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奕(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第一时间看到这个话题,感受最多的是话题组织者将经济问题引入大学管理了,不再让效能提升和大学的内部管理成本降低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笔者认为,高校改革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的根本转变,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经济理论提出的“供给侧”问题研究,聚焦现代大学的改革实际,重点处理好均衡与公平、质量与效率问题。大学供给侧改革就是其供给端实现了转型升级,收获了有效的教育供给、精准的教育供给和创新的教育供给。实践路径有三:首先,要提高各高校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大学生的需求和习惯,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要建构和完善高校供给结构,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和谐多元,又可供遴选的优质资源、环境和服务;最后,要释放潜能,托举大学教育质量“升级”式增长,为大学的发展 “松绑”,调动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和推动高校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形成大学自主创新文化体系。
韩宝志(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
面对目前的形势,大学的供给侧改革,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和创新方面,重点是通过改革提高质量,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满意的教育。在劳动力方面主要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笔者认为有两个内容需要进行:第一个是改革教育的供给端,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引入社会资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让社会劳动者可以通过继续深造,提高自己,从而不断提高劳动力的质量。第二个是大学自身要更加注重质量,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大学在供给侧改革方面还有一个内容可以有作为,即创新方面。统计表明: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超过半数以上来自大学。这说明大学在传承知识、保存知识、创新知识方面有巨大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知识转换为生产力的机制和渠道,让大学的知识迅速转换,从而促进供给侧改革。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与其他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相比,高校的改革有其特殊性。这一改革看起来是由学校决策的,实际上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不考虑世情、国情、社情、民情、风情的改革,注定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也是难以取得成效的。也就是说,高校供给侧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对需求侧的了解、研究和把握,而不是高校管理者的主观臆想和一厢情愿。当前高校存在的问题之一,恰恰是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尽管所谓的象牙塔如今已经不复存在,表面上看起来高校和外部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但毫不夸张地说,高校办学与外部需求而言还是“两张皮”。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政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支撑?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慧?这类问题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已经搞得十分清楚了呢?所以,高校供给侧改革应该从调查研究、分析把握需求侧开始。社会的需求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且永恒的驱动力。当然这并不等于否认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引领、引导作用,只是这种引领、引导也需要建筑在对需求侧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
韦小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近年来,我国自费留学人数逐年攀升,这个事实也倒逼国内高校进行供给侧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抢占未来的高等教育市场。为此,笔者认为要着力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要充分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要理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解决好政府“管办评”一体化的问题,把大学的收费标准、学院的建制设置、人事制度的改革、文凭的发放、自主招生、声誉的培育等权利,归还给高校。在高校内部运行方面,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协调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平衡,构建教授治学机制,充分发动教师、学生参与高校的管理、决策。二是要改革目前高校的评价制度。要改变目前对教师科研工作的粗放型评价,不再以论文的数量堆砌论英雄。建议取消一些期刊的行政级别,允许各高校自由创办学术刊物,建立并完善大学科研的“同行评价”制度。三是要开放社会办学。不但要盘活国内高校的存量,更要增加高校的流量。要更多地开放社会资本进入高校,甚至可以引进外资进行合资办学,引进国外优质师资以及国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培育一批优秀的高校,淘汰一批落后的高校,形成竞争态势,构建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高校生态圈。
第一时间看到这个话题,感受最多的是话题组织者将经济问题引入大学管理了,不再让效能提升和大学的内部管理成本降低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笔者认为,高校改革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的根本转变,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经济理论提出的“供给侧”问题研究,聚焦现代大学的改革实际,重点处理好均衡与公平、质量与效率问题。大学供给侧改革就是其供给端实现了转型升级,收获了有效的教育供给、精准的教育供给和创新的教育供给。实践路径有三:首先,要提高各高校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大学生的需求和习惯,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要建构和完善高校供给结构,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和谐多元,又可供遴选的优质资源、环境和服务;最后,要释放潜能,托举大学教育质量“升级”式增长,为大学的发展 “松绑”,调动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和推动高校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形成大学自主创新文化体系。
韩宝志(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
面对目前的形势,大学的供给侧改革,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和创新方面,重点是通过改革提高质量,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满意的教育。在劳动力方面主要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笔者认为有两个内容需要进行:第一个是改革教育的供给端,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引入社会资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让社会劳动者可以通过继续深造,提高自己,从而不断提高劳动力的质量。第二个是大学自身要更加注重质量,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大学在供给侧改革方面还有一个内容可以有作为,即创新方面。统计表明: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超过半数以上来自大学。这说明大学在传承知识、保存知识、创新知识方面有巨大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知识转换为生产力的机制和渠道,让大学的知识迅速转换,从而促进供给侧改革。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与其他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相比,高校的改革有其特殊性。这一改革看起来是由学校决策的,实际上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不考虑世情、国情、社情、民情、风情的改革,注定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也是难以取得成效的。也就是说,高校供给侧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对需求侧的了解、研究和把握,而不是高校管理者的主观臆想和一厢情愿。当前高校存在的问题之一,恰恰是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尽管所谓的象牙塔如今已经不复存在,表面上看起来高校和外部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但毫不夸张地说,高校办学与外部需求而言还是“两张皮”。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政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支撑?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慧?这类问题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已经搞得十分清楚了呢?所以,高校供给侧改革应该从调查研究、分析把握需求侧开始。社会的需求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且永恒的驱动力。当然这并不等于否认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引领、引导作用,只是这种引领、引导也需要建筑在对需求侧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
韦小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近年来,我国自费留学人数逐年攀升,这个事实也倒逼国内高校进行供给侧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抢占未来的高等教育市场。为此,笔者认为要着力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要充分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要理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解决好政府“管办评”一体化的问题,把大学的收费标准、学院的建制设置、人事制度的改革、文凭的发放、自主招生、声誉的培育等权利,归还给高校。在高校内部运行方面,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协调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平衡,构建教授治学机制,充分发动教师、学生参与高校的管理、决策。二是要改革目前高校的评价制度。要改变目前对教师科研工作的粗放型评价,不再以论文的数量堆砌论英雄。建议取消一些期刊的行政级别,允许各高校自由创办学术刊物,建立并完善大学科研的“同行评价”制度。三是要开放社会办学。不但要盘活国内高校的存量,更要增加高校的流量。要更多地开放社会资本进入高校,甚至可以引进外资进行合资办学,引进国外优质师资以及国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培育一批优秀的高校,淘汰一批落后的高校,形成竞争态势,构建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高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