。每周使用电脑(0~1次)的儿童达到近九成,每周使用电脑(1~5次)的有11%。此外,几乎每天(5~7次/周)使用电脑的儿童有0.8%。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 客观评价传媒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因其思维的独特性,无法把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区分开。传媒又是一个无孔不入的新兴技术,想要把传媒隔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也是不可能的。传媒技术作为一种社会需求出现,必然有它的进步性。首先,大众传媒让孩子看到了家庭以外的东西,开阔了孩子的视野。研究发现,儿童在生活中的媒介需要主要有6种:学习需要、新闻需要、交往需要、情绪刺激需要、缓解焦虑的需要以及消磨时间的需要。其次,传媒使儿童的价值观形成更具自主性。网络为儿童提供了大量交流、竞技、合作的机会,帮助儿童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且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先进人物事迹都有助于儿童构建自己的善恶观。家庭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接触场所,父母的价值观会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量正面的传媒信息会在孩子身上得到积极反馈,有助于儿童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评判,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再次,传媒使儿童的个性发展更具多元化。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儿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不仅认识社会,掌握礼仪,接受规范,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也是他们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儿童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可塑性强,丰富的、灵活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的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大众传媒虽然具有进步性,但是应该看到传媒的两面性。
  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环境存在激烈的竞争,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有些不法分子為了自身利益,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恶性竞争,甚至不惜用低俗的文化来博取人们的眼球,如极端的物质主义、个人主义、以强凌弱、贪婪拜金、欺诈纵欲、见利忘义、急功近利等内容和思想充斥大众传媒。此外,性爱、色情、暴力等儿童难以理解的镜头更是随处可见。然而学前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阶段,对大众传媒缺少基本的辨别力和鉴赏力,很容易受到这些文化糟粕的影响,由于儿童天性好奇,喜欢模仿,势必影响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 如何科学运用传媒教育
  3.1 从根源上防止儿童接触不良信息
  节目制作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要求,加大对色情、暴力、拜金主义等镜头的法律控制。节目制作者也应加大考核力度,将不良信息扼杀在源头上。加强立法,加大网络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立法为公,执法必严。
  3.2 切实加强父母在儿童传媒接触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禁止儿童看电视、玩电脑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限制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只是在量上的控制,而不能提高它的质。日积月累一样会量变引起质变。要提高孩子接收信息的质量还得从信息的筛选开始。由于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这时父母就扮演着很好的角色。父母应主动选择适宜孩子观看的信息,并陪同孩子一同观看。对镜头中难以理解的现象加以解释,同时也能删减不良镜头及跳出的不良广告。帮助孩子更好地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Valkenburg,Krcmar,Peeters和Marseille(1999)鉴别了3种不同的中介作用形式:共同观看型,即父母与儿童共同观看但不讨论节目内容;限制型,即父母限制儿童观看某些内容;指导型,即给予讨论与解释。可以认为,只有第三种形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介作用。[1]
  3.3 家庭教育新模式——传媒教育
  家庭是儿童接触传媒的主要场所之一,父母是最了解孩子、最熟悉其周边传媒环境的人。通过父母科学的运用媒介是家庭传媒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科学运用传媒的良好办法。父母应创设良好的家庭传媒环境。家庭传媒教育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唤醒家长的传媒教育意识。运用传媒帮助孩子更好地吸收知识的养料,丰富生活经验,开阔视野。学习与娱乐相结合,运用传媒学习丰富孩子的知识,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
  第二,关注孩子周边的传媒。了解孩子经常接触的传媒有哪些,科学合理地运用周边的传媒,顺应孩子的需要,让传媒为我所用。
  第三,制订家庭传媒使用计划,适当陪伴孩子过传媒生活。与孩子一起使用媒体产品是传媒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如陪伴孩子一起看电视、一起打游戏等,这样可以防止孩子陷入虚拟生活中,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孩子接触传媒的时间。因此家长陪伴孩子过一定时间的传媒生活是家庭传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家长可以慢慢引导孩子主动控制传媒接触时间。
  第四,平等地与孩子讨论传媒信息。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定型,父母可以通过平等的讨论传媒信息,把自身的优秀品质和素养传递给孩子,但是这些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此外,家长的媒介素养也需提高。
  总而言之,儿童的传媒接触环境还有赖于父母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方建移.家庭传媒环境对儿童社会性發展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3).
  [2] 陈会昌.儿童社会化训练[M].北京:希望出版社,2000:1-2.
  [3]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01-19.
  [4] 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新华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负责人,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身体力行者”。我认为校长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应起到以下核心作用。
时值盛夏,暑假为期不远,学生安全问题高发期随之来临。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切实负起自己的责任,保证学生健康愉快地成长。
教学评价体系被称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天平,它不仅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而且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追求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我们不能做“哥白尼式的教师”。
办学理念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思想渊源和现实土壤。就一所学校而言,最好的办学理念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理念。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首先要寻找学校的教育使命和学校办学实际之间的最佳
语文实施问题教学法要防"异化"、防"圣化"、防"泛化"。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优秀教学的本质在于组织恰当的问题""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如
期刊
本文在介绍国内外虚拟学院发展史和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地方工科高校建设虚拟学院的必要性,分析了苏北地方工科高校虚拟学院建设的现状,在虚拟学院办学宗旨、建设策略和多重
摘 要:慕课是一种网络化的教学方式,慕课应用在现代师范院校音乐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可以扩大课程的受众范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慕课教学的价值,并结合师范院校音乐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运用慕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慕课;师范院校;音乐基础课程教学  0 引言  慕课应用在音乐课程教学当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室教学的潜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全面对学生的综合音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