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高考、新课程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断深入,我们必须勇敢地肩挑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推进教学改革,使语文教师教学更轻松,使学生学语文更有兴趣,真正提高语文信息素养和语文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整合;探索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途径。
老师制作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音、象等多感官的刺激,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老师利用幻灯片软件制作课件,把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和图片)制作成幻灯片,进行展示,每幅幻灯片的内容不要太多,字体应大些,背景不能太白,应选择粉红、淡黄等作为背景色,这样才能看得清楚漂亮。利用豪杰解霸等软件截取电影精彩片断。多媒体提供的是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的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记忆是非常有心理学价值的。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而且便于重复和编辑。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传统的呈现方式要多得多,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其优势是明显的。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对这些课文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三、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材料的容量问题一直比较棘手。因为无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因此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计算机的使用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电脑的储存能力是惊人的,如果在校园网或互联网的环境中,信息资源就可说是浩如烟海。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老师利用网页制作软件制作課件,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幅网页,挂在学校的网站上。上课结束之后,同学还可以在课外时间自行上网去学习。这样延伸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特别是对基础不好的同学裨益更大。
信息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老师应该刻意地培养学生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布置学生上网搜寻资料:如有关一篇课文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等资料。对于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教师布置学生上网借助搜索引擎搜寻相关资料,以便于进行讨论分析综合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的特征,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由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生学习时获取信息变得直接、快速,消耗的时间更少,获得的信息量更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西沱中学校)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整合;探索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途径。
老师制作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音、象等多感官的刺激,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老师利用幻灯片软件制作课件,把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和图片)制作成幻灯片,进行展示,每幅幻灯片的内容不要太多,字体应大些,背景不能太白,应选择粉红、淡黄等作为背景色,这样才能看得清楚漂亮。利用豪杰解霸等软件截取电影精彩片断。多媒体提供的是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的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记忆是非常有心理学价值的。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而且便于重复和编辑。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传统的呈现方式要多得多,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其优势是明显的。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对这些课文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三、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材料的容量问题一直比较棘手。因为无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因此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计算机的使用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电脑的储存能力是惊人的,如果在校园网或互联网的环境中,信息资源就可说是浩如烟海。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老师利用网页制作软件制作課件,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幅网页,挂在学校的网站上。上课结束之后,同学还可以在课外时间自行上网去学习。这样延伸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特别是对基础不好的同学裨益更大。
信息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老师应该刻意地培养学生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布置学生上网搜寻资料:如有关一篇课文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等资料。对于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教师布置学生上网借助搜索引擎搜寻相关资料,以便于进行讨论分析综合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的特征,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由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生学习时获取信息变得直接、快速,消耗的时间更少,获得的信息量更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西沱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