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国摄影家埃利奥特·彼特(1901-1990年)从十三岁就拿起相机,但在大学期间完成了医学专业的学习之后,开始从事医学工作,直到1939年,才全身心地投入摄影创作,成为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摄影家之一。1941年,埃利奥特就采用彩色感光材料进行摄影艺术创作。他用彩色胶片,表现自然界各种物体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微妙细致的色彩,例如羽毛、岩石、树叶。1979年,埃利奥特的彩色系列作品首次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摄影家埃利奥特·彼特(1901-1990年)从十三岁就拿起相机,但在大学期间完成了医学专业的学习之后,开始从事医学工作,直到1939年,才全身心地投入摄影创作,成为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摄影家之一。1941年,埃利奥特就采用彩色感光材料进行摄影艺术创作。他用彩色胶片,表现自然界各种物体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微妙细致的色彩,例如羽毛、岩石、树叶。1979年,埃利奥特的彩色系列作品首次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这是美国首次展出彩色摄影作品,展出引起了震动。这里刊出的《红蕾花》便是其中一幅,此展览同时出版的作品册《亲切的风景》中埃利奥特写出了他对风景摄影的认识。
“自然摄影作品的构图往往有向心和离心的效果。在前者的构图中各种物体向中心汇聚形成视觉中心和趣味中心,成为吸引人们视点让人们反复观看的中心点。而离心式构图则更有活力,它像太阳的光芒一样,使观者的视线从中心向四角和所有的边缘扩散,因此观众被强迫性地去考虑摄影师想把他选择的图像中的什么东西撵出照片。
我拍摄自然物体的目的是十分单纯的,我是拍摄物体自身——也就是摄影作品自身。一些评论家认为我拍摄作品的最基本动机是宣传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虽然我的作品可以用于这样的途径,但这只是一种巧合,我拍摄创作这些作品的最初动机只是对自己在美学上的一种满足。
我认为一幅摄影作品不但应该让观者感到愉悦,还必须让观者对作品中的物体的真实性确信无疑。不论作品是对客观自然的再现或是表现,是描述还是想象,在作品中的每一部份必须对作品的统一起积极的作用。任何不协调的成份都是不允许存在的。”
在《红蕾花》这幅作品中,虽然埃利奥特选进他相机镜头中的是无数杂乱的小树、草丛,但图片中的所有成份都是协调统一的,并形成了一个有微妙变化,又和谐统一的整体。◆
其他文献
纪实摄影中的图片报道,也就是用若干张图片和文字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在目前国内的刊物中比较流行。较好的图片报道往往供不应求。在摄影师的“手段”难分高下的时候,题材往往是一个关键。前一阵子,社会敏感问题被各刊物的编辑看好,得到了广泛的采用。有一些摄影师甚至“出生入死”,专找这类题材来拍。对于摄影师这种敬业精神应予以肯定,但问题是很多初学者在各方面条件不十分具备的情况下,硬要往那条路上走,就有些勉为其难
初学摄影,也许对胶片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民用市场上,彩色负片使用率比较高,大概也是初学摄影者接触比较多的胶片。其实,胶片的种类很多,光是135胶片也不下几十种。为了在学习摄影中能更好地根据表现目的来选择胶片,不妨了解一下不同的胶片种类、特性和特点。 摄影胶片从色调上来分类,可以分为黑白和彩色胶片两大类。最早发明的摄影术是黑白影像,黑白摄影从1839年的达盖尔银版法开始,到后来的玻璃干版、湿版、
依恋 一等奖 广东 /周 桦摄 《依恋》打破了诸多荷花题材繁杂的画面,浓重的色彩,脱颍而出。作者采用尼康FM2相机、500mm俄产反摄镜头、光圈F16、速度1/125秒拍摄。由于500mm长焦反摄镜头的使用,它净化了画面,突出了主体。葱绿的荷叶犹如一叶轻舟,“依恋”于它的是被摄的主体,一只娇媚的红色蜻蜓,它精美到极致。作者将葱绿的叶,红色的蜓处理在水天一色的洁白中,简单而明了。盛夏,在不
山妹 燕翔摄妆牛恒立摄串串香甜 林国瑞摄晨妆 张志浩摄牧王学林摄纺织女工 顾珊红摄雪趣 孙善明摄乡情 卫 平摄寒冬热卖 那昱华摄古街逢春 石广智摄冰糖葫芦甜 陆 岩摄炉台闪响曲 胡小平摄顽童闹春 杨济淮摄沐 刘为强摄天池初雪 周鸣民摄山寺流金月照时 焦文华摄高原之晨 肖殿昌摄花落知多少 周桦摄日落 靳瑞祥 摄大画家 应利民 摄
著书立说流芳百世自古是文人们的终极愿望,身处读图时代的摄影人比他们的前辈具有太多的优势,拍摄空间日益扩大,技术条件日趋完善,目前又处于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真可以说是机会无限。瞧,正在消逝的历史有待记录;报刊杂志期待各类图片新闻;婚纱影楼的浪潮热遍大小城镇;推销产品的厂家正在为广告图片到处搜罗;各类摄影比赛的投稿箱虚席以待…… 摄影师做久了自然想把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编辑做久了自然结识许多朋友
吴砚华:“卫卫工作室”现在已经成为浙江摄影出版社的一个名牌编辑室了,2000年你编辑出版的几本书(《麦客》、《流坑》、《漫游徽居》、《伦敦的日子》)都受到了普遍好评,其中《麦客》、《流坑》都上过《大众摄影》“好书推荐”栏目。但我发现你把书分成了派系。 葛卫卫:象《流坑》、《漫游徽居》属于中国摄影文化系列画册中的“历史留痕”部分;而《伦敦的日子》属于“影人自叙”部分。划分的依据是内容,把纯粹客观地
《魅力摄影》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本书。 一个合格的摄影师与作家不一样,作家出一本书就要全心全意为这本书思考,努力。摄影师每天都在工作,出书只不过是将他优秀的作品编辑结集,所以没那么深刻。让时尚广为流传出书是个好办法。因为是时尚摄影作品,就更不能所谓“厚积薄发”,摄影师的思考与时间应该是同步的,只思考,没有实践,那么,本来很时尚的东西,放一放就落伍了,不要让时尚过时。 其实出书也是摄影师赚钱的一个
陈铎简介:生于1939年,在上海敬业中学读书时开始业余摄影。1958年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当演员。1960年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剧团从事专业摄影工作,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舞台等剧照拍摄工作,并为电视节目提供节目预告照片。同年加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62年,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剧团摄影组长。1979年在中国广播艺术团、电视剧团任业务秘书、演员兼摄影组长。1982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现为电视主持
2000年7月,正是“流火”季节,秦军校来西安送给我一本《婚俗与丧俗》画册,接过书沉甸甸的。因他另有应酬,相互没有交流。可我能感到他很热,像西安的天气。 当我再翻这本书时,已是隆冬,窗外飘着雪花。这一热一冷,突然使我感到秦军校拍摄与自编婚俗与丧俗的良苦用心。人生在世,虽说只有生死二字,却由此引发了说不清的生命谜,数千年的文明史。 在中国人一生中,结婚与丧葬是天大的事情。一喜一悲,一红一白,就像
某摄影理论研讨会上,大家正为金牌效应争得面红耳赤。其时,一位学摄影不久的老同志突然提出如何衡量、认证摄影家“果位”的问题,场上顿然一片宁静,“金牌之争”好象变得毫无意义,“淡出屏幕”。 老同志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称摄影家?摄影家的标准是什么?获个金牌就可以称摄影家吗? 初看问题很简单,实则谁也难以做出权威的回答。 笔者当时在场,不揣冒昧贡献愚见:金牌只是对某作品一定层次和范围的认可。张三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