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精细化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讲授一门课,要讲得精彩,就要做到精益求精。精耕细作是指农业上为提高农业产量而认真细致地耕作。同样,历史教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必须“精耕细作”,做到精心设计、精妙实施、精彩呈现。
[摘要]新课改历史教学精心设计精妙实施精彩呈现
精细化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讲授一门课,要讲得精彩,就要做到精益求精。精耕细作是指农业上为提高农业产量而认真细致地耕作。同样,历史教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必须“精耕细作”,做到精心设计、精妙实施、精彩呈现。
一、课前备课要精心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没有认真,充分的备课,就不可能有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功夫首先应下在一次次常态的个人备课活动上。而传统的备课是静态的,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如同平静的水面波澜不惊,一旦遇见教学生成的问题,教师往往“卡壳”而陷入尴尬的境地,或者为完成教学设想而把生成的问题轻描淡写地给处理掉。结果,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无情地剥夺。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师个人备课所赋予的新的内涵。新课程期待“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新的课堂教学,而新教学则呼唤着新的教学预案设计,这是一种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制造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产品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忠实执行”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期盼着精彩课堂的教学预案设计的基本要求及思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案,讲求实效,预约精彩。
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另外,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教学目标有效落实,如何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指导等方面教师应作出预设。除此之外,成功的预设还应该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师生去交流、创造、共生,这是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要精妙实施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参与课堂教学各因素(教学的参与者一一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组合形式和活动程序。精妙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它应以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并充分体现教材的特点。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基本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的,以教师活动为主,其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则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的,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具体地教学过程中,我通常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编制学案,学生自学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历史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关注学生学习的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意义重大。我们应该把学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学案上,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法。历史学案教学还要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活跃历史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共生問题,分组讨论
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走进每个学习小组中间,倾听、参与探讨、适时指导。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表看法,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往往会发生思想的碰撞,或者是激烈地辩论,甚至是为了一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记得在上“列强瓜分世界”一课讨论列强的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时,各个小组出现了自由辩论的场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些观点很有见地,颇有思维含量。这样的课堂是思维火花燃烧的课堂,是激情燃烧的课堂,是高效的历史课堂,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3、恰当时机,教师讲解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少教师习惯于对课文内容作过细的讲解分析或一问一答式的串讲,挤占了学生自学、训练的时间,费时多而收效少。为彻底改变这种现象,我严格限制自己地讲:精心设计提问,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不提,凡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不讲,需要时让学生讲,学生通过读书能理解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教师不重复学生的正确答案。这样要求并不是要取消教师的讲,教师要把新知识讲清楚,要在学生争论不休、得不到正确答案时讲,要在学生感到困惑时讲,教师的讲要抓住重点、难点,要讲到点子上。教师要讲得精彩,要讲求实效。
4、学生总结,反馈练习
新课结尾时,由学生自己小结课文。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充分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下发练习反馈题目,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以进一步巩固知识。
实践证明,精妙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了思维品质,实现高效学习。
三、教学语言要精彩呈现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的效率。
1、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恰当巧妙的导语,犹如磁铁,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神,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如在新授“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让学生说出歌曲的名称,随后话锋一转点出: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这首战歌,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开始了一场伟大的保家卫国斗争。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热情和决心。这样,动听的歌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战争岁月,仿佛自己已身处朝鲜战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2、过渡语——嫁与春风不用媒-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通常要讲述几个方面的知识内容。为使各层、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连贯紧密,前后连成一体,教师的过渡语言必不可少。而过渡语宜精炼自然承上启下,不宜牵强拖沓冗长不着边际。更不要有“下面我们看第二个、第三个问题等等的过渡语言。否则,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模糊不清,从而会大大限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三大改造”一课为例,本课主要讲述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三大改造几乎是同时进行,彼此是并列的关系,那在实践中又如何过渡呢?按照常规,教师会沿用传统的方法,也就是“下面我们再看看手工业的改造情况”。而我是这样过渡的:“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寥寥数语,但过渡自然,毫无累赘之嫌,学生也会马上明白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5、结语——似曾相识燕归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我是这样作结尾的:感怀十月,拉长历史回放镜头,井冈烽烟把延安窑洞灯火点,迎着开国大典的礼炮“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这震撼寰宇的宣告在五洲四海激荡,但中国从此就能傲视群雄吗?中国人民能站的直吗?巧设悬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当然,历史教学内容丰富,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还有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外延伸等等。本文仅就历史教学几个重要方面进行阐述,不足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摘要]新课改历史教学精心设计精妙实施精彩呈现
精细化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讲授一门课,要讲得精彩,就要做到精益求精。精耕细作是指农业上为提高农业产量而认真细致地耕作。同样,历史教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必须“精耕细作”,做到精心设计、精妙实施、精彩呈现。
一、课前备课要精心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没有认真,充分的备课,就不可能有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功夫首先应下在一次次常态的个人备课活动上。而传统的备课是静态的,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如同平静的水面波澜不惊,一旦遇见教学生成的问题,教师往往“卡壳”而陷入尴尬的境地,或者为完成教学设想而把生成的问题轻描淡写地给处理掉。结果,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无情地剥夺。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师个人备课所赋予的新的内涵。新课程期待“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新的课堂教学,而新教学则呼唤着新的教学预案设计,这是一种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制造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产品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忠实执行”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期盼着精彩课堂的教学预案设计的基本要求及思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案,讲求实效,预约精彩。
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另外,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教学目标有效落实,如何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指导等方面教师应作出预设。除此之外,成功的预设还应该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师生去交流、创造、共生,这是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要精妙实施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参与课堂教学各因素(教学的参与者一一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组合形式和活动程序。精妙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它应以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并充分体现教材的特点。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基本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的,以教师活动为主,其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则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的,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具体地教学过程中,我通常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编制学案,学生自学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历史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关注学生学习的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意义重大。我们应该把学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学案上,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法。历史学案教学还要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活跃历史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共生問题,分组讨论
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走进每个学习小组中间,倾听、参与探讨、适时指导。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表看法,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往往会发生思想的碰撞,或者是激烈地辩论,甚至是为了一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记得在上“列强瓜分世界”一课讨论列强的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时,各个小组出现了自由辩论的场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些观点很有见地,颇有思维含量。这样的课堂是思维火花燃烧的课堂,是激情燃烧的课堂,是高效的历史课堂,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3、恰当时机,教师讲解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少教师习惯于对课文内容作过细的讲解分析或一问一答式的串讲,挤占了学生自学、训练的时间,费时多而收效少。为彻底改变这种现象,我严格限制自己地讲:精心设计提问,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不提,凡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不讲,需要时让学生讲,学生通过读书能理解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教师不重复学生的正确答案。这样要求并不是要取消教师的讲,教师要把新知识讲清楚,要在学生争论不休、得不到正确答案时讲,要在学生感到困惑时讲,教师的讲要抓住重点、难点,要讲到点子上。教师要讲得精彩,要讲求实效。
4、学生总结,反馈练习
新课结尾时,由学生自己小结课文。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充分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下发练习反馈题目,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以进一步巩固知识。
实践证明,精妙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了思维品质,实现高效学习。
三、教学语言要精彩呈现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的效率。
1、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恰当巧妙的导语,犹如磁铁,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神,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如在新授“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让学生说出歌曲的名称,随后话锋一转点出: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这首战歌,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开始了一场伟大的保家卫国斗争。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热情和决心。这样,动听的歌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战争岁月,仿佛自己已身处朝鲜战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2、过渡语——嫁与春风不用媒-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通常要讲述几个方面的知识内容。为使各层、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连贯紧密,前后连成一体,教师的过渡语言必不可少。而过渡语宜精炼自然承上启下,不宜牵强拖沓冗长不着边际。更不要有“下面我们看第二个、第三个问题等等的过渡语言。否则,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模糊不清,从而会大大限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三大改造”一课为例,本课主要讲述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三大改造几乎是同时进行,彼此是并列的关系,那在实践中又如何过渡呢?按照常规,教师会沿用传统的方法,也就是“下面我们再看看手工业的改造情况”。而我是这样过渡的:“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寥寥数语,但过渡自然,毫无累赘之嫌,学生也会马上明白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5、结语——似曾相识燕归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我是这样作结尾的:感怀十月,拉长历史回放镜头,井冈烽烟把延安窑洞灯火点,迎着开国大典的礼炮“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这震撼寰宇的宣告在五洲四海激荡,但中国从此就能傲视群雄吗?中国人民能站的直吗?巧设悬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当然,历史教学内容丰富,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还有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外延伸等等。本文仅就历史教学几个重要方面进行阐述,不足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