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但教材只能是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应用”。《数学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认知发展水平和规律,以及地区差异情况,创造性使用教材,使之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实际。一句话,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只有活用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我们的学生才想学、乐学、会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精彩纷呈,充满生机、充满创造。下面谈谈笔者在使用教材中的一些体会。
一、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活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基于上述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例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把一版版排列有序的鲜奶片、酸奶方杯搬上了讲台,把贴图等有序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到含在其中的“几个几”;在教图形的认识时,教室的门窗、黑板等都成了藏在教室里的图形;多边形教学时,我把足球、烟缸(样子是多边形的)等实物带进了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找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沉浸在奥妙无穷的数学王国里。在教完分类的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你能帮妈妈把家里的鞋子分类摆放整齐吗?学生的摆法太有趣了:有的按在不同季节时穿的摆放;有的按不同的人穿的摆放;有的按颜色来摆放;有的按鞋子的新旧来分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着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妙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想学数学
叶渊教授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用心领悟,深入挖掘,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并体验探索知识的历程。
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有一位教师在学生初步学会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以后,教师没有急于交代对于整百年这种方法并不适用,而是继续出示2096年这个年份让他们判断,使他们更确定自己的推测。紧接着,教师又问学生:“2096年之后的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2100年。”看到学生对自己的想法非常肯定,教师又根据学生的提议用多媒体显示出2100年的年历,当多媒体显示这一年的二月份只有28天时,学生十分疑惑,甚至怀疑电脑出现了问题,进而强烈地要求知道“为什么”。实际上,学生情绪的跌宕起伏正是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和精心预没。虽然教材没有将学会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求,但教师考虑到既然涉及到了平年和闰年的概念,且学生也提出了怎样快速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这一问题,因此,花点时间教学这一内容也未尝不可。对于如何判断整日年是不是闰年的方法,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出现错误——发现错误——寻求答案”这一过程,从而对判断整百年是否是闰年的方法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接着,教师再介绍为什么“四百年一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就这样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了。
三、善于运用教材,让学生乐学数学
实验教材体现了开放性的教学原则,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教材是静态的,呈现给学生的是思维结果,如果照本宣科地告诉学生,教材只会成为数学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把知识的获得设计成一个动态的探究过程,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我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利用自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在小组内探索它们各自的特点。顿时教室热闹开了,有的观察,有的测量,有的比划,有的一会儿拆开一会儿折叠,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事做。给予充足的探究时间后,我就让每组选代表汇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就把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说出来了,这节课教得轻松、学得有效。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操作、思考、分析、讨论、验证的平台,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学生在动态中掌握知识,在主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把握教学契机,让学生随机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教师应针对儿童认知特点及学科知识特点进行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通常要考虑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活动怎样设计和组织,总之,教师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分析性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教学决策,要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整合课前的预设,进行动态生成的教学。如在练习中,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1、2、4、( )、( )、( ),要求学生按规律填数。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我想填8、16、32,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有的说:“我想填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4、5。”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个学生害羞地低下头。教师没有因为学生的想法太简单而简单评价,而是示意大家安静,并诚恳地对那个学生说:“你的想法不错,能说出你的理由吗?”那个学生的想法简练而精彩:“我觉得重复也是一种规律。”难道不是吗?受这个学生的启发,其他学生又想到了不同的填法:1、2、9、1、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2×2,3×3,4×4……面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把握教学契机,随机生成,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超越课本内容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将更多的个人经验融入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作为教师,应从有利于学生“学”的方而出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真正实现教师灵活用教材,学生欢乐学数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一道道亮丽的风采。
(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活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基于上述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例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把一版版排列有序的鲜奶片、酸奶方杯搬上了讲台,把贴图等有序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到含在其中的“几个几”;在教图形的认识时,教室的门窗、黑板等都成了藏在教室里的图形;多边形教学时,我把足球、烟缸(样子是多边形的)等实物带进了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找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沉浸在奥妙无穷的数学王国里。在教完分类的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你能帮妈妈把家里的鞋子分类摆放整齐吗?学生的摆法太有趣了:有的按在不同季节时穿的摆放;有的按不同的人穿的摆放;有的按颜色来摆放;有的按鞋子的新旧来分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着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妙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想学数学
叶渊教授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用心领悟,深入挖掘,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并体验探索知识的历程。
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有一位教师在学生初步学会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以后,教师没有急于交代对于整百年这种方法并不适用,而是继续出示2096年这个年份让他们判断,使他们更确定自己的推测。紧接着,教师又问学生:“2096年之后的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2100年。”看到学生对自己的想法非常肯定,教师又根据学生的提议用多媒体显示出2100年的年历,当多媒体显示这一年的二月份只有28天时,学生十分疑惑,甚至怀疑电脑出现了问题,进而强烈地要求知道“为什么”。实际上,学生情绪的跌宕起伏正是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和精心预没。虽然教材没有将学会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求,但教师考虑到既然涉及到了平年和闰年的概念,且学生也提出了怎样快速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这一问题,因此,花点时间教学这一内容也未尝不可。对于如何判断整日年是不是闰年的方法,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出现错误——发现错误——寻求答案”这一过程,从而对判断整百年是否是闰年的方法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接着,教师再介绍为什么“四百年一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就这样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了。
三、善于运用教材,让学生乐学数学
实验教材体现了开放性的教学原则,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教材是静态的,呈现给学生的是思维结果,如果照本宣科地告诉学生,教材只会成为数学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把知识的获得设计成一个动态的探究过程,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我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利用自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在小组内探索它们各自的特点。顿时教室热闹开了,有的观察,有的测量,有的比划,有的一会儿拆开一会儿折叠,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事做。给予充足的探究时间后,我就让每组选代表汇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就把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说出来了,这节课教得轻松、学得有效。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操作、思考、分析、讨论、验证的平台,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学生在动态中掌握知识,在主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把握教学契机,让学生随机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教师应针对儿童认知特点及学科知识特点进行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通常要考虑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活动怎样设计和组织,总之,教师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分析性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教学决策,要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整合课前的预设,进行动态生成的教学。如在练习中,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1、2、4、( )、( )、( ),要求学生按规律填数。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我想填8、16、32,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有的说:“我想填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4、5。”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个学生害羞地低下头。教师没有因为学生的想法太简单而简单评价,而是示意大家安静,并诚恳地对那个学生说:“你的想法不错,能说出你的理由吗?”那个学生的想法简练而精彩:“我觉得重复也是一种规律。”难道不是吗?受这个学生的启发,其他学生又想到了不同的填法:1、2、9、1、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2×2,3×3,4×4……面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把握教学契机,随机生成,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超越课本内容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将更多的个人经验融入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作为教师,应从有利于学生“学”的方而出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真正实现教师灵活用教材,学生欢乐学数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一道道亮丽的风采。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