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马辽太郎甲午战争认识的分析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t83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司马辽太郎是日本战后著名的小说家。他在长篇小说《坂上之云》中,详细地讲述了两次大战,即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司马讲述了对甲午战争的认识,但是没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这次战争。作为史实的甲午战争和司马的作品《坂上之云》中描写的甲午战争大体上一致,但也存在着有出入的部分。本论文以《坂上之云》中的甲午战争描写为出发点,客观地分析其作品《坂上之云》中的司马辽太郎自身对甲午战争的认识。
  【关键词】 司马辽太郎 坂上之云 甲午战争认识
  1关于司马辽太郎和《坂上之云》
  司马辽太郎是日本的小说家、纪实文学作家,评论家。本名福田定一,出生于大阪府大阪市。笔名的由来是“不及司马迁的日本人”。产经新闻社记者在职期间,凭借《枭之城》荣获直木奖,给历史小说输送新风气。代表作有《龙马行走》、《燃烧吧,剑》、《盗国物语》、《坂上之云》等。作为历史小说家,他汲取了斯科特人物中心主义潮流,从笔名上来说,他也是以司马迁《史记》列传的形式为范本的作家。评论家川本三郎评价他是“一平二太郎”(藤泽周平、司马辽太郎、池波正太郎)中的一员,是应 “成人日本男子”嗜好的作家。
  《坂上之云》讲述的是松山藩出身的秋山好古、秋山真之兄弟以及从小一起长大的文学家正冈子规的历史小说。时代背景在明治时期的日本,故事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三个主人公在求学的过程,关于好古的骑兵、真之的海军战术研究以及子规的现代散文改革运动也作了详细说明。作品后半部分,特别是子规去世后,更多的是集中于与秋山兄弟相关的日俄战争。在新兴国家的青春时代重复着自己的青春的年轻人们,每个人都怀着担负国家兴亡的客气成长着。原伊予国松山出身的三个年轻人也抱着同样的气概走上社会。秋山好古进入陆军,发誓要为创建骑兵部队贡献一生。秋山真之以好古的弟弟进入海军,为海战战术的开拓献出了人生的决心。正冈子规以俳句、短歌等传统文艺现代化为目标,踏上真之的好友的文艺之路。他们也拥有与许多年轻人同样的志向,宛如以坂上蓝天中闪耀的一朵白云为目标,在昂扬的时代中迈出这一步。
  2《坂上之云》中的甲午战争
  2.1《坂上之云》中甲午战争的原因
  《坂上之云》中司马对甲午战争的定义如下。“甲午战争是什么?”“甲午战争,是由天皇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最初的殖民地获得战争。”从司马的角度来看,甲午战争是保卫日本天皇制的战争。
  关于甲午战争的原因,司马在《坡上之云》中阐述了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在于朝鲜。话虽如此,韩国和韩国人不仅有罪,而且有罪的话,那么也在于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不仅如此,以司马认为有相似问题的越南为例,证明了半岛国家难以维持的观点。第二个是日本过分的被害意识。“由于过剩的被害意识,日本发起明治维新。建立统一国家,加快实现近代化,以免列强侵略亚洲,保卫自己的国家。那个强烈的受害者意识当然也反作用于帝国主义,姑且不论,这个战争不是打算战友清国和朝鲜引起的,多半是被动引起的。第三是东学之乱。东学之乱在不断蔓延。东学是相对对西学的。再加上儒、佛、道三教,再加上现世利益的新兴宗教。
  2.2《坂上之云》中甲午战争的结果
  在《坂上之云》中,显而易见日本战胜。这场甲午战争由两场战争组成。“这一场战争是日本方面的胜利。猛攻成欢新军阵地,三千的清军战败从平壤落荒而逃。”第二军的旅顺攻击中,令人诧异的是旅顺要塞仅在一天之内就沦陷。在这次攻击中,日军战死仅有一名军官,士兵也只不过是二百二十九名。从作品上看,清朝的损失极大,不仅失去了数个舰队,士兵的士气也一蹶不振。与之相对的是日本获胜,而且损失也微乎其微。也可以说是为今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祸根。清国和日本签订了著名的《马关条约》。日本从清国得到了2亿两项赔偿金和领土(台湾、澎湖岛、辽东半岛)。
  3史实中的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3月围绕朝鲜半岛引发的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从司马辽太郎关于甲午战争的结果的叙述中可以窥视出抹杀他对战略侵略性的抹杀。他在文中叙述到“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得了2亿两的赔偿金和领土。领土为台湾及澎湖岛及辽东半岛”仅以数字写下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但是,史料中的《马关条约》的内容多,而且影响也很大。
  司马辽太郎为伊藤博文没有想侵略中国的想法而辩护。“只是首相伊藤博文在以后的日俄战争中也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极力促使以清国为对手发动战争。这也许是伊藤作为政治家的基本性格。“甲午战争并不是不得已的防卫战争,而是明显的侵略战争,日本早已有所准备。后世虽有如此言论,这种激烈的批判如果让伊藤博文听去是会大吃一惊吧。伊藤根本没有这种想法。这种认识和史实显然不相符。伊藤博文在1892年的第二次组阁中,实行了对外扩张军备的政策,准备发动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伊藤主持内阁,发动甲午战争,取得列席大本部的特权,决定策划相关战争。在《坂上之云》中,司马丝毫鲜有提及旅顺的杀戮。却歪曲成旅顺姑且不论战争的思想善恶,两次都大量地吸走日本人的血液。
  4司马辽太郎对甲午战争的认识
  司马辽太郎批判了进步历史家甲午战争观。他认为甲午战争不是天皇制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获得殖民地的战争,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考虑日本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味地过度谴责日本。他将甲午战争定义由天皇制日本帝国主义引起的殖民地获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国家所有的进步学者之间持一定的市民权。形成以下认识:“也可以说是对于朝鲜和中国长期准备的天皇制国家的侵略政策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有象这样的定义,积极地承认日本的立场的意见。清国常年将朝鲜视为属国。北方的俄罗斯,对朝鲜,表示着野心。日本对这个,从本国的安全的立场保持朝鲜的中立,为了保持中立企图保持在朝鲜的甲午的势力平衡。但是,清国始终坚持对朝鲜的声音与自己的宗主权,因此日本诉诸武力將其排除。
  司马以上的两个解释是统一的极端善恶论。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去解释甲午战争。如果司马没有认识到人类历史日中的发展程度、近代国家主义和明治国家、产业革命和帝国主义、国民国家和军事以及外交问题,就无法了解甲午战争的本质。文中写道,“前者把日本评价为奸佞,穷凶恶极的罪犯嘴脸,后者却一百八十度转弯把日本形容为英姿飒爽跨在白马上的正义骑士。两级划分国家形象或者人物形象的善恶,是当今历史科学无法摆脱的束缚,由此可以说,历史科学的近代精神愈加稀薄或者想持有也无法持有的重要缺陷,我想也许是一种宿命吧。其他的科学,不存在善恶的区分方法。譬如没有氢是恶的氧是善的之说吧。在绝对不存在此种情况的场所才能存在科学,某种历史科学的不幸,倒不如说是从一开始区分善恶那一刻就注定了”。可见,司马把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的东西混杂起来叙述,偷换概念。由此,司马对甲午战争的定义如下。“甲午战争是什么。我觉得有必要给之下定义。如果为了那一点点的必要,我认为甲午战争也不能一刀切,非好即坏,而是应该从人类的历史中,日本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来斟酌。当时,日本处于19世纪。列强所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是出于私欲,世界史处于所谓的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二十几年前日本这个国家以这些列强为榜样诞生的”。   司马在认为甲午战争中日本的“帝国主义”、“殖民地掠夺”及“侵略”是“定义”的问题,即主观的语言表现问题。在此基础上,甲午战争非善非恶。他认为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于沉睡的狮子,作了必败的准备的第一次国民战争。这是近代国家刚刚成立20年的日本生死攸关的对外战争。
  同时,司马辽太郎也将甲午战争称作是秩序保卫战。文中明确阐述道:“总之,甲午战争是腐旧秩序(清国)与新生秩序(日本)之间有着进行大规模实验性质的战争。”司马辽太郎强调,甲午战争是日本文明富强的结果,拜托落后国家,与西洋国家一起侵略亚洲邻国的战争。反映了司马的极端国家主义认识。战前很多日本人在被渗透“文明化”意识的同时,也自发地支持了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战后的日本人依然没有从这种思想中解脱。司马的这种認识继承明治政府的宣传,明治政府宣传甲午战争是“文明的战争”,即,“文明国家”日本和“野蛮国家”清朝的战争,获得了国民对战争的支持。
  5对司马辽太郎甲午战争认识的批判
  司马在《坂上之云》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资料和著作,历经十年之后,完成了这样一部巨作。《坂上之云》的主人公正冈子规去世后,司马写到,“该如何说明当时的日本及其周围的状态和状况,笔者对此犹豫不决。”。作为历史小说,司马所描写的秋山兄弟以及正冈子规的青春故事确实很有魅力。但是涉及近代史上的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涉及历史领域多有遗漏。“人类经历了许多不幸,最终将所谓帝国主义的战争视为犯罪。但是,这个故事当时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这好像是爱国光荣的表现”。作品中,较为夸张的是故意将日本的侵略事实掩埋并美化。有些学者认为历史小说是《坂上之云》,不应该像历史教科书那样被严格要求,但也不应该混淆是非。
  “《坂上之云》这部作品,执笔时间花了四年零三个月。写完数天后,我已满49岁。执笔之前的准备时间大约有五年左右,可以说我的四十多岁由于写作调查而消逝了。写完的时候,原本打算把自己养成轻视伤感的习惯,却在半夜的数小时里模糊不清” 。“小说总而言之,只是写一些关于人和人生,足以印刷的东西而已,我没有除此之外的文学理论,从以前开始,我就一直依赖这种简单明了的想法。现在一言以蔽之,我只是想着自己能成为最初的读者,不考虑自己以外的读者,就这样一直走到现在(当然也有期待着世界上有几个像自己一样的人一定会读到这本书)”。“因为《坂上之云》这部作品,必须累积庞大的事实关系中书写,所以相当疲倦。按理说事实,对作家来说不过是为了到达那个真实情况的推动力,但是不仅仅限于“坂上之云”,事实关系有错误也是无可奈何的,正因为如此,有时也会陷入泥沼中使我感到痛苦”。司马辽太郎本身对于战争史实也存在不确定性,那么在进行创作时更应该以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坂上之云》中的司马对甲午战争的认识并不全面。司马所表现的“辉煌的明治”和“程度昭和”的论调,给人们带来了司马的国家主义认识是“断裂史观”、“民族主义史观”、“自由主义史观”的错觉,但这只是司马史观的想法。《坂上之云》所描写的战史,真实的片断,如果能稍微弄清一点,对今天的日本人的思考和判断有所帮助。司马笔下的明治时代是辉煌的时代,从明治维新到日俄战争的30年间,无论文化史还是精神史上,都是漫长的日本中特殊的时期。总而言之,司马辽太郎的甲午战争认识是较为偏颇的,我们需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评价与批判。
  结 语
  小说中对司马的甲午战争的认识并不严密。任意挑选历史事实,选择日本历史上闪耀的部分,舍弃自己不适合的部分。事实上,这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有必要认识到,日本侵略伤害了其他民族。因此,应该批判对《坂上之云》中司马辽太郎对甲午战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福井雄三.「坂の上の雲」に隠された歴史の真実[M].主婦の友社,2007.
  [2] 菊田愼典.坂の上の雲の真実[M].光人社,2004.
  [3] 司馬遼太郎.坂の上の雲(一)[M].文春文庫,2009.
  [4] 司馬遼太郎.坂の上の雲(二)[M].文春文庫,2009.
  [5] 高义吉.司馬遼太郎の歴史小説研究―ナショナリズムの視点から―[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 杨朝桂.司马辽太郎战争史观研究 [D].南开大学,2009.
  作者简介:汪霞琴(1994—),女,江西上饶,2017级在读研究生,大连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何孟雄反对“左”倾错误的斗争,开启了我党党内理论斗争的先河,反映了1930年前后党对革命道路问题的认识程度,推动了我党独立思考,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斗争过程和理论观点对当今党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何孟雄 斗争 意义 启示  何孟雄在反对党内“左”倾路线斗争中,充分展现出革命信念坚定、坚持真理、不计个人得失、爱党护党忠诚品格和英雄气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
【摘 要】 本文追踪了超过二十年世界邮政企业信函和包裹业务量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6年后信函降、包裹增是大趋势;目前只有高收入国家信函和包裹寄递需求发展比较充分,中低收入国家邮政普遍服务包裹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因此邮政企业应更重视提高自身国际互联的能力。结合世界邮政企业正式员工数量、常驻邮局数量以及各国邮政普遍服务监管政策变化,我们认为世界邮政普遍服务即将进入新一轮的改革期。邮政普遍服务框架、网
期刊
【摘 要】 邮政普遍服务和快递服务性质具有根本不同,但由于二者服务内容高度相似,很容易让人混淆二者关系,本文从邮政普遍服务和快递服务的起源、实施主体、实施目的、供给价格和资金来源等方面深入剖析二者关系,为确定邮政普遍服务和快递服务的社会作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邮政 普遍服务 快递服务 快递企业 社会定位  一、引言  邮政普遍服务属于准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了保障公民公平发展的一种制度设计,一般
期刊
【摘 要】 藏族的面具是构成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原始而富有表现力的形象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灿烂的艺术之美。本文从藏族面具的概念和产生的起源与发展、面具种类、面具功能、以及面具的艺术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起源与发展 种类 功能 艺术特点  一、面具的概念  藏族面具,藏语称之为“巴”,“是用布、木、皮、泥、纸、铁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的神祇、鬼怪、人物和动物的面部
期刊
【摘 要】 高校学生民族宗教常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历史观与社会观教育、民族阶级观与发展观教育、民族平等观与团结观教育、民族区域自治观教育等,做好该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校学生民族宗教常识教育存在不足,有必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思政课程建设,创新课堂教育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安全教育。从而更好开展高校学生民族宗教常识教育,提升工作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民族宗教
期刊
【摘 要】 近些年来,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受到重视,关于它的教学改革也在大力推行,因此它获得了发展的生命力。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向来重视语言而忽略思维能力,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深度运用语言的能力十分缺乏,语言能力极其有限。针对这个问题,我以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宗旨和目的为基础,简单说明几点解决措施。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思辨能力 培养对策  一、思辨能力在大学英语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制度、文化观念、科技发展等多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中国经济自工业革命前的辉煌到工业革命后的衰败,再到现阶段的高速发展的具体成因。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揭示出,一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兴旺发达在于先进正确价值观等软实力的引领与整个国开放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实行。  【关键词】 价值观引领 人才选拔 国力提升  一:观念立则国立——儒家思想内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影响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
期刊
【摘 要】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机勃勃,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前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  【关键词】 新时代 深化改革 解放思想  一、
期刊
【摘 要】 学术规范对高校学术诚信建设起到规范和监督的作用,但由于科研问题多、情况复杂、性质难判断等问题,导致学术规范在监督上存在弱执行力的缺陷;学术道德对高校学术诚信建设起到约束和预防的作用,但由于道德建设的内容虚化、学校建设的短期性、效果不显著性,导致学术道德在高校内存在难建设、无体系的缺陷。通过全国和高校内实行学术规范监督常态化,学术道德建设体系化。  【关键词】 学术规范 学术道德 科研诚
期刊
【摘 要】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由多个殖民地逐渐联合而成的国家,战争贯穿其独立、建国、发展的全过程,对美国政治氛围形成、社会制度构建、意识形态塑造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会、联邦、军队各方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一种动态博弈,这种动态博弈的走势和关系与美国建国的一系列战争相伴相随。具体说来,战争历史、战争形态、战争文化三方面因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并动态塑造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形态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