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形势下,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因而使得现阶段的初中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也一改以往不受重视的情况,成为师生非常重视的教学课程。初中学生需要面对诸多学业压力,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身心压力,尤其是许多学生由于来自各方的压力,使他们在心理方面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在教师运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放松学生的身心。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素质;锻炼途径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学习各科重要的课程知识,在教师与家长的期望下,和面临中考的压力下,学生每天要接受繁重的课程学习外,还需要完成各科布置的作业任务。另外,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会在课外时间给孩子报一些培优班和艺术类的兴趣班,从而给初中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压力。基于此,本身就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在性格与思想上存在较大的情绪波动,在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时,学生难免会产生不良的思想情绪,导致很多学生处于压抑烦闷的心理状态。而教师除了要做好基本的教学工作外,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在各项体育项目的训练过程中,释放学生的身心压力,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在活泼快乐的体育运动氛围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现状问题
1.1体育课程积极性不高
结合目前初中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来看,很多学生在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项目时,通常会有头晕、胸口发闷的情况,因此,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课程难以抱以较大的兴趣。另外,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也缺乏创新,只是简单按教学内容来按部就班的知识讲授与动作的示范,再就是安排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训练。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显得过于的单一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1.2体育教学未关注学生心理素质
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推动下,虽然很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已合理地安排了体育教学的时间,但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局限下,很多师生还是未真正重视体育教学的质量,一到体育课程便成了学生彻彻底底的“放松课”。教师疏于管理,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也精神涣散,缺乏体育课堂该有的激情和纪律。其实,体育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相关的训练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在体育课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没有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2.1关注学生心理动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学生,虽然对待事物虽然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毕竟还未成年,属于身心尚未成熟的阶段。面对中考的压力,及来自教师与家长的热切期盼下,带给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利用丰富活泼的体育锻炼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在体育运动的练习中释放学生的心理情绪,并在教学中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各项体育训练中,需要学生对某一动作进行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例如,仰卧起坐便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换来好的训练成绩,也才能收获理想的锻炼效果。另外,又如篮球训练中,在传球与投篮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合适的时机,有效判断团队合作中的局势,从而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对复杂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在长跑训练锻炼学生不到最后不放弃的毅力。可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发现体育运动的特点,在教学途中合理对学生心理素质要素的点拨,便能发挥出良好的心理教育效果。
2.2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因材施教展开心理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快乐的教学环境,融洽师生间的教与学两者的关系。在展开各项丰富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在共同的锻炼过程中,更多地对学生兴趣爱好及特长优势的了解,并掌握学生实际的身体素质情况,以为体育课程提供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要在体育训练中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体育素质,挖掘学生不同的体育运动潜力。例如,在体育课程中,有些项目需要以不同的群体形式来开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技能、实际的身体素质等方面来合理划分出小组团队。可将体操、跳绳类体育活动安排给内向且身体素质一般的小组,将排球类的运动项目安排给性格不够沉稳的小组,以锻炼学生的沉着应对能力;将长跑、跨栏类难度较大的项目安排给有体育潜力且身体素质较好的小组。结合学生兴趣特长来因材施教地展开体育教学安排,以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体育素质发展。
2.3展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想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前期工作需要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迫于中考压力,会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要考的各种复习工作中,而缺乏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有的还认为体育课程会占去自己的学习时间。基于此,体育教师要通过展开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积极性。力求在体育教学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品格,也在体育训练中循循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展开在班级间的篮球比赛,鼓励班级中成立篮球队伍,对团队成员中各自优势的分析,合理安排篮球队的人员分配。同时,对各参与班级团队进行理性的分析,考虑整体比赛局势,最终确定出科学可行的训练计划,确定好在正式比赛中的战术等。在这样的竞赛活动中,激积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在团队比赛中的团结合作经验,在齐心协力中面对困难和挑战,从而增强学生克服挫折的勇力与恒心。
三、结束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授給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训练中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了解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与优势,因材施教地重视整体学生的心理动态与身体素质,有机合理地渗透心理教育工作,帮助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续里.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8)
[2]刘永忠.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考试周刊,2016,(95):108.
[3]李忠平.基于实际探索初中体育教育教学方式[J].读写算,2014,(11):243—243.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素质;锻炼途径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学习各科重要的课程知识,在教师与家长的期望下,和面临中考的压力下,学生每天要接受繁重的课程学习外,还需要完成各科布置的作业任务。另外,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会在课外时间给孩子报一些培优班和艺术类的兴趣班,从而给初中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压力。基于此,本身就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在性格与思想上存在较大的情绪波动,在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时,学生难免会产生不良的思想情绪,导致很多学生处于压抑烦闷的心理状态。而教师除了要做好基本的教学工作外,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在各项体育项目的训练过程中,释放学生的身心压力,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在活泼快乐的体育运动氛围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现状问题
1.1体育课程积极性不高
结合目前初中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来看,很多学生在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项目时,通常会有头晕、胸口发闷的情况,因此,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课程难以抱以较大的兴趣。另外,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也缺乏创新,只是简单按教学内容来按部就班的知识讲授与动作的示范,再就是安排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训练。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显得过于的单一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1.2体育教学未关注学生心理素质
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推动下,虽然很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已合理地安排了体育教学的时间,但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局限下,很多师生还是未真正重视体育教学的质量,一到体育课程便成了学生彻彻底底的“放松课”。教师疏于管理,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也精神涣散,缺乏体育课堂该有的激情和纪律。其实,体育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相关的训练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在体育课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没有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2.1关注学生心理动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学生,虽然对待事物虽然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毕竟还未成年,属于身心尚未成熟的阶段。面对中考的压力,及来自教师与家长的热切期盼下,带给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利用丰富活泼的体育锻炼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在体育运动的练习中释放学生的心理情绪,并在教学中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各项体育训练中,需要学生对某一动作进行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例如,仰卧起坐便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换来好的训练成绩,也才能收获理想的锻炼效果。另外,又如篮球训练中,在传球与投篮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合适的时机,有效判断团队合作中的局势,从而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对复杂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在长跑训练锻炼学生不到最后不放弃的毅力。可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发现体育运动的特点,在教学途中合理对学生心理素质要素的点拨,便能发挥出良好的心理教育效果。
2.2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因材施教展开心理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快乐的教学环境,融洽师生间的教与学两者的关系。在展开各项丰富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在共同的锻炼过程中,更多地对学生兴趣爱好及特长优势的了解,并掌握学生实际的身体素质情况,以为体育课程提供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要在体育训练中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体育素质,挖掘学生不同的体育运动潜力。例如,在体育课程中,有些项目需要以不同的群体形式来开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技能、实际的身体素质等方面来合理划分出小组团队。可将体操、跳绳类体育活动安排给内向且身体素质一般的小组,将排球类的运动项目安排给性格不够沉稳的小组,以锻炼学生的沉着应对能力;将长跑、跨栏类难度较大的项目安排给有体育潜力且身体素质较好的小组。结合学生兴趣特长来因材施教地展开体育教学安排,以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体育素质发展。
2.3展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想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前期工作需要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迫于中考压力,会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要考的各种复习工作中,而缺乏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有的还认为体育课程会占去自己的学习时间。基于此,体育教师要通过展开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积极性。力求在体育教学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品格,也在体育训练中循循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展开在班级间的篮球比赛,鼓励班级中成立篮球队伍,对团队成员中各自优势的分析,合理安排篮球队的人员分配。同时,对各参与班级团队进行理性的分析,考虑整体比赛局势,最终确定出科学可行的训练计划,确定好在正式比赛中的战术等。在这样的竞赛活动中,激积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在团队比赛中的团结合作经验,在齐心协力中面对困难和挑战,从而增强学生克服挫折的勇力与恒心。
三、结束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授給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训练中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了解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与优势,因材施教地重视整体学生的心理动态与身体素质,有机合理地渗透心理教育工作,帮助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续里.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8)
[2]刘永忠.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考试周刊,2016,(95):108.
[3]李忠平.基于实际探索初中体育教育教学方式[J].读写算,2014,(11):24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