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之行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上我的摄影器材,我的心早已飞到坪石镇那边。
  坪石镇地处湘粤交界之带,因煤炭兴盛,曾一度辉煌有“小香港”之称。我们从繁华的坪石小镇,驱车前往队部点,一路上碰到的车不过四五辆,鲜有村庄行人,道路从水泥路变成了黄泥路,越走越窄,越开越颠簸。天色已晚,天气渐凉,道路四周漆黑一片,我的心随着路途荒凉起来。
  一路上,我们车里几人不时开心地聊着,为寂寞的路途增添欢乐气息。驶过一个铁路桥底,随车的方教导员指着半山腰唯独发出光亮的地方,对我说“喏,那便是队部点。”那点光亮像颗耀眼的宝石嵌在漆黑一片的群山中,我的心顿时也迎来了一丝光明。到了中队操场,还没下车,便听到为数不多的战士在操练发出的喊打声。夜幕下的操场被橙黄色的灯光照得透亮,战士也沐浴在一片金黄色中……
  随后我跟着中队值班员田班长去熟悉中队的各个角落。部队就是部队,到哪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然而在这又不一样。这有中队官兵永恒的记忆——“306”天阶,它是战士们从中队到哨位要走的台阶数目。恰好有一组战士准备上哨,我们便随着他们一同走去哨位。
  今夜的天幕繁星点点,没有被城市光污染的夜幕,果然通透得像梵高笔下的星空。大山里的空气也格外清新,每吸一口都能闻到大瑶山独特的体香,我觉得浑身上下的毛孔都尽情张开享受着。


  这条路依山而建,是老兵们一手一脚挖出来的。小路两旁均是灌木杂草,蛇虫较多,中队在两旁土里插着驱蛇装置,是以竹筒为容器,把雄黄为主的药粉放进其中,效果很不错。这条山路又弯又陡,像条灵蛇盘在半山腰间,落差还很高,无论夏季冬季,任何人走上一趟,必定汗流浃背,我小心地迈着步子,生怕吵醒了熟睡的大山和生灵。
  来到了哨位,只见偌大的深不见底的隧道口上,赫然几个大字,大瑶山隧道!尽管夜深了,哨楼里哨兵却如雕塑一般,不敢放松丝毫警惕,全神贯注地观察来往的火车及隧道口。这里尽管安装了空调,但依山而建的哨位,总少不了各种蚊虫侵袭,只有到痒痛难忍时,哨兵才猛地拍击痒痛处,给贪婪可恶的蚊虫来个下马威。站在这里,我的思绪往前倒退了很多年,那时的哨楼里只有咿咿呀呀的风扇在摇头,一身湿透的哨兵们是怎样忍受过来的。这里平均10分钟不到,便有一趟轰隆隆的火车从大山的肚子里呼啸出来。虽然大多哨兵刚满18岁,但在他们黝黑稚嫩的脸上,我感受到他们散发出坚毅成熟的光芒。同样的青春年少,他的朋友们也许是坐着电脑前酣战游戏,也许是和女友花前月下,而他们则站在保家卫国的哨位上,用热情似火的青春与深沉不语的大山作伴!
  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午夜十二点了,我和田班长一同返回营区。一路上蹦蹦跳跳的小狗如影随形,它的粗声喘气和山间虫鸟的鸣声化成一曲奇妙的伴奏,萦绕身边。
  夜很深了,远远的铁路传来轰隆隆的火车声,时涨时消,与战士们的打鼾声混杂一起,让少数新战士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夜里打着手电查铺的指导员,来到战士床旁,为爱踢被子的战士盖好被子。
  没有火车通过时,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大门执勤的哨兵好像开了个小差,望着星空出了神,我猜他看到了某颗星星的背后同时在思念自己的家人。
  次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在山顶,顺着山脊抚摸下来,睡眼惺忪的大瑶山睁开了眼。揉揉眼睛,阳光在营房顶上显得熠熠生辉。早晨便是忙碌的开始,本来在位的战士就少,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生火做饭,各个都是身兼數职。这里的伙食比城区中队的要稍稍逊色些,菜种没这么多花样,因为地处偏远,一部分伙食费被来往送菜的车辆吃掉了。
  早饭后,哨兵们来到军容镜前,一丝不苟地相互整理着,纠正任何一个歪斜的标饰。伴着上午明媚的阳光,哨兵们整齐地踏上接哨之路。我用手机测了一下,“306”个台阶,落差达到19层楼的高度,也难怪走一趟,内裤袜子都能湿透。
  站在哨位,手握钢枪,哨兵们每天看着来往的火车,就像看见老朋友了一样。火车进出的鸣笛声就是他们向哨兵热情地打招呼,赞扬咱们的小兄弟辛苦了。哨兵也同时回了个注目礼,用自己的坚守,保卫他们的绝对安全。
  中队有句顺口溜: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这里人烟稀少,交通闭塞,方圆数十里仅有几户农家,能搬的早搬去镇上了。战士们总善于苦中作乐,大家积极把单位配发下来的KTV机,电脑,图书等利用起来,丰富了业余生活。战士小张说,每每和读大学同学的风花雪月相比,我就觉得有些失落,但比起早些年常断水断电的日子,我又庆幸不已,既来之,则安之。
  中午起床后,大瑶山的天似乎又变了个脸。上午还晴空万里,现在就乌云蔽日。我坐上装着满是被装的面包车,来到中队执勤分点。倘若说队部的生活已经苦似黄莲水,那么执勤点的苦更是苦得难以下咽。一眼望去,执勤点营区只有半个篮球场大小,营房远远破旧于队部,两层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平房,住着十多名官兵。这里的手机信号更差,基本上电话都打不出去。这都不算啥,最怕的就是下大雨,一下雨,山上的泥沙便滚滚涌入蓄水池里,煮饭洗澡全是泥沙。大清早接的水浑浊不堪,要静止一两小时,取上清层才能煮饭,可煮出来的饭,依旧会吃出嘎嘎响的沙子。洗澡就更难受了,操练了一天,浑身粘糊糊臭烘烘,不洗,根本睡不着,洗了反而一身泥,痒的难受,左右煎熬。
  绝大部分的战士从入伍到退伍,两年的时间都没离开过这片山区,出一次山来回的车费都的一两百,花掉津贴的四分之一,半天的外出时间,也只够买点日用品。但在这里的战士没有一个想要逃离或调走,他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回归到单纯的日子,每天守望着大山火车,慢慢地扎根,发芽,成熟。当他们脱下军装,离开大山时,离开这里奉献了两年的青春热土,他们会热泪拥抱战友,会亲吻这块土地,会感谢沉默不语的大瑶山帮助他们成长。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只有涓涓细流般的奉献,一茬茬的官兵把自己最青春的热血洒满了整片大山。
  听了他们的故事,我早已泪眼迷蒙。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很多背后的人在负重前行……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公众微信平台
其他文献
旅居厦门的第十年,我最常走的地方是华新路,它接连斗西路,又临先锋营,别有一番味道。有人说这条路是厦门的最后一块诗意之地,说它诗意并不为过,只是厦门这座城,的确有太多诗意的地方可寻了,或许是不为众人所知,才有了这“最后”之说。  华新路是静谧的。红砖白瓦的闽南特色建筑,赫然醒目。我从小巷口走进,听见三两只鸟儿在头上唱起欢乐歌,它们不扰人,亦不怕人。停经树端路旁,径自徘徊着,忽而旋转,忽而飞跃,叽叽喳
期刊
教室墙上还贴着孩子的照片,孩子双手抱着一个大南瓜,咧开嘴笑着。那是去年我带孩子们去附近的农家院秋游时用手机拍下的,我轻轻地剥下来仔细端详,泪水禁不住滴在了泛黄的照片上。  这个孩子是我的学生,在放暑假期间,由于父母照看不周发生意外失去了幼小的生命。作为孩子的班主任,我觉得特别难过……  那个家庭很特殊,父母是近亲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智力发育先天不足,俗称傻子。现在大概有十一二岁的样子,周围的几所
期刊
在那高高的太空上  太阳和月亮最明亮  在亲人中最思念的  就是我那慈祥的爹娘……  常常真切地感到,父亲母亲就在我的身边走来走去,好像我一回头就能看见他们慈爱的目光;可每每伸出手去,却触摸不到真实的他们。  也常常觉得,随时就会听见他们低低地叫我一声乳名,可旋即又知道,这个称呼已跟着父母一起永远地从世界上消失了。谁还能再暖暖地亲亲地叫一声我的乳名呢?在父母先后辞世的这几年间,总涌起二老生前点点滴
期刊
一阵寒风吹来,一阵寒流袭过,一阵冰雨洒过,冬天就无处不在了。  但是冬天好不?冬天温暖、温馨、迷人不?我想找一句描写冬天的美丽句子或者赞美冬天的诗句却只是徒劳。春是希望、夏是热情、秋是收获。冬是什么?我坐在办公室里,还不到供暖的时候,冷得有些发抖,冬天就这么来了,讨厌的冬天!我还必须找一句赞美冬天的句子,因为有份欢迎词的开场白上要用,我还是徒劳。因为我坐在办公室,行走在水泥框架之间,所有的东西都是
期刊
面向阳光,心朝快乐,在三更的梦里我轻装而行。一棵高耸的大树映入眼帘,它粗壮的枝干多么有力,它茂密的树叶还保留着春天的色彩,一黄一绿与县城广场的银杏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大自然这支神奇的画笔令我佩服。  每一个光阴流转的季节,都有嫩芽悬于枝头,它就是我老家延河村,沟底的那棵大柏档树,五百年來,它始终庇护着我们的村庄,我敬畏着,亲切称呼它为神树,还有那最熟悉、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儿时戏水的那两条交叉的小河
期刊
达坂城歌香撩人,风以迷人身姿列队谷口。潜意识里,河谷十分寂静。  我错了,错在持陈腐老旧思维,触想象发力。  先是听觉出了问题。  雄浑壮阔的天山地心力告诉说,听不见或无视谷中白杨林、小花、小草,及河谷中卵石等灵性物们的说话声,便以为它们不懂语言,和没有思想情感是错的!  河谷中的灵性物,包括牛羊们全都有自己的语言,且相当丰富。白杨林的语言与卵石们的语言略有不同,小草、小花们说话时会露出些许躲闪般
期刊
嘎斯嘎雪峰在蔚蓝色的天幕里多像一匹北望的骏马,父亲在我小的时候总是这样告诉我,孩子知道吗,那雪山是一匹白玉顶子昂首腾空的骏马,雪峰的背后就是唐古特牧人生活的青藏高原,你看那迷茫在走廊北段的尘埃里就是蒙古高原的阿拉山脉,我们就在其间。长城与烽燧更迭的时代、英雄与古城凄美的传说,以及波斯的贝壳、盛唐的丝绸、远遁的民族,转眼间已是沧海桑田。我那时小,怎么也听不懂,而今再去看嘎斯嘎雪峰那冷峻的样子,她是那
期刊
大力石——一个以酿酒闻名的山村。多年来,我多次听人说起过大力石,也曾喝过大力石的酒。然而,我却没去过这个神奇的地方。去年冬季,应县文联之邀,和十几个文友,一起到大力石村采风。  大力石属于安乐乡,可到大力石村的公路,如一个醉酒的书法大师写的草书,弯弯曲曲,跌宕起伏,笔锋在磅礴连绵,沟壑纵横的大山上率性挥洒,从安乐乡政府起笔,居然画到相邻的另一个乡镇(戌街乡)后,绕一大圈,这一笔又画回安乐乡,在大力
期刊
哇呜哇,咚咚嚓,  迎得个新媳妇背坐下。  我问新媳妇吃什么?  瓜子花生油炸炸。  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冬日的午后,阳光把树的的影子打在大地上。楼下的院子里,几个小孩手拉着手,蹦蹦跳跳唱着这一首古老的童谣,幸福在他们的笑脸上荡漾着……谁也没有注意到,就在楼梯口,我年老的外婆怔怔地望着院子里的孩子们,也轻轻地哼着这首她最喜欢的童谣。她边哼唱边背转身,最后一次独自走上三楼,最后一次俯视大地,她不再留
期刊
3500年前的早朝。  在庄严肃穆的宫殿里,商王的股肱之臣,内务府总管捧着一堆光洁美观,小巧玲珑的贝壳,躬着腰,喜滋滋地向商王展示即将用于流通的钱币。  看着这些在东海、南海的海浪里随波逐流的贝类躯壳,满脸喜悦的商王,思绪已在自己向往已久的大海边。他的耳边是海浪溅起的呐喊,是子民们打鱼归来的欢笑。他的眼前是海燕掠飞的身影,是成群结队的海龟在白花花的海沙滩上孵蛋的慈爱,是贝类的躯壳随着海浪的浮沉,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