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可能成叶公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i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小学时,我看过连环画《水浒传》、小说《水浒传》,而且不止看过一遍。后来又听过《水浒传》的评书,看过《水浒传》的电视剧,也不止看过一遍。
  我喜欢《水浒传》,是因为喜欢书中之人,觉得108将一个个是英雄豪杰,一个个都可敬可爱,连偷鸡的鼓上蚤时迁也不例外。可是,在近来的一天夜间,我忽然有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这108人不是在书中电影中电视中,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而且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他们还是那么可爱可敬吗?不,不仅不可爱可敬,还会让我感到十分惧怕。
  惧怕他们为了壮大梁山的队伍、完成替天行道的大业而要了我的性命。李逵到底杀死了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在他所杀的人中,最无辜的是谁?应该是沧州知府的儿子。他才4岁呀,没做过什么不好的事呀,你李逵为何不仅杀了他,还将他的头劈为两半?在我们看来,李逵做的事是伤天害理呀,可李逵却没有任何内疚,反而是理直气壮。他是粗人,如此也就罢了。就连应该有教养的吴用、柴进也认为李逵杀得有理:这事是头领决定的,是为了逼朱仝上山。也就是说,他们有个逻辑,只要是为了梁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可不可以杀人?当然可以。杀了一个4岁的孩子,梁山上多了一个英雄,这样的好事多多益善。依据这样的逻辑,谁能保证他们不会为了梁山的造反大业将我这样的人杀了?
  惧怕他们割下我的肉当牛肉卖。可能吗?怎么不可能?那个喝醉了酒、在景阳冈上几拳打死老虎的武松有多大的力气、又有多大的勇气?鲁智深能倒拔垂杨柳,得有多大的神力?他们都差点被孙二娘杀了卖人肉包馒头。原来这个外号叫做母夜叉的孙二娘与她的丈夫张青这对夫妻开了一家酒店,从外表看,也与其它酒店无异,而“实是只等客商过往,有那些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这段话告诉我们,凡进店的人,只要不是瘦得皮包骨,就会被他们当作猪羊宰了。张青比孙二娘稍微“仁厚”,提出了三不杀原则:一不杀云游僧道,二不杀江湖上行院妓女,三不杀各处犯罪流配的人。可惜我不在这三者之列。因此,无论按孙二娘标准还是张青标准,我只要进了他们的店,就不能走出这个门。此外,武松还在他们人肉作坊里看到这样的场景:壁上绷着几张人皮。上吊着五、七条人腿。我脆弱,若看到这一场景,即使不被吓死也要被吓疯。
  惧怕我的头成了好汉的投名状。什么叫做投名状?不仅我不懂,连林冲也不懂。当王伦向他要投名状时,他还以为它就像今天的大学生写的求职信之类的东东,经朱贵解释他才懂得投名状原来就是一个人头。至于是什么人的头,没有特别交待,也就是说,不管是好人坏人,只要你杀了人,就具备了成为好汉的资格。因此,林冲在山下找投名状时,遇上单身的杨志便杀,并没有问他是什么人。哪怕对方是天下第一好人也是要杀的,不杀不行呀,没有投名状,就不具备成为好汉的资格。虽然这种事情不是很多,但既然有,谁敢保证这倒霉的事不一定不被我碰上呢?
  我还惧怕……
  既然他们来到我的身边会让我如此惧怕,我也就极有可能选择逃避了。特别是那个黑旋风李逵,我一定要远离他,越远越好。如此,我不就成了那个好龙的叶公吗?
  千百年來,我们一直嘲笑叶公,可叶公就真的那么可笑吗?
其他文献
当我们在朋友圈看着朋友们晒幸福,也许我们心里都有点酸酸的,看别人过得多幸福,而自己每天为着五斗米而奔波。  前几天,我和几个同学聚会,十多年未见面了,大家都异常兴奋,在茶香氤氲的包间里,彼此亲切地询问着对方的近况。多年不见,昔日青涩懵懂的学友,如今都已成熟睿智,我们谈起了各自的生活,都想从别人那里寻找一些幸福感。  小娟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不但人长得天生丽质,而且有儿有女,老公开了一家公司,别人眼
期刊
最近沾小弟的光,自驾游去了一趟西北。三个星期昼与夜,八千公里尘和土。蒙、青、陕、甘、宁,大体转了转。汽车是主打,又加火车、飞机、摆渡船、滑翔机,甚至骆驼、羊皮筏子,杂七杂八,交通工具用了近十种。虽是浮光掠影,但收获很大。先前只知道这几年国内自驾游很红火,却未曾料到竟然那么红火。虽在西北边区,却是车轮滚滚,人欢马叫,一派热闹景象。回来细想,将自驾游做了一个“条件分析”,不知有无道理,还请方家见教。 
期刊
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于2018年8月仙逝,享年100岁。方成是中国漫画界成就卓越的大师,与华君武、丁聪一起,并称为中国漫画界的“三老”。阅读、学习方成生平业绩的有关文字,颇有感触,摘要如下。  一  方成的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出版有《方成漫画选》《方成连环漫画集》《幽默漫画》,以及文集《漫画入门》《笑的艺术》《幽默·讽刺·漫画》等著作。人们公认,鲜明的思想性,是他作品的重要特点。  方成
期刊
学了《铁杵磨针》课文后,一个小学生问老师:“铁杵真的可以磨成针吗?”老师回答:“是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小学生又问:“那需要多长时间?”老师拍了拍脑门,说:“可能需要几个月,也可能需要几年。”小学生不解:“如果把那铁杵卖了,不是可以买好多根针吗?何必自己天天在那里磨。又费工,又费力,还浪费资源。”老师无语。  如果今天看到一个老婆婆,坐在河边用铁杵磨针,无论小学生还是大学生,乡下人还是城里
期刊
郑君之死,是我从有关他的讣告上得知的。本来,死亡的原因是讣告的一个要件,然那个讣告没有他死亡的原因。后来,我得知他是死于其逆子的刀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郑君任政府部门的处长,我在上海财经大学工作,由课题研究我们相识了,他是课题委托方,我是课题承接方。在相处的十多年里我们合作完成了多项重大课题。  郑君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政府部门。他聪明、能干、能说会道,也很直爽。总的说来,我
期刊
某君身居官场,人称“不倒翁”。其位不大,权不重。然其变脸术,颇似“川剧”中的“变脸”演出,转瞬之间,其脸部表情,能完成多种动作。一会“灵官脸”变成“钟馗脸”,随即又变成“鸳鸯脸”,各种不同图案的脸型,让接触他的人眼花缭乱,留下诸多“美感和艺术享受”。  见到上级的脸——奴才脸。这是该君得以在官场游刃有余的关键。每当这个时候,他的面部表情,除了微笑,微笑,还是微笑。其谦和的脸,写满了尊重,写满了惶恐
期刊
一晃,我写杂文也有40年了。  因为写得比较“杂”,诗歌、散文、杂文、随笔、文学评论等多种体裁并进,说到哪一项,都差不多能够追溯到我的写作起步阶段。然而,说到最初的写作,无论哪一项,都是无意识的开步,只有一个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发表,写杂文亦然。  我曾经说过,我发表的能够称得上杂文的第一篇短文,是在1977年8月,那时,中央粉碎“四人帮”不到一年,很多思维还有局限。短文写好后,本来能够以个人名义发
期刊
9月11日下午3点30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因病去世,享年84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许多人是听着单田芳的评书长大的。单田芳推出过《三侠五义》《白眉大侠》《隋唐演义》《水浒外传》等许多优秀的评书,先后“录制和播出100余部、共计15000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整理编著17套28种传统评书文字书稿”。  算上2015年去世的袁阔成,“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已失去了“半壁江山”,在世的刘
期刊
林语堂先生曾潇洒地将“真正的读书艺术”视为“随手拿起一本书,想读时,便读一下”,“一个人尽可以一手拿《离骚》,一手挽着爱人,同到河边去读”。  读书的“浪漫”倘真至于如此,则据我猜想,盖属于情侣同读冲淡平和、温情脉脉的“性灵小品”,而非独自颂读疾痛惨怛、忧愤难谴的《离骚》!  倘若我们手持的是一卷“粼粼的微波下潜伏着汹涌暗浪”的忧患之作,则恐怕难得“潇洒”而要为之击节共鸣、扼腕长叹了。而此刻笔者案
期刊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染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时尚,很多人认为染发后能让自己拥有一头靓丽的头发,显得年轻,增添活力,充满自信。其实,染发现象并非当代所独有,而是自古有之。大文豪苏东坡诗云:“膏面染须聊自欺。”这里的须,是胡子和头发的总称。意思是说,满脸褶子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将头发染黑,看起来年轻点,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做法。苏轼作此诗,是对当时染发这一现象的贬斥和批评。  中国文献中较早记载染发的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