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先秦两汉时期开始至元明清时期,考查“拿”字的字形、字义的历时演变脉络,为“拿”的语义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拿;字形;字义;历时演变
根据《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文献的注释,“拿”是“拏”和“挐”的俗字。早期古文献的记载中只有“拏”和“挐”。“拿”字是何时出现的?其语义有何变化?本文拟从不同时期进行考查。
一、先秦两汉时期
从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中的语料看,汉代及以前字形为“拏”和“挐”,尚未出现“拿”字。这一时期二者共存,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用法。如:
(1)公子友败诸郦,获莒子之弟拏。(《左传》)
(2)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犁,获莒挐。(《公羊传》)
上例中“拏/挐”为人名,作名词。
(3)嗟嗟兮悲夫,殽乱兮纷拏。(《楚辞》)
(4)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正义三苍解诂云:“纷挐,相牵也。”
二十五史汉书(颜师古注本):“纷挐,乱相持搏也。”这里的“纷拏/纷挐”通用,指“混乱、错杂貌”,形容词。
(5)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后汉书·冯衍传》)(拏:牵连;连结。)
(6)熊虎升而拏攫,猨狖超而高援。(张衡《西京赋》)唐李善注:“挐攫,相搏持也。”亦有“攫挐”之用法,如:
(7)奔虎攫挐以梁倚,仡奋舋而轩鬐。(汉《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唐吕延济注:“攫,举爪也;拏,以手持也。若举爪持梁以相倚也。”
(8)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踦挐相凌,气势力争。(汉代班固《奕旨》)(踦挐:一方抵撑,一方拉引。拼搏争持貌。)
(9)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楚辞》)
《康熙字典》注:“挐一作拏。煩挐,擾亂也。”可见“拏”“挐”为动词。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拏,牵引也。从手,奴声,女加切。挐,持也。从手,如声,女加切。均为动词。
这一时期的“拏”“挐”作动词时,除单音节用法外,还有与其他词语合用的情况。如挐攫、攫挐、踦挐、烦挐等。语义较为具体。
至于二者的读音,《康熙字典》按:《說文》拏挐音同義別。韻會拏入麻韻,挐入魚韻。六書故,集韻,正韻,讀書通皆合爲一。考之經史傳註,兩字通用,有二音,義亦相通,从合可也。
这说明古文献记载中,早期的“拏”和“挐”同音不同义。后发展为音不同而义相通。
二、隋唐五代时期
“拿”字出现。“拏”“挐”和“拿”的动词用法有所扩展。双音节词语增多;出现了后跟名词的用法。国家语委语料库中这一时期的语料,“拏”66条。人名13例,形容词“纷拏”11例,动词42例。“挐”语料10条,其中7例为人名,两例为“纷挐”。“拿”语料11条。其中人名用字0,“纷拿”两例,动词9例。
唐朝时出现了“拿”字,但形同义不同。如:
(10)鸾飘凤泊拿虎螭。(《全唐诗》)(拿:捕捉。)
(11)如龙拿虎据,剑拔弩张。(《太平广记》卷206)(拿:搏持。)
这一时期的“拏/挐”已有抽象意义,如“拏云”“拏空”等。如:
(12)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鸣呃。(唐代李贺《致酒行》)(拏云:比喻志向远大,本领高强。)
(13)云中夭矫一金龙,飞盘拏空,爪角俱全。(宋代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拏空:凌空,抓向空中。)
作动词时,后面所跟名词的范围也较为宽泛。如:
(14)虎爪拏岩稳,虬身脱浪欹。(《全唐诗》)(拏:攀,抓。)
(15)今侍讲欲以奔走权势之徒,攫拏名利之辈,比方孔门上哲,实罔圣听。(唐代李德裕《论侍讲奏孔子门徒事状》)(攫拏:争夺。)
(16)是岁,虏方拏兵北边,贺使不至,百官皆赐廊食。(宋代岳珂《桯史·紫宸廊食》)(拏兵:引兵。)
“捉拿”义的用法也是唐代出现的,对象为动物,如“拿虎螭”“拏飞鸢”“拏象犀”等。还出现了连动用法,如《全唐诗》中的“拏舟海上寻神仙”,义为“撑船……寻”。宋代有表伴随状态的用法,如曾敏行《独醒杂志》中“隐隐见虬龙攫拏以去”,义为“张牙舞爪地走了”,表伴随状态。
与“拏”结合的双音节词语除上节所列之外,有所增加。如:攫拏(搏斗),蟠拏(屈曲作攫拿状,亦比喻曲附牵连),拏斗(纷争,战乱),拏战(搏斗)等。
三、宋朝时期
这一时期“拿”字的使用频率超过“挐”和“拏”。“挐”29例,“拏”26例。而“拿”36例,其中,形容词“纷拿”1例,动词35例。大多出现在宋《话本》中,口语化明显。有的已与现代汉语用法基本相同。后跟补语的用法愈加丰富。如:拿起、拿来、拿着、拿不住等,这些与当今用法一致。
“捉拿”义的宾语从之前的禽类、动物扩大到人。如:
(17)立限速拿正贼,所获赃物暂寄库。
(18)若拿得宋四,便有了赵正。
四、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三个字用法有了明显分工。“挐”逐步消失,“拏”主要是“纷拏”义和人名用字。“拿”的使用频率占绝对优势。元明时期语料中“拏”110条,其中“纷拏”0,动词5例,其余105例均为名词,多为人名用字,如“拏懒氏”“任拏”“高拏”之类。“拿“5000例,绝大部分为动词。清语料中“拏”18条,其中“纷拏”9例,名词3例,量词1例,动词6例。“拿”2703条,大多为动词。
与前几个时期不同的是,此时出现的双音节词多发展为引申用法,语义抽象的用法增多。如:拏事(掌事)、拏捏(刁难)、拏把(把握)、拏手(擅长)、拏斗(争斗)、拏访(捉拿查访)、拏究(捉拿查究)等。但有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有差异,如:拏人/拿人,拏把等。如: (19)婆利国拏人善投轮,其大如镜,中有窍,外锋如锯,远以投入,无不中。(清代周亮工《书影》卷一)(拏人:捕役,捕快。)此处“拏人”为名词用法。
(20)田五儿将阿段两手拏把,其田长宜用棍於左臂上打讫两下,不能动止。(《元典章·户部四·田长宜强收嫂》)(拏把:抓住。)
(21)学后人书,从前人入手,便有拏把。(清代冯班《钝吟杂录·诫子帖》)(拏把:把握。)
从以上两例中的“拏把”看,“抓住”有了引申义“把握”。
(22)又请禁巡按不得拏访追赃。(《明史·刘泽清传》)(拏访:捉拿查访。)
(23)有能打破贼船一隻,连人船拏获者,当即赏银五百两。(明代唐顺之《三沙报捷疏》)(拏获:捕获,捉获。)
这里的“拏获”语义与当今用法相同,只是字形不同。此外,清时出现的“拏斗、拏究、拏事、拏捏、拏手”等双音节动词中,“拏事、拏捏、拏手”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一致。还出现一新增义,用作量词。如:
(24)又限浅船用水不得过六拏,伸大指与食指相距为一拏。(清《明史》)
“拿”的使用频率大增,双音节居多,用法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如:
(25)汤有了,你拿过去。(元关汉卿《窦娥冤》)(拿+趋向补语的用法)
(26)客官,是这大郎叫拿来请你的。(明《二刻拍案惊奇》)(连动用法)
(27)非是我要拿班,只怕他将咱轻慢。(元代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拿班:装腔作势,摆架子。)
(28)赵老娘因害痰火病,起不得床,一发把这家事托与媳妇拿管。(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拿管:掌管。)
(29)两个正犯脱逃,只拿得为从的两个董天然、王小玉送在这里。(拿得:抓到,捉到。)
(30)只听炮响,策应周经历拿贼。(《初刻拍案惊奇》)(拿:抓,捉拿。)
(31)沈廷芳同锦上天抢了,却放在后楼上,复返出来,要想拿三位英雄出气。(明《粉妆楼》)(拿:为引进处置对象的介词。)
自元朝起,“拿”的用法已逐步向现代汉语演化,“拿+趋向补语”的用法已较为成熟。到了明朝,已基本与现代汉语一致,并有了“拿”作介词的用法(例31),出现了语法化的趋势。
五、小结
通过对古汉语资料的考察,我们发现“拿”最初的字形为“拏”和“挐”,可用作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拿”字到唐代才出现,并有了“捉拿”义和连动用法。至宋代三者呈“三足鼎立”态势,使用频率基本相当。“拿”大多出现在宋《话本》中,有的用法与现代汉语趋同,“拿+补语”的用法增多,口语化明显。元明时期,“拿”的使用频率已占绝对优势,“挐”逐步消失。“拏”的用法大多表现为双音节动词并出现了多个引申义。明朝时的意义与用法已基本与现代汉语一致,“拏”逐渐为“拿”所替代。同时有了“拿”作介词的用法,出现了语法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冯丽(1963— ),女,山东聊城人,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毕业,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拿;字形;字义;历时演变
根据《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文献的注释,“拿”是“拏”和“挐”的俗字。早期古文献的记载中只有“拏”和“挐”。“拿”字是何时出现的?其语义有何变化?本文拟从不同时期进行考查。
一、先秦两汉时期
从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中的语料看,汉代及以前字形为“拏”和“挐”,尚未出现“拿”字。这一时期二者共存,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用法。如:
(1)公子友败诸郦,获莒子之弟拏。(《左传》)
(2)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犁,获莒挐。(《公羊传》)
上例中“拏/挐”为人名,作名词。
(3)嗟嗟兮悲夫,殽乱兮纷拏。(《楚辞》)
(4)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正义三苍解诂云:“纷挐,相牵也。”
二十五史汉书(颜师古注本):“纷挐,乱相持搏也。”这里的“纷拏/纷挐”通用,指“混乱、错杂貌”,形容词。
(5)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后汉书·冯衍传》)(拏:牵连;连结。)
(6)熊虎升而拏攫,猨狖超而高援。(张衡《西京赋》)唐李善注:“挐攫,相搏持也。”亦有“攫挐”之用法,如:
(7)奔虎攫挐以梁倚,仡奋舋而轩鬐。(汉《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唐吕延济注:“攫,举爪也;拏,以手持也。若举爪持梁以相倚也。”
(8)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踦挐相凌,气势力争。(汉代班固《奕旨》)(踦挐:一方抵撑,一方拉引。拼搏争持貌。)
(9)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楚辞》)
《康熙字典》注:“挐一作拏。煩挐,擾亂也。”可见“拏”“挐”为动词。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拏,牵引也。从手,奴声,女加切。挐,持也。从手,如声,女加切。均为动词。
这一时期的“拏”“挐”作动词时,除单音节用法外,还有与其他词语合用的情况。如挐攫、攫挐、踦挐、烦挐等。语义较为具体。
至于二者的读音,《康熙字典》按:《說文》拏挐音同義別。韻會拏入麻韻,挐入魚韻。六書故,集韻,正韻,讀書通皆合爲一。考之經史傳註,兩字通用,有二音,義亦相通,从合可也。
这说明古文献记载中,早期的“拏”和“挐”同音不同义。后发展为音不同而义相通。
二、隋唐五代时期
“拿”字出现。“拏”“挐”和“拿”的动词用法有所扩展。双音节词语增多;出现了后跟名词的用法。国家语委语料库中这一时期的语料,“拏”66条。人名13例,形容词“纷拏”11例,动词42例。“挐”语料10条,其中7例为人名,两例为“纷挐”。“拿”语料11条。其中人名用字0,“纷拿”两例,动词9例。
唐朝时出现了“拿”字,但形同义不同。如:
(10)鸾飘凤泊拿虎螭。(《全唐诗》)(拿:捕捉。)
(11)如龙拿虎据,剑拔弩张。(《太平广记》卷206)(拿:搏持。)
这一时期的“拏/挐”已有抽象意义,如“拏云”“拏空”等。如:
(12)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鸣呃。(唐代李贺《致酒行》)(拏云:比喻志向远大,本领高强。)
(13)云中夭矫一金龙,飞盘拏空,爪角俱全。(宋代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拏空:凌空,抓向空中。)
作动词时,后面所跟名词的范围也较为宽泛。如:
(14)虎爪拏岩稳,虬身脱浪欹。(《全唐诗》)(拏:攀,抓。)
(15)今侍讲欲以奔走权势之徒,攫拏名利之辈,比方孔门上哲,实罔圣听。(唐代李德裕《论侍讲奏孔子门徒事状》)(攫拏:争夺。)
(16)是岁,虏方拏兵北边,贺使不至,百官皆赐廊食。(宋代岳珂《桯史·紫宸廊食》)(拏兵:引兵。)
“捉拿”义的用法也是唐代出现的,对象为动物,如“拿虎螭”“拏飞鸢”“拏象犀”等。还出现了连动用法,如《全唐诗》中的“拏舟海上寻神仙”,义为“撑船……寻”。宋代有表伴随状态的用法,如曾敏行《独醒杂志》中“隐隐见虬龙攫拏以去”,义为“张牙舞爪地走了”,表伴随状态。
与“拏”结合的双音节词语除上节所列之外,有所增加。如:攫拏(搏斗),蟠拏(屈曲作攫拿状,亦比喻曲附牵连),拏斗(纷争,战乱),拏战(搏斗)等。
三、宋朝时期
这一时期“拿”字的使用频率超过“挐”和“拏”。“挐”29例,“拏”26例。而“拿”36例,其中,形容词“纷拿”1例,动词35例。大多出现在宋《话本》中,口语化明显。有的已与现代汉语用法基本相同。后跟补语的用法愈加丰富。如:拿起、拿来、拿着、拿不住等,这些与当今用法一致。
“捉拿”义的宾语从之前的禽类、动物扩大到人。如:
(17)立限速拿正贼,所获赃物暂寄库。
(18)若拿得宋四,便有了赵正。
四、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三个字用法有了明显分工。“挐”逐步消失,“拏”主要是“纷拏”义和人名用字。“拿”的使用频率占绝对优势。元明时期语料中“拏”110条,其中“纷拏”0,动词5例,其余105例均为名词,多为人名用字,如“拏懒氏”“任拏”“高拏”之类。“拿“5000例,绝大部分为动词。清语料中“拏”18条,其中“纷拏”9例,名词3例,量词1例,动词6例。“拿”2703条,大多为动词。
与前几个时期不同的是,此时出现的双音节词多发展为引申用法,语义抽象的用法增多。如:拏事(掌事)、拏捏(刁难)、拏把(把握)、拏手(擅长)、拏斗(争斗)、拏访(捉拿查访)、拏究(捉拿查究)等。但有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有差异,如:拏人/拿人,拏把等。如: (19)婆利国拏人善投轮,其大如镜,中有窍,外锋如锯,远以投入,无不中。(清代周亮工《书影》卷一)(拏人:捕役,捕快。)此处“拏人”为名词用法。
(20)田五儿将阿段两手拏把,其田长宜用棍於左臂上打讫两下,不能动止。(《元典章·户部四·田长宜强收嫂》)(拏把:抓住。)
(21)学后人书,从前人入手,便有拏把。(清代冯班《钝吟杂录·诫子帖》)(拏把:把握。)
从以上两例中的“拏把”看,“抓住”有了引申义“把握”。
(22)又请禁巡按不得拏访追赃。(《明史·刘泽清传》)(拏访:捉拿查访。)
(23)有能打破贼船一隻,连人船拏获者,当即赏银五百两。(明代唐顺之《三沙报捷疏》)(拏获:捕获,捉获。)
这里的“拏获”语义与当今用法相同,只是字形不同。此外,清时出现的“拏斗、拏究、拏事、拏捏、拏手”等双音节动词中,“拏事、拏捏、拏手”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一致。还出现一新增义,用作量词。如:
(24)又限浅船用水不得过六拏,伸大指与食指相距为一拏。(清《明史》)
“拿”的使用频率大增,双音节居多,用法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如:
(25)汤有了,你拿过去。(元关汉卿《窦娥冤》)(拿+趋向补语的用法)
(26)客官,是这大郎叫拿来请你的。(明《二刻拍案惊奇》)(连动用法)
(27)非是我要拿班,只怕他将咱轻慢。(元代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拿班:装腔作势,摆架子。)
(28)赵老娘因害痰火病,起不得床,一发把这家事托与媳妇拿管。(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拿管:掌管。)
(29)两个正犯脱逃,只拿得为从的两个董天然、王小玉送在这里。(拿得:抓到,捉到。)
(30)只听炮响,策应周经历拿贼。(《初刻拍案惊奇》)(拿:抓,捉拿。)
(31)沈廷芳同锦上天抢了,却放在后楼上,复返出来,要想拿三位英雄出气。(明《粉妆楼》)(拿:为引进处置对象的介词。)
自元朝起,“拿”的用法已逐步向现代汉语演化,“拿+趋向补语”的用法已较为成熟。到了明朝,已基本与现代汉语一致,并有了“拿”作介词的用法(例31),出现了语法化的趋势。
五、小结
通过对古汉语资料的考察,我们发现“拿”最初的字形为“拏”和“挐”,可用作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拿”字到唐代才出现,并有了“捉拿”义和连动用法。至宋代三者呈“三足鼎立”态势,使用频率基本相当。“拿”大多出现在宋《话本》中,有的用法与现代汉语趋同,“拿+补语”的用法增多,口语化明显。元明时期,“拿”的使用频率已占绝对优势,“挐”逐步消失。“拏”的用法大多表现为双音节动词并出现了多个引申义。明朝时的意义与用法已基本与现代汉语一致,“拏”逐渐为“拿”所替代。同时有了“拿”作介词的用法,出现了语法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冯丽(1963— ),女,山东聊城人,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毕业,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